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檢索結(jié)果:全部 46詞典 5分類詞匯 41
《國語辭典》:春秋  拼音:chūn qiū
1.泛指四時。《詩經(jīng)。魯頌。閟宮》:「春秋匪解,享祀不忒」句下漢。鄭玄。箋:「春秋猶言四時也?!埂段倪x。張衡。東京賦》:「于是春秋改節(jié),四時迭代?!?br />2.年齡。如:「春秋正富」?!稘h書。卷五四。蘇建傳》:「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滅者數(shù)十家?!?br />3.書名??鬃訐?jù)魯史修訂而成,為編年體史書。所記起自魯隱公元年,迄魯哀公十四年,共二百四十二年。其書常以一字一語之褒貶寓微言大義。因其記載春秋魯國十二公的史事,故也稱為「十二經(jīng)」。公羊、谷梁、左氏三家為之作傳,稱為「春秋三傳」。
4.編年史的通稱。古時列國史記多名春秋,后私家著述或私人作史亦沿其名,稱為「春秋」。如《晏子春秋》、《呂氏春秋》、《吳越春秋》、《十六國春秋》、《十國春秋》之類。
5.(西元前722~前481)孔子作春秋,所記起自魯隱公元年,迄魯哀公十四年,凡歷十二公,二百四十二年,世稱此時代為「春秋」。今多以周平王東遷至韓、趙、魏三家分晉(西元前770~前476)為春秋時代。
《國語辭典》:是非  拼音:shì fēi
1.事理的對與錯?!睹献印8孀由稀罚骸甘欠侵?,人皆有之。」《文選。司馬遷。報任少卿書》:「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br />2.泛稱口舌的爭論?!度辶滞馐贰返谌兀骸柑嫠饬艘粓鍪欠?,成全了功名?!埂都t樓夢》第一○一回:「鳳姐知道不過是家下婆子們,又不知搬什么是非?!?/div>
《國語辭典》:進退(進退)  拼音:jìn tuì
1.前進或后退。如:「進退不得」。晉。李密〈陳情表〉:「臣之進退,實為狼狽?!埂段簳>硭亩?。列傳。酈范》:「腹背受敵,進退無途?!?br />2.和尊長、客人等見面、告退之類的禮儀。《論語。子張》:「子夏之門人小子,當灑掃、應(yīng)對、進退,則可矣?!埂抖Y記。內(nèi)則》:「在父母舅姑之所,有命之,應(yīng)唯敬對進退周旋慎齊?!?br />3.出仕或退隱?!睹献?。公孫丑下》:「我無官守,我無言責也,則吾進退,豈不綽綽然有馀裕哉?」宋。葉適 故知樞密院事資政殿大學(xué)士施公墓志銘:「進退以義,士之節(jié)也;枉道干進,士之恥也?!?br />4.任用或罷免。唐。韓愈 送李愿歸盤谷序:「坐于廟朝,進退百官,而佐天子出令?!埂睹魇?。卷一七九。列傳。鄒智》:「然或進退一人,處分一事,往往降中旨,使一二小人陰執(zhí)其柄,是既任之而又疑之也。」
5.使之進退,猶言指揮?!端问?。卷三六五。列傳。岳飛》:「飛還兵于舒以俟命,帝又賜札,以飛小心恭謹、不專進退為得體?!?/div>
