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共791,分53頁顯示  上一頁  14  15  16  17  18  20  21  22  23 下一頁
佛類詞典(續(xù)上)
別解別行
利行攝
奉行
青行
空行
長行
易行
易行品
易行道
易行水路
易往易行
非人施行
非主獨行無明
非行非坐三昧
非梵行
別解別行
【佛學大辭典】
(術(shù)語)與我別見解,與我異行法也。如圣道凈土二門相對。觀經(jīng)散善義曰:「一切異見異學別解別行人?!?/div>
利行攝
【佛學大辭典】
(術(shù)語)四攝法之一。(參見:四攝法)
【佛學常見辭匯】
四攝法之一。(參見:四攝)
【三藏法數(shù)】
謂菩薩起身口意善行,利益一切眾生,因是生親愛心,依附受道,得住真理,故名利行攝。
奉行
【佛學大辭典】
(雜語)奉承行持教命也。仁王經(jīng)末曰:「一切大眾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箘亵N經(jīng)末曰:「聞佛所說,歡喜奉行。」維摩經(jīng)末曰:「皆大歡喜,信受奉行?!雇撟⑾略唬骸附?jīng)始稱如是,彰信為能入,末言奉行,表服膺事已?!?/div>
青行
【佛學大辭典】
(雜名)(參見:青甲)
青甲
【佛學大辭典】
(雜名)袈裟之緣色不定,此言甲地之為青色者。又作青行。
空行
【佛學大辭典】
(術(shù)語)修空法之行??辗ㄓ写笮\深,以為大乘小乘菩薩聲聞之別。涅槃經(jīng)一曰:「為欲利益安樂眾生,成就大乘第一空行。」
長行
【佛學大辭典】
(術(shù)語)謂經(jīng)文中,直宣說法相,而不限定字句之文句。以文句之行數(shù)長故也。是對于偈頌之稱,十二分教之中第一修多羅是也。故諸經(jīng)自能詮之文體分之,則惟長行與偈頌之二者而巳。百論疏上曰:「總談設教,凡有三門:一但有長行,無有偈頌,如大品之類。二但有偈頌,無有長行,如法句之流。三具存二說,如法華經(jīng)等?!狗ㄈA義疏三曰:「龍樹十住毗婆沙云:一者隨國法不同,如震旦有序銘之文,天竺有散華貫華之說也?!?br />【佛學常見辭匯】
行數(shù)很長的經(jīng)文,即十二分教中的修多羅。
易行
【佛學大辭典】
(術(shù)語)對于難行之語。平易之行法。又易行之道。謂念佛之法也。是龍樹菩薩之說。十住毗婆娑論易行品曰:「以信方便易行,疾至阿惟越致地?!篃o量壽經(jīng)下曰:「易往而無人?!?/div>
易行品
【佛學大辭典】
(書名)龍樹造,十住毗婆沙論第五卷中之品名。至初地不退位之道,有難易。易行品示其易行之道,別說阿彌陀佛之救濟也。
易行道
【佛學大辭典】
(術(shù)語)至易悟之地之路,故曰道。易行品曰:「有易行道,疾得至阿惟越致地方便者,愿為說之?!菇绦行抛C六本曰:「于安養(yǎng)凈剎,入圣證果,名凈土門,云易行道?!?br />【佛學常見辭匯】
二道之一。(參見:二道)
【三藏法數(shù)】
謂憑信佛語,修行念佛三昧,求生凈土。復乘阿彌陀佛愿力攝持,決定往生,故名易行道。(梵語阿彌陀,華言無量壽。)
