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典故
老遼東
 
避遼東
 
遼東管幼安
  
布襦裙
 
管寧皂帽
 
短衣皂帽
 
皂帽遼東客
 
管寧投老
 
遼東漂泊
 
幼安漂泊
 
管寧棲遼海

相關(guān)人物
管寧


《三國志》卷十一〈魏書·管寧傳〉~354~
管寧字幼安,北海朱虛人也。年十六喪父,中表憫其孤貧,咸共贈(zèng)赗,悉辭不受,稱財(cái)以送終。長八尺,美須眉。與平原華歆、同縣邴原相友,俱游學(xué)于異國,并敬善陳仲弓。天下大亂,聞公孫度令行于海外,遂與原及平原王烈等至于遼東。度虛館以候之。既往見度,乃廬于山谷。時(shí)避難者多居郡南,而寧居北,示無遷志,后漸來從之。太祖為司空,辟寧,度子康絕命不宣。中國少安,客人皆還,唯寧晏然若將終焉。黃初四年,詔公卿舉獨(dú)行君子,司徒華歆薦寧。文帝即位,徵寧,遂將家屬浮海還郡,公孫恭送之南郊,加贈(zèng)服物。南朝宋·裴松之注引《傅子》曰:「寧在遼東,積三十七年乃歸?!棺詫幹畺|也,度、康、恭前后所資遺,皆受而藏諸。既已西渡,盡封還之。詔以寧為太中大夫,固辭不受?!渣S初至于青龍,徵命相仍,常以八月賜牛酒。詔書問青州刺史程喜:「寧為守節(jié)高乎,審老疾?頓邪?」喜上言:「寧有族人管貢為州吏,與寧鄰比,臣常使經(jīng)營消息。貢說:『寧常著皂帽、布襦褲、布裙,隨時(shí)單復(fù),出入閨庭,能自任杖,不須扶持。四時(shí)祠祭,輒自力強(qiáng),改加衣服,著絮巾,故在遼東所有白布單衣,親薦饌饋,跪拜成禮。寧少而喪母,不識(shí)形象,常特加觴,泫然流涕。又居宅離水七八十步,夏時(shí)詣水中澡灑手足,窺于園圃?!怀嫁駥幥昂筠o讓之意,獨(dú)自以生長潛逸,耆艾智衰,是以棲遲,每執(zhí)謙退。此寧志行所欲必全,不為守高。」

簡釋

遼東帽:指清高,有操守;或喻隱居不仕。宋文天祥《正氣歌》:“或?yàn)檫|東帽,清操厲冰雪。”

典故 
歌來暮
    
歌襦褲
  
歌褲襦
 
歌叔度
  
一襦五褲
  
民五褲
 
民有褲襦
 
褲襦恩
   
襦溫褲暖
 
叔度歌
 
頌襦褲
 
五褲得歌
 
楚瑤襦褲
  
民謠豈敢褲
  
襦褲歌詠
 
五褲換破衣
 
五褲瑤

相關(guān)人物
廉范


《后漢書》卷三十一《廉范傳》
廉范字叔度,京兆杜陵人,趙將廉頗之后也?!ǔ踔?,遷蜀郡太守,其俗尚文辯,好相持短長,范每厲以淳厚,不受偷薄之說。成都民物豐盛,邑宇逼側(cè),舊制禁民夜作,以防火災(zāi),而更相隱蔽,燒者日屬。范乃毀削先令,但嚴(yán)使儲(chǔ)水而已。百姓為便,乃歌之曰:「廉叔度,來何暮?不禁火,民安作。平生無襦今五绔?!乖谑駭?shù)年,坐法免歸鄉(xiāng)里。范世在邊,廣田地,積財(cái)粟,悉以賑宗族朋友。