《國語辭典》:輕重(輕重)  拼音:qīng zhòng
1.重量的大小?!蹲髠?。宣公三年》:「定王使王孫滿勞楚子,楚子問鼎之大小輕重焉。」
2.程度的大小。《書經(jīng)。呂刑》:「上刑適輕下服,下刑適重上服,輕重諸罰有權(quán)?!?br />3.事物主次、緩急的程度。《史記。卷六十二。管晏傳》:「貴輕重,慎權(quán)衡?!埂都t樓夢》第四二回:「顰兒年紀小,只知說,不知道輕重,作姐姐的教道我?!?/div>
《漢語大詞典》:善惡(善惡)
好壞;褒貶。《楚辭·離騷》:“世幽昧以眩曜兮,孰云察余之善惡?!?三國 魏 李康 《運命論》:“善惡書於史冊,毀譽流於千載?!?唐 韓愈 《答劉秀才論史書》:“后之作者,在據(jù)事跡實録,則善惡自見。” 朱熹 注:“褒貶。” 宋 曾鞏 《史館申請》之三:“善惡可勸戒,是非后世當考者,書之,其細故常行,更不備書。” 明 王守仁 《傳習錄》卷上:“五經(jīng)亦只是史,史以明善惡,示訓(xùn)戒?!?/div>
《國語辭典》:榮辱(榮辱)  拼音:róng rù
光榮與恥辱?!兑捉?jīng)。系辭上》:「樞機之發(fā),榮辱之主也?!埂度龂萘x》第六八回:「卿乃孤之功臣,孤當與卿共榮辱、同休戚也?!?/div>
《國語辭典》:升沉  拼音:shēng chén
形容宦途的進退窮達。唐。李白 送友人入蜀詩:「升沉應(yīng)已定,不必問君平?!?/div>
《國語辭典》:臧否  拼音:zāng pǐ
1.善惡得失?!对娊?jīng)。大雅。抑》:「于呼小子,未知臧否?!埂段倪x。諸葛亮。出師表》:「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
2.評論、褒貶。《文選。張衡。西京賦》:「街談巷議,彈射臧否,剖析毫釐,擘肌分理?!?/div>
《國語辭典》:抑揚(抑揚)  拼音:yì yáng
1.音調(diào)的高低。漢。蔡邕琴賦〉:「左手抑揚,右手徘徊。」宋。謝枋得《文章軌范》:「有抑揚,有頓挫?!?br />2.上下、浮沉?!稘h書。卷三○。藝文志》:「然惑者既失精微,而辟者又隨時抑揚,違離道本?!?br />3.毀譽、褒貶。《晉書。卷三六。張華傳》:「漢高八王以寵過夷滅,光武諸將由抑損克終。非上有仁暴之殊,下有愚智之異,蓋抑揚與奪使之然耳?!?/div>
《漢語大詞典》:予奪(予奪)
(1).賜予和剝奪。周禮·天官·大宰:“以八柄詔王馭群臣:一曰爵,以馭其貴。二曰祿,以馭其富。三曰予,以馭其幸……六曰奪,以馭其貧?!?鄭玄 注:“幸,謂言行偶合於善,則有以賜予之……奪,謂臣有大罪,沒入家財者?!?span id="gjfskca" class="book">《管子·七法》:“予奪也,險易也,利害也,開閉也,殺生也,謂之決塞。”
(2).引申為賞罰。 明 王鳳洲 《綱鑒會纂》卷四四:“ 范華陽 曰:‘今 僖宗 兩無予奪,何以儆 全忠 而服 克用 耶!’”
