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施之東(1859年—1928年),原名國廩,字質(zhì)魯,號谷似,又號遂村居士,福建晉江(今石獅)曾坑人,寄籍福建彰化(今臺灣),進士出身。光緒二十年(1894年)參加甲午科殿試,登進士二甲83名。同年五月,以主事分部學習。
人物簡介
劉谷孫(1861年—1941年),號式甫,安徽廬江人。生于清咸豐十一年辛酉二月初九日,光緒十七年(1891年)辛卯科舉人,光緒三十年(1904年)甲辰科進士登第,名列二甲28名。歷任兵部車駕司主事、四品軍機章京、軍機領班三品章京。后任花翎二品銜甘肅按察使,宣統(tǒng)二年(1910年)10月官職改為提法使,翌年離職。。1941年卒于揚州劉公館大宅院,1948年安葬于江蘇儀征祖墳園地。
人物簡介
谷芝瑞,字仲符,號靄堂。直隸臨榆(今屬河北省秦皇島市)人。中華民國政治人物。光緒三十年(1904年)末科進士,殿試二甲二十一名,選庶吉士,散館授編修。隨即赴日本留學。中華民國時期,曾任北京臨時參議院議員、中華民國第一屆國會眾議院議員、印鑄局局長、黑龍江綏蘭道道尹等職。工書法。
人物簡介
秦錫圭(1864年—1924年),字鎮(zhèn)谷,號介侯,晚號見齋。江蘇省上??h陳行鄉(xiāng)人,清末民初政治人物,同進士出身。30歲時,秦錫圭中舉人。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登進士,同年五月,改翰林院庶吉士;后任山西壽陽縣知縣。任內(nèi)為杜絕該縣民眾溺斃女嬰的現(xiàn)象,創(chuàng)設保嬰局,給貧民生孩子提供補助,并撰寫《保嬰歌》廣泛在城鄉(xiāng)刊發(fā)。他還拿出原準備為父母作壽的錢來修壽陽縣西部要羅山的道路。八國聯(lián)軍攻入北京,兩宮西狩,他囑咐清徭局的紳董多設分局以儲備芻糧平價售出,并要各鄉(xiāng)辦團練。任壽陽縣知縣三年后,因教案而蒙冤被免職,戍涼州。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甘肅學政聘其襄校試卷。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陜甘總督委托其赴上海購買學堂應用書籍,并考察銅圓行使、紙幣制造情況。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陜甘總督委托其辦理陜甘總督府文案及土藥統(tǒng)捐局文案。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兼任官銀錢局坐辦。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兼任賑務局坐辦,經(jīng)理西路提運倉糧事務。宣統(tǒng)元年(1909年),受委托到江鄂各省考察商務。宣統(tǒng)三年(1911年)經(jīng)外務部核準,秦錫圭的冤案獲得平反,官復原職。中華民國成立后,秦錫圭當選為中華民國第一屆國會參議院議員,當時他發(fā)誓“不入政界,不受黨派津貼及其他非法取得的金錢”。此后,他在第一屆國會前后三期常會以及廣州非常國會時期都擔任參議院議員。在第一屆國會最終結束前半年,1924年秦錫圭逝世,享年61歲。
人物簡介
吳鈞(1866年—?),字秉丞,號莜谷 ,甘肅皋蘭(今甘肅蘭州)人,寄籍甘肅省西寧府貴德廳(今青海貴德) 。清朝及中華民國政治人物。吳鈞生于同治五年(1866年)。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吳鈞中乙未科進士,同年五月,改翰林院庶吉士;光緒二十九年四月,散館,著以部屬用,任戶部主事,后改度支部主事。清朝末年任過一任山西省忻縣知縣,此外至中華民國初年一直在北京任職。中華民國時期,他于1912年任北京臨時參議院議員。1923年任敦煌縣知事。
