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蕭必簡 朝代:南宋

人物簡介

簡介
嘉定十一年(1218)任京西南路提舉常平等事。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南劍州將樂人,字德常。光宗紹熙四年進(jìn)士。知上高縣,斷事精明,抑強(qiáng)扶弱,奸豪屏跡。累官兵部侍郎。卒謚忠簡。
全宋詩
黃伯固,字子堅(jiān),一字德常(《萬姓統(tǒng)譜》卷四七),將樂(今屬福建)人。光宗紹熙間進(jìn)士。寧宗嘉定二年(一二○九)知上高縣。累官兵部侍郎。理宗紹定二年(一二二九)出為成都路安撫使。端平元年(一二三四)移江西安撫使兼知江州(《南宋制撫年表》卷下、卷上),累遷至尚書致仕。清同治《上高縣志》卷七有傳。今錄詩三首。
全宋文·卷六七七○
黃伯固,字德常,南劍州將樂(今福建將樂)人。紹熙四年特奏名進(jìn)士。歷建昌尉,嘉定中知上高縣,有政績。紹定中累官成都路安撫使,加制置使。端平二年,任江西安撫使、知江州。終兵部侍郎。卒謚忠簡。見《八閩通志》卷六九,康熙《福建通志》卷四七,《南宋制撫年表》卷上、下。

人物簡介

全宋詩
李簡,字敬可,寧海(今屬浙江)人。寧宗嘉定十五年(一二二二)特科(《嘉定赤城志》卷三四)。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建寧建陽人,字勉之,一字禹成,號受齋先生。游九言弟。以蔭補(bǔ)官。累除兵部郎官,出知泉州。理宗端平初,召為司農(nóng)少卿,論沿邊夫役之弊。兼樞密副都承旨,知慶元府,以循吏稱。入權(quán)刑部侍郎,奉祠。清慎廉恪,與九言自為師友。卒年八十一。謚文清,或作莊簡。
全宋詩
游九功,字勉之,一字禹成,號受齋,建陽(今屬福建)人。九言弟。以父任為臨海縣主簿。寧宗開禧二年(一二○六),知咸寧縣。后知江陵縣。嘉定十二年(一二一九),知金州。十六年,除湖北運(yùn)判兼知鄂州。理宗寶慶元年(一二二五),知泉州。端平元年(一二三四),召為司農(nóng)少卿,兼樞密院副承旨。俄出知慶元府。以權(quán)刑部侍郎召,力辭,閒居八年而卒,年八十一,謚文清。事見《永樂大典》卷八八四三引《建安志》。今錄詩六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185—? 【介紹】: 宋吉州吉水人,字季昭,改字季汲,號竹林愚隱。寧宗嘉定十年進(jìn)士。累官大理評事。理宗即位,上疏論齊王事,忤史彌遠(yuǎn),為御史所劾,削籍羈管象州,貶欽州卒。度宗初追謚剛簡。
全宋詩
胡夢昱(一一八五~一二二六),字季昭,又字季汲,號竹林愚隱,吉水(今屬江西)人。寧宗嘉定十年(一二一七)進(jìn)士。歷南安縣、都昌縣主簿。中大法科,授峽州司法參軍。除大理評事。理宗寶慶元年(一二二五),因上疏訟濟(jì)王冤,謫象州羈管。二年,移欽州,未行而卒。度宗咸淳三年(一二六七)追謚剛簡。有《象臺集》六卷、《竹林愚隱集》一卷。事見《象臺首末》卷二《行述》,清光緒《吉水縣志》卷三二有傳。今錄詩四首。
全宋文·卷七四二二
