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共791,分53頁顯示  上一頁  1  2  4  5  6  7 下一頁
佛類詞典(續(xù)上)
十法行
十重深行
十度三行
十無依行
十勝行
十種行愿
十種法行
十種有依行輪
三九行因
三千凈行
三行
三妙行
三階行者
行位三道
三種忍行
十法行
【佛學(xué)大辭典】
(名數(shù))對于經(jīng)典十種之行法:一、書寫,于佛所說之經(jīng)律論文,書寫流通而不使斷也。二、供養(yǎng),于佛之經(jīng)典所在處,如佛之塔廟供養(yǎng)之也。三、施他,以所聞之法為他演說,或施與經(jīng)卷,不專自用,但欲利他也。四、諦聽,聞他人讀誦經(jīng)典而解說之,深生愛樂,一心諦聽也。五、披讀,于諸佛所說之經(jīng)典常披閱看讀而不釋手也。六、受持,于諸佛所說之教法從佛稟受,持而勿失也。七、開演,于如來所說之教法常開示演說,使人信解也。八、諷誦,于如來所說之一切道法,諷誦宣揚(yáng),梵音清徹,使人樂聞也。九、思惟,于如來所說之一切法義思惟籌量,憶念而不忘也。十、修習(xí),依如來所說之法,精修數(shù)習(xí),而成道果也。出辯中邊論下。
【佛學(xué)常見辭匯】
十種行持經(jīng)典的方法,即書寫、供養(yǎng)、施他、諦聽、披讀、受持、開演、諷誦、思惟、修習(xí)。
【三藏法數(shù)】
(出辯中邊論)
〔一、書寫〕,謂于佛所說經(jīng)律論文,書寫流通,使不斷絕也。
〔二、供養(yǎng)〕,謂于佛經(jīng)典所在之處,如佛塔廟,皆應(yīng)恭敬尊重供養(yǎng)也。
〔三、施他〕,謂所聞之法,為他演說,或施與經(jīng)卷,不專自用,但欲利他也。
〔四、諦聽〕,謂聞他人讀誦解說一切經(jīng)法,深生愛樂,而專心審聽也。
〔五、披讀〕,謂于諸佛所說之經(jīng),時常披閱看讀不釋手也。
〔六、受持〕,謂于諸佛所說教法,從師稟受,持而弗失也。
〔七、開演〕,謂于如來所說正法,時常開示演說,令人信解也。
〔八、諷誦〕,謂于如來所說一切道法,諷誦宣揚(yáng),梵音清徹,令人樂聞也。
〔九、思惟〕,謂于如來所說一切法義,思惟籌量,憶念不忘也。
〔十、修習(xí)〕,謂依如來所說之法,精修數(shù)習(xí),以成道果也。
十重深行
【佛學(xué)大辭典】
(名數(shù))真言阿闇梨有十重之深行。
十度三行
【佛學(xué)大辭典】
(名數(shù))十度一一各有三行:一、施度之三行,財施,法施及無畏施也,二、戒度之三行,攝律儀戒(持佛戒律具眾威儀),攝善法戒(所作善法,悉皆攝持),饒益有情戒也。三、忍度之三行,耐怨害忍(無返,報心),安受苦忍,諦察法忍(審法性虛幻,超絕生滅)也。四、進(jìn)度之三行,被甲精進(jìn),攝善精進(jìn),利樂精進(jìn)也。五、禪度之三行,安住靜慮(亂想不起深入禪定),引發(fā)靜慮(知慧現(xiàn)前,生諸功德),辨事靜慮(功行圓成利益眾生)也。六、慧度之三行,生空無分別慧(平等照了俗諦之法),法空無分別慧(平等照了真諦之法),俱空無分別慧(超前二空悉皆平等)也。七、方便度之三行,進(jìn)趣果向方便(修諸功德回向佛果),巧會有無方便(融會二諦),不舍不受方便(了達(dá)能所皆空)也。八、愿度之三行,求菩提愿,利樂他愿,外化愿也。九、力度之三行,思擇力,修習(xí)力,變化力(神通力)也。十、智度之三行,無相智(達(dá)觀性自空),受用法樂智,成熟有情智也。
