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檢索結(jié)果:全部 67詞典 2分類詞匯 65
《國語辭典》:鞭笞  拼音:biān chī
1.用鞭子抽打。《韓非子。外儲說右下》:「然而使王良操左革而叱吒之,使造父操右革而鞭笞之,馬不能行十里,共故之?!挂沧鳌副薮颉?。
2.鞭策驅(qū)使?!稘h書。卷四三。陸賈傳》:「然漢王起巴蜀,鞭笞天下,劫諸侯,遂誅項羽。」
《漢語大詞典》:譴斥(譴斥)
譴責(zé);呵斥。 唐 韓愈 《順宗實錄》五:“ 執(zhí)誼 因言 成季 等朋讌聚游無度,皆譴斥之?!?宋 陳亮 《東陽郭德麟哀辭》:“余於斯時,方將為之長言以解 德麟 之惴惴而寧其死,其不訕謗譴斥於一世之士者幾希!” 明 沈榜 《宛署雜記·職官》:“一事失理,一民失所,救過不暇,譴斥隨至?!?/div>
《漢語大詞典》:譴怒(譴怒)
猶譴責(zé)。《詩·小雅·小明》:“念彼共人,睠睠懷顧,豈不懷歸?畏此譴怒!” 朱熹 集傳:“譴怒,罪責(zé)也?!?漢 劉向 列女傳·周南之妻:“國家多難,惟勉強之,無有譴怒,遺父母憂?!?唐 封演 封氏聞見記·霹靂石:“若以為神道譴怒而降之罰,又何待一拳之石以成其威耶!”
分類:譴責(zé)
《漢語大詞典》:詆斥(詆斥)
譴責(zé);呵斥。 唐 皇甫枚 三水小牘·步飛煙:“士有百行,君得全乎?何至務(wù)矜片言,苦相詆斥!”明史·黃觀傳:“ 燕王 舉兵, 觀 草制諷其散軍歸藩,束身謝罪,辭極詆斥?!?魯迅 《集外集·文藝與政治的歧途》:“詆斥軍閥怎樣怎樣不合理,是革命文學(xué)家;打倒軍閥,是革命家?!?/div>
《漢語大詞典》:譴咎(譴咎)
譴責(zé);責(zé)罪。后漢書·劉愷傳:“后尚書案其事,二府并受譴咎,朝廷以此稱之?!?前蜀 杜光庭 《李忠順?biāo)就桨荼Wo(hù)章詞》:“俗懷咨怨,民抱傷嗟;有一於斯,式彰譴咎?!?明 曾鶴齡 《送許太守還任河間序》:“出納甚嚴(yán)且密,毫髮不敢有違,違則譴咎立至矣?!?/div>
《國語辭典》:責(zé)讓(責(zé)讓)  拼音:zé ràng
責(zé)問。《史記。卷八九。張耳陳馀傳》:「張耳與陳馀相見,責(zé)讓陳馀以不肯救趙,及問張黡、陳澤所在?!埂稘h書。卷三六。楚元王劉交傳》:「歆因移書太常博士,責(zé)讓之?!?/div>
《國語辭典》:譙責(zé)(譙責(zé))  拼音:qiào zé
責(zé)備。如:「這是他的無心之失,我們不要太過譙責(zé)別人。」
《國語辭典》:譙讓(譙讓)  拼音:qiào ràng
責(zé)罵、譴責(zé)。《史記。卷一○三。萬石君傳》:「子孫有過失,不譙讓。」
分類:譴責(zé)
《漢語大詞典》:發(fā)謫(發(fā)謫)
舉發(fā);譴責(zé)。太平廣記卷四四引 前蜀 杜光庭 《仙傳拾遺·田先生》:“先生曰:‘刺史女因產(chǎn)為暴鬼所殺事,聞之,何不申理?’對曰:‘獄訟無主,未果發(fā)謫。’”
《漢語大詞典》:譴讓(譴讓)
譴責(zé);責(zé)備。漢書·丙吉傳:“御史大夫卒遽不能詳知,以得譴讓?!?span id="qesaqwu" class="book">《北齊書·孫騰傳》:“ 高祖 屢加譴讓,終不悛改,朝野深非笑之?!?/div>
《漢語大詞典》:禍適(禍適)
責(zé)其罪過;譴責(zé)。《詩·商頌·殷武》:“歲事來辟,勿予禍適?!?毛 傳:“適,過也。” 鄭玄 箋:“勿罪過,與之禍適?!?王引之 經(jīng)義述聞·毛詩下:“禍讀為過,廣雅曰:‘謫、過,責(zé)也?!喤c適通。勿予過謫,言不施譴責(zé)也……禍與過古字通。荀子·成相篇説刑曰:‘罪禍有律,莫得輕重。’即罪過字。漢書·公孫宏傳:‘諸常與 宏 有隙,雖陽與善,后竟報其過?!?span id="iyqgjwp" class="book">《史記》過作禍。”
《漢語大詞典》:責(zé)譴(責(zé)譴)
猶譴責(zé)。《禪真后史》第二五回:“﹝ 劉仁軌 ﹞待將 印星 責(zé)譴,因念絶嗣二字,有感於衷,拂紙揮毫,寫下監(jiān)票,發(fā) 印星 下大獄中監(jiān)禁?!?/div>
分類:譴責(zé)
《漢語大詞典》:噍讓(噍讓)
譴責(zé)。噍,通“ 譙 ”。 漢 賈誼 新書·傅職:“天子居處出入不以禮……忿怒説喜不以義,賦與噍讓不以節(jié),小行、小禮、小義、小道:凡此其屬,少傅之任也?!?盧文弨 校:“噍當(dāng)作譙?!?/div>
《漢語大詞典》:譴勒(譴勒)
猶譴責(zé)。新唐書·濮恭王泰傳:“會召 承乾 譴勒, 承乾 曰:‘臣貴為太子,尚何求?但為 泰 所圖,與朝臣謀自安爾。’”
分類:譴責(zé)
《國語辭典》:問罪(問罪)  拼音:wèn zuì
1.指出對方的罪狀而加以責(zé)備或討伐。如:「興師問罪」?!端鍟?。卷四。煬帝紀(jì)下》:「況乎甘野誓師,夏開承大禹之業(yè),商郊問罪,周發(fā)成文王之志。」
2.審問罪犯以定罪。《三國演義》第一回:「遣中郎將董卓來代將我兵,取我回京問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