胡夢昱(一一八五——一二二六),字季昭,一字季汲,號竹林漁隱,吉州吉水(今江西吉水)人。嘉定十年登進(jìn)士第,歷南安、都昌二縣主簿。中大法科,授峽州司法,除大理評事。屢上言時(shí)事,言辭剴切。史彌遠(yuǎn)專權(quán),扶立理宗。寶慶元年,湖州人潘壬等謀立濟(jì)王竑,彌遠(yuǎn)逼死竑,追奪王爵。夢昱上書力辯濟(jì)王之不幸,乞追贈褒崇,又貽書史彌遠(yuǎn)。彌遠(yuǎn)大怒,御史承風(fēng)劾夢昱黨附叛逆,與洪咨夔并逐,夢昱削籍羈管象州,病死于貶所。咸淳中追謚剛節(jié)。事跡見其子知柔所編《象臺首末》卷二《行述》。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清江人,一云閩縣人,字敬父。黃干高弟。寧宗嘉定七年進(jìn)士。官縣尉。后歷官太府寺丞、湖南路轉(zhuǎn)運(yùn)判官兼知鄂州、直寶章閣知鄂州兼沿江制置副使。
全宋文·卷七四二○
張?jiān)?,字敬夫,臨江軍清江(今江西樟樹西南)人,黃干高弟。嘉定七年進(jìn)士,為南劍州劍浦縣尉,累官至直寶文閣、權(quán)發(fā)遣鄂州、沿江制置副使。見《淳熙三山志》卷三一,《宋元學(xué)案》卷六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193—1259 【介紹】: 名或誤作抗,宋建州建陽人,字仲節(jié),號久軒。蔡元定孫。理宗紹定二年進(jìn)士。累遷秘書省正字,為諸王宮大小學(xué)教授。疏奏權(quán)奸史嵩之不可復(fù)用,太子宜早立。同簽署樞密院事,差兼同提舉修《經(jīng)武要略》。官至同知樞密院事、參知政事。
全宋詩
蔡杭(一一九三~一二五九),字仲節(jié),號久軒,建陽(今屬福建)人。沈次子。理宗紹定二年(一二二九)進(jìn)士。累官主管刑工部架閣文字。淳祐五年(一二四五),召試館職,累遷樞密院編修官、實(shí)錄院檢討官。出提點(diǎn)江東刑獄,移浙東。召為國子司業(yè),復(fù)出知隆興府。召為試國子祭酒。寶祐四年(一二五六),除同知樞密院事,拜參知政事,以劾丁大全,不待報(bào)離京,落職奉祠(《續(xù)宋宰輔編年綠》卷一七)。遂致仕。開慶元年卒,年六十七。明蔡有鹍《蔡氏九儒書》輯集其詩文為《久軒公集》一卷。事見《久軒公集》附錄宋葉采《文肅公墓志》?!?a target='_blank'>宋史》卷四二○、《宋元學(xué)案》卷六七有傳。今錄詩二首。
全宋文·卷七七一一
蔡杭(一一九三——一二五九),字仲節(jié),號久軒,建陽(今福建建陽)人,元定孫,沈子。紹定二年進(jìn)士,歷主管尚書刑、工部架閣文字。召試館職,遷秘書省正字。升校書郎、兼樞密院編修官,遷諸王宮大小學(xué)教授。歷官江東提刑,移浙東,召為國子司業(yè)兼資善堂贊讀,出知隆興府。遷工部侍郎。寶祐三年加端明殿學(xué)士、同簽書樞密院事。又同知樞密院事,拜參知政事。落職予祠,旋復(fù)官,致仕卒,謚文簡(一作文肅)。見《宋史》卷四二○本傳(誤作蔡抗)及葉采《文肅公墓志》(《久軒公集》附)。后人輯有《久軒公集》一卷,收入《蔡氏九儒書》中,有文四十四篇。另輯得遺文八十篇,編為八卷。