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903或904—960 【介紹】: 名或作延嗣。五代時廣陵人,字正中。馮令頵子。仕南唐。初入李昪元帥府,授秘書郎。李璟時累官左仆射同平章事。相傳與弟延魯交結魏岑、陳覺、查文徽,侵損時政,時人謂之五鬼。此說或過,然居相實不稱職。工詩,尤以詞名。璟嘗因曲宴內殿,從容謂:“‘吹皺一池春水,何干卿事?”延巳對曰:“安得如陛下‘小樓吹徹玉笛寒’,特高妙也?!弊渲u忠肅。有《陽春集》。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903?—960 一作延嗣,字正中。巳或作己,誤。廣陵(今江蘇揚州)人。南唐烈祖時,累遷駕部郎中、元帥府掌書記。中主保大元年(943)拜諫議大夫、翰林學士,遷戶部侍郎。次年,任翰林學士承旨。四年,以中書侍郎同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后以伐閩兵敗,罷為太子少傅,出為昭武軍節(jié)度使。十年,拜左仆射,同平章事。建隆元年(960),官終太子太傅,謚忠肅。生平見馬令及陸游《南唐書》、《十國春秋》本傳。今人夏承燾有《馮正中年譜》。延巳有辭學,多伎藝,工詩,尤擅詞,乃五代最著名詞人之一。王國維評其詞“雖不失五代風格,而堂廡特大,開北宋一代風氣,與中后二主詞皆在花間范圍之外”(《人間詞話》)。今有《陽春集》傳世,其中混有溫庭筠、韋莊、歐陽修、李煜諸人詞?!?a target='_blank'>全唐詩》存詞78首,詩1首,斷句1聯?!度圃娡饩帯芳啊度圃娎m(xù)拾》補詞3首,詩斷句1聯。
全唐文·卷八百七十六
延巳一名延嗣。字正中。廣陵人。仕南唐。累遷中書侍郎同平章事。除昭武昭義軍節(jié)度使。周師入。改太子太傅。宋建隆元年卒。年五十八。謚忠肅。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985—1069 【介紹】: 宋澶州清豐人,字世良。晁迥子。以蔭為秘書省校書郎。召試,賜進士及第。累遷許州通判。仁宗朝歷知制誥、翰林學士,一夕草將相五制,褒揚訓誡,咸得所宜。權發(fā)遣開封府事,辨雪疑獄有能名。元昊反,被命安撫陜西,與夏竦議攻守策,拜右諫議大夫、參知政事。后以疾罷,官終資政殿學士、給事中。卒謚文莊。
全宋詩
晁宗愨(九八五~一○四二),字世良,澶州清豐(今屬河南)人。迥子,以父蔭為秘書省校書郎。召試,賜進士及第。仁宗天圣中,累遷祠部員外郎、知制誥??刀ㄔ辏ㄒ弧鹚摹穑?,拜右諫議大夫,參知政事。慶歷二年以疾免,同年卒,年五十八。謚文莊?!?a target='_blank'>隆平集》卷七、《宋史》卷三○五有傳。
全宋文·卷三三二
晁宗愨(九八五——一○四二),字世良,澶州清豐(今河南清豐西北)人,晁迥子。以父蔭為秘書省校書郎。屢獻歌頌,召試,賜進士及第。天圣中累遷尚書祠部員外郎、知制誥。父子掌誥,世所稀見。后入翰林為學士,又兼龍圖閣學士??刀ㄔ臧萦抑G議大夫、參知政事。慶歷二年罷,除資政殿學士,給事中。卒,贈工部尚書,謚文莊?!?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五有傳,又見《宋宰輔編年錄》卷四。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989—1052 【介紹】: 宋蘇州吳縣人,字希文。真宗大中祥符八年進士。歷秘閣校理、右司諫、權知開封府。仁宗景祐三年,上《百官圖》論用人是非,忤呂夷簡,出知饒、潤、越三州。康定元年,任陜西經略安撫副使、兼知延州,改環(huán)慶路經略安撫、緣邊招討使,守邊數年,負防御西夏重任。慶歷三年,入為樞密副使,進參知政事。上十事疏,推行新政,為夏竦等中傷,罷政,出知邠州兼陜西四路安撫使。官終戶部侍郎、知青州。卒謚文正。工詩文及詞,晚年所作《岳陽樓記》,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之語,為世所傳誦。有《范文正公集》。