【佛學(xué)常見辭匯】
十度中的每一度各具有三種行法,布施度的三行是財施、法施、無畏施;持戒度的三行是攝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忍辱度的三行是耐怨害忍、安受苦忍、諦察法忍;精進(jìn)度的三行是披甲精進(jìn)、攝善精進(jìn)、利樂精進(jìn);禪定度的三行是安住靜慮、引發(fā)靜慮、辨事靜慮;般若度的三行是生空無分別慧、法空無分別慧、俱空無分別慧;方便度的三行是進(jìn)趣果向方便、巧會有為方便、不舍不受方便;愿度的三行是求菩提愿、利樂他愿、外化愿;力度的三行是思擇力、修習(xí)力、變化力;智度的三行是無相智、受用法樂智、成熟有情智。
十無依行
【佛學(xué)大辭典】
(名數(shù))又名十無依止。依行法以為生功德善根之所依處,然或緣邪見,或依惡緣,其行法有不為功德善之所依止者,此有十種,名為十無依行:一、意業(yè)不壞而加行壞者。二、加行不壞而意業(yè)壞者,三、加行意業(yè)皆壞者,四、戒壞而見不壞者,五、見壞而戒不壞者,六、戒見皆壞者,七、加行與意業(yè),見與戒,皆不壞,而但依止于惡友之力者,八、雖依止于善友之力,而復(fù)愚鈍,猶如啞羊不能分別事理者,九、于種種之財寶眾具,常無厭足,以追求之因緣故,其心迷亂者,十、為眾病所逼近,求種種之咒術(shù)祠祀,為此因緣,而壞其行者。見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五。
十勝行
【佛學(xué)大辭典】
(名數(shù))菩薩十地所修之十波羅蜜也。(參見:波羅蜜)。又小乘以梵福為四種勝行((參見:梵福)),加以六種為十種勝行:一、因救母之命而舍自身之命,二、因救父之命而舍自身之命,三、因救如來之命而舍自身之命,四、于正法之中出家,五、教他出家,六、未轉(zhuǎn)法輪,能請轉(zhuǎn)法輪。見俱舍光記十八。
【佛學(xué)常見辭匯】
即菩薩于十地時所修的十波羅蜜。(參見:十波羅蜜)
梵福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二福之一。大梵天之福德也。增一阿含經(jīng)二十一曰:「全閻浮大洲人福,不如輪王一人福。全閻浮提洲與輪王總不如西瞿耶尼一人福,前二大洲總不如東弗于逮一人福,前三大洲總不如郁單越一人福,前四大洲總不如四天王福,如此次第至欲界六天及色界初禪之梵天梵輔天,總前人天及梵輔天之福不如大梵天王?!?br />【佛學(xué)常見辭匯】
大梵天的福德,為二福之一。
十種行愿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普賢之十大愿也。(參見:普賢)
【佛學(xué)常見辭匯】
普賢菩薩的十大愿。
【三藏法數(shù)】
(出華嚴(yán)經(jīng)行愿品)