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257 【介紹】: 宋明州鄞縣人,字子由,一作子申。史彌忠子。寧宗嘉定十三年進(jìn)士。累擢刑部侍郎。理宗端平元年,金亡,宋欲乘機(jī)收復(fù)河南,嵩之持不可,因請祠歸里。后師潰,復(fù)召用之,累拜參知政事,進(jìn)右丞相兼樞密使。淳祐中封永國公。遭父喪起復(fù),力主和議,為公論所不容,閑居十三年。卒謚忠簡,改謚莊肅。恭帝德祐初,奪謚。
全宋詩
史嵩之(?~一二五六),字子由,一作子申,鄞縣(今浙江寧波)人。寧宗嘉定十三年(一二二○)進(jìn)士。調(diào)光化軍司戶參軍。理宗寶慶三年(一二二七),通判襄陽府。歷知棗陽軍、知隆興府兼江西安撫使。嘉熙三年(一二三九),為右丞相兼樞密使,都督江淮京湖四川軍馬。淳祐四年(一二四四),父喪起復(fù),因力主和議,為公論所不容,閒居十三年。寶祐四年卒。有《野樂編》,已佚。事見《延祐四明志》卷五,《宋史》卷四一四有傳。今錄詩三首。
全宋文·卷七六八四
史嵩之(?——一二五六),字子申,鄞縣(今浙江寧波)人,彌忠子。嘉定十三年進(jìn)士,調(diào)光化軍司戶參軍。寶慶三年通判襄陽府。紹定元年以屯田功,權(quán)知棗陽軍,累遷至京西、湖北制置使兼知襄陽府。端平元年,金亡,出兵收復(fù)河北,力陳非計(jì)。嘉熙三年,任右丞相兼樞密使、都督兩淮四川京西湖北兵馬。淳祐四年遭父喪,起復(fù),以其力主和議,為公論所不容,閑居十三年。寶祐四年卒。見《宋史》卷四一四本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名或作居簡。宋建寧建安人,字元易,號東浦。工詩。隱居吳郡光福山。理宗嘉熙中卒。有《東浦集》、《云墅談雋》。
全宋詩
黃簡,一名居簡,字元易,號東浦,建安(今福建建甌)人,寓吳。工詩,與章康為友。理宗嘉熙中卒。有《東浦集》、《云墅談》(《宋詩紀(jì)事》卷六五作《云墅談雋》),已佚。事見《詩苑眾芳》、清同治《蘇州府志》卷四九《冢墓》、卷一三九《藝文考》。今錄詩八首。
童必明 朝代:南宋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七八七一
童必明,號簡靖居士,婺州蘭溪(今浙江蘭溪)人,嘉熙間在世。見釋師?!抖U月集跋》。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201—1257 【介紹】: 宋廣州番禺人,字俊明,號文溪。理宗寶慶二年進(jìn)士。歷秘書郎、著作郎、直秘閣。淳祐初,累擢龍圖閣待制、吏部侍郎。在職不畏強(qiáng)御,史嵩之、賈似道俱為所劾。卒謚忠簡。有《文溪存稿》、《文溪詞》。
全宋詩