二道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大小便之二處。佛祖統(tǒng)紀三十曰:「殘穢在身,為欲蠲除便在二道成男女根?!埂居帧繜o礙道,解脫道也。新譯曰無間道,解脫道。斷惑證理之智慧名也。正斷惑之智慧為無礙道,正證理之智慧為解脫道。無礙者,正對破惑而智不為惑所障礙也。無間者其智不為惑所間隔也。解脫者其智離系縛于惑也。自在證理之義也。凡斷一切之惑,必存此二道。俱舍論二十五曰:「無間道者,謂此能斷所應斷障。解脫道者。謂已解脫所應斷障最初所生。道義云何?謂涅槃道,乘此能往涅槃城故。」【又】一、難行道,修難行而求佛果之法也,謂在此娑婆世界,欲修六度萬行而因以成佛也,此法難行,故謂之難行道。二、易行道,易修行而求佛果之法也。謂信阿彌陀佛往生凈土而因以成佛者,此法易行,故謂之易行道。是龍樹菩薩所判,而凈土門諸家之教判皆依之。十住毗婆沙論易行品曰:「至阿惟越地者,行諸難行,久乃可得。(中略)或有以信方便易行,疾至阿惟越地(Avaivartya)者?!埂居帧恳?、有漏道,三乘之行人于見諦以前之一切行法,悉云有漏道。二、無漏道,三乘之行人于見諦后順諦理所修之一切之行法,皆曰無漏道。漏者,煩惱之異名也,見諦已前,未斷一毫之煩惱,其所修之行法,悉雜煩惱之垢染,故云有漏。見諦以后,已斷一分之煩惱,離煩惱之垢染,故其行法謂之無漏?!居帧恳弧⒔痰?。方便教示之道也。二、證道。諸佛所證之實理也。此教證之二道。據(jù)十地論一,所謂「嘆說者于中有二種:一者為說阿含義,二者為證入義?!苟?。大乘義章九曰:「證教兩行出地經(jīng)論,所言證者,乃知得之別名也。實觀平等契如,故名證。(中略)上德下被為教?!谷蝗缣炫_一家,借此教證二道:一以判今昔之權(quán)實,一以釋別教之教權(quán)證實。判今昔之權(quán)實者,前四時系隨他意之說,故判為教道之方便。第五時,系隨自意之說,故判為教道之真實(玄義三)。釋別教之教權(quán)證實者,四教雖均有教證之二道,然藏通之二教,隨于界內(nèi)之機情而說,故其教勿論,論其所證之理,亦為偏真之空理,則教證均為權(quán)也。圓教,能入之教門,所入之理,均隨佛之自意,則教證均為實也。惟別教能入之教門,隨于界外鈍根之機情,次第斷破九界二邊之法,而顯佛界中道之理,是為隨情之權(quán)。然所入之理,稱為中道,九界即佛界,不為中偏所隔,故與圓教同為證實也。為釋此教證之權(quán)實,借用彼二道之名耳(輔行三),由此而輔行出約行約說二種之教證。約行之教證,就行人之觀行而立教證也。別教之行人,地前之間,依佛之隔歷次第之方便教,修次第之三觀,故以之為教道。至于初地,則自證入圓融之三觀,故以之為證道。蓋地前之觀行,為教道方便。地上之觀行,為證道真實也。約說之教證,就如來之說法而別教證也。佛對于地前之人,通于一教之始終(即地前以上)。就別教之當分,說隔歷次第之法,為約說之教道。又佛對于地前地上之人,詳說中道,為約說之證道。由此而論。于別教論證道,非別教當分之說,乃存行人之親證隔歷(約行之證道),及默示如來已證之圓融而已,因而可知別教之分際。
【佛學常見辭匯】
1。難行道和易行道。凡依經(jīng)教,在此土積累功勛,斷惑證真,修因得果者,皆屬難行道攝;凡依念佛法門,往生凈土,于彼國中,仗佛威神,終成正覺者,皆屬易行道攝。2。有漏道和無漏道。漏是煩惱的別名,有漏道就是帶有煩惱不清凈的道法,加三乘行人在見到真理以前所修的一切行法是;無漏道是無煩惱及清凈的道法,如三乘行人在見到真理以后而順著真理起修的一切行法是。
【三藏法數(shù)】
(出婆娑論并凈土十疑論)
〔一、難行道〕,論云:于五濁惡世,無量佛所求阿鞞跋致,甚難可得。蓋言娑婆世界,塵境粗彊,五欲障蔽,難入于道,故名難行道。(五濁者,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也。梵語阿鞞跋致,華言不退轉(zhuǎn)。梵語娑婆,華言能忍,謂于此世界能忍受諸惡也。五欲者,色欲、聲欲、香欲、味欲、觸欲也。)