普賢菩薩于華嚴(yán)會上逝多林中,稱嘆如來勝功德已,告諸菩薩及善財言:如來功德,十方諸佛,經(jīng)剎塵劫,說不能盡。若欲成就此功德門,應(yīng)修十種廣大行愿也。(普賢者,德周法界曰普,調(diào)柔善順曰賢。菩薩,梵語具云菩提薩埵,華言覺有情。梵語逝多,華言勝林。劫,梵語具云劫波,華言分別時節(jié)。)
〔一、禮敬諸佛〕,謂一心運(yùn)想十方諸佛,如對目前,恭敬慇勤,五體投地。故云禮敬諸佛。(五體者,頭及兩手兩足也。)
〔二、稱贊如來〕,謂愛樂佛之功德,以微妙舌根,出無盡音聲,稱揚(yáng)贊嘆。故云稱贊如來。
〔三、廣修供養(yǎng)〕,謂諸佛如來,為最上福田,當(dāng)起正信,悉以上妙財法等,所謂最勝華鬘、涂香、貲財、眾具,及以勤修善根菩提妙法,皆悉無量,以用供養(yǎng)。故云廣修供養(yǎng)。(梵語菩提,華言道。)
〔四、懺悔業(yè)障〕,懺,梵語具云懺摩,華言悔過。今言懺悔,華梵兼舉也。謂之懺者,陳露先罪;悔者,改往修來。若欲懺除業(yè)障,即當(dāng)自念無量劫中,由貪瞋癡,作諸惡業(yè),障蔽真性;今當(dāng)清凈三業(yè),于諸佛菩薩眾前,誠心懺悔,不敢覆藏。故云懺悔業(yè)障。(三業(yè)者,身業(yè)、口業(yè)、意業(yè)也。)
〔五、隨喜功德〕,謂佛從初發(fā)心,不惜身命,舍頭目髓腦,修諸苦行,以至成道滅度,所有功德,乃至六趣、四生、聲聞、辟支佛,一切菩薩等,種種所有諸善功德,我皆隨順歡喜。故云隨喜功德。(六趣者,天趣、人趣、修羅趣、餓鬼趣、畜生趣、地獄趣也。四生者,胎生、卵生、濕生、化生也。辟支,梵語具云辟支迦羅,華言緣覺。菩薩,梵語具云菩提薩埵,華言覺有情。)
〔六、請轉(zhuǎn)法輪〕,謂十方剎土諸佛,成等正覺,我以身口意業(yè),慇勤勸請轉(zhuǎn)妙法輪,普雨法雨,自他沾洽。故云請轉(zhuǎn)法輪。(剎,梵語具云剎摩,華言土田。)
〔七、請佛住世〕,謂諸佛、菩薩、聲聞、緣覺諸善知識,將欲入滅,我悉勸請,久住于世,利樂眾生。故云請佛住世。
〔八、常隨佛學(xué)〕,謂佛從初發(fā)心精進(jìn)不退,不惜身命,剝皮為紙,析骨為筆,刺血為墨,書寫經(jīng)典,積如須彌,乃至成道說法度生,所有法行,悉愿隨順修學(xué)。故云常隨佛學(xué)。(梵語須彌,華言妙高。)
〔九、恒順眾生〕,謂常于一切眾生,承事供養(yǎng),如奉師長,如敬父母;凡有病苦,為作良醫(yī),乃至貧窮,令得饒富;如是平等隨順利樂。故云恒順眾生。
〔十、普皆回向〕,謂發(fā)廣大心,從初禮敬諸佛,乃至恒順眾生,所有一切廣大功德,普皆回向法界眾生,愿令常得安樂,乃至究竟成就菩提。故云普皆回向。
十種法行
【佛學(xué)大辭典】
(名數(shù))(參見:十法行)
十法行
【佛學(xué)大辭典】
(名數(shù))對于經(jīng)典十種之行法:一、書寫,于佛所說之經(jīng)律論文,書寫流通而不使斷也。二、供養(yǎng),于佛之經(jīng)典所在處,如佛之塔廟供養(yǎng)之也。三、施他,以所聞之法為他演說,或施與經(jīng)卷,不專自用,但欲利他也。四、諦聽,聞他人讀誦經(jīng)典而解說之,深生愛樂,一心諦聽也。五、披讀,于諸佛所說之經(jīng)典常披閱看讀而不釋手也。六、受持,于諸佛所說之教法從佛稟受,持而勿失也。七、開演,于如來所說之教法常開示演說,使人信解也。八、諷誦,于如來所說之一切道法,諷誦宣揚(yáng),梵音清徹,使人樂聞也。九、思惟,于如來所說之一切法義思惟籌量,憶念而不忘也。十、修習(xí),依如來所說之法,精修數(shù)習(xí),而成道果也。出辯中邊論下。
