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xué)大辭典】(術(shù)語)三乘共十地之第四位,當(dāng)于聲聞乘之預(yù)流果。見四諦之理,斷三界之見惑,初得圣果者,即第十六心之道類智也。見大乘義章十四,四教儀集注下。
【佛學(xué)常見辭匯】三乘共十地的第四位,相當(dāng)于聲聞乘的預(yù)流果。
【俗語佛源】俗稱「見解」或「見識」。如說某人對某物的見解好、理解深刻,就說「見地甚高」、「別有見地」等等。如鄭振鐸《漩渦》:「他一點兒見地也沒有,只是照書直講?!埂?a target='_blank'>續(xù)傳燈錄》卷三十五:「工夫穩(wěn)實,見地明白?!顾巍垺?a target='_blank'>南湖集》卷一有詩云:「寥寥千百年,所得僅三四。此言或是癡,的確有見地?!埂敢姷亍挂辉~,較早見于《
大智度論》卷七八。其中說聲聞、緣覺、菩薩三乘有共同的「十地」,(十個修行證悟的階次),其中第四地就是見地。天臺宗的四教(藏、通、別、圓),將三乘共有的十地判為通教?!?a target='_blank'>大智度論》中的見地,即修行者于此位中,以出世間智(無漏智)能斷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見惑,得見真、俗二諦之理,故名見地。所謂見惑,就是不正確的推測和計度而產(chǎn)生的迷情(如「我見」等),斷除此迷情,即能證得預(yù)流(預(yù)入于圣人之流)的果位。(無名氏)
【三藏法數(shù)】謂三乘之人,同見第一義、無生、四諦之理,故名見地。(第一義者,即真俗不二也。無生者,謂了一切法皆無生也。四諦者,苦諦、集諦、滅諦、道諦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