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共1024,分69頁顯示  上一頁  24  25  26  27  28  30  31  32  33 下一頁
詞典(續(xù)上)
說豫
散說
奧說
霸說
鐫說
縷說
脅說
瑣說
譚說
述說
說嘴
說澤
說衛(wèi)
說頭
說頌
《漢語大詞典》:說豫(説豫)
喜悅歡樂。荀子·禮論:“故説豫娩澤,憂戚萃惡,是吉兇憂愉之情發(fā)於顏色者也?!?漢 王充 論衡·自紀(jì):“為乘田委吏,無於邑之心,為司空相國,無説豫之色?!?
分類:喜悅歡樂
《漢語大詞典》:散說(散説)
猶布說。傳布教義。 南朝 梁簡文帝 《〈莊嚴(yán)旻法師成實(shí)論義疏〉序》:“含生弗等,開塞之義因機(jī);感受不同,淺深之言或異;處處散説,本應(yīng)根緣,有不次第,各隨羣品?!?/div>
《漢語大詞典》:奧說(奧説)
奧妙的學(xué)說。 南朝 梁 王僧孺 《懺悔禮佛文》:“究 香城 之妙理,窮 金河 之奧説?!?/div>
《漢語大詞典》:霸說(霸説)
稱霸的主張。左傳·哀公七年:“ 彊 ( 公孫彊 )言霸説於 曹伯 , 曹伯 從之,乃背 晉 而奸 宋 。”
分類:稱霸主張
《漢語大詞典》:鐫說(鐫説)
告誡,勸說。《漢書·薛宣傳》“故使掾 平 鐫令” 顏師古 注引 晉 晉灼 曰:“ 王常 為 光武 鐫説其將帥?!?span id="2hph1ym" class="book">《新唐書·忠義傳下·高沐》:“ 師道 叛, 沐 率其僚 郭昈 、 郭航 、 李公度 引古人成敗,前后鐫説,不能入?!?/div>
分類:告誡勸說
《漢語大詞典》:縷說(縷説)
猶縷言。 郭沫若 《奴隸制時(shí)代·西漢不是奴隸社會》:“但我只想討論 西漢 , 西漢 以后,可無須乎縷說?!?
《漢語大詞典》:脅說(脅説)
用帶威脅性的話語加以勸說。新唐書·王俌傳:“ 俌 至虜中,脅説禍福,虜乃不入?!?span id="5lofxpc" class="book">《新唐書·裴度傳》:“ 度 遣辯士 柏耆 脅説,乃獻(xiàn) 德 棣 二州,納質(zhì)子?!?/div>
《漢語大詞典》:瑣說(瑣説)
亦作“璅說”。
1.瑣細(xì)的論述。 明 胡應(yīng)麟 少室山房筆叢·史書佔(zhàn)畢一:“讀 范曄 、 陳壽 二史,而知 李延壽 之史之失也,其瑣説詳也?!?br />2.指記述瑣談逸事的文章或著作。 明 胡應(yīng)麟 少室山房筆叢·四部正偽下:“凡史之偽,雜傳記為盛,璅説次之;凡子之偽,道為盛,兵及諸家次之。”
《漢語大詞典》:譚說(譚説)
議論;談?wù)摗?span id="yg0cvme" class="book">《新唐書·隱逸傳·賀知章》:“性曠夷,善譚説?!?/div>
《國語辭典》:說嘴(說嘴)  拼音:shuō zuǐ
1.自誇?!端疂G傳》第二九回:「我卻不是說嘴。憑著我胸中本事,平生只要打天下硬漢、不明道德的人。」《西游記》第四二回:「你這猴頭只會說嘴!瓶兒,你也拿不動,怎么去降妖縛怪?」也作「說口」。
2.胡言亂語?!督鹌棵贰返谒牧兀骸纲\奴才還要說嘴哩!我可不這里閑著,和你犯牙兒哩!」
《駢字類編》:說澤(說澤)
易說萬物者,莫說乎澤。文心雕龍:陸云自稱往日論文,先辭而后情,尚勢而不取說澤。 參同契:金砂入五內(nèi),霧散若風(fēng)雨。薰蒸達(dá)四肢,顏色說澤好。 阮籍詠懷詩:說澤猶今辰,計(jì)較在一時(shí)。
《漢語大詞典》:說衛(wèi)(説衛(wèi))
軍隊(duì)扎營休息時(shí)擔(dān)任守衛(wèi)。漢書·高惠高后文功臣表:“ 柏至靖侯 許盎 ,以駢鄰從起 昌邑 ,以説衛(wèi)入 漢 ?!?顏師古 注:“説讀曰稅。﹝稅﹞衛(wèi)謂軍行初舍止之時(shí)主為衛(wèi)也。” 清 莫友芝 《有感》詩之一:“羽林説衛(wèi)存文物,車駕巡秋冒雪霜?!?
《漢語大詞典》:說頭(説頭)
(1).可談之處;可議論的。紅樓夢第七四回:“我看如今人一概也都是 入畫 一般,沒有什么大説頭兒!” 丁玲 《法網(wǎng)》:“你吵些什么,錢拿了,滾!有什么說頭!” 沙汀 《防空》:“這是一個瘦長子,面孔白凈,五官擺得端端正正的,沒有絲毫說頭?!?br />(2).辯解的理由。如:不管怎樣,你總有你的說頭。
(3).說法。 魯迅 《且介亭雜文二集·從“別字”說開去》:“從古訖今,什么都在改變,但必須在不聲不響中,倘一道破,就一定有窒礙,維持現(xiàn)狀說來了,復(fù)古說也來了。這些說頭自然也無效?!眳⒁姟?説法 ”。
《漢語大詞典》:說頌(説頌)
迎合稱頌。晏子春秋·諫上八:“臣聞明君望圣人而信其教,不聞聽讒佞以誅賞。今與左右相説頌也,曰:‘比死者勉為樂乎!吾安能為仁而愈黥民耳矣!’”
分類:迎合稱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