李昴英(一二○一~一二五七),字俊明,號文溪,番禺(今廣東廣州)人。理宗寶慶二年(一二二六)進(jìn)士,授汀州推官。除廣東經(jīng)撫司主管機(jī)宜文字。端平三年(一二三六)召為太學(xué)博士。嘉熙二年(一二三八)遷秘書郎兼沂王府教授,出為福建建寧憲倉提舉。丁父憂。淳祐六年(一二四六)召為右正言兼侍講,以劾史嵩之、趙與■等,罷。十二年,起為江西提刑,兼知贛州。寶祐二年(一二五四)除大宗正卿,兼國史院編修官、實(shí)錄院檢討官,兼翰林侍講學(xué)士。三年,因論救御史洪天錫斥宦官董宋臣等專權(quán),與俱貶,遂歸隱五羊文溪。五年卒,年五十七。謚忠簡。遺著由門人李春叟于元至元三十一年(一二九四)編為《文溪存稿》。事見本集卷首李春叟序、清康熙李際明刊本卷首裔孫李殿苞《忠簡先公行狀》,《宋史翼》卷一六有傳?!±铌挠⒃娢寰恚杂坝∥臏Y閣《四庫全書·文溪集》為底本。校以《兩宋名賢小集》卷二○四《文溪集》(簡稱名賢集)、明崇禎李振鷺重修《李忠簡公文溪存稿》(簡稱崇禎本)。
全粵詩·卷三八
李昴英(一二○一 — 一二五七),字俊明,號文溪,番禺(今廣東廣州)人。宋理宗寶慶二年(一二二六)進(jìn)士,授汀州推官。除廣東經(jīng)撫司主管機(jī)宜文字。端平三年(一二三六)召為太學(xué)博士。嘉熙二年(一二三八)遷秘書郎兼沂王府教授,出為福建建寧憲倉提舉。丁父憂。淳祐六年(一二四六)召為右正言兼侍講,以劾史嵩之、趙與 等,罷。十二年,起為江西提刑,兼知贛州。寶祐二年(一二五四)除大宗正卿,兼國史院編修官、實(shí)錄院檢討官,兼翰林侍講學(xué)士。三年,因論救御史洪天錫斥宦官董宋臣等專權(quán),與俱貶,遂歸隱五羊文溪。五年卒,年五十七。謚忠簡。遺著由門人李春叟于元至元三十一年(一二九四)編為《文溪存稿》。事見本集卷首李春叟序、清康熙李際明刊本卷首裔孫李殿苞《忠簡先公行狀》,《宋史翼》卷一六有傳。
全宋文·卷七九三八
李昴英(一二○一——一二五七),字俊明,號文溪,番禺(今廣東廣州)人。寶慶二年廷對第三,調(diào)汀州推官,累遷兵部郎中、福建提舉。淳祐初除吏部郎官,擢右正言,以直聲聞。十二年除江西提刑、兼知贛州。寶祐二年召為大宗正卿,兼國史編修、實(shí)錄院檢討。除兼侍講,進(jìn)太常卿,擢龍圖閣待制、吏部侍郎。三年丐歸,五年卒,年五十七。謚忠簡。有《文溪集》二十卷,為門人李春叟輯。見李殿苞《忠簡先公行狀》,姚虞《文溪先生傳》(粵十三家集本《文溪集》卷首),《宋史翼》卷一六《李昴英傳》。
僧印簡 朝代:金末元初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202—1257 【介紹】: 金元間僧,號海云。嵐谷寧遠(yuǎn)人。俗姓宋。世業(yè)儒,祝發(fā)居廣惠寺,金宣宗賜號通玄廣惠大師。蒙古賜號寂照英悟大師,稱小長老。累號佑圣安國大禪師,歷主永慶、慶壽等寺。
補(bǔ)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
印簡。山西之嵐谷寧遠(yuǎn)人。姓宋氏。微子之后。生于金之泰和壬戌年。人品恢偉。童幼神悟。七歲父授以孝經(jīng)開宗明義章。乃曰。開者何宗。明者何義。父驚異。知非塵勞中人。攜見傅戒顏公。顏。欲觀其根器。授以草庵歌。至壞與不壞主元在。師問曰。主在何處。顏曰。何主。師曰。離壞不壞者。曰此客也。師曰。主聻。顏沉吟而已。尋禮中觀沼公為師。十一預(yù)恩納具。有洪彥上座問曰。于今受大戒了。緣何作小僧。師曰。緣僧小故。戒說大也。試問。上座戒老耶小耶。曰。我身則老。語未終。師大聲曰。休生分別。