全宋詩
范仲淹(九八九~一○五二),字希文,吳縣(今江蘇蘇州)人。幼孤,母改嫁長山朱姓,遂名朱說,入仕后始還姓更名。真宗大中祥符八年(一○一五)進士。仁宗朝仕至樞密副使、參知政事。曾主持“慶歷新政”,提出明黜陟、抑僥倖、精貢舉等十事。歷知睦、蘇、饒、潤、越、永興、延、耀、慶、邠、鄧、杭、青等州軍。皇祐四年,改知潁州,赴任途中病故,年六十四。謚文正。著有《范文正公集》,有北宋刊本,范文正公集》二十卷,《四部叢刊》景明翻元刊本增別集四卷。《宋史》卷三一四有傳。 范仲淹詩,以《四部叢刊》本為底本。校以宋本、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簡稱四庫本)。別集中重出詩兩首,已予刪除。另輯得之集外詩編為第六卷。
詞學圖錄
范仲淹(989-1052) 字希文。其先邠人,后徙蘇州吳縣。慶歷間授參知政事,卒謚文正。有《范文正公集》,有詞一卷,見《彊村叢書》。
全宋文·卷三六七
范仲淹(九八九——一○五二),字希文,蘇州吳縣(今江蘇蘇州)人。生二歲而孤,母更適長山朱氏,從其姓,名說。舉大中祥符八年進士,為廣德軍司理參軍,改亳州節(jié)度推官,始還姓更名。歷秘閣校理、右司諫、知睦州、蘇州、權知開封府。直言立朝,屢遭貶黜。歷知饒、潤、越州,進龍圖閣直學士,為陜西經略安撫副使兼知延州,降知耀州,改慶州,遷環(huán)慶路經略安撫使,改陜西安撫經略招討使,與韓琦、文彥博等俱為陜西名帥。慶歷三年,除樞密副使,尋拜參知政事。針對北宋建立以來形成的積弊,主持進行了歷史上著名的「慶歷新政」。五年,罷政,以資政殿學士知邠州,兼陜西四路安撫使,改知鄧、杭、青、潁諸州?;实v四年卒,謚文正。著有文集二十卷、別集四卷、奏議十七卷、政府論事二卷、尺牘五卷?!?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一四有傳。
《國語辭典》:諫議大夫(諫議大夫)  拼音:jiàn yì dà fū
職官名。掌侍從規(guī)諫之職。唐。韓愈〈爭臣論〉:「晉之鄙人,熏其德而善良者幾千人。大臣聞而薦之,天子以為諫議大夫。」
《漢語大詞典》:諫坡(諫坡)
諫議大夫。 唐 時稱諫議大夫為“坡”。見 宋 葉夢得 《石林燕語》卷五。 宋 洪適 《賜王大寶辭免禮部尚書不允詔》:“卿履道醇固,蓄德雄剛,從列諫坡,積有令問。” 宋 陸游 《賀賈大諫啟》:“北省久虛常侍,諫坡率遺補以盡規(guī)?!?元 胡助 《南城試院和王子肅韻》之二:“點頭卷好逢宗匠,執(zhí)法星明近諫坡?!眳⒁姟?諫議 ”。
分類:諫議大夫
《國語辭典》:諫議(諫議)  拼音:jiàn yì
直言規(guī)諫論議。如:「若君上有過,忠直之臣必犯顏諫議。」
《漢語大詞典》:臺諫(臺諫)
唐 宋 時以專司糾彈的御史為臺官,以職掌建言的給事中、諫議大夫等為諫官。兩者雖各有所司,而職責往往相混,故多以“臺諫”泛稱之。 明 初廢諫院,以給事中兼領監(jiān)察與規(guī)諫,兩者開始合流。至 清 雍正 元年,又使之同隸都察院,于是臺諫完全合二為一。 宋 李綱 《上淵圣皇帝實言封事》:“立乎殿陛之間與天子爭是非者,臺諫也。”宋史·蕭服傳:“ 服 文辭勁麗,宜居翰苑。朕愛其鯁諤,顧臺諫中何可闕此人!”