例句

五褲有前聞,斯言我非詐。 元稹 茅舍

遙想廬陵郡,還聽叔度歌。 劉長卿 送梁郎中赴吉州

太守新臨郡,還逢五褲歌。 李端 送張少府赴夏縣

雖微五褲詠,幸免兆人詛。 白居易 和三月三十日四十韻

路喧歌五褲,軍醉感單醪。 白居易 寄獻(xiàn)北都留守裴令公

水寒不見雙魚信,風(fēng)便唯聞五褲謳。 羅隱 秋日有寄姑蘇曹使君

慚愧蒼生還有意,解歌襦褲至如今。 羅隱 重過隨州故兵部李侍郎恩知因抒長句

典故
襦褲恩

相關(guān)人物
蕭統(tǒng)


《梁書》卷八《昭明太子傳》
普通中,大軍北討,京師谷貴,太子因命菲衣減膳,改常饌為小食。每霖雨積雪,遣腹心左右,周行閭巷,視貧困家,有流離道路,密加振賜。又出主衣綿帛,多作襦褲,冬月以施貧凍。若死亡無可以斂者,為備棺槥。每聞遠(yuǎn)近百姓賦役勤苦,輒斂容色。常以戶口未實(shí),重于勞擾。

例句

賓客不見綈袍惠,黎庶未沾襦褲恩。 白居易 醉后狂言酬贈(zèng)蕭殷二協(xié)律

《國語辭典》:羅襦(羅襦)  拼音:luó rú
絲質(zhì)的短衣。唐。盧照鄰長安古意〉詩:「羅襦寶帶為君解,燕歌趙舞為君開?!固?。張籍〈節(jié)婦吟寄東平李司空師道〉詩:「感君纏綿意,系在紅羅襦?!?/div>
《國語辭典》:襦褲(襦褲)  拼音:rú kù
衣褲。《禮記。內(nèi)則》:「衣不帛襦褲,禮帥初,朝夕學(xué)幼儀,請(qǐng)肄簡諒?!?/div>
分類:短衣衣服
《國語辭典》:襦褲歌(襦褲歌)  拼音:rú kù gē
漢代廉范任蜀郡太守時(shí),政治清明,人民生活富裕,因此人們作「襦褲歌」頌揚(yáng)他。典出《后漢書。卷三一。廉范傳》。后用以表彰政治清廉,百姓富庶。
《漢語大詞典》:褲襦
(1).后漢書·廉范傳:“遷 蜀郡 太守……百姓為便,乃歌之曰:‘ 廉叔度 ,來何暮,不禁火,民安作,平生無襦今五袴?!焙笏煲浴把F襦”指地方官吏的善政。 唐 黃滔 《泉州開元寺佛殿碑記》:“初,僕射 太原公 ,以 子房 之帷幄布 泉 城,以 叔度 之袴襦纊 泉 民,而謂 竺 乾 之道與 尼聃 鼎?!?宋 蘇軾 《慶源宣義王丈求紅帶》詩:“今年蠶市數(shù)州禁,中有遺民懷袴襦。” 清 趙翼 《偕孫淵如汪春田兩觀察游牛首山》詩:“豈有袴襦留 叔度 ,空傳尸祝到 庚桑 ?!?br />(2).衣褲。 宋 陸游 《貧甚戲作絕句》:“數(shù)種袴襦秋未贖,羨他鄰巷搗衣聲?!?宋 洪邁 《夷堅(jiān)甲志·葉若谷》:“方初見時(shí),著粉青衫,水紅袴襦,既久未嘗易衣,然常如新。”
《漢語大詞典》:珠襦
