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蘇州常熟人,字權(quán)叔,初名絳,字伯厚。仁宗寶元元年進士。兄弟分產(chǎn),捐俸賑族,篤教孤侄登科名。歷知揚子、雍丘二縣,提舉江淮茶稅,官終尚書職方郎中。工歌詩,與蘇洵有詩交往。有《春秋新解》。
全宋詩
陸綰,字權(quán)叔,初名絳,字伯厚,常熟(今屬江蘇)人。仁宗景祐五年(一○三八)進士。提舉江淮茶稅,充淮南路制置發(fā)運司運鹽公事。官終職方郎中。事見《重修琴川志》卷八。
全宋文·卷六六二
陸絳,字伯厚,蘇州常熟(今江蘇常熟)人。寶元元年進士及第。為吏有能聲。慶歷中除揚子縣令。擢著作佐郎。提舉江淮茶稅,充淮南路制置發(fā)運司運鹽公事。終朝奉郎、尚書職方郎中。卒贈中散大夫。有《春秋新解》二十卷。見《吳郡志》卷二八,《重修琴川志》卷八,乾隆《江南通志》卷一一九,《文恭集》卷一二。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09—1084 【介紹】: 宋杭州馀杭人,祖籍撫州臨川,字厚之。元德昭孫。仁宗天圣八年進士。歷知永新、海門縣,善治獄,累擢度支判官?;实v中,儂智高據(jù)嶺南,絳為廣東轉(zhuǎn)運使,供軍餉有功,遷工部郎中。神宗熙寧中,為翰林學(xué)士,除三司使。八年,拜參知政事。后坐事罷知亳州,改潁州,以太子少保致仕。卒謚章簡。有文集及《讞獄集》。
全宋詩
元絳(一○○九~一○八四),字厚之,錢塘(今浙江杭州)人。仁宗天圣八年(一○三○)進士,歷知臺、福、鄆諸州及開封府,又為廣東、兩浙、河北轉(zhuǎn)運使,召為翰林學(xué)士,官至參知政事。晚年以資政殿學(xué)士知青州,以太子少保致仕。神宗元豐七年卒,年七十六,謚章簡。有《玉堂集》二十卷(《宋史·藝文志》),已佚。事見《蘇魏公文集》卷五二《太子少保元章簡公神道碑》,《宋史》卷三四三有傳。今錄詩三十二首。
全宋文·卷九二八
元絳(一○○九——一○八四),字厚之,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天圣二年賜同學(xué)究出身,八年擢進士第,調(diào)江寧推官,攝上元令,知永新、海門縣、臺州,有政績。入為度支判官。儂智高叛,以直集賢院為廣東轉(zhuǎn)運使。以功遷工部郎中。歷兩浙、河北轉(zhuǎn)運使、鹽鐵副使。擢天章閣待制,知福州,徙廣、越、荊南,為翰林學(xué)士、知開封府,遷三司使。熙寧八年,參知政事。元豐二年罷知潁州,改青州。以資政殿學(xué)士、太子少保致仕。七年六月卒,年七十六。絳工于文辭,有文集四十卷,《讞獄集》十三卷。見蘇頌《元章簡公神道碑》(《蘇魏公文集》卷五二),王安禮《元公墓志銘》(《王魏公集》卷八),《宋史》卷三四三本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12—1088 【介紹】: 宋開封雍丘人,其先真定靈壽人,字子華。韓億子。仁宗慶歷二年進士。歷通判陳州、知成都、開封府等。神宗即位,拜樞密副使,言差役之弊。領(lǐng)制置三司條例司,與王安石共事,每言安石奏事“至當(dāng)可用”。熙寧三年,參知政事。夏人犯塞,自請行邊,為陜西、河?xùn)|宣撫使,即軍中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因素不習(xí)兵事,以城堡相繼陷落、慶州士卒作亂,罷知鄧州。七年,代王安石為相,謹守新法,然事多滯留,且數(shù)與呂惠卿不合,乃密請神宗再用安石。及安石再相,又與之有異,遂出知許州。哲宗立,封康國公,為北京留守。卒謚獻肅。
全宋詩
韓絳(一○一二~一○八八),字子華,開封雍丘(今河南杞縣)人,億子。以父蔭補太廟齋郎,累遷大理評事。仁宗慶歷二年(一○四二)進士,除太子中允、通判陳州。歷戶部判官,擢右正言、知制誥,遷龍圖閣直學(xué)士、翰林學(xué)士、御史中丞。嘉祐中,歷知慶州、成都府、開封府。為三司使。英宗即位,遷給事中。治平二年(一○六五)權(quán)知開封府(《開封府題名記碑》)。神宗即位,拜樞密副使。熙寧三年(一○七○),拜參知政事,罷知鄧州,徙許州、大名府。元豐元年(一○七八),知定州。六年,知河南府。哲宗即位,改鎮(zhèn)江軍節(jié)度使,開府儀同三司,封康國公。元祐二年(一○八七),以司空、檢校太尉致仕。三年卒,年七十七。謚獻肅。事見《范忠宣公集》卷一五《司空康國韓公墓志銘》,《宋史》卷三一五有傳。今錄詩十三首。