一日。上座教僧去。師背上拍一下。待回首。乃豎指示之。僧如教拍師背。師便豎一指。座太奇之。師年十二。中觀聽師參問。誨之曰。汝所欲文字語言耳。向去皆止之。唯身心若槁木死灰。今時(shí)及盡功用純熟。悟解真實(shí)。大死一場休有馀氣。到那時(shí)節(jié)。瞥然自肯。方與吾相見。師謹(jǐn)受教。一日。扶中觀行。觀曰。法燈禪師道??此沂旅?。且道承誰力。汝作么生會。師將中觀手一掣。觀曰。這野狐精。師曰。喏喏。師年十三時(shí)。成吉思皇帝。征伐天下。師在寧遠(yuǎn)。于城陷之際。稠人中俾師斂髻。師告曰。若從國儀。則失僧相也。遂獲如故。師年十八。元兵復(fù)取嵐城。四眾逃難解散。師獨(dú)侍中觀。曰。吾年迫桑榆。汝方富有春秋。今此玉石俱焚奚益。子可以去矣。師泣曰。因果無差。死生有命。安可離師求脫免乎??v或得脫。亦非人子之心也。觀察師誠確。囑師曰。子向去朔漠。有大因緣。吾與子俱北渡矣。明日城降。元帥史天澤。見師氣宇。問曰。爾何人。曰我沙門也。史曰。食肉否。曰何肉。史曰人肉。師曰。人非獸也。虎豹尚不相食。況人乎。曰今日兵刃之下。能無傷乎。師曰。必仗其外護(hù)者。史喜甚。又元帥李七哥。問曰。爾既為僧。禪耶教耶。師曰。禪教乃僧之羽翼也。如國之用人。必須文武兼濟(jì)。李曰。然則必也從何而住師曰。二俱不住。李曰。爾何人也。師曰。佛師。復(fù)曰。吾師亦在于此。二公見師年幼。無所畏懼。應(yīng)對不凡。即與往見中觀。聞觀教誨切至。乃大喜曰。有是父。必有是子也。相與禮觀為師。與師結(jié)金石之契。于是。國王大加恩賜。延居興安香泉院。署中觀慈云正覺大禪師。師寂照英悟大師。所需皆官給。及中觀示寂。師為乞食看塔。一夜。聞空中有聲召師名。師瞥然有省。乃遷居三峰道院。復(fù)問人告曰。大事將成。行矣。無滯于此。黎明。杖策之燕。過松鋪。值雨宿巖下。因擊火大悟。自捫面曰。今日始知眉橫鼻直。信道天下老和上。不寐語。先是。中觀垂寂。師問曰。某甲當(dāng)依何人。了此大事。觀曰。慶八十去。師既入燕。至大慶壽寺。乃省觀語。徑謁中和老人璋公。中和。先一夕夢一異僧策杖。徑趍方丈。踞師子座。次日師至。中和笑曰。此子。乃夜來所夢者。師問曰。某甲不來而來。作么生相見。中和曰。參須實(shí)參。悟須實(shí)悟。莫打野??。師曰。某甲因擊火迸散。乃知眉橫鼻直。和曰。我此處別。師曰。如何。和曰。牙是一口骨。耳是兩片皮。師曰。將謂別有。和曰。錯(cuò)。師喝曰。草賊大敗。和休去。次日。和復(fù)舉臨濟(jì)兩堂首座齊下喝因緣。師豎拳一拍。當(dāng)時(shí)丈堂震動。遂受中和印記。出世屢坐大道場。皆太師國王。及諸重臣之命。師室中。嘗以四無依語勘學(xué)者。無一當(dāng)對揚(yáng)者。一日。廊中逢數(shù)僧。連問不契。皆被打。問最后一僧。汝那里去。僧云。覓和上去。師云。覓他作么。僧云。待痛與一頓。師云。將甚么來打。僧四顧云。不將棒來。師連打四下云。這掠虛漢。眾皆走。師召云。諸上座。眾回首。師云。是甚么。丁酉正月。加師先天鎮(zhèn)國大士之號。己亥冬。命主大慶壽寺。壬寅。護(hù)必烈大王。請師赴帳下。問佛法大意。王大悅。從師受菩提心戒。因奏曰。我釋迦氏之法。于廟堂之論。在王法正論品。理固昭然。非難非易??