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檢索結(jié)果:全部 17詞典 2分類詞匯 15
《國語辭典》:有數(shù)(有數(shù))  拼音:yǒu shù
1.有等差、有節(jié)度?!蹲髠??;腹辍罚骸阜虻聝€而有度,登降有數(shù)?!埂抖Y記。檀弓下》:「禮有微情者?!固?。孔穎達(dá)。正義:「微,殺也。言若賢者喪親,必致滅性,故制使三日而食,哭踴有數(shù),以殺其內(nèi)情,使之俯就也?!?br />2.命中早有定數(shù)。唐。王勃滕王閣序〉:「天高地回,覺宇宙之無窮,興盡悲來,識盈虛之有數(shù)?!固啤?a href='PoemIndex.aspx?author=18804' target='_blank'>白居易 〈村中留李三固言宿〉詩:「如我與君心,相知應(yīng)有數(shù)?!?br />3.有方法、有原則?!肚f子。天道》:「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應(yīng)于心??诓荒苎裕袛?shù)存焉于其間?!?br />4.具體的事物。南朝梁。劉協(xié)《文心雕龍。論說》:「原夫論之為體,所以辨正然否,窮于有數(shù),追于無形?!?br />5.知道數(shù)目。比喻清楚狀況,有把握。如:「這件事到底是不是你干的,你自己心里有數(shù)。」也作「有數(shù)兒」。
6.有限、數(shù)目不多。《初刻拍案驚奇》卷三八:「員外老年之人,他也周庇得你有數(shù)。」《醒世姻緣傳》第四二回:「那魏氏盜去的銀子,留給了魏才一百多兩,其馀帶來的,也有數(shù)的光景。」也作「有數(shù)兒」。
《國語辭典》:形式  拼音:xíng shì
1.外觀、外形?!赌鲜?。卷三四。顏延之傳》:「及孝武即位,又鑄孝建四銖,所鑄錢形式薄小,輪郭不成?!埂段拿餍∈贰返谖逡换兀骸赣值礁魈幑そ硰S游覽了一番,問明白了各種機器的形式,什么價錢,一一都記在手摺上?!?br />2.文學(xué)作品上指作品外在的體式。如詩、散文、小說等,都屬形式。相對于內(nèi)容而言。
3.抽象或具體的事物,其形態(tài)的直接表現(xiàn)或組成。
《國語辭典》:物態(tài)(物態(tài))  拼音:wù tài
指物質(zhì)存在的狀態(tài)。如:「水蒸氣是水加熱氣化后的物態(tài)。」
《國語辭典》:思惟  拼音:sī wéi
1.思量。《漢書。卷五九。張衡傳》:「使專精神,憂念天下,思惟得失。」《三國志。卷一○。魏書。荀攸傳》:「我每有所行,反覆思惟,自謂無以易;以咨公達(dá),輒復(fù)過人意?!挂沧鳌杆季S」。
2.一種人類特有的精神活動,將外在所得的表象、概念,經(jīng)由分析、綜合、判斷、推理等步驟的認(rèn)識活動的過程。也作「思維」。
《國語辭典》:性相  拼音:xìng xiàng
佛教用語。指諸法的本質(zhì)與現(xiàn)象、特徵?!段倪x。王巾。頭陀寺碑文》:「名言不得其性相,隨迎不見其終始?!?/div>
《國語辭典》:影子  拼音:yǐng zi
1.光線無法穿透物體形成的陰影。
2.在鏡子、水面等物中映出的影像。也稱為「影兒」。
3.模糊的印象。《文明小史》第一八回:「他是個讀書人,并不在這上頭考究,所以有些規(guī)矩,大半忘記,只恍惚記得一點影子?!挂卜Q為「影兒」。
4.身影、人影。如:「我才一轉(zhuǎn)身,他就跑得連影子也不見了?!挂卜Q為「影兒」。
5.端倪?!度辶滞馐贰返谖濉鸹兀骸纲F相知此事,老先生自然曉得個影子?」
《漢語大詞典》:形兆
(1).征兆;形跡。 漢 王充 論衡·明雩:“況雨無形兆,深藏高山,人君雩祭,安得耐之?” 唐 吳兢 《貞觀政要·論擇官》:“何謂六正?一曰萌芽未動,形兆未見,昭然獨見存亡之機,得失之要。”
(2).指具有種種表象的物質(zhì)世界。 漢 班固 《白虎通·天地》:“始起先有太初,后有太始,形兆既成,名曰太素?!?南朝 梁 江淹 《雜體詩·孫廷尉雜述》:“太素既已分,吹萬著形兆?!?明 夏完淳 《許元度自序》詩:“君子清玄思,無名去形兆。”
《漢語大詞典》:征表(徵表)
(1).特征,表象。呂氏春秋·觀表:“圣人之所以過人以先知,先知必審徵表,無徵表而欲先知, 堯 舜 與眾人同等。”
(2).猶揭示,體現(xiàn)。 魯迅 《集外集拾遺補編·儗播布美術(shù)意見書》:“凡有美術(shù),皆足以征表一時及一族之思惟,故亦即國魂之現(xiàn)象?!?/div>
《漢語大詞典》:徵表
1.特征,表象。呂氏春秋·觀表:“圣人之所以過人以先知,先知必審徵表,無徵表而欲先知, 堯 舜 與眾人同等?!?br />2.猶揭示,體現(xiàn)。 魯迅 《集外集拾遺補編·儗播布美術(shù)意見書》:“凡有美術(shù),皆足以征表一時及一族之思惟,故亦即國魂之現(xiàn)象?!?/div>
《漢語大詞典》:竹柏異心(竹柏異心)
喻志向不合或表象不同。楚辭·東方朔〈七諫·初放〉:“孰知其不合兮,若竹柏之異心?!?王逸 注:“竹心空, 屈原 自喻志通達(dá)也;柏心實,以喻君闇塞也。言己性達(dá)道德,而君閉塞,其志不合,若竹柏之異心也?!?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才略:“ 張衡 通贍, 蔡邕 精雅,文史彬彬,隔世相望,是則竹柏異心而同貞,金玉殊質(zhì)而皆寶也?!?/div>
《漢語大詞典》:望影揣情
謂觀察事物的表象即能測知其實質(zhì)。《文選·陸機〈漢高祖功臣頌〉》:“窮神觀化,望影揣情。鬼無隱謀,物無遁形。” 劉良 注:“言其觀察事變,見其形影,已能揣度其情,無不知耳。”
《國語辭典》:以筌為魚(以筌為魚)  拼音:yǐ quán wéi yú
1.筌,捕魚的竹器。以筌為魚指把捕魚的器具當(dāng)成魚。比喻太過重視達(dá)到目的的憑藉,反而忽略了目的本身。
2.引申為滿足于對事物表象的認(rèn)識,致未能深究內(nèi)容。
《漢語大詞典》:睹著知微(覩著知微)
從明顯的表象,推知到隱微的內(nèi)情。文選·王粲〈贈文叔良〉詩:“探情以華,覩著知微?!?李善 注:“越絶書:‘ 子胥 曰:圣人見微知著,覩始知已?!?/div>
《漢語大詞典》:睹著知微
從明顯的表象,推知到隱微的內(nèi)情。
《國語辭典》:社會現(xiàn)象(社會現(xiàn)象)  拼音:shè huì xiàn xiàng
由社會關(guān)系所表現(xiàn)的各種事實與活動狀態(tà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