全宋文·卷一○二五
韓絳(一○一二——一○八八),字子華,開封雍丘(今河南杞縣)人,億第三子。慶歷二年進士?;实v中累遷右正言。至和元年知制誥,遷龍圖閣直學(xué)士、知諫院,為翰林學(xué)士、御史中丞。出知蔡、慶州、成都、開封府,為三司使。神宗立,拜樞密副使,同制置三司條例,助王安石變法。熙寧三年,參知政事,為陜西、河?xùn)|宣撫使,尋拜相,開幕府于延安。次年,以措置乖方罷。七年復(fù)代王安石相,密請再用安石。次年罷,歷知州府。哲宗立,封康國公,為北京留守。元祐三年卒,年七十七,謚獻肅。著《治平會計錄》、《樞密院時政記》等,有文集五十卷,又內(nèi)外制集十三卷、奏議三十卷?!?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一五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19—1079 【介紹】: 宋趙州平棘人,字次道。宋綬子。仁宗寶元二年賜進士及第。為館閣???,出簽書集慶軍判官。任編修官,預(yù)修《新唐書》。英宗治平中,以工部郎中修起居注,并編修《仁宗實錄》,判太常寺。神宗時,歷史館修撰、集賢院學(xué)士、龍圖閣直學(xué)士,修《兩朝正史》。藏書三萬卷,熟于朝廷典故,著書甚多。有《春明退朝錄》、《長安志》,輯《唐大詔令集》等。
全宋詩
宋敏求(一○一九~一○七九),字次道,趙州平棘(今河北趙縣)人,綬子。仁宗時以父蔭召試學(xué)士院,賜進士及第。為館閣???,后充編修官,預(yù)修《唐書》。出知亳州。英宗治平中,累擢知制誥、判太常寺。后出知絳州,尋召還,除史館修撰、集賢院學(xué)士。神宗熙寧十年(一○七七),修仁宗、英宗兩朝正史。元豐二年卒,年六十一。著作今存《春明退朝錄》三卷、《長安志》二十卷。事見《名臣碑傳琬琰集》中集卷一六范鎮(zhèn)《宋諫議墓志銘》,《宋史》卷二九一有傳。今錄詩六首。
全宋文·卷一一一四
宋敏求(一○一九——一○七九),字次道,趙州平棘(今河北趙縣)人,綬子。天圣三年,以父任為秘書省正字。寶元二年,召試學(xué)士院,賜進士第。仁宗朝歷官館閣???、集賢校理、知太平、亳州,累遷至工部郎中。治平初,同修起居注,知制誥。熙寧中,除史館修撰、集賢院學(xué)士,加龍圖閣直學(xué)士。元豐二年卒,年六十一,贈禮部侍郎。敏求學(xué)識博洽,著述甚豐。嘗奉詔修《兩朝正史》,預(yù)修《新唐書》,補唐武宗以下六世《實錄》百四十八卷,輯《唐大詔令》百三十卷,另著有《書闈集》十二卷、《后集》六卷、《西垣制集》十卷、《東觀絕筆集》二十卷、《東京記》三卷、《閤門儀制》十三卷、《長安志》二十卷(存)、《河南志》二十卷(今存本不分卷)、《春明退朝錄》二卷(存)等。見范鎮(zhèn)《宋諫議敏求墓志銘》(《名臣碑傳琬琰集》中集卷一六),《蘇魏公集》卷五一《龍圖閣直學(xué)士修國史宋公神道碑》,《宋史》卷二九一《宋綬傳》附子敏求傳等。
劉唐老 朝代:北宋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二四○八
劉唐老,字壽臣,洛陽(今河南洛陽)人,少有文名。熙寧七年為襄州司戶參軍,隨其父使遼,任書寫機宜文字。元祐二年召試館職合格,授秘閣校理。除太常博士,遷右正言、兵部員外郎。出知絳州,移提點秦鳳路刑獄。紹圣中入元祐黨籍,黜監(jiān)桂陽監(jiān)鹽酒稅。徽宗即位,復(fù)朝奉郎直秘閣,知曹州,改相州。崇寧二年除名勒停,再入黨籍,五年復(fù)官。見《宋會要輯稿》職官六七之五、職官六七之一九、選舉三一之三八,《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二五一、三九五、四○八、四四二、四五六、四六八、四七四、四九○、四九三,《東都事略》卷三○,《元祐黨人傳》卷四,《宋史翼》卷四。