人物簡介
張稱達(1866年—1939年),字季曠,號二谷老人,湖南永綏(今屬吉首)人。清末進士,書畫家。清同治五年(1866年),張稱達生于永綏廳城。幼年家貧,苦讀進學,在辰州考中舉人。光緒三十年(1904年)甲辰科殿試,位列三甲一百四十一名。辛亥革命后,張稱達回歸故里。民國二年(1913年),在縣城創(chuàng)辦務正小學,后因生計日絀,只身去常德以賣字和授徒為生,后患風癥返回。張稱達工詩文,善書畫,字體蒼勁,別具一格。晚年仰慕唐代李昌谷和宋代黃山谷,遂自號“二谷老人”,并匯集平日詩文成冊,定名《二谷老人詩文集》。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在家中病逝,享年73歲。
人物簡介
曹元弼(1867-1953) 字谷孫,又字師鄭,一字懿齋,號叔彥,晚號復禮老人,又號新羅仙吏,室名復禮堂。清初其祖先自安徽歙縣遷至江蘇吳縣。1881年以童試第四名進入學宮受教,元和(蘇州)訓導唐毓和閱卷傾佩,以女妻之。1885年入江陰南菁書院肄業(yè),從黃以周問學。時海內(nèi)才俊云集南菁書院,先生尤與張錫恭、唐文治交往甚篤。同年奪得拔貢生第一名。1897年張之洞轉(zhuǎn)任兩湖總督,延聘主講兩湖書院,在書院先生與梁鼎芬共輯《經(jīng)學文鈔》,相與論學者,有馬貞榆、陳宗穎、胡元儀、陳慶年、王仁俊、楊守敬、桑宣、蒯光典、姚晉圻等。1908年,江蘇巡撫陳啟泰薦舉并以其所著《禮經(jīng)校釋》呈御覽,賞翰林院編修,同年江蘇奏設存古學堂,延請為經(jīng)學總教有《孝經(jīng)學》七卷、《禮經(jīng)學》七卷、《禮經(jīng)校釋》二十二卷、《周易鄭氏注箋釋》十六卷、《古文尚書鄭氏注箋釋》四十卷、《復禮堂文集》十卷、《復禮堂述學詩》十五卷。1911年辭去存古學堂總教,不久辛亥革命爆發(fā),江蘇存古學堂停辦,長嘆曰:"天乎!與子偕隱,矢死靡他。"自此閉戶絕世殫心著述,所往來者僅葉昌熾、鄒福保、張錫恭、朱祖謀、王季烈、劉錦藻、劉承干數(shù)子耳。其后袁世凱設禮制館,以書幣來聘,不從。 平生專精三禮,奄貫五經(jīng),門下高足亦有成就,如經(jīng)學家沈文倬、文獻學家王欣夫、詩詞名家錢仲聯(lián)、古文字學家唐蘭、書法家王蘧常、文史學家吳其昌、經(jīng)學家畢壽頤等。有《孝經(jīng)學》七卷、《禮經(jīng)學》七卷、《禮經(jīng)校釋》二十二卷、《周易鄭氏注箋釋》十六卷、《古文尚書鄭氏注箋釋》四十卷、《復禮堂文集》十卷、《復禮堂述學詩》十五卷。維基
曹元弼(1867年—1953年),字谷孫、師鄭、懿齋,號叔彥、新羅仙吏、復禮老人,齋名復禮堂。江蘇吳縣人,進士出身。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登進士,同年五月,授內(nèi)閣中書。后經(jīng)張之洞邀請,主講兩湖書院,后任湖北存古學堂總教等。長兄曹元恒,次兄曹福元。堂兄曹元忠 (資政院)。譜兄唐文治。元配唐氏,六合訓導唐毓和之女,繼配吳縣王氏、上虞柴亞蘭。1948年7月4日,八十二歲曹翁與六十二歲柴小姐在閶門西街三十四號的婚禮引起轟動。1953年10月22日去世。
人物簡介
張鴻(1867-1941),初名澄,字隱南,號璚隱、蠻公、別號燕谷老人,常熟人。22歲中舉人,37歲中進士。曾任內(nèi)閣中書、戶部主事、外務部郎中、記名御史、駐日本長崎、神戶及朝鮮仁川領事。民國五年(1916),稱病歸鄉(xiāng),住燕園。倡辦塔前小學、孝友中學。在燕園創(chuàng)苦兒園,收養(yǎng)孤苦孩子。與夫人一起創(chuàng)辦刺繡女校。先后擔任常熟縣通俗教育館長、縣體育場場長、縣圖書館館長等職。常熟淪陷后,舉家遷桂林,后經(jīng)香港移居上海,逝于上海,歸葬虞山。電子稿校錄:小化齋、綃塘,以《蠻巢詩詞稿》(《清代詩文匯編》第七九一冊,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12月一版)、《游仙詩》(民國22年刻本)、《政學報》(東亞譯書會商務報館,1902年第二期)、《徐兆瑋日記》(黃山書社,2013年9月第一版)為底本。
