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滅諦下四行
【佛學(xué)次第統(tǒng)編】
滅諦下四行者:
一、盡行 謂觀涅槃種種苦盡,故名盡行。
二、滅行 謂觀涅槃諸煩惱火滅,故名滅行。
三、妙行 謂觀涅槃一切中第一,故名妙行。
四、出行 謂觀涅槃離世間生死法,故名為出也。
道諦下四行
【佛學(xué)次第統(tǒng)編】
道諦下四行者:
一、道行 謂觀五不受陰三十七品等道,能通至涅槃,故名道。
二、正行 謂觀五不受陰三十七品等道,非顛倒法,故名正。
三、跡行 謂觀三十七品等道,是一切圣人去處,故名跡。
四、乘行 謂觀三十七品等道,能運(yùn)行人必至三解脫,愛見等煩惱不能遮,故名乘。
道諦下四行
┌地獄………………………………┐
│餓鬼………………………………│
│畜生………………………………├四惡趣四有┐
┌欲界┤修羅………………………………┘     ├五道┐︵
│  │人……東洲…南洲…西洲…北洲……四洲四有┘  │六
│  └欲天……四王…忉利…夜摩…┐         │道
│       ┌────────┘         │︶
│       └…兜率…化樂…他化……六欲六有 ┐ ├二
┌苦  │     ┌初禪前二┐             │ │十
│諦…三┤  ┌初禪┤    ├二有……………┐     │ │五
│  界│  │  └大  梵┘       │     │天│有
│   │  │二禪………………一有……………│     ├道┘
│   │色界┤三禪………………一有……………├四禪七有 │
│   │  │  ┌四禪前三┐       │     │
│   │  └四禪┤無  想├三有……………┘     │
│   │     └那  含┘             │
│   └無色界…空處…識處…無所有處…非非想處…四空四有┘

│            欲界      色界      無色界
│          ┌──┴──┐ ┌──┴──┐ ┌──┴──┐
│          苦 集 滅 道 苦 集 滅 道 苦 集 滅 道
│          │ │ │ │ │ │ │ │ │ │ │ │
│       ┌身─○─┼─┼─┼─○─┼─┼─┼─○─┼─┼─┼
│       │  │ │ │ │ │ │ │ │ │ │ │ │
│       │邊─○─┼─┼─┼─○─┼─┼─┼─○─┼─┼─┼
│      五│  │ │ │ │ │ │ │ │ │ │ │ │
│     ┌利┤見─○─○─○─○─○─○─○─○─○─○─○─○
│     │使│  │ │ │ │ │ │ │ │ │ │ │ │
│     │ │戒─○─┼─┼─○─○─┼─┼─○─○─┼─┼─○
│     │ │  │ │ │ │ │ │ │ │ │ │ │ │
│     │ └取─○─○─○─○─○─○─○─○─○─○─○─○
│ ┌ 見惑┤    │ │ │ │ │ │ │ │ │ │ │ │
│ │   │ ┌貪─○─○─○─○─○─○─○─○─○─○─○─○
│ │   │ │  │ │ │ │ │ │ │ │ │ │ │ │
四諦┤ │   │ │瞋─○─○─○─○─┼─┼─┼─┼─┼─┼─┼─┼
│ │   │五│  │ │ │ │ │ │ │ │ │ │ │ │
│ │   └鈍┤癡─○─○─○─○─○─○─○─○─○─○─○─○
│ │    使│  │ │ │ │ │ │ │ │ │ │ │ │
│ │     │慢─○─○─○─○─○─○─○─○─○─○─○─○
│ │     │  │ │ │ │ │ │ │ │ │ │ │ │
│ │     └疑─○─○─○─○─○─○─○─○─○─○─○─○
│集│        十 七 七 八 九 六 六 七 九 六 六 七
├諦┤        └──┬──┘ └──┬──┘ └──┬──┘
│ │          三十二     二十八     二十八