(1).貫珠為飾的短衣,古代帝、后所服。漢書·霍光傳:“太后被珠襦,盛服坐武帳中?!?顏師古 注引 晉灼 曰:“貫珠以為襦,形若今革襦矣?!?清 錢士馨 《甲申三月紀(jì)事》詩:“血濺珠襦迷斷篋,露零銀樹覆宮墻?!?清 查慎行 《花田詠古》:“珠襦夢斷鴉啼曙,粉麝香消雨洗春?!?br />(2).古代帝、后及貴族的殮服。 元 虞集 《賦吳郡陸友仁得白玉方印》詩:“珠襦已隨黃土化,此物還同金雁翔。” 清 唐孫華 《耶律丞相墓》詩:“君不見, 趙 家玉匣埋 皋亭 ,珠襦甲帳同飄零?!?/div>
分類:短衣貴族
《駢字類編》:繡襦(繡襦)
唐 李商隱 南朝 玄武湖中玉漏催,雞鳴埭口繡襦回。
《漢語大詞典》:無襦(無襦)
沒有短襖。謂衣服單薄。后漢書·廉范傳:“﹝百姓﹞乃歌之曰:‘ 廉叔度 ,來何暮?不禁火,民安作。平生無襦今五絝?!?span id="l7fz7rd" class="book">《晉書·劉弘傳》:“兵年過六十,羸疾無襦?!?/div>
《漢語大詞典》:裙襦
(1).裙子與短襖。莊子·外物:“未解裙襦,口中有珠?!?span id="7bnrjdp" class="book">《陳書·孝行傳·殷不害》:“ 簡文 又以 不害 善事親,賜其母 蔡氏 錦裙襦、氈席、被褥,單復(fù)畢備?!?br />(2).借指婦女。 宋 陶谷 清異錄·黑心符:“守一州則夫人并坐,論道經(jīng)邦;奮庸熙載則于飛對(duì)內(nèi)殿,連理入都堂,粉黛判賞罰,裙襦執(zhí)生殺矣。” 清 周亮工 《書影》卷八:“妮子著力不徤,縱此三寇要是裙襦伎倆耳?!?/div>
《漢語大詞典》:布襦
布制的短衣。北史·蕭寶夤傳:“﹝ 寶夤 ﹞脫本衣服,著烏布襦,腰繫千許錢,潛赴 江 畔?!?span id="7vzj7zd" class="book">《資治通鑒·唐懿宗咸通十年》:“ 勛 解甲服布襦而遁,收散卒才及三千人。” 胡三省 注:“襦,短衣也?!?/div>
分類:短衣
《漢語大詞典》:綺襦(綺襦)
見“ 綺襦紈絝 ”。
《漢語大詞典》:綺襦紈绔(綺襦紈絝)
綾綢衣褲。綾綢之類古代為顯貴者所服,因用以指富貴子弟。多含貶義。漢書·敘傳上:“﹝ 班伯 ﹞出與 王 許 子弟為羣,在於綺襦紈絝之間,非其好也。” 顏師古 注:“紈,素也,綺,今細(xì)綾也。并貴戚子弟之服?!币嘧鳌?綺襦紈袴 ”。 晉 葛洪 抱樸子·疾謬:“舉口不離綺襦紈袴之側(cè),游步不去勢利酒客之門。”亦省作“ 綺襦 ”。 唐 劉禹錫 《薦處士王龜狀》:“樂處士之號(hào),不汩綺襦之間?!?清 孫枝蔚 《壽汪生伯先生閔老夫人》詩:“堂中綺襦集,門前華轂馳?!?/div>
《駢字類編》:紅襦(紅襦)
宋 徐積 送李端叔 東南美者有吳姬,紅襦繡袂無所施。把酒一卮輕皓腕,得詩一句勝蛾眉。
《駢字類編》:一襦
唐 寒山 詩三百三首 其八十二 我今有一襦,非羅復(fù)非綺。
宋 陸游 晚秋農(nóng)家八首 其四 西鄰女受聘,賀之以一襦。
《駢字類編》:錦襦(錦襦)
唐 張祜 琴曲歌辭 雉朝飛操 朱冠錦襦聊日整,漠漠霧中如衣褧。
《國語辭典》:遼東帽(遼東帽)  拼音:liáo dōng mào
