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觀行佛
【佛學大辭典】
(術(shù)語)(參見:六即佛)
六即佛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天臺觀行疏就佛而判六即:一、理佛,即理即位之佛,于三惡之眾生身,無一毫之修善,唯具佛性者。二、名字佛,即名字即位之佛。宿福之人天,僅聞佛之名字者。三、觀行佛,即觀行即位之佛。四、相似佛,即相似即位之佛,于十信之位,彷佛證佛理而與真解同者。五、分證佛,即分真即位之佛,由初住至已上等覺,漸次破一品之無明,證一分之中道者。六、究竟佛,即究竟即位之佛,于妙覺之位,覺道究竟者。理佛即是名字佛,乃至即是究竟佛也。彼此六佛互相即,故云即。今但就佛而論六即,就實則十界悉具六即。觀經(jīng)疏妙宗鈔上曰:「應知六即之義不專在佛,一切假實三乘人天,下至蛣蜣地獄色心,皆須六即辨其初后,所謂理蛣蜣乃至究竟蛣蜣,今釋教主故就佛辨?!?br />【三藏法數(shù)】
(出觀無量壽佛經(jīng)疏妙宗鈔)
六即佛者,約事故明六,約理故明即。即者,其體不二,名之為即。然明此六即者,或顯法門高深,或明修行次第。若論六者,位次高下有序,則修行之人,不生上慢。若論即者,理體初后皆是,則修行之人,不生退屈。以理言之,即處常六,六處常即,蓋由事理不二故也。
〔一、理即佛〕,謂眾生本具佛性之理,與諸如來無二無別。故涅槃經(jīng)云:一切眾生即是佛,是為理即佛。
〔二、名字即佛〕,謂或從知識處聞,或從經(jīng)卷中見,知此理性,即佛之名。于名字中,通達解了一切諸法皆是佛法,是為名字即佛。
〔三、觀行即佛〕,謂既知一切法皆是佛法,必須心觀明了,理慧相應,所行如所言,所言如所行,是為觀行即佛,此五品位也。(理慧相應者,理即所觀之理境,慧即能觀之智慧。應者,當也。謂境智相當,則言行一致也。五品者,隨喜品、讀誦品、說法品、兼行六度品、正行六度品也。)
〔四、相似即佛〕,謂于觀行即中,愈觀愈明,愈止愈寂,雖未能真證其理,而于理彷佛有如真證,是為相似即佛,此十信位也。(愈觀愈止者,觀即觀照,以觀觀昏也。止即止息,以止止散也。十信者,信心、念心、精進心、慧心、定心、不退心、護法心、回向心、戒心、愿心也。)
〔五、分證即佛〕,謂無明之惑,有四十一品,至此破一品無明,證一分中道,是為分證即佛。此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位也。(十住者,發(fā)心住、治地住、修行住、生貴住、方便具足住、正心住、不退住、童真住、法王子住、灌頂住也。十行者,歡喜行、饒益行、無瞋恨行、無盡行、離癡亂行、善現(xiàn)行、無著行、尊重行、善法行、真實行也。十回向者,救一切眾生離眾生相回向,不壞回向,等一切佛回向,至一切處回向,無盡功德藏回向,隨順平等善根回向,隨順等觀一切眾生回向,真如相回向,無礙解脫回向,法界無量回向也。十地者,歡喜地、離垢地、發(fā)光地、焰慧地、難勝地、現(xiàn)前地、遠行地、不動地、善慧地、法云地也。等覺者,去后妙覺佛位,猶有一等,勝前諸位,得稱覺也。)
〔六、究竟即佛〕,謂道窮妙覺,種智俱圓,是為究竟即佛,此極果妙覺佛也。(種智者,即一切種智也。妙覺者,覺體圓明,不可思議也。)
觀行儀軌
【佛學大辭典】
(經(jīng)名)一字頂輪王瑜伽經(jīng)之異名。
觀察正行
【佛學大辭典】
(術(shù)語)凈土門所立五正行之一。(參見:五正行)
【佛學常見辭匯】
凈土宗所立五行之一。(參見:五正行)
五正行
【佛學大辭典】