│ │           └───────┬───────┘
│ │                 八十八使
│ │   ┌貪  欲……五趣雜居地┐       ┌上 上
│ │   │     ┌離生喜樂地│    ┌上品┤上 中
│ │   │瞋    │定生喜樂地│九地各┐│  └上 下
│ │思  │   色…┤離生喜樂地│九品 ││  ┌中 上
│ └惑…四┤癡    └舍念清凈地├   ├┤中品┤中 中
│    使│     ┌空無邊處地│共成八││  └中 下
│     │     │識無邊處地│十一品┘│  ┌下 上
│     └慢  無色┤無所有處地│    └下品┤下 中
│           └非非想處地┘       └下 下
├滅諦
│   ┌四念處……觀身不凈…觀受是苦…觀心無?!^法無我
│   │四正勤……已生惡令永斷…未生惡令不生…┐
│道  │     ┌─────────────┘
└諦…三┤     └…已生善令增長…未生善令得生
十│四如意足……欲…念…進(jìn)…慧
七│五根……信…進(jìn)…念…定…慧
道│五力……信…進(jìn)…念…定…慧
品│七覺支……擇…進(jìn)…喜…除…舍…定…慧
└八正道……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yè)…正命…┐
┌───────────────┘
└…正精進(jìn)…正念…正定
┌別┐
┌苦諦┤ ├苦苦……壞苦……行苦
│  └通┘
│  ┌業(yè)……不善業(yè)……善業(yè)……不動業(yè)
│集諦┤
│  └煩惱………………見…………愛
又│  ┌有馀涅槃
四┤滅諦┤
諦│  └無馀涅槃
│   ┌正道……三十七品……三解脫門
│ ┌甲┤
│ │ └助道…………種種對治及禪定
│ │          ┌四法忍……苦法忍…集法忍…滅法忍…道法忍
│道│      十┌八忍┤
└諦│     ┌六┤  └四類忍……苦類忍…集類忍…滅類忍…道類忍
│ ┌正  │心│  ┌四法智……苦法智…集法智…滅法智…道法智
│ │道…三│ └八智┤
│ │  十┤    └四類智……苦類智…集類智…滅類智…道類智
│ │  四│   ┌九無礙
└乙┤  心└十八心┤
│       └九解脫
│   ┌三十七品
└助道 ┤三解脫門……一、空…二、無相…三、無作
└其馀方便對治諸禪三昧
┌苦諦下四行……一無常行…二苦行…三空行…四無我行
│集諦下四行……一集行……二因行…三緣行…四生行
十六行┤滅諦下四行……一盡行……二滅行…三妙行…四出行
└道諦下四行……一道行……二正行…三跡行…四乘行
一切行
【佛學(xué)次第統(tǒng)編】
除上正明三無漏學(xué)外,關(guān)于一切行門,雜敘明之。是為一切行,先總列,次分列。
總列三業(yè)、四威儀、三千威儀、八萬細(xì)行等。
事行
【佛學(xué)次第統(tǒng)編】
「十二頭陀行」十二頭陀經(jīng)云:「十二頭陀行,梵語頭陀,華言抖擻,謂能抖擻煩惱之塵垢也。蓋比丘當(dāng)離憒鬧,不樂飾好,心絕貪求,無諸憍慢,清凈自活,以求無上真正之道,故有十二種之行焉。」
一、住阿蘭若處 梵語阿蘭若,華言寂靜處,謂比丘當(dāng)住于空閑寂靜之處,身離憒鬧,心離欲塵,永絕攀緣,求無上道,是為頭陀行也。
二、常行乞食 謂比丘離諸貪求,不受他請,常行乞食,以資色身,助成道業(yè)。若得食時(shí),或好或惡,不起分別增減之念。若不得食,亦無嫌恨,得與不得,心常平等,是為頭陀行也。
三、次第乞食 謂比丘乞食之時(shí),不著于味,不輕眾生,不擇貧富,常平等一心,次第而乞,是為頭陀行也。
四、一食 謂比丘修道,應(yīng)作是念,我求一食,尚多有所妨,何況小食后食?若不自損,則失半日之功,不能一心行道,是故斷數(shù)數(shù)食。受一食法,是為頭陀行也。