【佛學(xué)常見辭匯】
十種行持經(jīng)典的方法,即書寫、供養(yǎng)、施他、諦聽、披讀、受持、開演、諷誦、思惟、修習(xí)。
【三藏法數(shù)】
(出辯中邊論)
〔一、書寫〕,謂于佛所說經(jīng)律論文,書寫流通,使不斷絕也。
〔二、供養(yǎng)〕,謂于佛經(jīng)典所在之處,如佛塔廟,皆應(yīng)恭敬尊重供養(yǎng)也。
〔三、施他〕,謂所聞之法,為他演說,或施與經(jīng)卷,不專自用,但欲利他也。
〔四、諦聽〕,謂聞他人讀誦解說一切經(jīng)法,深生愛樂,而專心審聽也。
〔五、披讀〕,謂于諸佛所說之經(jīng),時常披閱看讀不釋手也。
〔六、受持〕,謂于諸佛所說教法,從師稟受,持而弗失也。
〔七、開演〕,謂于如來所說正法,時常開示演說,令人信解也。
〔八、諷誦〕,謂于如來所說一切道法,諷誦宣揚(yáng),梵音清徹,令人樂聞也。
〔九、思惟〕,謂于如來所說一切法義,思惟籌量,憶念不忘也。
〔十、修習(xí)〕,謂依如來所說之法,精修數(shù)習(xí),以成道果也。
十種有依行輪
【佛學(xué)大辭典】
(名數(shù))有依行者,有可憑依之行業(yè)也,輪者摧破之義,眾生依此行業(yè),而修菩提,則能摧破一切煩惱惑業(yè),故曰輪。一具足凈信、二具足慚愧、三安住律儀、四安住慈心、五安住悲心、六安住喜心、七安住舍心、八具正歸依、九具足精進(jìn)、十常樂寂靜。見地藏十輪經(jīng)六。
【佛學(xué)常見辭匯】
有依行是有可以依憑的行業(yè)的意思,輪是摧破的意思,合起來說,就是眾生可以依憑這十種的行業(yè)去修習(xí)菩提,最終能夠摧破一切的煩惱惑業(yè)。即具足凈信,具足慚愧,安住律儀,安住慈心,安住悲心,安住喜心,安住舍心,具正皈依,具足精進(jìn),常住寂靜。
【三藏法數(shù)】
(出地藏十輪經(jīng))
有依行者,有可憑依之行業(yè)也。輪以摧碾為義。佛謂眾生依此行業(yè),而修菩提,則能摧破一切煩惱惑業(yè),故曰輪也。(梵語菩提,華言道。)
〔一、具足凈信〕,謂眾生具足清凈信心,則于一切善惡業(yè)緣受報因果,皆無所疑,此為有依行也。
〔二、具足慚愧〕,謂眾生具足慚愧之心,凡有所作,身口過非,而能內(nèi)自羞恥,發(fā)露向人,悉不覆藏,此為有依行也。
〔三、安住律儀〕,謂眾生若能攝身口意業(yè),安住凈戒,則于殺盜淫妄等諸律儀,悉無毀犯,此為有依行也。
〔四、安住慈心〕,謂眾生若能安住平等慈愛之心,則于一切有情,悉與其樂,不加惱害,此為有依行也。
〔五、安住悲心〕,謂眾生若能安住平等悲憫之心,則于一切有情,見其受苦,普為救拔,令其安隱,此為有依行也。
〔六、安住喜心〕,謂眾生若能安住歡喜之心,見諸有情,離苦得樂,了無憎嫉之意,此為有依行也。
〔七、安住舍心〕,謂眾生若能安住舍離之心,則于一切有情,冤親平等,無憎無愛,此為有依行也。
