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國語辭典》:平頭(平頭)  拼音:píng tóu
1.一種短發(fā)發(fā)型,從腦后到兩鬢的頭發(fā)全部推光,上端頭發(fā)稍長齊平。
2.仆隸所戴的頭巾,引申作奴仆。南朝梁。蕭衍〈河中之水歌〉:「珊瑚掛鏡爛生光,平頭奴子提履箱。」《西湖二集》卷一一:「收拾了細軟物件,帶領了平頭、鍋邊秀,一徑而來?!?br />3.平凡的、一般的?!敦撈亻e談》第三回:「我們當老爺?shù)亩甲隽速\,那些平頭百姓,不一個個都該做強盜么?」
4.不帶零頭的整數(shù)。明。湯顯祖《牡丹亭》第七出:「(旦)敢問師母尊年?(末)目下平頭六十。」也作「齊頭」。
5.詩歌聲律的「八病」之一,南朝梁沈約所倡。謂五言詩第一字與第六字同聲,第二字與第七字同聲,如:「今日歡宴會,歡樂難句陳。」今、歡同屬平聲調(diào),目、樂同屬入聲調(diào)。
《漢語大詞典》:平頭小樣巾(平頭小樣巾)
頭巾名。新唐書·車服志:“文官又有平頭小樣巾,百官常服,同於庶人。”
《國語辭典》:平頭奴子(平頭奴子)  拼音:píng tóu nú zǐ
稱古代頭戴平頭巾的奴仆。南朝梁。蕭衍〈河中之水歌〉:「珊瑚掛鏡爛生光,平頭奴子提履箱?!固?。李白梁園吟〉:「平頭奴子搖大扇,五月不熱疑清秋?!?/div>
《漢語大詞典》:幞頭(幞頭,襆頭)
古代一種頭巾。古人以皂絹三尺裹發(fā),有四帶,二帶系腦后垂之,二帶反系頭上,令曲折附項,故稱“四腳”或“折上巾”。至 北周 武帝 時裁出腳后幞發(fā),始名“幞頭”。初用軟帛垂腳, 隋 始以桐木為骨子, 唐 方以羅代繒。帝服則腳上曲,人臣下垂。 五代 漸變平直。 宋 制有直腳、局腳、交腳、朝天、順風等式樣。惟直腳為貴賤通服,皇帝或服上曲。參閱 唐 封演 封氏聞見記·巾幞、 宋 沈括 夢溪筆談·故事一、宋史·輿服志五、 明 王圻 三才圖會·衣服二、 清 俞正燮 癸巳存稿·幞。 唐 張鷟 游仙窟:“ 十娘 即喚 桂心 ,并呼 芍藥 ,與少府脫鞾履、疊袍衣,閣幞頭,掛腰帶?!?金 董解元 《西廂記諸宮調(diào)》卷七:“偏帶兒是犀角,幞頭兒是烏紗?!?span id="60qdqt5" class="book">《儒林外史》第四二回:“ 應天府 尹大人 戴著幞頭,穿著蟒袍,行過了禮?!?br />襆頭:即幞頭。古代包頭軟巾,有四帶,二帶系腦后垂之,二帶反系頭上,令曲折附頂。也稱四腳、折上巾。隋書·禮儀志七:“故事,用全幅皁而向后襆髮,俗人謂之襆頭。”資治通鑒·后晉齊王天福八年:“﹝ 楚王 希范 ﹞作九龍殿,刻沉香為八龍,飾以金寶,長十餘丈,抱柱相向; 希范 居其中,自為一龍,其襆頭腳長丈餘,以象龍角?!眳⒁姟?幞頭 ”。
《漢語大詞典》:吉了
鳥名。即秦吉了。似鸚鵡,嘴腳皆紅,腦后有肉冠,善效人言。 唐 白居易 《雙鸚鵡》詩:“始覺琵琶絃莽鹵,方知吉了舌參差?!?span id="wdwnai1" class="book">《舊唐書·音樂志二》:“今案 嶺 南有鳥,似鸜鵒而稍大,乍視之,不相分辨,籠養(yǎng)久,則能言,無不通,南人謂之吉了,亦云料?!?宋 吳曾 能改齋漫錄·方物:“ 唐 萬年 縣尉 段公路 撰北戶錄,紀 廉州 民獲赤白吉了者。赤者尋卒,白者久而能言,笑語效人,禽之珍者也。” 清 曹寅 《客饋洋茶半開戲題》詩:“吉了詛春渾不省,唐花紛笑總成堆?!眳⒁姟?秦吉了 ”。
《國語辭典》:秦吉了  拼音:qín jí liǎo
動物名。鳴禽類鸚形目。形似鸚鵡,有兩耳,全體黑色,兩眼后有黃肉冠,能模仿人說話。
《國語辭典》:髽髻  拼音:zhuā ji
將頭發(fā)梳攏盤結于頭頂所成的髻,為女孩或女仆所梳的發(fā)式。也作「抓髻」。
《國語辭典》:頭髻(頭髻)  拼音:tóu jì
挽在頭頂或腦后的發(fā)結?!度龂萘x》第六六回:「歆親自動手揪后頭髻拖出。后曰:『望免我一命!』」