五、節(jié)量食 謂比丘所乞之食,常作三分。若見渴乏者,以一分施之。又減一摶食,至空靜處,置凈石上,施諸禽獸。若不見困乏者,但食三分之二,亦留一分,不得盡食。如此則身輕安隱,易消無患,不廢行道。若貪心極啖,則腹脹氣塞,妨損道業(yè)。是故節(jié)食,為頭陀行也。
六、過中不飲漿 漿,即果漿、密漿之類。謂比丘修道,于種種漿,日若過中,悉不得飲。若飲者,則心樂著,貪求無厭,不能一心修習(xí)善法。是故過中不飲漿,為頭陀行也。
七、著弊衲衣 謂比丘不貪服飾,不求好衣。但于聚落中,拾陳舊廢棄之物,浣濯令凈,作為衲衣,覆除寒露而已。若貪新好,則多追求,以損道行,又能招致賊盜。是故著弊衲衣,為頭陀行也。
八、但三衣 三衣者,九條、七條、五條,袈娑之衣也。謂比丘少欲知足,衣取蓋形,不多不少。如白衣之人,畜種種衣,及外道苦行,裸形無恥,皆不合中道。是故佛弟子,舍此二邊,但受三衣,為頭陀行也。
九、冢間坐 謂無??嗫罩^,是佛法之初門,能令厭離三界。比丘住于冢間,常見死尸,臭爛狼藉,火燒鳥啄,則無常不凈之想,易得成就。是故冢間坐,為頭陀行也。
十、樹下坐 謂比丘于冢間不得道者,當(dāng)至樹下,思惟求道。如佛生時(shí),成道、轉(zhuǎn)法輪、般涅槃,皆在樹下。有如是因緣,是故比丘如佛所行,當(dāng)樹下坐,為頭陀行也。
十一、露地坐 謂比丘在樹下坐,如住半舍,蔭覆涼樂,故生愛著。又慮雨漏濕冷,鳥屎污身,毒蟲所擾。于是思惟露地而坐,隨意快樂,月光遍照,令心明利,易入空定。是故露地坐,為頭陀行也。
十二、但坐不臥 謂比丘四威儀中,坐為第一。食易消化,氣息調(diào)和,可以入道。若懈怠睡眠,諸煩惱賊,常伺其便。若行若立,心動難攝。是故比丘常當(dāng)安坐,脅不至席,為頭陀行也。
不應(yīng)行
【佛學(xué)次第統(tǒng)編】
不應(yīng)行者,謂一切惡,是不應(yīng)行,分為不應(yīng)行及應(yīng)離之二。
就取行說
【佛學(xué)次第統(tǒng)編】
就取行上說,大乘之人應(yīng)諦信者,即是大乘宗本三句。
一、信知成佛之因,即是發(fā)菩提心。
二、信知為菩提心根本者,即是大慈悲心。
三、信知究竟之道,即是方便。
現(xiàn)行種子習(xí)氣
【佛學(xué)次第統(tǒng)編】
自一切惑相始終上說,分為現(xiàn)行種子習(xí)氣三種:
一、現(xiàn)行 阿賴耶識,有生一切之法之功能,謂之種子。自此種子,生色心之法,謂之現(xiàn)行。復(fù)指所生之法,而謂之現(xiàn)行,亦謂之現(xiàn)行法,謂從阿賴耶識種子,顯現(xiàn)行動之一切法也。
二、種子 對于現(xiàn)行法之稱。指在阿賴耶識中,生一切有漏無漏有為法之功能,而謂之種子,猶如草木之種子也。是為有為法之正因,四緣中因緣之實(shí)體也。唯識論曰:「何法名為種子?謂本識中親生因果功能差別?!刮ㄗR論述記曰:「種子即是諸法因緣,皆因相也。」
然種子說有二種:
一、本有種子 第八識處,為無始法爾有生一切有漏無漏有為法之功能,是為本有種子。
二、新薰種子 種子由現(xiàn)行之前七識,隨所應(yīng)而色心萬差之種種習(xí)氣,皆悉落在第八識中,更成生果之功能,謂之新薰種子,亦曰始起種子。
唯識論曰:「種子各有二類:一者本有,謂無始來,異熟識中,法爾而有生蘊(yùn)界處功能差別,(中略)此即名為本性住種。二者始起,謂無始來,數(shù)數(shù)現(xiàn)行薰習(xí)而有,(中略)此即名為習(xí)所成種?!?br />三、習(xí)氣 煩惱之馀氣曰習(xí)氣,又云習(xí)。既伏惑之現(xiàn)行,且斷惑之種子,尚有惑之氣分而現(xiàn)惑相,是名習(xí)氣。述記曰:「言習(xí)氣者,是現(xiàn)行氣分薰習(xí)所成,故名習(xí)氣。此習(xí)氣三乘之中,聲聞全不斷之,緣覺稍斷之,佛則全斷之也?!?/div>
行支
【佛學(xué)次第統(tǒng)編】
或有一業(yè),唯感總報(bào),或有一業(yè),通感總別,并是行支也。順現(xiàn)受業(yè),別助當(dāng)業(yè),皆非行支,此皆唯能感別報(bào)果也。感當(dāng)業(yè)中,別有一業(yè),唯感別報(bào),謂之別助當(dāng)業(yè)。