三國時(shí)魏國人管寧,清貧賢能,魏明帝欲禮聘為官,寧不為所動(dòng)。居住遼東達(dá)二十年之久,常戴一頂黑帽,人稱「遼東帽」。見《三國志。卷一一。魏書。袁張涼國田王邴管傳。管寧》。后比喻能堅(jiān)守清高操守的人。宋。文天祥正氣歌〉:「或?yàn)檫|東帽,清操厲冰雪?!?/div>
《漢語大詞典》:五褲歌
指五袴謠。 宋 蘇軾 《次韻子由送陳侗知陜州》:“君獨(dú)一麾去,欲賡五袴歌?!?清 趙翼 《擢授貴西兵備道紀(jì)恩述懷》詩:“長途但擬單車赴,遺愛慚無五袴歌。”
《漢語大詞典》:五褲詠(五袴詠)
指五袴謠。 宋 王禹偁 《對(duì)雪感懷呈翟使君馮中允同年》詩:“深聞五袴詠,略減貳車愁?!?/div>
《漢語大詞典》:五褲謠(五袴謡)
稱頌地方官吏善政的歌謠。 唐 白居易 《西樓喜雪命宴》詩:“歌樂雖盈耳,慚無五袴謡?!?明 高啟 《送長洲周丞陞吳縣令》:“寂寞 長洲 路,空聞五袴謡。”參見“ 五絝 ”。
《漢語大詞典》:五绔(五絝)
亦作“ 五褲 ”。 后漢書·廉范傳:“﹝ 范 ﹞ 建初 中,遷 蜀郡 太守……舊制禁民夜作,以防火災(zāi),而更相隱蔽,燒者日屬。 范 乃毀削先令,但嚴(yán)使儲(chǔ)水而已。百姓為便,乃歌之曰:‘ 廉叔度 ,來何暮?不禁火,民安作。平生無襦今五絝?!焙笠浴拔褰f”作為稱頌地方官吏施行善政之詞。 唐 儲(chǔ)光羲 《晚次東亭獻(xiàn)鄭州宋使君文》:“籍籍歌五袴,祁祁頌千箱?!?宋 辛棄疾 《水調(diào)歌頭·送鄭厚卿趙衡州》詞:“莫信君門萬里,但使民歌五袴,歸詔鳳凰啣。”《金瓶梅詞話》第六六回:“又久仰貴任榮修德政,舉民有五袴之曲,境有三留之譽(yù)?!?清 錢謙益 《戶部江西清吏司員外郎廉第授奉直大夫制》:“爾之字人可以庶,爾之祥刑可以教……〈無衣〉五袴之謡豈遂遜於前烈乎?”
《漢語大詞典》:五褲謳(五袴謳)
指五袴謠。 唐 羅隱 《秋日有寄姑蘇曹使君》詩:“水寒不見雙魚信,風(fēng)便唯聞五袴謳?!?/div>
《漢語大詞典》:來何暮(來何暮)
本為 東漢 蜀郡 百姓對(duì)太守 廉范 的頌辭,后用為贊揚(yáng)地方官德政之典。 唐 韓愈 《題合江亭寄刺使鄒君》詩:“老郎來何暮,高唱久乃和?!痹敗?來暮 ”。
《漢語大詞典》:來暮(來暮)
后漢書·廉范傳:“ 成都 民物豐盛,邑宇逼側(cè),舊制禁民夜作,以防火災(zāi),而更相隱蔽,燒者日屬。 范 乃毀削先令,但嚴(yán)使儲(chǔ)水而已。百姓為便,乃歌之曰:‘ 廉叔度 ,來何暮?不禁火,民安作。平生無襦今五袴。’” 叔度 , 廉范 字。后遂以“來暮”為稱頌地方官德政之辭。 唐 王勃 《上絳州上官司馬書》:“藩維克振,既參來暮之歌;邦國不空,自有康沂之相?!?宋 柳永 《永遇樂》詞:“擁朱旛,喜色歡聲,處處競歌來暮?!?何啟 胡禮垣 《曾論書復(fù)》:“《卿云》之歌,金天之頌,來暮之嘆,去思之碑,無當(dāng)亦無謂也?!?/div>