《國語辭典》:諫議(諫議)  拼音:jiàn yì
直言規(guī)諫論議。如:「若君上有過,忠直之臣必犯顏諫議。」
《國語辭典》:諫院(諫院)  拼音:jiàn yuàn
古代諫官的衙署。也稱為「諫垣」。
《漢語大詞典》:給諫(給諫)
唐 宋 時給事中及諫議大夫的合稱。 清 代用作六科給事中的別稱。 唐 韓愈 《酬崔十六少府》詩:“才名三十年,久合居給諫。”新五代史·雜傳十八·何澤:“ 澤 與宰相 趙鳳 有舊,數私于 鳳 ,求為給諫。”儒林外史第二十回:“ 匡超人 也收拾行李來到京師見 李給諫 ,給諫大喜?!?/div>
《國語辭典》:大諫(大諫)  拼音:dà jiàn
1.極力規(guī)勸。《詩經。大雅。板》:「猶之未遠,是用大諫?!?br />2.職官名。舊時掌諫諍?!豆茏印P】铩罚骸腹适辊U叔牙為大諫,王子城父為將?!固?。尹知章。注:「所以諫正君?!?/div>
《國語辭典》:上坡  拼音:shàng pō
沿著坡度往上移動。《儒林外史》第二五回:「走到鼓樓坡上,他才上坡,遇著一個人下坡?!?/div>
《漢語大詞典》:左諫(左諫)
唐 代左諫議大夫的簡稱。 唐 孫棨 《北里志·鄭舉舉》:“今左諫 王致君 ,右貂 鄭禮臣 ,夕拜 孫文府 ,小天 趙為山 皆在席?!?/div>
分類:諫議大夫
《漢語大詞典》:大坡
(1). 唐 代諫議大夫的別稱。 宋 洪邁 容齋四筆·官稱別名:“ 唐 人好以它名標榜官稱……監(jiān)察為合口椒,諫議為大坡、大諫?!?br />(2).指 蘇軾 。宋史·蘇過傳:“﹝ 過 ﹞有斜川集二十卷。其《思子臺賦》、《颶風賦》早行於世。時稱為‘小坡’,蓋以 軾 為‘大坡’也?!?/div>
《國語辭典》:殿上虎  拼音:diàn shàng hǔ
宋人劉安世任諫議大夫時,敢與皇上當廷抗爭,執(zhí)理不讓,時人稱為「殿上虎」?!端问贰>砣奈?。列傳。劉安世》:「在職累歲,正色立朝,扶持公道。其面折廷爭,帝或盛怒,則執(zhí)簡卻立,伺怒稍解,復前抗辭。旁侍者遠觀,蓄縮悚汗,目之為『殿上虎』,一時不敬懾。」
《國語辭典》:臨江驛(臨江驛)  拼音:lín jiāng yì
戲曲劇目。宋代故事戲。敘諫議大夫張?zhí)煊X被貶江洲,攜女翠鸞搭船同行,遇風船翻,張得救而失其女。翠鸞被漁人搭救,并許配其侄崔通。崔通赴京中試,另娶官女。翠鸞往尋,崔翻臉不認,并將其刺配沙門島。途中借宿于臨江驛,時張?zhí)煊X亦住驛中。父女重逢,并使崔通與翠鸞和好。本自元楊顯的雜劇,一名《瀟湘夜雨》,全名《臨江驛瀟湘秋夜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