人物簡介

簡介
大觀元年(1107)任建州知州。
鄭絳 朝代:北宋

人物簡介

簡介
政和二年(1112)任吏部郎中。

人物簡介

簡介
政和二年(1112)任屯田郎中。政和八年重和元年(1118)任江州知州。

人物簡介

全宋詩
何絳,順慶(今四川南充市北)人。徽宗宣和間進士(清康熙《順慶府志》卷四)。
許絳 朝代:南宋

人物簡介

簡介
紹興十一年(1141)任大理寺丞。

人物簡介

全宋詩
楊絳,字伯深,眉山(今屬四川)人。孝宗乾道六年(一一七○)以布衣上書,補廣州文學(xué)參軍(《宋會要輯稿》職官六二之一○)。淳熙五年(一一七八),知興州(同上書瑞異二之三七)。今錄詩二首。
曾絳 朝代:南宋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六四一三
曾絳,開封(今河南開封)人。淳熙間在世。
完顏絳山 朝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金宗室。哀宗時,力奉御。蔡州城破,哀宗自縊死。乃焚其尸。埋葬畢,號哭將投水死,被蒙古軍人救免,不知所終。

人物簡介

全宋詩
趙絳夫,彥縉子。寧宗嘉定四年(一二一一)進士。理宗嘉熙間知龍溪縣。事見明弘治《八閩通志》卷四七、七四。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明浙江上虞人,字用言。嘉靖二十三年進士。官至太常寺卿。仿《論衡》著《山堂隨鈔》,以所屬有金罍山,陶望齡為刪汰其書,改名為《金罍子》。
維基
陳絳(1513年—1587年),字用陽,號罍山,浙江紹興府上虞縣人,民籍。嘉靖十六年(1537年)丁酉科浙江鄉(xiāng)試第六十一名舉人,二十三年(1544年)甲辰科三甲進士。曾任彰德府知府、青州府知府,四十一年(1562年)五月升山東按察司副使、兵備寧前。四十三年(1564年),重修遼東廣寧城,共官軍六千八百一十四名。復(fù)除廣東按察司副使,隆慶四年(1570年)三月升江西右參政,轉(zhuǎn)福建右參政,五年(1571年)正月升福建按察使,再升山東右布政使,十二月升江西左布政使。以考察不及,萬歷二年(1574年)六月調(diào)任四川左布政使,三年(1575年)四月升光祿寺卿,九月轉(zhuǎn)直隸應(yīng)天府府尹,被禮科左給事中陳耀彈劾庸老,遂乞休歸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