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李大瀾 朝代:

人物簡介

維基
李大瀾(1538年—?),字觀甫,號瀠泉,福建泉州府晉江縣人,民籍。嘉靖四十年(1561年)辛酉科福建鄉(xiāng)試第八十一名舉人。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中式乙丑科三甲第四十五名進(jìn)士。刑部觀政,本年六月授江浦知縣,隆慶元年(1567年)六月升太倉州知州,三年五月降調(diào)閑散,丁憂。六年七月降中都留守司經(jīng)歷,萬歷元年(1573年)三月升常德府通判,十二月升簡州知州,三年二月升常州府同知,六年十月降靖州知州,致仕。

人物簡介

維基
劉光國(1538年—?),字汝觀,河南汝寧府上蔡縣人,民籍。河南鄉(xiāng)試第七十名舉人。隆慶二年(1568年)中式戊辰科會試第一百十九名,三甲第二百九十三名進(jìn)士。吏部觀政,四年任太原府推官,萬歷元年(1573年)十二月行取,選授湖廣道試監(jiān)察御史,四年巡按陜西,丁憂歸。八年三月除補江西道監(jiān)察御史,巡按直隸,歷升順天府府丞,十五年二月自陳不職,被調(diào)外任,降浙江按察司副使,十二月調(diào)補陜西鳳翔水利副使,十八年十一月升本省右參政兼僉事、臨鞏兵備,二十年七月升分巡西寧按察使,晉陜西右布政使,二十一年六月升右副都御史、巡撫陜西,二十四年三月為兵科徐成楚所參,令致仕。
張孟觀 朝代:

人物簡介

維基
張孟觀(1540年—?),字輝賓,福建鎮(zhèn)海衛(wèi)銅山所人,軍籍。嘉靖四十年(1561年)辛酉科福建鄉(xiāng)試第五十三名舉人。隆慶二年(1568年)中式戊辰科會試第十三名,二甲第六名進(jìn)士。

人物簡介

維基
沈孟化(1541年—?),字叔順,號觀瀛,福建永定縣人。嘉靖四十年(1561年)辛酉科福建鄉(xiāng)試舉人,隆慶五年(1571年)辛未科貢士,因丁外艱回籍。萬歷二年(1574年)甲戌科補應(yīng)殿試,成三甲二十二名進(jìn)士,授江浦縣知縣,縣丞原無城郭,沈孟化節(jié)縮千余金,留治筑城。歷升刑部主事、刑部郎中。萬歷十六年(1588年),出任浙江湖州府知府。升任廣東副使、廣西布政司左參政。告養(yǎng)老歸。補授湖廣蘄黃道參政。因得罪稅監(jiān)陳奉,左遷廣西副使,遷右江參政。有《一鑒詩集》。

人物簡介

維基
徐觀瀾,字涵碧,山西澤州人。進(jìn)士出身。萬歷元年(1573年)癸酉科舉人,十七年(1589年)己丑科進(jìn)士,授禮科給事中,方居諫垣,關(guān)白陷朝鮮,出師援剿,詭請封貢,命集議,觀瀾與廷臣交章止之,而尚書石星力持不聽。及封事壞,喪師辱國,楊鎬掩敗奏捷,贊畫丁應(yīng)太以聞,下鎬于理,因遣觀瀾往勘東征事,隨報四路潰兵狀,請論武臣失事如法,不避險難。歷釜山、蔚山等處,廉其虛實,直糾沈一貫、蕭大亨、邢玠、萬世德黨和賣國,疏未達(dá),大亨危之,一貫簡觀瀾前疏有抱病語,票準(zhǔn)回籍,改命代勘。適關(guān)白暴亡,邢、萬輩遂貪天冒功,而觀瀾坐廢,應(yīng)太亦落職,直臣不容于時如此。

人物簡介

簡介
朝鮮坡平人。字季初。號冥觀。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明德安府云夢人,字孚如。萬歷八年進(jìn)士。授吏部主事,以言論不合,乞歸。后補南京兵部郎中,擢太仆少卿,未任卒。有《鄒孚如集》。
維基
鄒觀光,字孚如,號太澤,湖廣德安府云夢縣人,民籍。湖廣鄉(xiāng)試第四名,萬歷八年(1580年)庚辰科會試第六十七名,登三甲第一百四十六名進(jìn)士。授吏部文選司主事,十三年為河南考試官。歷南京兵部職方司郎中,升南京光祿寺少卿、南京太仆寺少卿。
劉一瀾 朝代:

人物簡介

維基
劉一瀾,字子觀,江西撫州府臨川縣人,民籍。江西鄉(xiāng)試第七十名,萬歷十一年(1583年)癸未科會試第一百四十四名,登三甲第七十三名進(jìn)士。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604 【介紹】: 明僧。蘇州府吳江人,俗姓沈,字達(dá)觀,號紫柏。年十七出家虎丘寺,二十從講師受具戒參。游五臺,至京師,歸吳重建楞嚴(yán)廢寺。后游大房石經(jīng),進(jìn)隋僧凈琬所藏佛舍利。旋以獄詞牽連論死,索浴說偈端坐而逝。有《長松茹退集》。(《光緒蘇州府志》卷一三四)
槜李詩系·卷三十二
真可,字達(dá)觀,號紫柏,俗出吳江沈氏。嘗居嘉善荒墩,五歲不語。有異僧過其門,摩頂謂曰:“此兒出家當(dāng)為人天師?!毖杂櫜灰?,遂能言。兒時志氣雄放,不可羈勒。年十七,仗劍游塞上。至蘇州,遇雨,宿虎丘。聞僧夜誦八十八佛名,心大悅,即薙發(fā)。嘗過匡山,窮相宗奧義。游五臺,至京師,參遍融笑巖諸老發(fā)明大事。還。住嘉善景德寺,掩關(guān)三年??こ抢銍?yán)寺久為勢豪割其半,志欲復(fù)之。萬歷壬辰至京,于石經(jīng)山得佛舍利玉函。聞于慈圣太后,賜紫伽黎迎供,因奏請興復(fù)楞嚴(yán)。又刻藏經(jīng)于徑山,復(fù)戒壇于檀柘。西游峨眉,下瞿塘,過荊襄,登太和,憩匡廬,復(fù)歸宗古寺。后聞憨山師以弘法被難,遠(yuǎn)戍雷陽。嘆曰:“法門無人矣?!蹦峡堤貐菍毿?,以礦稅被逮,其妻投繯死。嘆曰:“閹人橫行至此,世道不可為矣?!蹦藳Q筴入都,曰:“海印不歸,我為法一大負(fù)。礦稅不止,我救世一大負(fù)。傳燈錄不續(xù),我慧命一大負(fù)。舍此一具貧骨,釋此三負(fù),不復(fù)走王舍城矣。”及妖書獄起,逮入詔獄,執(zhí)政意在鉤黨,欲牽連殺之。被笞,血肉狼籍,索浴說偈,堅坐而逝。
高僧摘要·品高僧摘要卷三
句曲沈氏子。十七剃發(fā)。游方。聞?wù)b張拙偈。至斷除妄想重增病。趨向真如亦是邪。大疑。一日齋次忽悟。乃曰。使我在臨濟(jì)德山座下。一掌便醒。安用如何若何。游京師因神宗皇帝。手書金剛經(jīng)汗下漬紙。疑更當(dāng)易函遣近侍質(zhì)師。師進(jìn)偈曰。御汗一滴。萬世津梁。無窮法藏。從此放光。帝大悅。癸卯秋。忽妖書發(fā)。帝見章奏甚憐之。法不能免。因逮及拷訊。時神色自如。抵死不屈。臘月五日入獄。法司定罪論死。師說偈曰。一笑繇來別有因。那知大塊不容塵。后茲收拾娘生足。鐵橛花開不待春。索浴罷囑侍者曰吾去矣。幸謝江南諸護(hù)法。說偈端坐而逝(觀千五臺山。累載藏經(jīng)板至徑山重刻書本。轉(zhuǎn)發(fā)楞嚴(yán)寺流通。洵莫大之功也)。
新續(xù)高僧傳·義解篇第二之五
釋真可,字達(dá)觀,晚號紫柏老人,姓沈氏,其先句曲人,后徙居吳江大湖灘畔。母夢異人授以桃實,枝葉相附,色鮮而大,寤而有娠。生時香氣盈室,人多奇之,雖在襁褓,貌若潛沈,五歲不語,父母憂之。有異僧過門,摩頂,謂其父曰:“此兒出家,當(dāng)為人天師?!毖杂櫜灰姟U嫠彀l(fā)語,不異成人。先是庭中時見巨人跡,爾后不復(fù)見。髫年嬉逐,性獨雄猛,狀貌魁杰,不喜見婦人,浴不許人先。一日姊先就浴,乃大怒,自是親戚婦女莫敢近。稍長,志益壯,父母不能拘,年十七方仗劍遠(yuǎn)游塞上,行至姑蘇閭門,徘徊市中,天大雨,值虎邱僧明覺冒雨來,相顧遌間,壯其貌,因蔽之以蓋,遂同歸寺。具夕餐驩甚,聞僧夜誦八十八佛名,心悅之。侵晨入覺室,解腰纏十馀金授覺,請?zhí)甓龋蚨Y覺為師。是夜,即兀坐達(dá)旦。覺嘗欲募鐵十萬兩,造大鐘,真曰:“吾助之?!睆酵胶奘议T外,趺坐三日不食,主人進(jìn)食不為動,問:“何所為苦行乃爾?”曰:“欲得鐵十萬兩,造大鐘?!敝魅肆⒂柚耸苁?,載鐵回虎邱,歸即閉戶讀書,年馀不越閫,人多敬憚之。年二十,從講師受戒具。嘗至嘉興東塔寺,見僧書《華嚴(yán)經(jīng)》,跪誦良久,嘆曰:“禪者不當(dāng)如是邪?”遂之武塘景德寺掩關(guān)三年,復(fù)回吳門辭覺曰:“吾將行腳諸方,歷參知識?!彼煺滩呷?。一日,聞僧誦張拙見道偈,至“斷除妄想重增病,趨向真如亦是邪”,乃大疑之,遍書二語于壁間,默思潛索,頭面俱腫,偶爾舉箸,忽焉而悟。淩躒諸方,嘗言:“使我在臨濟(jì)德山座下,一掌便醒,安用他為?!边^匡山,窮相宗奧義。一日行二十里足痛,更以石砥腳底,至日行二百里乃止,其猛進(jìn)類此。游五臺至峭壁空巖,見老宿孤坐,因問:“一念未生時如何?”宿豎一指。又問:“既生后如何?”宿展兩手?;砣活I(lǐng)解,跡之失所在。