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生卒】:?—1076 【介紹】: 宋韶州樂昌人,字子思,一作思父。七歲通經(jīng),仁宗天圣間王益守韶州,必應(yīng)童子科,日誦萬言,引試稱旨。慶歷六年進士。調(diào)邕州推官。交阯破邕,殉職。累贈金紫光祿大夫。景泰中追謚忠憫。
人物簡介
譚黌,鎮(zhèn)江(今屬江蘇)人,仁宗慶歷六年(一○四六)進士(《至順鎮(zhèn)江志》卷一八)。神宗熙寧中,權(quán)發(fā)遣京東路轉(zhuǎn)運判官(《永樂大典》卷一○八一二)。
人物簡介
譚粹,字文叔,湞江(今廣東滃源)人。神宗元豐初,知惠州。哲宗元符三年(一一○○),知英州(清康熙《羅浮山志會編》卷一○)。今錄詩四首。全粵詩·卷二四
譚粹,字文叔。始興人。譚侁之子,譚煥之父。宋仁宗嘉祐三年(一○五八)鄉(xiāng)貢。元祐中知循州軍州事。調(diào)知韶州軍州事,元符元年(一○九八)擢韶州知州。宋徽宗建中靖國元年(一一○一)以朝散大夫知英州軍州事。著有《羅浮集》十卷,已佚。明黃佐嘉靖四十年《廣東通志》卷五六以粹附于其父譚侁傳中。詩四首。全宋文·卷一七九三
譚粹,字文叔,南雄州始興(今廣東始興)人。熙寧間為廣州府幕職,元祐時知惠州,建中靖國元年知英州,官至朝散大夫。著有《羅浮集》十卷。見同治《廣東通志》卷二○七、二○八諸題名,參《宋詩紀事補遺》卷三二,《廣東文徵作者考》卷三。
人物簡介
【介紹】: 宋韶州曲江人,字文初。與王安石同學,安石為相,引為郎官,對安石所行新法不茍從。累遷廣文館學士,知南恩州。全宋詩
譚掞,字文初,曲江(今廣東韶關(guān))人,昉子。少與王安石同學。神宗元豐二年(一○七九)鄉(xiāng)貢進士(清道光《廣東通志》卷六六)。七年,由廣西經(jīng)略司勾當公事、連州推官改京官(《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三四九)。哲宗紹圣初知梅州(《蘇軾文集》卷六六《跋所書東皋子傳》)。元符二年(一○九九)遷戶部員外郎(《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五○五)。累遷廣文館學士,廣南東、西路轉(zhuǎn)運副使,移本路提刑。后知南恩州。清道光《廣東通志》卷二八八有傳。全粵詩·卷二四
譚掞,字文初。曲江人。譚昉之子。少時與王安石同學。后安石拜相,為《字說》,引掞入局為郎官,掞不茍從。宋神宗元豐二年(一○七九)舉鄉(xiāng)貢。七年,由廣西經(jīng)略司勾當公事、連州推官改京官。宋哲宗紹圣初知梅州。元符二年(一○九九),遷戶部員外郎 。累遷廣文館學士、廣南東西路轉(zhuǎn)運副使,移本路憲,知南恩州。明黃佐嘉靖四十年《廣東通志》卷五六、清阮元修道光刊《廣東通志》卷二八八有傳。詩一首。全宋文·卷二一○八
譚掞,字文初,韶州曲江(今廣東韶關(guān))人,昉子。元豐二年鄉(xiāng)貢進士。少與王安石同學。安石行新法,引為虞部郎官,然不茍從。累遷廣文館學士,副廣東西漕,移廣東提刑,知南恩州。見雍正《廣東通志》卷四四。
人物簡介
【生卒】:1074—1127 【介紹】: 宋潭州長沙人,字彥成。譚章子。哲宗元符三年進士。時王氏學盛行,世績置其書不觀。又中詞學兼茂科,除秘書省正字。不附蔡攸、梁師成。久次不遷。官吏部,幸臣妄引恩澤任子,持不與。擢中書舍人,上言謹命令、惜名器等六事,為當路所疾。進給事中兼侍讀,改禮部侍郎。金騎南下,扈車駕至金帥帳,以十害說其用事者,金人聳聽。張邦昌令直學士院,稱疾不起。以憂卒。建炎初追謚端潔。有文集及《易傳》、《奏議》、《外制》、《師陶集》等。全宋文·卷三一三二
譚世績(一○七四——一一二七),字彥成,潭州長沙(今湖南長沙)人。元符三年第進士,教授郴州,又中詞學兼茂科,除秘書省正字。后為司門員外郎、遷吏部,后擢中書舍人,言為當路所疾,以徽猷閣待制知婺州。進給事中兼侍讀,改禮部侍郎。張邦昌僭國,令直學士院,稱疾不起。建炎元年以憂卒,年五十四,贈端明殿學士。有《易傳》十卷、《本朝宰執(zhí)表》八卷、文集三十卷?!?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五七有傳,又見《宋史》卷二○二、二○三、二○八等。
人物簡介
譚稹,徽宗朝內(nèi)侍。宣和二年為兩浙制置使討方臘,四年以常德軍節(jié)度使為太尉,五年為河北、河東、燕山府路宣撫使,旋加檢校少傅。六年落太尉。建炎改元,詔與蔡京、童貫等永不收敘。見《宋史》卷二二《徽宗紀》四、卷二三《欽宗紀》。
人物簡介
【介紹】: 宋潭州長沙人?;兆谡臀迥赀M士。張邦昌以為屯田郎中,力拒之。高宗紹興四年知筠州事,歲饑民不能輸,請罷征,監(jiān)司督益急,坐降秩。致仕歸,民立祠祀之,號曰古譚。全宋詩
譚申,長沙(今屬湖南)人。徽宗政和五年(一一一五)進士(《宋元學案補遺》卷六)。張邦昌辟為屯田郎中,不拜。高宗紹興四年(一一三四)知筠州,后知端州。致仕歸鄉(xiāng),民祠其所居之地曰古潭。事見清同治《長沙縣志》卷二三。今錄詩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