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檢索結(jié)果:全部 18詞典 6分類詞匯 12
《國語辭典》:移民  拼音:yí mín
1.人口在地理上或空間上的流動,包括移出、移入及內(nèi)徙。
2.從甲地遷移到較遠的乙地或外國定居的人。
《分類字錦》:移民就榖
周禮廩人以歲之上下數(shù)邦用以知足否以詔榖用以治年之豐兇凡萬民之食食者人四釜上也人三釜中也人二釜下也若食不能人二釜則令邦移民就榖詔王殺邦用
分類:蠲賑
《漢語大詞典》:移民并村
統(tǒng)治階級為了便于統(tǒng)治所實行的集中居民,加強控制的一種政策。 黃知真 《閩北三年》:“移民并村也割不斷群眾對我們的支援?!?王愿堅 《黨費》:“敵人看看整不了我們,竟使出了一個叫做‘移民并村’的絕著?!?/div>
《國語辭典》:海外移民  拼音:hǎi wài yí mín
移居到外國或海外的本國國民。如:「這次總統(tǒng)選舉,許多海外移民也積極返國投票?!?/div>
《國語辭典》:移民媽媽(移民媽媽)  拼音:yí mín mā ma
指全家移民國外,但先生仍然留在國內(nèi)謀生,僅自己在國外陪伴孩子生活的母親。如:「移民媽媽往往獨自擔負教養(yǎng)孩子的責任,十分辛苦?!?/div>
《國語辭典》:移民局  拼音:yí mín jú
辦理人民或外僑出入境手續(xù)和簽證的機關(guān)。如美國的移民局。
《漢語大詞典》:徙民
(1).移民。管子·四時:“其時曰冬……其事號令,修禁徙民,令靜止?!?span id="vgjcxv6" class="book">《漢書·陳湯傳》:“自 元帝 時, 渭陵 不復(fù)徙民起邑。”
(2).遷移之民。史記·平準書:“其明年,貧民大徙,皆仰給縣官,無以盡贍, 卜式 持錢二十萬予 河南 守,以給徙民?!?北魏 酈道元 水經(jīng)注·河水四:“今城中有 舜 廟, 魏 秦州 刺史治, 太和 遷都罷州,置 河?xùn)|郡 ,郡多流雜,謂之徙民?!?/div>
分類:遷移移民
《漢語大詞典》:流雜(流雜)
指外地流入的移民。南齊書·呂安國傳:“ 郢 司 之間,流雜繁廣。”
《漢語大詞典》:徙置
(1).謂把物件等移放到別處。史記·商君列傳:“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於國都市南門,募民有能徙置北門者予十金?!?span id="fx2jevj" class="book">《南史·薛伯宗傳》:“時又有 薛伯宗 善徙癰疽, 公孫泰 患背, 伯宗 為氣封之,徙置齋前柳樹上。”
(2).移民使定居于某地。后漢書·鮮卑傳:“聞 倭 人善網(wǎng)捕,於是東擊 倭人國 ,得千餘家,徙置 秦水 上,令捕魚以助糧食?!?/div>
《國語辭典》:殖民  拼音:zhí mín
強權(quán)以武力或經(jīng)濟力量對弱小的民族與區(qū)域進行壓迫、統(tǒng)治、奴役和剝削的一貫政策。通常表現(xiàn)在海外移民、資本輸出、商品傾銷、原料掠奪、文化支配和奴隸販賣等方面。
《漢語大詞典》:寄田
古謂農(nóng)田少的國家移民到別國去種田。漢書·西域傳上·鄯善國:“地沙鹵,少田,寄田仰穀旁國?!?顏師古 注:“寄於它國種田,又糴旁國之穀也?!?span id="euabr4b" class="book">《宋書·索虜傳》:“ 赫連氏 有名 衞臣 者,種落在 朔方 塞外,部落千餘戶。 朔方 以西,西至 上郡 ,東西千餘里, 漢 世徙讁民居之,土地良沃, 苻堅 時, 衞臣 入塞寄田,春來秋去?!?郭沫若 《中國史稿》第三編第三章第四節(jié):“﹝ 樓蘭 ﹞人民從事畜牧和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由于沙漠地多,農(nóng)田很少,往往到別國去‘寄田’。”
《漢語大詞典》:遷配(遷配)
移民屯邊。《隋書·房陵王勇傳》:“雖北夷猖獗,嘗犯邊烽,今城鎮(zhèn)峻峙,所在嚴固,何待遷配,以致勞擾。”
分類:移民
《國語辭典》:殖民地  拼音:zhí mín dì
被殖民的地區(qū),殖民地居民其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各種人權(quán)皆被剝奪,自然與文化資產(chǎn)亦受管控,常被以特定的空間文化治理型式來管轄,語言與文化也常呈混種狀態(tài)。參見「殖民」、「殖民主義」條。
《國語辭典》:五月花號(五月花號)  拼音:wǔ yuè huā hào
西元一六二○年,一百零二名移民美洲新大陸的英國清教徒所乘坐的三桅帆船。
《國語辭典》:阿朗壹古道  拼音:ā lǎng yī gǔ dào
為一條日治以前南部平埔族移民臺東的天然古道,舊稱為「卑南道」。其位于屏東、臺東交界的海岸線上,至今尚無公路通行。這條古道可從滿州起程,也可由車城循四重溪谷上溯,最后在旭海部落交會,由此沿東南海岸線北上,陸續(xù)經(jīng)過達仁、大武、太麻里,抵達臺東卑南。因為大武于清代舊稱為「阿朗壹」,所以這條路又稱為「阿朗壹古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