至京師參遍融,問荅之間機鋒敏捷,融為折服,因留居焉。九年復(fù)歸虎邱省覺。更至淞江掩關(guān)百日,尋至嘉興見太宰陸光祖,心相契。先是有密藏道開者,南昌人,棄青衾披剃于南海,聞?wù)骘L(fēng),往歸之。真知為法器,留侍焉??こ抢銍?yán)寺為長水法師疏經(jīng)處,久廢,有力者侵為園亭。真慨然傷之,欲為恢復(fù)計,屬開任其事,陸太宰弟云臺為建禪堂五楹。既成,真刺臂血題其柱云:“若不究心坐禪徒增業(yè)苦,如能護(hù)法詆佛猶益真修?!焙蠖?,太守槐亭蔡公舍貲重脩之,蓋真愿力所持也。居常坐嘆道法陵遲,又念大藏卷帙重多,遐方僻陬有終身不聞佛法名字者,欲刻方冊易流通,普使見聞,作金剛種子,即有謗者罪當(dāng)自代。遂與太宰陸公及司成馮公夢禎、廷尉曾公同亨、囧卿瞿公汝稷一商度之,以開董其事,萬歷己丑創(chuàng)刻于五臺,居四年,以冰雪苦寒,復(fù)移于徑山寂照庵,工既成,開以病隱去。初桐城吳公用先為儀曹郎,參道入室,從容及刻藏事,真遽曰:“君與此法有大因緣?!闭婊螅瑓枪鲩L浙藩,用馮司成初議,脩復(fù)化城為徑山下院,藏貯經(jīng)版,人以為真預(yù)讖云。嘗于于園書《法華經(jīng)》,顏書經(jīng)處曰“墨光亭”。聞妙峰建鐵塔于蘆芽,乃送經(jīng)置塔中,且與計藏事。復(fù)之都門訪憨山于東海,遂走海上至膠西,秋水泛漲,眾度必不能渡,真解衣先涉,疾呼眾,水已及肩,真躍而前,既渡,顧謂弟子曰:“死生關(guān)頭,須直過為得耳?!北娊詺J服。及底都門,訪石經(jīng)山,禮隋琬公塔,念琬公慮三災(zāi)劫壤,正法澌滅,創(chuàng)刻石藏于巖洞,感其護(hù)法深心淚下如雨。琬公塔院地已歸豪右,矢復(fù)之而未果。乃決策西游蛾嵋,由三晉歷關(guān)中,跨棧道至蜀,禮普賢。順流下瞿塘,過荊襄,登太和,至匡廬尋歸宗故址,唯古松一株,寺僧易米五斗,匠石將伐之,有乞者憐而乞米贖之,樹賴以存。真聞而興感,樹根為樵斧剝斲,勢將折,真砌石填土,咒愿復(fù)生,以卜寺重興兆。后樹日長,寺竟復(fù),其愿力固如此。過安慶,阮君自華請游皖公山馬祖庵,喜其超絕,屬建梵剎。江陰居士趙我聞謁請出家,遂薙發(fā)于山中,命名曰法鎧,所謂最后弟子也。復(fù)北游至潭柘,慈圣太后聞之,命近侍陳儒致齊供特賜紫伽黎。因隨過云居,禮石經(jīng)于雷音寺,啟石室,佛座下得金函,貯佛舍利三,光燭巖壑,因奉舍利入內(nèi)供三日,出帑金重藏于石窟,以圣母賜金贖琬公塔院。初在潭柘,居常禮佛后方食。一日,客至誤先舉食,乃對知事曰:“今日有犯戒者,命爾痛責(zé)三十棒,輕則倍之。”知事愕然,不知為誰,真乃自伏于佛前,受杖如數(shù),股盡墨。乃云:“眾生無始習(xí)氣,如油入灰牢不可破,茍情折不痛,未易調(diào)伏也?!庇峙c憨山議脩《大明傳燈錄》,以禪宗凋敝,往浚曹溪以開法脈,先至匡山以待,時癸巳秋七月也。越三年乙未,憨山供奉圣母賜《大藏經(jīng)》建海印寺成,以別緣觸圣怒,詔逮下獄,鞫無他辭,遣戍雷陽,毀其寺。真在匡山,聞報,為誦《法華經(jīng)》百部,冀祐不死。往探曹溪,回即赴都下救之。及聞南放,遂待于江滸,執(zhí)手欷歔曰:“君不生還,吾不有生日?!睘l行且屬曰:“吾他日即先君死,后事屬君。”遂長別。庚子,朝廷以三殿工榷礦稅,中使者駐湖口。南康太守吳寶秀劾奏被逮,其夫人哀憤以環(huán)死。真在匡山聞之,曰:“時事至此,其如世道何!”遂杖策赴都門。吳入獄,真多方調(diào)護(hù),授以毗舍浮佛半偈,謂誦滿十萬,當(dāng)出獄。吳持至八萬聲,果蒙上意解,得末減。每嘆法門無人,謂:“憨山不歸,則吾出世一大負(fù);礦稅不止,則吾救世一大負(fù);傳燈未贖,則我慧命一大負(fù)。若釋此三負(fù),當(dāng)不復(fù)入王舍城矣。”居無何,妖書發(fā),震動中外,忌者乘間劾真,竟以是罹難,及輸司寇,乃索浴罷,屬侍者性田曰:“吾去矣,幸謝江南諸護(hù)法?!币蛘f偈端坐而逝。御史曹公學(xué)程以建言逮系,聞之即趨至,撫之曰:“師去得好?!闭鎻?fù)開目視之,微笑悠然而息,時癸卯十二月十七日也。世壽六十有一,法臘四十有一,越十一年乙卯葬于雙徑山。后弟子法鎧啟之,以丙辰十一月十九日荼毗,歸靈骨塔于五峰內(nèi)文殊臺。真生平以荷負(fù)大法為懷,每見古剎荒廢必思恢復(fù),始從楞嚴(yán),終至歸宗云居,重興梵剎一十五所。既刻大藏,凡古尊宿語錄,若寂音尊者所著諸經(jīng)論文集,及蘇長公易解,盡搜刻之行于世。性耽山水,云行鳥飛,一衲無馀,氣雄體豐,面目嚴(yán)冷,而立心最慈。每示弟子,必令自參以發(fā)其悟,直至疑根盡拔而后已。所著有《內(nèi)外集》若干卷行世。