滞跽卟荒鼙M行也。又宜求天下大賢碩儒。問以古今治亂興亡之事。當(dāng)有所聞也。王大悅。錫以珠襖金錦無縫大衣。奉以師禮。將別王。王問。佛法此去。如何受持。師曰。信心難生。善根難發(fā)。今已發(fā)生。務(wù)須護(hù)持專一不忘。不見三寶有過。恒念百姓不安。善撫綏。明賞罰。執(zhí)政無私。任賢納諫。一切時(shí)中。嘗行方便。皆佛法也。師既行。有一惡少。肆言謗法。王按之將加法焉。專使白師。師回啟云。明鏡當(dāng)臺。妍媸自現(xiàn)。神鋒在掌。賞罰無私。若以正念現(xiàn)前。邪見外魔。殺之可矣。然王者。當(dāng)以仁恕為心乃可。王益敬焉。尋奉命統(tǒng)僧。賜白金萬兩。即昊天寺建大會。為國祈福。蒙哥皇帝即位。顧遇隆渥。丙夏辰。旭威烈王。奉以金柱杖。金縷袈裟。求法語開示。七月。師會諸耆舊。錄所長物見數(shù)。令主后事。丁巳夏。說偈畢。師云。汝等少喧。吾欲偃息。侍僧急呼主事人至。師吉祥。泊然而逝矣。世壽五十六。茶毗。獲舍利無算。護(hù)必烈王。為建塔于大慶壽寺之側(cè)。謚佛日圓明大師。望臨濟(jì)為十六世。
南宋元明禪林僧寶傳·卷八
禪師名印簡。字海云。山西寧遠(yuǎn)人也。得道于慶壽璋禪師。璋字仲和。乃天目齊之裔也。齋參五祖演和尚。得演記莂。遂隱天目。當(dāng)其時(shí)。出五祖之門者?;槟现荨6鹬岱Q盛。獨(dú)齊公居天目。甚枯淡。法席寥然。暮年始有懶牛和上座。紹齊之法。而和之??莸壬?。僅得竹林寶。寶得竹林安。安傳容庵海。海之名頗著。乃有中和璋。璋之下有印簡出焉。簡出則齊之道大于北平矣。簡本出儒家。有生知之質(zhì)。其父宋氏授以孝經(jīng)。開宗明義章。簡掩卷進(jìn)曰。開者何宗。明者何義。其父愕然。提其耳曰。孺子可教也。時(shí)方七歲。于是古今經(jīng)緯之學(xué)。一目輒知要領(lǐng)。然疑喜怒哀樂未發(fā)以前之理。不遑寢食。乃盡捐宿學(xué)。走事中觀沼禪師。每發(fā)問端。沼每止之。沼老常命簡扶行。偶下階。簡掣沼公之手。沼咄曰。者野狐精。簡恍然而諾。沼乃遣簡行腳。簡既飫游。孤策過燕京。雨阻松鋪。中途夜宿巖下。因擊石火。劃然大悟。乃捫面曰。今日始知眉橫鼻直。天下老和尚信不寐語矣。遂達(dá)慶壽。通謁于中和璋公。公先夕夢。異僧策杖竟來。方丈據(jù)獅子座。晨起而心待之。簡果應(yīng)期而至。璋大喜受展。問曰。你曾到此么。簡對曰。印簡不來而來。作么生相見。曰。切莫打野榸。簡曰。石火迸裂。眉橫鼻直。曰。吾此處別。簡曰。如何表信。曰。牙是一具骨。耳是兩片皮。簡曰。將謂別有。曰錯(cuò)。簡喝曰。草賊大敗。璋笑而休。次日璋公以臨濟(jì)兩堂首座下喝機(jī)緣。令簡下語。對曰。打破秦時(shí)鏡。磨尖上古錐。龍飛霄漢外。何勞更下椎。曰。你只得其機(jī)。不得其用。簡掀倒禪床。璋曰。路途之樂。終未到家。簡與一掌。璋曰只得其用。不得其體。簡曰。青山聳寒色。月炤一溪云。曰。只得其體。不得其智。簡曰。流水自西東。落花無向背。曰。要且沒交涉。簡震拍其兩掌。是時(shí)左右皆為變色。璋公乃曰。如是如是。遂命掌記室。而師資如水乳也。元世祖辛卯年。簡主慶壽。衲子不懼苦寒。趨歸法會。而禪床幾至折腳。其都中貴人多雜遝。