《國語辭典》:發(fā)髻(髮髻)  拼音:fǎ jì
一種挽束頭發(fā),將其盤結于頭頂或顱后的發(fā)式。
《國語辭典》:對口(對口)  拼音:duì kǒu
1.嘴與嘴相對。形容講話時靠得很近。漢。王充《論衡。解除》:「胡越之人,耳口相類,心意相似,對口交耳而談,尚不相解?!?br />2.口角、爭執(zhí)?!镀窖齻鳌返谖寤兀骸钙抛拥溃骸耗銉蓚€休對口,到天明我自有個計較?!弧?br />3.一種曲藝表演方式。指兩個人互相答對或演唱。如:「對口相聲」、「對口快板」。
4.指雙方在工作內(nèi)容和性質(zhì)能相一致。如:「工作對口」。
《國語辭典》:勺子  拼音:sháo zi
1.舀水勺。
2.炒菜勺。
3.像勺子形狀的東西。如:「腦勺子」。
《國語辭典》:一把抓  拼音:yī bǎ zhuā
將所有事情都攬在身上。如:「近年他逐漸懂得擇賢任用,分層負責,不再凡事一把抓了?!?/div>
《國語辭典》:襆頭(襆頭)  拼音:pú tóu
一種古代男子用的頭巾。以絲娟裁成方巾,方巾四角下垂四長帶,用來裹發(fā),盛行于唐代。《新唐書。卷二四。車服志》:「襆頭起于后周,便武事者也?!埂度辶滞馐贰返谒亩兀骸笐旄笕舜髦L頭,穿著蟒袍,行過了禮,立起身來,把兩把遮陽遮著臉?!挂卜Q為「福巾」、「折上巾」。
《漢語大詞典》:幞頭(幞頭,襆頭)
古代一種頭巾。古人以皂絹三尺裹發(fā),有四帶,二帶系腦后垂之,二帶反系頭上,令曲折附項,故稱“四腳”或“折上巾”。至 北周 武帝 時裁出腳后幞發(fā),始名“幞頭”。初用軟帛垂腳, 隋 始以桐木為骨子, 唐 方以羅代繒。帝服則腳上曲,人臣下垂。 五代 漸變平直。 宋 制有直腳、局腳、交腳、朝天、順風等式樣。惟直腳為貴賤通服,皇帝或服上曲。參閱 唐 封演 封氏聞見記·巾幞、 宋 沈括 夢溪筆談·故事一、宋史·輿服志五、 明 王圻 三才圖會·衣服二、 清 俞正燮 癸巳存稿·幞。 唐 張鷟 游仙窟:“ 十娘 即喚 桂心 ,并呼 芍藥 ,與少府脫鞾履、疊袍衣,閣幞頭,掛腰帶?!?金 董解元 《西廂記諸宮調(diào)》卷七:“偏帶兒是犀角,幞頭兒是烏紗?!?span id="xaxaian" class="book">《儒林外史》第四二回:“ 應天府 尹大人 戴著幞頭,穿著蟒袍,行過了禮?!?br />襆頭:即幞頭。古代包頭軟巾,有四帶,二帶系腦后垂之,二帶反系頭上,令曲折附頂。也稱四腳、折上巾。隋書·禮儀志七:“故事,用全幅皁而向后襆髮,俗人謂之襆頭?!?span id="1vtkx0a" class="book">《資治通鑒·后晉齊王天福八年》:“﹝ 楚王 希范 ﹞作九龍殿,刻沉香為八龍,飾以金寶,長十餘丈,抱柱相向; 希范 居其中,自為一龍,其襆頭腳長丈餘,以象龍角?!眳⒁姟?幞頭 ”。
《漢語大詞典》:腦疽(腦疽)
中醫(yī)病名。生于腦后項部的有頭疽。正對口者,俗稱“對口”。偏于一側者俗稱“偏對口”。多由濕熱交蒸或五臟蘊毒所致,癥狀多見灼熱腫痛,顏色鮮紅。清平山堂話本·合同文字記:“你母親患腦疽瘡身死。”參閱《醫(yī)宗金鑒·外科心法要訣·腦疽》。
《漢語大詞典》:玉枕骨
人腦后隆起之骨。即枕骨。 宋 陶谷 清異錄·陳設:“ 盧文紀 有玉枕骨,故凡枕之堅實者,悉不可用。”
《漢語大詞典》:鴨屁股(鴨屁股)
發(fā)型的一種。其腦后部分狀如鴨尾,故稱。 吳組緗 《山洪》六:“保長站到店門上,不住的用手摩著留在后腦上的‘鴨屁股’。”
《國語辭典》:馬子蓋(馬子蓋)  拼音:mǎ zi gài
一種男子發(fā)式。四周剃圓,半長,垂于腦后。也稱為「馬桶蓋」。
《國語辭典》:馬桶蓋(馬桶蓋)  拼音:mǎ tǒng gài
1.馬桶的蓋子。
2.一種男士發(fā)型。四周剃圓,半長,垂于腦后。如:「隨著流行趨勢,今年又盛行馬桶蓋的發(fā)型?!挂卜Q為「馬子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