《漢語大詞典》:廉公褲
見“ 廉袴 ”。
《漢語大詞典》:廉褲
據(jù)后漢書·廉范傳載, 廉范 ,字 叔度 , 建初 中為 蜀郡 太守,廢除禁止百姓點(diǎn)燈夜作的舊制。百姓稱便,作《五袴歌》以頌其功德。后遂以“廉袴”作為民眾稱頌地方官吏施行善政之詞。 唐 李商隱 《為裴懿無私祭薛郎中袞文》:“ 漢 滎 出牧, 晉 議州兵, 廉 袴歌送, 劉 錢 贈(zèng)行。”亦作“ 廉公袴 ”。 清 趙翼 《前守韋緣事罷官詩以送別》:“民猶爭誦 廉公 袴,我敢相矜 范叔 袍?!眳⒁姟?五絝 ”。
《國語辭典》:歌五褲(歌五褲)  拼音:gē wǔ kù
廉范做蜀郡太守,廢除禁止百姓夜間點(diǎn)燈火做事的制度,百姓用五褲歌來歌頌他的功績。典出《后漢書。卷三一。廉范傳》。后用歌五褲指民眾歌頌地方官吏的政績。唐。儲(chǔ)光羲〈晚次東亭獻(xiàn)鄭州宋使君文〉詩:「籍籍歌五褲,祁祁頌千箱?!顾?。辛棄疾〈水調(diào)歌頭。寒食不小住〉詞:「莫信君門萬里,但使民歌五褲,歸詔鳳凰銜?!?/div>
《漢語大詞典》:歌褲
后漢書·廉范傳載: 廉范 字 叔度 ,為 蜀郡 太守時(shí),“ 成都 民物豐盛,邑宇逼側(cè),舊制禁民夜作,以防火災(zāi),而更相隱蔽,燒者日屬。 范 乃毀削先令,但嚴(yán)使儲(chǔ)水而已。百姓為便,乃歌之曰:‘ 廉叔度 ,來何暮?不禁火,民安作。平生無襦今五袴?!焙笏煲浴案柩F”為歌頌官吏德政之典。 宋 梅堯臣 《送閻中孚郎中知磁州》詩:“持麾邦寄重,歌袴民欣早。”
《漢語大詞典》:褲襦歌
對(duì)地方官吏善政的稱頌。 宋 楊萬里 《辛卯五月送邱宗卿太傅出守秀州》詩:“身達(dá)當(dāng)難免,能稱未要多。但無田里嘆,不必袴襦歌?!?宋 王禹偁 《戲題二章述滁州官?zèng)r寄翰林舊同院》詩之一:“小郡既無衣襖使,豐年兼有袴襦歌?!眳⒁姟?袴襦 ”。
《漢語大詞典》:褲襦
(1).后漢書·廉范傳:“遷 蜀郡 太守……百姓為便,乃歌之曰:‘ 廉叔度 ,來何暮,不禁火,民安作,平生無襦今五袴?!焙笏煲浴把F襦”指地方官吏的善政。 唐 黃滔 《泉州開元寺佛殿碑記》:“初,僕射 太原公 ,以 子房 之帷幄布 泉 城,以 叔度 之袴襦纊 泉 民,而謂 竺 乾 之道與 尼聃 鼎?!?宋 蘇軾 《慶源宣義王丈求紅帶》詩:“今年蠶市數(shù)州禁,中有遺民懷袴襦?!?清 趙翼 《偕孫淵如汪春田兩觀察游牛首山》詩:“豈有袴襦留 叔度 ,空傳尸祝到 庚桑 ?!?br />(2).衣褲。 宋 陸游 《貧甚戲作絕句》:“數(shù)種袴襦秋未贖,羨他鄰巷搗衣聲。” 宋 洪邁 《夷堅(jiān)甲志·葉若谷》:“方初見時(shí),著粉青衫,水紅袴襦,既久未嘗易衣,然常如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