〔八、具正歸依〕,謂眾生發(fā)心修行之初,必須歸向依止佛法僧寶,則所修所證,有所憑據(jù),而不惑于外道邪魔之見,此為有依行也。
〔九、具足精進(jìn)〕,謂眾生于如來一切善法,若能隨順修學(xué),勇猛精勤,始終不懈,此為有依行也。
〔十、常樂寂靜〕,謂眾生修習(xí)禪定,當(dāng)遠(yuǎn)離憒鬧,寂默一心,如理思惟,絕諸妄想,此為有依行也。
三九行因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觀無量壽經(jīng)所說三業(yè)九品之行業(yè)也。
三千凈行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修一念三千妙觀之凈行也。為天臺宗所言。
【佛學(xué)常見辭匯】
即修一念三千妙觀的凈行。
三行
【佛學(xué)大辭典】
(名數(shù))一福行,行十善等福感天上人間之果者。二罪行,又曰非福行,行十惡等罪感三惡道之苦者。三不動業(yè),又曰無動行。修有漏之禪定感色界無色界之果者。是為禪定不動之行,故云不動,又感果不動,如福行罪行時,非如異變,故云不動。見智度論八十八。
【佛學(xué)常見辭匯】
福行、罪行、不動行。福行是修行十善等之福業(yè);罪行又名非福行,就是造作十惡等之惡業(yè);不動行是四禪、四空處的禪行,也可以說是無漏解脫三昧的出世間行。
【佛學(xué)次第統(tǒng)編】
三行者:福行、罪行、不動行。
一、福行 為欲界之善業(yè),當(dāng)招樂果,是為福行。
二、罪行 為欲界之惡業(yè),當(dāng)招苦果,是為罪行。
三、不動行 為屬于色界無色界之禪定意業(yè),執(zhí)持不動,不屬善惡,是謂不動行也。
【三藏法數(shù)】
(亦名三種業(yè),出大智度論并王法念處經(jīng))
〔一、福行〕,謂因修十善等福報,生欲界天上人間及阿脩羅,享福受樂,故名福行。(十善者,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不貪欲、不瞋恚、不邪見也。梵語阿脩羅,華言無酒。)
〔二、罪行〕,謂因作五逆、十惡等罪報,生畜生、餓鬼、地獄,責(zé)罪受苦,故名罪行。(五逆者,一殺父母、二破和合僧、三出佛身血、四殺阿羅漢、五破羯磨僧也。十惡者,殺生、偷盜、邪淫、妄語、兩舌、惡口、綺語、貪欲、瞋恚、邪見也。)
〔三、無動行〕(亦名不動行。)謂修世間禪定,報生色界、無色界天,心定不動,故名無動行。
三妙行
【佛學(xué)大辭典】
(名數(shù))又曰三牟尼,(參見:牟尼)
牟尼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Nuni,譯曰寂。又作寂默,寂靜。有二解:一就事,一就理。就事而解,則悉多太子始入劫毗羅城時,使諸釋子寂靜無言,故父王附以牟尼之稱,又出家后常修禪行,而寂默無言,故從時人受牟尼仙之號。牟尼本為靜止身口意三業(yè)之學(xué)道者之尊號,通于內(nèi)外之稱號也。毗奈耶雜事二十日:「是時菩薩乘四寶輿,無量百千人天翊從入劫比羅城。諸釋迦子,體懷憍慢,立性多言。菩薩入城,皆悉默然牟尼無語。王見之已,報諸臣曰:諸釋迦子體懷傲慢,立說多言。太子入城,皆悉默然牟尼無語。應(yīng)與太子名名曰:釋迦牟尼。