(3).裁決,裁奪。 北齊 顏之推 顏氏家訓(xùn)·省事:“朝夕聚議,寒暑煩勞,背春涉冬,竟無予奪?!?唐 吳兢 貞觀政要·納諫:“ 蜀王 妃父 楊譽 ,在省競婢,都官郎中 薛仁方 留身勘問,未及予奪?!?明 丘浚 大學(xué)衍義補·謹詳讞之議:“使斷疑獄者,以此為予奪輕重之權(quán)度?!?br />(4).褒貶。 宋 周密 《〈癸辛雜識〉序》:“一時之聞見,本於無心;千載之予奪,狃於私意。” 清 嵇璜 皇朝通志·凡例:“自諸王及內(nèi)外大臣之例,得請謚者,高下予奪,各如其分。”
《國語辭典》:陽秋(陽秋)  拼音:yáng qiū
春秋。晉朝簡文帝鄭后小字阿春,故當時諱春為陽。孫盛作有晉陽秋。見《晉書。卷八二。孫盛傳》。
《漢語大詞典》:與奪(與奪)
(1).賜予和剝奪;獎勵和懲罰。左傳·成公八年:“七年之中,一與一奪,二三孰甚焉!”荀子·王制:“貴賤殺生與奪,一也?!?span id="rksf5hz" class="book">《后漢書·符融傳》:“三公所辟召者,輒以詢訪之,隨所臧否,以為與奪?!?唐 韓愈 《孟東野失子》詩:“失子將何尤,吾將上尤天。女實主下人,與奪一何偏。”
(2).決定;裁決。三國志·魏志·明元郭皇后傳:“值三主幼弱,宰輔統(tǒng)政,與奪大事,皆先咨啟於太后而后施行?!?span id="kyvtlcv" class="book">《舊唐書·裴漼傳》:“ 琰之 命書吏數(shù)人,連紙進筆,斯須剖斷并畢,文翰俱美,且盡與奪之理。”續(xù)資治通鑒·宋仁宗慶歷二年:“課吏民射,有過失,射中則釋其罪;有辭某事,輒因中否而與奪之。”
(3).取舍。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附會:“謂總文理,統(tǒng)首尾,定與奪,合涯際,彌綸一篇,使雜而不越者也。” 唐 白居易 《論考試進士事宜狀》:“雖詩賦之間,皆有瑕病,在與奪之際,或可矜量。” 宋 王安石 《議服》:“禮之所與奪,刑之所生殺,皆於此乎權(quán)之?!?br />(4).得失。《魏書·甄琛傳》:“臣子所求,便為議上,都不復(fù)斟酌與奪,商量是非?!?晉 葛洪 抱樸子·廣譬:“與奪不汩其神者,至粹者也。” 宋 范仲淹 《答安撫王內(nèi)翰書》:“尚有議論與奪,或失此機會卒無休兵之期,如更有沮敗則用何道?” 明 高啟 《北郭秋夜喜徐卿遠來兼南游》詩:“與奪得喪未足較,惟有一貧聊復(fù)爾?!?br />(5).褒貶。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史傳:“立義選言,宜依經(jīng)以樹則;勸戒與奪,必附圣以居宗?!?唐 劉知幾 史通·稱謂:“愛憎出於方寸,與奪由其筆端。”
《漢語大詞典》:加損(加損)
(1).褒貶;增減。《穀梁傳·僖公十九年》:“ 梁 亡, 鄭 棄其師,我無加損焉,正名而已矣。”宋史·王安石傳:“權(quán)者與物相為重輕,雖千金之物,所加損不過銖兩而移焉。” 清 唐甄 潛書·充原:“文嗟嘆之言以為歌詠,協(xié)之以六律,播之以五音,宣其固有也。 后夔 雖聰, 工倕 雖巧,豈能有所加損哉!”
(2).愈加減少。莊子·秋水:“ 禹 之時,十年九潦,而水弗為加益; 湯 之時,八年七旱,而崖不為加損?!?/div>
《漢語大詞典》:善否
(1).善惡;好壞。左傳·襄公三十一年:“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議執(zhí)政之善否?!?三國 魏 應(yīng)璩 《與廣川長岑文瑜書》:“ 周 征 殷 而年豐, 衛(wèi) 伐 邢 而致雨。善否之應(yīng),甚於影響。”
(2).猶褒貶。國語·晉語一:“今子內(nèi)固而外寵,且善否莫不信,若外殫善而內(nèi)辱之,無不遷矣?!?韋昭 注:“所善惡無不見信?!?宋 洪邁 容齋三筆·唐觀察使:“毀譽善否,隨其意好?!?/div>
《漢語大詞典》:袞鉞(袞鉞)
謂褒貶。古代賜袞衣以示嘉獎,給斧鉞以示懲罰,故云。 明 張居正 《擬唐回鶻率眾內(nèi)附賀表》:“袞鉞中嚴於筆削,絲綸下逮於兜離?!?梁啟超 《上鄂督張制軍書》:“上畏昊天之視聽,下思良史之袞鉞,則亡羊補牢,今猶可及?!?/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