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行相唯苦難
【三藏法數(shù)】
謂修菩薩行者,不樂世間種種欲樂愛護(hù)身命,唯為利益眾生,以滿本愿,修行苦行,是為行相唯苦難。
梵行已立
【三藏法數(shù)】
梵行即凈行也。謂阿羅漢由戒定慧之行,成就得證此果,故云梵行已立。
煖加行
【三藏法數(shù)】
煖者從喻得名。謂如人以木鉆火,火雖未出,先得煖相。譬此加行位中,以智慧火燒煩惱薪,雖未得無漏之智,已得智火之前相,故名煖加行。(無漏者,謂不漏落三界生死也。)
頂加行
【三藏法數(shù)】
頂者謂觀行轉(zhuǎn)明,在煖之上。如登山頂,觀矚四方,悉皆明了,故名頂加行。(觀矚四方者,謂觀四諦也。)
世第一加行
【三藏法數(shù)】
謂此位中,觀四諦理,雖未能證,而于世間最勝,故名世第一加行。
勤行精進(jìn)
【三藏法數(shù)】
謂修菩薩行者,誓欲求就佛果,是以勤加精進(jìn),無少懈怠,而廣集一切善根也。
如說修行
【三藏法數(shù)】
謂既能思惟正法之義,當(dāng)如所說而修其行,則能脫煩惱生死之苦,證真空寂滅之道也。
恒行法施
【三藏法數(shù)】
謂修菩薩行者,當(dāng)以如來所說正法,廣為一切眾生而作利益;于己之心,無復(fù)吝惜。是以無量福德由此而生也。(菩薩,梵語具云菩提薩埵,華言覺有情。)
報(bào)冤行
【三藏法數(shù)】
凡修道之人,若受苦時(shí),當(dāng)念我從往昔劫中,棄本逐末,流浪諸有,多起冤憎,違害無限;今雖無犯,是我宿殃惡業(yè)果熟,所以甘心忍受,都無怨恨。作是觀時(shí),與理相應(yīng),體冤進(jìn)道,故名報(bào)冤行。(劫,梵語具云劫波,華言分別時(shí)節(jié)。)
健行定
【三藏法數(shù)】
謂佛菩薩以精進(jìn)大健之力,修行勝行,而得此定,故名健行定。
行白法
【三藏法數(shù)】
謂修菩薩行者,勤行六度之行,唯在利益世間一切眾生,而不求于自身果報(bào),故名行白法。(六度者,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進(jìn)、五禪定、六智慧也。)
修習(xí)梵行先苦后樂
【三藏法數(shù)】
梵即凈也。謂人不辭勞苦,修習(xí)凈行,凈行既立,則能證于道果,而得涅槃之樂,故名修習(xí)梵行先苦后樂。(梵語涅槃,華言滅度。)
行識(shí)住
【三藏法數(shù)】
造作之心,名為行。謂意識(shí)起諸行時(shí),識(shí)于行中,生喜住若(編者注:「若」字誤,應(yīng)為「著」),故名行識(shí)住。
發(fā)起惡行過失
【三藏法數(shù)】
謂諸眾生,由煩惱妄惑,造諸殺盜淫妄種種惡業(yè),輪轉(zhuǎn)生死,無有出期,是為發(fā)起惡行過失。
一分奉同梵行者
【三藏法數(shù)】
同梵行者,謂同修凈行之人也。凡乞食時(shí),必有同修之人看守房舍,或有老病不便行履者,得食歸時(shí),則以一分奉之,令其飽滿,亦得安心修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