〔二、易行道〕,謂憑信佛語,修行念佛三昧,求生凈土。復乘阿彌陀佛愿力攝持,決定往生,故名易行道。(梵語阿彌陀,華言無量壽。)
【三藏法數(shù)】
(出止觀輔行記)
〔一、教道〕,教道有二:一謂別教菩薩,于十住、十行、十回向位中,依憑佛教方便修行,是名約行教道。二謂如來與住行向諸位菩薩說登十地之法,是名約說教道。(十住者,發(fā)心住、治地住、修行住、生貴住、方便具足住、正心住、不退住、童真住、法王子住、灌頂住也。十行者,歡喜行、饒益行、無瞋恨行、無盡行、離癡亂行、善現(xiàn)行、無著行、尊重行、善法行、真實行也。十回向者,救一切眾生離眾生相回向、不壞回向、等一切佛回向、至一切處回向、無盡功德藏回向、隨順平等善根回向、隨順等觀一切眾生回向、真如相回向、無縛解脫回向、法界無量回向也。十地者,歡喜地、離垢地、發(fā)光地、焰慧地、難勝地、現(xiàn)前地、遠行地、不動地、善慧地、法云地也。)
〔二、證道〕,證道亦有二:一謂別教菩薩于初地位中,破無明微細之惑,證中道真實之理,是名約行證道;二謂如來自說,此十地法,我已親證,是名約說證道。
【三藏法數(shù)】
(出析玄記)
〔一、無間道〕,謂聲聞初果之人,依于八忍,能斷八諦下迷理之惑,此八忍不被見惑之所間隔,是名無間道。(八忍者,苦法忍、苦類忍、集法忍、集類忍、滅法忍、滅類忍、道法忍、道類忍也。八諦者,欲界四諦、色界無色界四諦也。四諦者,苦諦、集諦、滅諦、道諦也。)
〔二、解脫道〕,謂聲聞初果之人,依于八智,能證八諦下無為之理,此八智已離惑縛,是名解脫道。(八智者,苦法智、苦類智、集法智、集類智、滅法智、滅類智、道法智、道類智也。)
【三藏法數(shù)】
(出文殊師利菩薩問菩提經(jīng)論)
〔一、有漏道〕,謂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五波羅蜜,能成就世間有漏生死之果,是名有漏道。(梵語波羅蜜,華言到彼岸。)
〔二、無漏道〕,謂般若波羅蜜能成就出世間無漏涅槃之果,是名無漏道。(梵語般若,華言智慧。梵語涅槃,華言滅度。)
易行水路
【佛學大辭典】
(譬喻)易行品中,譬難行之法,以陸路之步行。譬易行之教,以水路之乘船。曰:「佛法有無量門,如世間道,有難有易。陸道步行則苦,水道乘船則樂,菩薩道亦如是?;蛴星谛芯M,或有以信方便易行至阿惟越致地者?!?/div>
易往易行
【佛學大辭典】
(術(shù)語)往生易與修行易之意,他力念佛之宗旨也。
非人施行
【佛學大辭典】
(雜語)于窮民乞兒施米錢也。
非主獨行無明
【佛學大辭典】
(術(shù)語)五種無明之一。(參見:無明)
非行非坐三昧
【佛學大辭典】
(術(shù)語)天臺所立四種三昧之一。不關(guān)于行住坐臥之四威儀,通于一切之事,隨意起,而修禪定也。故復名隨自意三昧。止觀二曰:「非行非坐三昧者,上一向用行坐此既異上,為成四句,故名非行非坐。實通行坐及一切事,南岳師呼為隨身意,意起即修三昧。」
【三藏法數(shù)】
非行非坐三昧者,前之三種,俱用行坐;今言非行非坐者,雖非行坐,實通行坐,亦名隨自意三昧,謂但于一切時中,一切事上,隨意用觀,不拘限期,心存止觀,念起即覺是也。
非梵行
【佛學大辭典】
(術(shù)語)又曰不凈行。梵者梵語,清凈之義,非梵行者,不凈之行,即指淫事,因而斷淫稱為梵行,色界之諸天無淫事,故稱為梵天。戒疏二上曰:「梵者天音,唐言為凈。凈者圣也,出家所為求圣興行,今污凈戒退失圣法,故云非梵行也。」
【佛學常見辭匯】
又名不凈行,即不凈的行為,指淫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