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漢語大詞典》:阿黎耶識(阿黎耶識)
見“ 阿賴耶識 ”。
《漢語大詞典》:阿賴耶識(阿賴耶識)
亦作“ 阿黎耶識 ”。 梵語的譯音。意譯為“藏識”。為佛教大乘唯識宗的內(nèi)在心識的第八識,是世界和眾生“自我”的本源,它含藏著一切事物的種子,也是輪回的主體和解脫的依據(jù)。 清 龔自珍 《南岳大師〈大乘止觀〉科判》:“止觀境界分三科:一、真實(shí)性,即真如;一、依他性,即第八阿黎耶識;一、分別性,即第六、第七識?!?章炳麟 《建立宗教論》:“第二自性,由第八阿賴耶識、第七末那識,與眼、耳、鼻、舌、身等五識虛妄分別而成。” 范文瀾 《唐代佛教·佛教各宗派》:“末那識意為自我本體的顯現(xiàn),站在自我本體后面的那種自我本體,叫做第八識,即阿賴耶識?!?/div>
《漢語大詞典》:阿羅耶(阿羅耶)
見“ 阿羅耶識 ”。
《漢語大詞典》:阿羅耶識(阿羅耶識)
即阿賴耶識。 章炳麟 《國故論衡·明見》:“臧者,瑜伽師所謂阿羅耶識(此從 真諦 譯, 真諦 又譯阿梨耶。 玄奘 則譯阿賴耶。今審其音,以阿羅耶為正),謂其能臧所臧執(zhí)臧。持諸種,故為能臧矣。受諸熏,故為所臧矣。任諸根,故為執(zhí)臧矣?!?章炳麟 《國故論衡·明見》:“ 莊周 亦云:‘心無天游,則六鑿相攘。’《外物》。游者,旌旗之流,流雖多,一屬於縿,謂之天游。指縿以擬阿羅耶;指流以擬六識。無阿羅耶,則六根、六識相紛拏。斯執(zhí)臧之説已?!眳⒁姟?阿賴耶識 ”。
《漢語大詞典》:阿羅耶識(阿羅耶識)
即阿賴耶識。 章炳麟 《國故論衡·明見》:“臧者,瑜伽師所謂阿羅耶識(此從 真諦 譯, 真諦 又譯阿梨耶。 玄奘 則譯阿賴耶。今審其音,以阿羅耶為正),謂其能臧所臧執(zhí)臧。持諸種,故為能臧矣。受諸熏,故為所臧矣。任諸根,故為執(zhí)臧矣。” 章炳麟 《國故論衡·明見》:“ 莊周 亦云:‘心無天游,則六鑿相攘?!?span id="t15bogd" class="book">《外物》。游者,旌旗之流,流雖多,一屬於縿,謂之天游。指縿以擬阿羅耶;指流以擬六識。無阿羅耶,則六根、六識相紛拏。斯執(zhí)臧之説已?!眳⒁姟?阿賴耶識 ”。
《漢語大詞典》:阿賴耶識(阿賴耶識)
亦作“ 阿黎耶識 ”。 梵語的譯音。意譯為“藏識”。為佛教大乘唯識宗的內(nèi)在心識的第八識,是世界和眾生“自我”的本源,它含藏著一切事物的種子,也是輪回的主體和解脫的依據(jù)。 清 龔自珍 《南岳大師〈大乘止觀〉科判》:“止觀境界分三科:一、真實(shí)性,即真如;一、依他性,即第八阿黎耶識;一、分別性,即第六、第七識?!?章炳麟 《建立宗教論》:“第二自性,由第八阿賴耶識、第七末那識,與眼、耳、鼻、舌、身等五識虛妄分別而成。” 范文瀾 《唐代佛教·佛教各宗派》:“末那識意為自我本體的顯現(xiàn),站在自我本體后面的那種自我本體,叫做第八識,即阿賴耶識?!?/div>
《漢語大詞典》:阿賴耶識(阿賴耶識)
亦作“ 阿黎耶識 ”。 梵語的譯音。意譯為“藏識”。為佛教大乘唯識宗的內(nèi)在心識的第八識,是世界和眾生“自我”的本源,它含藏著一切事物的種子,也是輪回的主體和解脫的依據(jù)。 清 龔自珍 《南岳大師〈大乘止觀〉科判》:“止觀境界分三科:一、真實(shí)性,即真如;一、依他性,即第八阿黎耶識;一、分別性,即第六、第七識。” 章炳麟 《建立宗教論》:“第二自性,由第八阿賴耶識、第七末那識,與眼、耳、鼻、舌、身等五識虛妄分別而成?!?范文瀾 《唐代佛教·佛教各宗派》:“末那識意為自我本體的顯現(xiàn),站在自我本體后面的那種自我本體,叫做第八識,即阿賴耶識?!?/div>
《漢語大詞典》:郎耶草
狼把草的別名。見 明 李時(shí)珍 本草綱目·草五·狼把草。
一切如來普賢摩訶菩提薩埵三昧耶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大日如來東方金剛手菩薩出生之三昧耶也。見略出經(jīng)注一。
一切如來入三昧耶遍一切無能障礙力無等三昧力明妃