(術(shù)語)凈土門所立。往生極樂之正行有五種。對于雜行,故曰正行:一、讀誦正行,專贊誦凈土之三部經(jīng)。二、觀察正行,專觀想凈土之相。三、禮拜正行,專禮拜彌陀。四、稱名正行,專稱彌陀之名。五、贊嘆供養(yǎng)正行,專贊嘆供養(yǎng)彌陀。觀經(jīng)散善義曰:「行有二種:一者正行,二者雜行。言正行者,專依往生經(jīng)行行者是名正行。何者是也?一心專讀誦此觀無量壽經(jīng)無量壽經(jīng)等。(中略)一心專贊嘆供養(yǎng),是名為正?!?br />【佛學常見辭匯】
凈土宗所立,謂凡兼修他法者,名為雜行,若專修下列五法者,名為正行,即一、專讀誦凈土三經(jīng),名讀誦正行;二,專觀想極樂國莊嚴,名觀察正行;三、專禮拜阿彌陀佛,名禮拜正行;四、專稱念彌陀名號,名稱名正行;五、專贊嘆供養(yǎng)阿彌陀佛,名贊嘆供養(yǎng)正行。
觀察諸方行經(jīng)
【佛學大辭典】
(經(jīng)名)四卷,隋阇那崛多譯,為喜王菩薩說觀察諸法行之三摩地者。
贊嘆供養(yǎng)雜行
【佛學大辭典】
(術(shù)語)贊嘆供養(yǎng)諸佛菩薩諸天而為往生之因也。
贊嘆供養(yǎng)正行
【佛學大辭典】
(術(shù)語)一心贊嘆供養(yǎng)彌陀一佛也。
不相應行法
【佛學常見辭匯】
謂非如心王心所之無形,亦不如色法之有形,與這三法皆不相應,而是宇宙萬有變化的幻象,故名不相應行法,共有二十四法。
六度萬行
【佛學常見辭匯】
略則六度,廣則萬行,而六度是包括了菩薩所修的一切行門。
安心超行
【佛學常見辭匯】
心行具足或是愿行具足的意思。
圓行
【佛學常見辭匯】
圓融的行持,也就是稱性而修,于事毫無執(zhí)著,如念一佛,即是念一切佛,修一法,即是修無量法門,生極樂凈土,即是生諸佛凈土是。
遍行
【佛學常見辭匯】
指心所的遍行,有的心所,遍于善惡無記三性,遍于三界九地,遍于有漏無漏,世出世間,遍與八識心王相應,因為遍于上述四者,所以名遍行。遍行心所有五種,即作意、觸、受、想、思,此五種皆與五識心王,初念相應。
【佛學次第統(tǒng)編】
一遍行五者,:一作意,二觸,三受,四想,五思。具四一切,名為遍行,謂遍于善惡無記三性,遍于三界九地,遍于有漏無漏世出世時,遍于八識心王相應也。
一、作意 作意者,警覺心種,令起現(xiàn)行,以為體性,引現(xiàn)起心,趣所緣境,以為業(yè)用。
二、觸 觸者,于根境識三和之時,令心心所觸境,以為體性,受想思等所依,以為業(yè)用。
三、受 受者,領納順違非順非違境相,以為體性,起于欲合欲離欲不合不離之愛,以為業(yè)用。
四、想 想者,于境取像,以為體性,施設種種名言,以為業(yè)用。
五、思 思者,令心造作,以為體性,于善惡無記之事役心,以為業(yè)用。
愛見行
【佛學次第統(tǒng)編】
由貪愛而取行者為愛行,由見計而取行者為見行。
行施
【佛學次第統(tǒng)編】
行施能積世界無量福業(yè),故多行施舍,為修世間之福。但如由我慢心而行施善,則一往正是阿修羅因。行施固善,然其差別宜知也。
苦諦下四行
【佛學次第統(tǒng)編】
苦諦下四行者:
一、無常行 謂觀五受陰因緣生,新新生滅,故無常也。
二、苦行 謂觀五受陰若無常,即是苦。為無常之所逼也。
三、空行 謂觀五受陰一相異相無故空,即是空。
四、無我行 謂觀五受陰中我我所法不可得故無相,是為無我行也。
集諦下四行
【佛學次第統(tǒng)編】
集諦下四行者:
一、集行 謂觀煩惱有漏累和合能招苦果,故名集行。
二、因行 謂觀六因(見前文)生苦果,故名因行。
三、緣行 謂觀四緣(見前文)生苦果,故名緣行。
四、生行 謂還受后有五陰,故名生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