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國語辭典》:題目(題目)  拼音:tí mù
1.文章或詩篇的標名。如:「這篇文章光是題目,就引起許多讀者的好奇及興趣?!固?。杜甫〈奉留贈集賢院崔于二學士〉詩:「天老書題目,春官驗討論?!?br />2.考試時要求應試人作答的問題。如:「這次的題目難倒了大多數的考生。」《舊唐書。卷一八。宣宗本紀》:「三月,試宏詞舉人,漏泄題目,為御史臺所劾?!?br />3.評其優(yōu)劣,定其高下。《晉書。卷四三。列傳。山濤》:「濤所奏甄拔人物,各為題目,時稱山公啟事?!?br />4.戲劇用語。南戲在第一出前介紹的故事綱要,稱為「題目」。如《永樂大典戲文三種。小孫屠。題目》:「李瓊梅設計麗春園,孫必達相會成夫婦;朱邦杰識法明犯法,遭盆吊沒興小孫屠?!?br />5.名義、藉口。如:「他正苦無機會找你麻煩,如今抓了這題目,一定會大作文章?!固?。白居易送呂漳州〉詩:「獨醉似無名,借君作題目?!?br />6.名堂,花樣。《二刻拍案驚奇》卷一四:「其間又有奸詐之徒,就這些貪愛上面,想出個奇巧題目來,做自家妻子不著,裝成圈套,引誘良家子弟,詐他一個小富貴,謂之『扎火囤』?!?/div>
《國語辭典》:題目正名(題目正名)  拼音:tí mù zhèng míng
元雜劇在結尾處用二或四句對子,總括劇情,并以末句為劇名全稱,這種一定格式稱為「題目正名」。如元代白樸《梧桐雨》的題目為「安祿山反叛兵戈舉,陳玄禮拆散鸞鳳侶」,正名為「楊貴妃曉日荔枝香,唐明皇秋夜梧桐雨」。
《國語辭典》:策問(策問)  拼音:cè wèn
1.古代一種取士的方式。漢置,大抵分為制策、試策二種?!逗鬂h書。卷四。孝和帝紀》:「帝乃親臨策問,選補郎吏。」
2.卜筮占問。漢。袁康《越絕書。卷一四。越絕德序外傳記十八》:「范蠡因心知意,策問其事,卜省其辭,吉耶兇耶?」
《漢語大詞典》:問目(問目)
(1).試題。 唐 劉肅 《大唐新語·厘革》:“后日月淹久,選人滋多,案牘淺近,不足為準,乃採經籍古義次為問目?!?宋 司馬光 《論諸科試官狀》:“或離合句讀,故相迷誤,或取卷末經注字數以為問目,雖有善記誦之人,亦不能對?!?br />(2).對罪犯的起訴文書。 宋 明九萬 東坡烏臺詩案·中使皇甫遵到湖州勾至御史臺:“今年七月二十八日,中使 皇甫遵 ,到 湖州 勾攝 軾 前來,至六月十八日,赴御史臺出頭,當日準問目,方知奉圣旨根勘?!?/div>
《國語辭典》:問頭(問頭)  拼音:wèn tóu
本為一種詩,在小說中指問題?!抖鼗妥兾募聲?。卷六。唐太宗入冥記》:「臣有一個問頭,陛下若答得,即卻歸長安。」
分類:試題
《漢語大詞典》:問端(問端)
(1).寫在紙上的審訊罪犯的問題。舊唐書·元載傳:“辯罪問端,皆出自禁中,仍遣中使詰以陰事, 載縉 皆伏罪?!?清 方以智 通雅·事制·刑法:“審之曰問端,猶今言問頭也。今但謂之審款。”
(2).問題。 魯迅 《墳·科學史教篇》:“焦心苦思于此諸問端者,猶絮陳未見之國都,其愚為不可幾及?!?/div>
《漢語大詞典》:三道
(1).指人子事親的三種孝道,即生養(yǎng)、死葬和祭祀。禮記·祭統(tǒng):“是故孝子之事親也,有三道焉:生則養(yǎng),沒則喪,喪畢則祭。”
(2).三路。北史·齊武成帝紀:“ 周 將 楊忠 ……等二十餘萬人,自 恒州 分為三道,殺掠吏人。”
(3).指國體、人事、直言。漢書·晁錯傳:“選賢良明於國家之大體,通於人事之終始及能直諫者,各有人數,將以匡朕之不逮,二三大夫之行,當此三道?!?顏師古 注引 張晏 曰:“三道:國體、人事、直言也?!?南朝 齊 王融 《永明九年策秀才文》:“懋陳三道之要,以光四科之首?!?br />(4).三道試題。新唐書·選舉志上:“答時務策三道。”
