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檢索結(jié)果:全部 59詞典 20分類詞匯 39
《國語辭典》:西亞(西亞)  拼音:xī yà
位于印度半島與地中海東岸之間,地處亞、歐、非三洲交接地帶。包含阿富汗、伊朗、伊拉克、科威特、沙烏地阿拉伯、葉門、土耳其、賽普勒斯、黎巴嫩、以色列、巴勒斯坦、敘利亞、約旦、巴林、卡達、阿曼、阿拉伯聯(lián)合大公國等國家。境內(nèi)蘊藏石油豐富,產(chǎn)量約占全球石油生產(chǎn)的三分之一,對世界經(jīng)濟的盛衰,具有重要影響,故列強環(huán)伺,戰(zhàn)爭頻仍。
《漢語大詞典》:露西亞(露西亞)
[英Russia] 俄羅斯 的日文譯名。我國亦曾沿用。 魯迅 《且介亭雜文末編·寫于深夜里》:“這不是 露西亞 人嗎?這不是明明白白的 露西亞 紅軍軍官嗎?”
《國語辭典》:印度尼西亞(印度尼西亞)  拼音:yìn dù ní xī yà
Indonesia
國名。位于東南亞,介于太平洋與印度洋之間,是世界上最大的群島國家。參見「印度尼西亞共和國」條。
《漢語大詞典》:西里西亞織工起義
德國工人階級早期自發(fā)的群眾性起義。1844年6月發(fā)生于普魯士王國境內(nèi)的紡織業(yè)中心西里西亞。由紡織工人組成的起義者搗毀工廠機器,與政府軍進行戰(zhàn)斗。起義持續(xù)三天,終被鎮(zhèn)壓。它表明德國工人階級已作為一支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歷史舞臺。
《國語辭典》:羅德西亞(羅德西亞)  拼音:luó dé xī yà
Rhodesia
國名。位于非洲南部,是一個內(nèi)陸國。西元一九八○年四月十八日獨立,改國名為「辛巴威共和國」。參見「辛巴威共和國」條。
《國語辭典》:馬來西亞(馬來西亞)  拼音:mǎ lái xī yà
Malaysia
國名。位于東南亞,包括馬來半島及北婆羅洲島。面積約三十三萬零兩百五十七平方公里,人口約三千兩四十萬,華僑約占五百五十萬。首都吉隆坡(Kuala Lumpur)。信奉伊斯蘭教。以馬來語、英語、華語為主要語言。原為英國屬地,于西元一九五七年八月三十一日獨立,國慶日為八月三十一日。幣制為Ringgit。
《國語辭典》:圣露西亞(圣露西亞)  拼音:shèng lù xī yà
Saint Lucia
國名。位于加勒比海東部小安地列斯群島的島國。介于圣文森特島與馬提尼克島之間。面積六百一十六平方公里,人口約十五萬。首都卡斯翠市(Castries City)。以天主教及英國國教為主要宗教信仰,語言為英語及當?shù)赝ㄓ玫耐琳Z。原為英國屬地,西元一九七九年二月二十二日獨立,所以訂該日為國慶日。幣制為East Caribbean Dollar。
《國語辭典》:美拉尼西亞(美拉尼西亞)  拼音:měi lā ní xī yà
Melanesia
群島名。為「黑人島」之意。大洋洲三大群島之一,位于太平洋西南方,澳大利亞東北方,約經(jīng)度一百八十度以西,赤道至南回歸線間,屬大陸型島嶼,由弧狀山脈組成,地震頻繁。居民主要為美拉尼西亞人。氣候為熱帶雨林型,雨量多,但大部分土地貧瘠,不適合耕種,椰子、咖啡與甘蔗為主要經(jīng)濟作物。盛產(chǎn)名貴的珍珠和貝殼。
《國語辭典》:波里尼西亞(波里尼西亞)  拼音:bō lǐ ní xī yà
Polynesia
群島名。屬大洋洲,位于太平洋中部,美國夏威夷州以北、紐西蘭以南和復(fù)活島以東的三角形范圍,包括經(jīng)度一百八十度以東的各島。陸地總面積逾二十九萬平方公里,大部分是珊瑚島,少數(shù)是火山島。其中以夏威夷群島、薩摩亞群島和社會群島最為重要。屬熱帶及亞熱帶氣候。也譯作「玻里尼西亞」。
《國語辭典》:澳大拉西亞(澳大拉西亞)  拼音:ào dà lā xī yà
Australasia
大洋洲四大部之一,介于赤道與南緯四十七度之間,包括澳大利亞、塔斯馬尼亞、紐西蘭諸島,是大洋洲面積最大的地區(qū)。
《國語辭典》:印度尼西亞共和國(印度尼西亞共和國)  拼音:yìn dù ní xī yà gòng hé guó
Republic of Indonesia
國名。位于亞洲東南部,介于太平洋與印度洋之間,是世界上最大的群島國家。面積二百零二萬平方公里,人口約一億八千萬。首都為雅加達(Jakarta)。人民多信仰回教,主要語言為印尼語、英語。原為荷蘭殖民地,于西元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七日獨立,所以訂該日為國慶日。幣制為Rupiah。簡稱為「印度尼西亞」、「印尼」。
《國語辭典》:突尼西亞共和國(突尼西亞共和國)  拼音:tú ní xī yà gòng hé guó
Tunisian Republic
國名。位于非洲北部,濱地中海,面積約十六萬四千平方公里,人口約有七百二十六萬。首都為突尼斯(Tunis)。人民多信仰回教,主要語言為阿拉伯語及法語。原為法國殖民地,于西元一九五六年三月二十日成立共和國。而一九五九年六月一日憲法規(guī)定,國民大會與總統(tǒng)皆由直接普選產(chǎn)生,故訂該日為國慶日。幣制為Tunisian Dinar。簡稱為「突尼西亞」。
《國語辭典》:馬來亞玻里尼西亞語系(馬來亞玻里尼西亞語系)  拼音:mǎ lái yà bō lǐ ní xī yà yǔ xì
人類語系之一。分為印度尼西亞、美拉尼西亞、玻里尼西亞三大語族。分布地區(qū)極廣,東自馬克薩斯群島,西至馬達加斯加,南從紐西蘭,北至夏威夷。是所有語系中分布最廣的一系。分東、西二支。西支包括馬達加斯加語、馬來語、印尼語、爪哇語、菲律賓語、臺灣原住民族語等;東支則有美拉尼西亞語、夏威夷語等。此系所屬諸語,大致史前時由印尼傳至南洋、太平洋各島,因長久隔海,以致分歧多端,約有五百種不同語言。
《國語辭典》:密克羅尼西亞(密克羅尼西亞)  拼音:mì kè luó ní xī yà
Micronesia
大洋洲的一個地區(qū)。位于美拉尼西亞以北和波利尼西亞以西的西太平洋海域。包括太平洋群島托管地、吉爾伯特群島、瑙魯和關(guān)島。除了幾個較高的火山島外,大部分為低平的珊瑚島。季節(jié)溫差小,平均氣溫攝氏二十七度。西部島嶼常受臺風侵襲。最大島關(guān)島為觀光勝地。
《國語辭典》:波里尼西亞人(波里尼西亞人)  拼音:bō lǐ ní xī yà rén
Polynesian
住在南太平洋中央地區(qū)諸島的原住民。分布在復(fù)活島、夏威夷和紐西蘭所連成的三角形地區(qū)。其特徵是具中等身材,體格健壯,淺色皮膚,波型頭發(fā)及濃密絡(luò)腮胡子。語言屬南島語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