人物簡介

維基
蕭應(yīng)宮(1544年—?),字伯和,號觀復(fù),直隸蘇州府常熟縣,民籍。隆慶四年(1570年)中庚午科應(yīng)天府鄉(xiāng)試第六十七名舉人。萬歷二年(1574年)中式甲戌科會試第三十一名,登二甲第十名進(jìn)士。歷官刑部郎中,出為東昌府知府,十五年(1587年)十月,升陜西按察司副使,臨洮兵備。十八年(1590年)十一月,調(diào)任山西。二十二年(1594年)三月,起復(fù)陜西固原兵備副使。五月,調(diào)整飭直隸潼關(guān)衛(wèi)。十月,升本省參政。二十五年(1597年)二月,升山東按察使,專管海防,以遼海道監(jiān)朝鮮東征軍,總兵麻貴向總督邢玠請求放棄朝鮮王京,退守鴨綠江。海防使蕭應(yīng)宮以為不可,自平壤兼程趨王京止之。九月,倭軍至漢江,楊鎬派遣張貞明持沈惟敬手書往,責(zé)其動兵,有乖靜候處分之實。倭軍乃退屯井邑。麻貴遂報青山、稷山大捷。蕭應(yīng)宮揭言:「倭以惟敬手書而退,青山、稷山并未接戰(zhàn),何得言功?」邢玠、楊鎬怒,遂劾應(yīng)宮恇怯,不親解惟敬,被逮下獄。二十七年(1599年)謫戍。后遇赦歸。
陳紳 朝代:

人物簡介

維基
陳紳(1546年—?),字觀佩,福建興化府莆田縣鹽籍,仙游縣人。福建鄉(xiāng)試第三十四名,萬歷二年(1574年)甲戌科會試第四十四名,登三甲第一百一十三名進(jìn)士。授吉安府推官,署安??h事,十一年九月因劉臺案被革職為民。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548—1610 【介紹】: 明蘇州府常熟人,字元立,號洞觀。瞿景淳子。以蔭補官,三遷刑部主事。以名節(jié)自厲,凜不可奪,居官著清望。扶溝知縣責(zé)打宗人,神宗令予重比。汝稷謂:“是人微服至邑庭,官自扶扶溝民耳。”知縣因得免罪。歷黃州知府,徙邵武,再守辰州。曾馳檄使三土司停止仇殺。尋遷長蘆鹽運使,以太仆少卿致仕卒。工屬文,尤邃于佛經(jīng)。有《石經(jīng)大學(xué)質(zhì)疑》、《兵略纂要》、《指月錄》、《囧卿集》等。
滄海遺珠
瞿汝稷(1548-1610)字元立,號洞觀,蘇州府常熟人,以蔭補官,三遷刑部主事,歷官至太仆少卿,曾任長蘆鹽運使,著有《囧卿集》《指月錄》《兵略纂要》等。
御選明詩姓名爵里
字元立,吏部侍郎景淳子。以蔭補官歷郎署,出知黃州、邵武、辰州三府,遷長蘆轉(zhuǎn)運使,加太仆卿致仕。有囧卿集。
鮑際明 朝代:

人物簡介

維基
鮑際明(?—1612年),字伯參,號觀如,常州府無錫縣人。萬歷二十五年(1597年)丁酉科舉人,三十二年(1604年)甲辰科進(jìn)士,授??悼h知縣,地震城圮而欽州以變告,際明為慰撫部署,民以無恐。調(diào)福建同安縣,獎拔寒士,一時興起,就試者幾千人,丁憂去。補上猶,再調(diào)寧都,清郵傳,察奸胥侵帑而以偽篆立收籍者,祀四邑名宦。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558—1610 【介紹】: 明湖廣咸寧人,字安甫,號觀一。萬歷十七年進(jìn)士。授戶部主事。累官通政司參議,時中官請乞訟詞,日以百數(shù),動至破人產(chǎn)。邦柱痛抑之。中官為氣沮。旋乞差歸里,未幾卒。有《南游草》、《悠然齋尺牘》等。
維基
趙邦柱(1558年—1610年),字安甫,號觀一,湖廣武昌府咸寧縣人。進(jìn)士出身。年十四,補諸生,十九中湖廣鄉(xiāng)試第三人,萬歷十七年(1589年)己丑成進(jìn)士,授戶部主事,監(jiān)崇文門稅,課九門,監(jiān)法薊州邊餉。改吏部主事,母姚太宜人卒,告歸。又丁父憂,服闋,調(diào)南京禮部儀制司主事,歷南京吏部文選司郎中、南京光祿寺少卿,升通政司右參議。乞休歸里,未幾以疾卒。著有《享帚言》、《南游草》、《悠然齋尺牘》等。生嘉靖三十七年戊午,卒萬歷三十八年庚戌,得壽五十有三。元配魏氏,封宜人,按察副使蒲圻魏裳女,子一:趙嗣煒。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明徐州沛縣人,字惟誠,號惺宇。萬歷十一年進(jìn)士。授益都知縣,擢兵科給事中,出閱山西邊務(wù)。累擢禮科都給事中,諫三王并封,請帝親祀及皇太子出閤講讀,直言忤旨,奪俸,旋除名。天啟中卒。有《掖垣諫草》。
維基
張貞觀,字惟誠,號惺宇,直隸徐州沛縣人,民籍。應(yīng)天府鄉(xiāng)試第六十九名,萬歷十一年(1583年)癸未科會試第一百六十五名,登三甲第一百四十六名進(jìn)士。初授益都縣知縣,十七年十月考選,授兵科給事中,十九年正月閱視山西,十二月還朝,升工科右給事中,次年前往泗州勘探水患開浚工程,升禮科都給事中。二十二年二月,因直言忤旨被除名。此后中外交章推薦,最終不再作官。天啟年間去世,追贈太常寺少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