(5).指古代軍事理論上的正道,奇道,伏道。 宋 蘇洵 《權書·攻守》:“攻者有三道焉,守者有三道焉。三道:一曰正,二曰奇,三曰伏?!?/div>
《國語辭典》:發(fā)策(發(fā)策)  拼音:fā cè
策,策問。發(fā)策指拆閱策問的試題。后來應對所發(fā)出的問題也稱為「發(fā)策」。《宋史。卷四二八。道學傳二。尹焞傳》:「少師程頤,嘗應舉,發(fā)策有誅元祐諸臣議?!?/div>
《漢語大詞典》:六通
(1).謂上下四方無不通暢。 宋 黃庭堅 《和邢惇夫秋懷》詩之四:“六通而四闢,玉燭四時和。”參見“ 六通四辟 ”。
(2).佛教語。謂六種神通力:神境智證通(亦云神足通)、天眼智證通(亦云天眼通)、天耳智證通(亦云天耳通)、他心智證通(亦云他心通)、宿住隨念智證通(即宿命智證通,亦云宿命通)、漏盡智證通(亦云漏盡通)。神足通,謂其游涉往來非常自在;天眼通,謂得色界天眼根,能透視無礙;天耳通,謂得色界天耳根,聽聞無礙;他心通,謂能知他人之心念而無隔礙;宿命通,謂知自身及六道眾生宿世行業(yè)而無障礙;漏盡通,謂斷盡一切煩惱得自在無礙。前五通,凡夫亦能得之,而第六通,唯圣者始得。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文學:“ 汰法師 云:六通三明同歸,正異名耳?!?北魏 楊衒之 《〈洛陽伽藍記〉序》:“至於一乘二諦之原,三明六通之旨,西域備詳,東土靡記?!?明謝讜《四喜記·詩禮趨庭》:“飛錫起金池,潦倒沙彌,六通五藴見□迷。”參閱《俱舍論·分別智品》。
(3).謂通解六試題。宋史·仁宗紀四:“﹝ 至和 二年九月﹞戊辰,詔:試醫(yī)官須引《醫(yī)經》《本草》以對,每試十道,以六通為合格?!?span id="556rzmj" class="book">《宋史·選舉志一》:“凡《三禮》《三傳》、《通禮》每十道義分經註六道,疏義四道,以六通為合格。”
《國語辭典》:六通四辟  拼音:liù tōng sì pì
順應天時,任物性自然。《莊子。天道》:「明于天,通于圣,六通四辟于帝王之德者,其自為也,昧然無不靜者矣?!购蟊扔魉拿姘朔綗o不通達。也作「六通四達」。
《漢語大詞典》:上請(上請)
(1).向上級請求或請示。韓非子·二柄:“ 田常 上請爵祿而行之羣臣?!?唐 韓愈 《唐故江西觀察使韋公墓志銘》:“公將行,曰:‘吾天子吏,使海外國,不足於資,宜上請,安有賣官以受錢邪?’”元史·河渠志一:“眾議紛紜,互陳利害,當事者疑惑不決,必上請朝省?!?清 嚴有禧 《漱華隨筆·太常博士》:“即如廢 昌邑王 奏中,公卿將相列名上請,必曰:臣 敞 等,謹與博士議云云。其重之如此。”
(2). 唐 宋 禮部試士出試題,準舉子進問題意,謂之“上請”。 宋 葉夢得 石林燕語卷八:“ 唐 禮部試詩賦題,不皆有所出,或自以意為之,故舉子皆得進問題意,謂之上請?!?宋 吳自牧 夢粱錄·諸州府得解士人赴省闈:“知貢舉等官,於廳前備香案穿秉而拜,諸士人皆答拜。方下簾幙,出示題目于廳額。題中有疑難處,聽士人就簾外上請。”
《漢語大詞典》:一帖
(1).藥一劑稱一帖。 唐 白居易 《聞微之江陵臥病以大通中散碧腴垂云膏寄之因題四韻》:“已題一帖紅消散,又封一合碧云英?!?元 王仲文《救孝子》第四折:“只到我家?guī)麅豪锶∫惶巵?,煎與我吃?!?br />(2).指一帖藥。《醒世姻緣傳》第二回:“這病比昨日減動六七分了;今日再一帖下去,情管都好了?!?br />(3).古代科舉考試的一條試題。新唐書·選舉志上:“博士考試,讀者千言試一帖,帖三言?!?br />(4).一幅字帖。 宋 蘇軾 《元祐六年六月自杭州召還汶公館我于東堂閱舊詩卷次諸公韻》之二:“鬢鬚白盡成何事,一帖空存老 遂良 ?!?br />(5).猶一盞。景德傳燈錄·法真禪師:“師云:侍者取一帖茶與遮僧。”