【佛學(xué)大辭典】
(真言)入佛三昧耶真言之德名也。
一生補(bǔ)處菩薩最勝大三昧耶像
【佛學(xué)大辭典】
(圖像)稱三十臂之彌勒菩薩。(參見:彌勒)
三牟提耶
【佛學(xué)大辭典】
(雜語)Samudaya,譯曰集。四諦中之集諦。說見賢愚經(jīng)十二。
三昧耶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Samaya,三昧耶之義甚多,時(shí)(一時(shí)佛在),會(大曾經(jīng)),宗(顯宗論),平等,誓愿,驚覺,除垢障也。秘藏記曰:「佛知眾生身中本來自性之理,與佛等無差別,而眾生不知己之本有本始兩覺與佛等,恒覆蔽于六塵煩惱而不能顯出,是故佛發(fā)悲愿,垂我拔濟(jì)眾生如我之誓愿。若有眾生歸依,則住于法界定自受法樂之如來驚覺,而不敢違越本愿。影向行者之所以,真言印契加持護(hù)念。譬如國王自造法令不敢違犯,使他行之。眾生蒙佛之加持力,突破六塵之游泥,出現(xiàn)自心之覺理,如賴春雷之響而蟄蟲出地。知與佛等無差別者,是平等之義也。使如我而無異者。是誓愿之義也,如來驚覺者,是驚覺之義也,眾生蒙佛之加持力而得益者,是除垢障之義也。如佛部,馀部亦同。如一佛,諸佛亦同。」
【佛學(xué)常見辭匯】
1。平等的意思。2。內(nèi)德外相平等的意思。3。本誓的意思。
三昧耶身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與三昧耶形同。但從佛身謂為身。法報(bào)應(yīng)之三身。密教如其次第謂為種子,三昧耶,尊形之三身。塔婆,寶,珠,蓮華,五鈷等為大日之三昧耶身。當(dāng)于顯教之報(bào)身。依通門,則一切之事物,盡為大日之三昧耶身,依別門,則以塔婆為大日之三昧耶身,乃至以蓮華為彌陀之三昧耶身等,各有別個(gè)之標(biāo)幟。雜談集九曰:「密教之意,佛有三身:種子,三昧耶,尊形也。如次第為法報(bào)應(yīng)三身?!?/div>
三昧耶形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以佛菩薩內(nèi)證之本誓為標(biāo)幟者。不動明王之刀劍,觀音菩薩之蓮華,及諸尊之印相等。是四種曼陀羅之一也。
三昧耶戒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授傳法灌頂以前所授之作法也。三昧耶有不違越之義,故于通戒,初上座,次驚覺鈴作法,歸命,運(yùn)心懺悔,歸依,發(fā)心遮難,請師,羯磨及楊枝打,涂香,花鬘,燒香燈明,齒木,金剛線,金剛水是也。諸儀軌訣影一曰:「密教修行,先三摩耶戒,初門也。今修四度加行終,傳法灌頂之時(shí),初受三摩耶戒者,末世也。何則?所謂三摩耶戒者,以三種之菩提心為戒也。住于根本三摩地之心,而非三平等則之心,則行法不成就故也。」
三昧耶界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言三昧耶之法門也。密教之總稱。
三昧耶智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在密教為佛智之稱,此有總別二者:一、總名五佛之智,而解之則金剛智以平等之義而譯為平等性智。不空譯理趣經(jīng)之三昧耶智,金剛智譯理趣經(jīng)以為平等性智也。又不空取本誓之義,譯為誓智。謂此智如顯教不許自得自證,必就灌頂佛受之。是佛之本誓也。不空譯之理趣經(jīng)曰:「薄伽梵,成就特勝一切如來金剛加持三昧耶智,已得一切如來灌頂寶冠,為三界主。」金剛智之理趣經(jīng)曰:「薄伽梵,妙善成就如來金剛住持平等性智種種希有殊勝功德,已能善獲一切如來無上法王灌頂寶冠,過三界。」不空之理趣釋上曰:「三昧耶智者誓也,亦曼荼羅也。勿令將來最上勝者不從師受,而專意自受者也。是故得知修最上乘必須師受三昧耶,然后可修行也?!苟?、別名于五智中之第三平等性智。金剛頂經(jīng)一序:「一切如來平等智三昧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