此是菩薩第二立名?!狗鸨拘屑?jīng)二十曰:「菩薩行路,諦視徐行。有人借問,默然不答。彼等人民各相語言:此仙人者必釋種子。因此得名釋迦牟尼。」玄應(yīng)音義十八曰:「牟尼,經(jīng)中或作文尼,舊譯言仁,應(yīng)云茂泥,此云仙。仙通內(nèi)外,謂久在山林修心學(xué)道者也。」仁王經(jīng)合疏上曰:「牟尼者名也,此云寂默,三業(yè)但寂默也?!估砣め屜略唬骸改材嵴?,寂靜義,身口意寂靜,故稱牟尼?!咕屠矶猓瑒t佛與三乘之圣人所證之法名寂默,依之而稱佛為牟尼,蓋佛及阿羅漢之通稱也。唯識論十曰:「大覺世尊,成就無上寂默法,故名大牟尼?!咕闵嵴撌唬骸笩o學(xué)身語業(yè)名身語牟尼,意牟尼即無學(xué)意。(中略)何故牟尼唯在無學(xué),以阿羅漢是實牟尼,諸煩惱言永寂靜故。」大日經(jīng)疏一曰:「牟尼者,是寂默義,言佛身語心皆究竟寂滅過言語地。以對二乘小寂,不可為譬,故云大牟尼也?!雇唬骸改材嵴?,寂默義也。常寂之土,微妙寂絕。幽深玄遠(yuǎn),不可以言說之。如是法界寂然大滅度法,唯佛一人究竟清凈,故名牟尼也。」同十三曰:「牟尼,是佛都號也?!棺谳喺撌鲇浽唬骸改材嵴?,此翻為寂。寂煩惱故,寂生死故,處大涅槃得寂滅故,寂諸戲論證真理故?!刮ㄗR述記十末曰:「梵言牟尼,此言寂默。寂默法者離言法也?;螂x過故名為寂默,通三乘解,成一切法性相離言不二法門,名為寂默?!?br />【佛學(xué)常見辭匯】
華譯為寂,或寂默,或寂靜等。
三階行者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奉三階佛法者之稱。
行位三道
【佛學(xué)大辭典】
(名數(shù))一、見道,無始已來,初發(fā)真無漏智而觀諦理,以斷一切見惑之位。在聲聞乘為世第一法后之預(yù)流向,在菩薩乘為初地之入心。二、修道,更觀諦理而斷一切修惑之位。在聲聞乘為預(yù)流一來不還之三果,在菩薩乘為初地住心已后乃至第十地。三、無學(xué)道,證理斷惑究意,更無法可學(xué)之位。在聲聞乘為阿羅漢果,在菩薩乘為佛果。此三者皆為通涅槃之道,故名為道?!居帧渴畼I(yè)道中之貪,瞋,邪見也。見大乘義章五本。
三種忍行
【佛學(xué)大辭典】
(名數(shù))于身口意三處行忍辱也。見諸經(jīng)要集中。
【佛學(xué)常見辭匯】
于身口意三處行持忍辱。
【佛學(xué)次第統(tǒng)編】
諸經(jīng)要集云三種忍行:
一、身忍行 謂菩薩修行時,舍身命財,無有吝惜,雖被割截身體,而能忍受,是名身忍行。
二、口忍行 謂菩薩修行時,雖被人輕嫌打罵,聞已能忍,不起斗諍,是名口忍行。
三、意忍行 謂菩薩修行時,雖被人毀訾罵辱瞋恚呵責(zé),聞已能忍,不起忿恨之心,是名意忍行。
【三藏法數(shù)】
(出諸經(jīng)要集)
〔一、身忍行〕,謂菩薩修行時,舍身命財,無有吝惜。雖被割截身體,而能忍受,是名身忍行。
〔二、口忍行〕,謂菩薩修行時,雖被人輕嫌打罵,聞已能忍,不起斗諍,是名口忍行。
〔三、意忍行〕,謂菩薩修行時,雖被人毀訾罵辱,瞋恚呵責(zé),聞已能忍,不起忿恨之心,是名意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