二觀行
【佛學(xué)次第統(tǒng)編】
宗鏡錄云二觀行:
一、尋伺 謂推尋伺察根塵相對所起一念之心,即以三觀觀之,是名尋伺。
二、真如 真名不偽,如名不異,謂常以妙觀觀于心性本具真如之理,速令顯發(fā),是名真如。
【三藏法數(shù)】
(亦名唯識觀,出宗鏡錄)
〔一、尋伺〕,謂推尋伺察根塵相對所起一念之心,即以三觀觀之,是名尋伺。(粗心在緣曰尋,細(xì)心分別曰伺。三觀者,空觀、假觀、中觀也。)
〔二、真如〕,真名不偽,如名不異。謂常以妙觀觀于心性,本具真如之理,速令顯發(fā),是名真如。
入道四行
【佛學(xué)次第統(tǒng)編】
正宗記云入道四行:達(dá)摩大師謂二祖可大師曰:「夫入道多途,要而言之,不出理行而已?!?br />一、謂理入者,則藉教悟宗,深信含生同一真性,但為客塵妄想所覆,不能顯了。若舍妄歸真,則圣凡一等,無有分別。
二、若以行入者,乃有四等:
(一)報(bào)冤行 凡修道之人,若受苦時(shí),當(dāng)念我往昔劫中,棄本逐末,流浪諸有,多起冤憎,違害無限。今雖無犯,是我宿殃惡業(yè)果熟,所以甘心忍受,都無怨恨。作是觀時(shí),與理相應(yīng),體冤進(jìn)道,是名報(bào)冤行。
(二)隨緣行 謂眾生無我,皆由業(yè)轉(zhuǎn),苦樂齊受,皆從緣生。若得勝報(bào)榮譽(yù)等事,皆是過去宿因所感,緣盡還無,何喜之有!得失從緣,心無增減,喜風(fēng)不動。冥順于道,故名隨緣行。
(三)無所求行 謂愚人長迷,處處貪著。智者悟真,安心無為。萬有皆空,無所希冀。三界久居,猶如火宅。有身皆苦,誰得所安?若了達(dá)者,息念無求。經(jīng)云:「有求皆苦,無求乃樂。是則無求真為道行,故云無所求行。」
(四)稱法行 謂性凈之理,因之為法,此理眾相皆空,無染無著,無此無彼。故經(jīng)云:「法無有我,離我垢故。」智者信解此理,應(yīng)當(dāng)稱法而行。法體無慳,于身命財(cái)行檀舍施,心無慳惜,達(dá)解三空,自利利他,莊嚴(yán)菩提之道。為除妄想,修行六度,而無所行,故名稱法行。
修行四法
【佛學(xué)次第統(tǒng)編】
大乘四法經(jīng)云菩薩修行有四法:
一、不舍菩提心。
二、不舍善知識。
三、不舍堪忍愛樂。
四、不舍阿練若。
教理行證四法門
【佛學(xué)次第統(tǒng)編】
萬行廣散,攝持不易。行者行于一法,而遍行一切法。攝一切行,而總持于一行。約之不出四種法門,謂教理行證四者是也。
一、教 如教觀是,顯教中法相、三論、天臺、賢首,四宗當(dāng)之。
二、理 如參禪是,禪宗當(dāng)之。
三、行 如念佛、持戒皆是。凈土宗、律宗當(dāng)之。
四、證 如持明是,真言宗當(dāng)之。
教理行果四法
【佛學(xué)次第統(tǒng)編】
法寶中有四種:
一、教法 三世諸佛所說破無明煩惱之聲名句文也。
二、理法 教法所詮之義理也。
三、行法 依理而行之戒定慧也。
四、果法 行滿所得有為無為之證果也。
心地觀經(jīng)曰:「于法寶中,有其四種:一者教法,二者理法,三者行法,四者果法?!?/div>
教行證三法
【佛學(xué)次第統(tǒng)編】
教行證三法者:
一、教法 釋迦一代所說之十二分教是也。
二、行法 依教修行之四諦十二因緣六度等是也。
三、證法 依行證果之菩提涅槃二果是也。
此三者該收一切之佛法也。
義林章曰:「具教行證三,名為正法。但有教法,名為像法。有教無馀,名為末法。」
境行果三法
【佛學(xué)次第統(tǒng)編】
境行果三者:
一、境為所觀之境,行為修斷之行,果為所得之果。就一切法而審詳分別,觀察三性,有體無體,有為無為等,謂為境。
二、已知境界,則修習(xí)聞思修三慧,凝五重唯識觀謂為行。
三、果者,謂有漏之修,能感世間一切之妙果,無漏之修,永滅諸障而得大菩提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