《國語辭典》:出題(出題)  拼音:chū tí
擬訂測驗題目。《新唐書。卷四四。選舉志上》:「文宗從內出題以試進士,謂侍臣曰:『吾患文格浮薄,昨自出題,所試差勝?!弧埂度辶滞馐贰返谌兀骸竿娫~歌賦都會,求大老爺出題面試?!?/div>
《漢語大詞典》:策題(策題)
科舉策試的試題。 宋 陸游 老學庵筆記卷六:“國初舉人對策,皆先寫策題,然策題不過一二十句。其后策題寖多,而寫題如初,舉人甚以為苦。 慶歷 初, 賈文公 為中丞,始奏罷之?!?span id="ywnvm1p" class="book">《續(xù)資治通鑒·宋哲宗元祐元年》:“ 蘇軾 所撰策題,蓋設此問以觀其答,非謂 仁宗 不如 漢文 , 神考 不如 漢宣 ?!?/div>
《國語辭典》:夾帶(夾帶)  拼音:jiá dài
1.藏帶禁物,意圖蒙混過去而不被發(fā)現?!端问?。卷一八二。食貨志下四》:「許客用私船運致,仍嚴立輒踰疆至夾帶私鹽之禁。」元。無名氏《抱妝盒》第二折:「那里聽得你這巧言令色,待我揭開盒兒,看個明白,果然沒有夾帶,我才放你出去?!?br />2.考生入場應試,暗藏資料作弊。《六部成語注解。禮部》:「夾帶:以文章夾入衣物之中以圖抄寫,徼幸如此入場,謂之夾帶?!姑?。湯顯祖《牡丹亭》第五一出:「則這陳秀才夾帶一篇海賊文字,到中得快?!?br />3.夾雜?!都t樓夢》第一回:「這一干風流冤家尚未投胎人世,趁此機會就將此蠢物夾帶于中。」
《漢語大詞典》:試律(試律)
(1).封建時代科舉考試以律義為內容出試題,叫“試律”。新唐書·選舉志上:“凡明法,試律七條、令三條,全通為甲第,通八為乙第?!?span id="ew8mesk" class="book">《宋史·選舉志一》:“八年,進士、諸科始試律義十道,進士免帖經。明年,惟諸科試律,進士復帖經?!?br />(2).即試帖詩。 嚴復 《救亡決論》:“超俗之士,厭製藝則治古文詞;惡試律則為古今體?!?姚華 《論文后編》:“排律之長者,韻可累百,是為長排,短則六韻,試律用之?!眳⒁姟?試帖詩 ”。
《漢語大詞典》:試帖詩(試帖詩)
詩體名。源于 唐 代,受“帖經”、“試帖”影響而產生,為科舉考試所采用。其詩大都為五言六韻或八韻的排律,以古人詩句或成語為題,冠以“賦得”二字,并限韻腳。 清 代試帖詩,格式限制尤嚴,內容大多直接或間接歌頌皇帝功德,并須切題。 郭沫若 《李白與杜甫·杜甫的門閥觀念》:“長達四十韻、四百字,故稱其‘鯤鯨噴迢遞’(有如長鯨大鯤,噴出的水氣長遠)。這是 唐 人應試詩的新形式,后人稱為‘試帖詩’。” 魯迅 《朝花夕拾·阿長與〈山海經〉》:“只有他書多,而且特別。制藝和試帖詩,自然也是有的?!?/div>
《漢語大詞典》:探策
(1).求簽。 三國 魏 曹植 《驅車篇》:“探策或長短,唯德享利貞?!?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言語:“ 晉武帝 始登阼,探策得一。”
(2).射策。 漢 代考試方法之一。因試題不明顯公布,須由應試者摸取,故云。三國志·蜀志·孟光傳:“此儲君讀書,寧當傚吾等竭力博識以待訪問,如博士探策講試以求爵位邪!”
《國語辭典》:表題(表題)  拼音:biǎo tí
古代科舉中表、誥體試文的題目。清。谷應泰《明史紀事本末。卷二六。太子監(jiān)國》:「余今欲學作表,卿可一如詩題立例,具詩題與表題閒日封進,以廣琢磨?!埂度辶滞馐贰返谒亩兀骸付數溃骸航衲暝撌莻€甚么表題?』大爺道:『我猜沒有別的,去年老人家在貴州征服了一洞苗子,一定是這個表題?!弧?/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