門下簡一以璋公真率之風(fēng)應(yīng)之。無不悅服。蓋璋居慶壽。受公卿之刺。從未以名姓干復(fù)之。然以祖意徵扣。則忉怛往返。不留馀地也一。日簡于廊下逢數(shù)僧。乃問曰。那里去。一僧對曰。賞花去。第二對曰。禮佛去。第三對曰。那里去。第四僧無語。簡俱以棒打之。復(fù)問第五僧。對曰。覓和尚去。簡曰。覓他作甚么。曰。待他打。時(shí)還他一頓。簡曰。將甚么來打。曰。不將棒來打。簡連打曰。者掠虛漢。眾皆走散。簡召曰。諸上座。眾同首。簡曰。是甚么。乃趨寂。謚曰佛日圓明大師。 贊曰。簡公據(jù)無師之智。出家行腳。遍閱尊宿。而后扣中和室投機(jī)之語。盤旋密運(yùn)。稱可觀矣。公不假能事而起天目。齊幾湮之宗。則老東山之面目儼然。豈非巨冶無分金之體。而千江有得月之機(jī)乎。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建寧府浦城人,字直翁,號德壹。徐應(yīng)龍子。寧宗嘉定七年進(jìn)士。累遷太常博士,奏疏欲裁抑史彌遠(yuǎn)恤典,召用真德秀、魏了翁。復(fù)歷權(quán)兵部尚書兼侍讀等職。理宗淳祐九年,兼同修國史、實(shí)錄院同修撰,遷禮部尚書。拜學(xué)士、同知樞密院事。十二年進(jìn)參知政事。后被劾提舉宮觀。景定三年致仕。卒謚忠簡。
全宋詩
徐清叟,字真翁(《南宋館閣續(xù)錄》卷八,《宋史》本傳作直翁),浦城(今屬福建)人。寧宗嘉定七年(一二一四)進(jìn)士。累官工部侍郎兼同修國史(《南宋館閣續(xù)錄》卷九)。歷知泉州、靜江、廣州。淳祐九年(一二四九)擢簽書樞密院事。十二年,遷知樞密院事兼參知政事。以言者論罷。開慶元年(一二五九),知泉州。景定三年(一二六二)致仕。有《四朝國史志傳》四十卷(清光緒《浦城縣志》卷三二),已佚?!?a target='_blank'>宋史》卷四二○有傳。今錄詩七首。
全宋文·卷七四七六
徐清叟(?——一二六三),字直翁,號德壹,建寧府浦城(今福建浦城)人,應(yīng)龍子。嘉定七年進(jìn)士,歷籍田令,累遷太常博士,拜殿中侍御史,遷太常少卿,權(quán)工部侍郎。出知泉州、靜江府,召為戶部侍郎。出知溫、福、婺、袁、紹興、潭、廣等州府,召權(quán)兵部尚書。淳祐中遷禮部尚書,同知樞密院事。十二年拜參知政事,知樞密院事,奉祠。起知泉州。景定三年致仕。次年卒,謚忠簡。見《宋史》卷四二○本傳、卷四五《理宗紀(jì)》五。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206—1248 【介紹】: 即貴由。元太宗長子。嘗從諸王攻金、西征。乃馬真后五年,由諸王推為大汗。即位后,殺乃馬真后稱制時(shí)之用事大臣奧都剌合蠻。在位三年而逝。
袁簡之 朝代:南宋

人物簡介

簡介
淳祐三年(1243)任夔州路轉(zhuǎn)運(yùn)判官。淳祐三年(1243)任都官郎中。淳祐三年(1243)任秘書丞。淳祐五年(1245)任成都府路提點(diǎn)刑獄公事。淳祐九年(1249)任夔州路提點(diǎn)刑獄公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