人物簡介
袁嘉谷(1872—1937年),云南石屏人。字樹五,號澍圃,晚年自號屏山居士。1891年袁嘉谷離石屏至昆明就學于陳子潘、張竹軒,22歲入經(jīng)正書院研習。1903年6月,他應經(jīng)濟特科試,列二等七名,復試列一等一名,授編修。1904年7月袁嘉谷赴日本考察學務、政務,著《東游日記》四卷。1905年8月回國,他任國史館協(xié)修,并在學部編譯圖書局專管教科書事。1909年9月,他升任浙江提學使,1911年辛亥革命離浙歸滇。1912年5月,他應蔡鍔之聘任省參議員,1915年應唐繼堯之聘為顧問,并修《云南叢書》。袁嘉谷在云大執(zhí)教十余年。
人物簡介
田樹梫(1874年—1912年9月),別號薌谷,甘肅皋蘭縣人,清朝官員。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二十九歲參加會試中式289名,后因為繼母病逝而丁憂三年,未參加殿試。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他到北京求職,遂被陜甘總督升允推舉派往日本留學,到法政大學速成政治科修業(yè)?;貒笥诠饩w三十四年(1908年)獲游學畢業(yè)進士,在民政部疆理司任科員、主事。民國元年(1912年)清室退位之后,他仍任原職,四個月后患病,同年9月病逝于北京。葬在蘭州龍尾山(現(xiàn)伏龍坪)。
人物簡介
余維翰(1874年—1928年),又名谷蓀,字屋舟。湖南省平江縣三市鄉(xiāng)肥田村竅塘人。光緒三十年(1904年),會試第一百三十二名;同年,殿試登甲辰恩科三甲第一百二十六名,與同鄉(xiāng)蘇輿是同榜進士。歷任清朝文史督修,湖北竹山、來鳳、利川三縣知縣。民國后,任湖南靖縣、岳陽知事,武漢大學教授,長沙師范教師(毛澤東1913年在湖南第一師范就讀時的國文教員)。余維翰還兼任過地方檢察廳檢察官,有“余青天”之譽。尤以禁煙成績突出,曾受民國政府表彰。余維翰熱心家鄉(xiāng)水利建設,民國十五年捐資修建大陂堰,開石圳40余丈,使當?shù)剞r(nóng)民受益匪淺,深為鄉(xiāng)人敬仰。著作有《半韙屋文鈔》、《半韙屋詩抄》、《袖珍詩集》、《太平天國史》、《福石山莊聯(lián)語集》等傳世。
人物簡介
【生卒】:1875—1898 【介紹】: 清福建侯官人,字暾谷,號晚翠。光緒十九年舉人。任內(nèi)閣中書。倡閩學會,又助康有為開保國會。百日維新間,與譚嗣同等四人以四品卿銜入軍機,參與新政。政變起,被捕遇害。為戊戌六君子之一。有《晚翠軒詩集》。晚晴簃詩匯·卷一七八
林旭,字暾谷,侯官人。光緒癸巳舉人,官內(nèi)閣中書,加四品卿銜。有《晚翠軒集》。晚翠軒詩集·序
嗚呼!暾谷之詩至是凡三墨木矣。自戊戌變政,鉤黨禍作,昔之密邇暾谷者,多以藏其文字為危,不匿則棄,惟恐不盡。當暾谷被逮時,聞其巾笥尚有朱書票,擬暨與德宗造膝問對,有如家人父子之言者,亦皆散失不可得見。越數(shù)歲,大舅沈公濤園亦京兆尹出而提刑粵東,予自江寧來別諸滬濱,忽于廣大海舶行李中見一篋衍,熟視之,知為暾谷故物,不鑰而啟,則晚翠軒之詩與孟雅夫人《崦樓遺稿》在焉。既恫且喜,遂請以??匀?。歲乙巳,居崇川,事簡多暇,為之排比付印一千部,分貽知好,轉(zhuǎn)瞬輒罄。厥后,為涵芬樓收入《戊戌六君子集》中,寖以風行。然私念暾谷平時書札墨沈具在,縱論時事,臧否人物,有為一代興亡所系者,宜與天下后世以共見。于是,復與林丈筱蜦、鄭丈叔昭、表弟沈劍知從事搜集,重為晚翠軒補遺詩十三首、崦樓補遺詩十四首,并檢濤園、馮庵二長者題記,輯為一卷,益以暾谷手簡及其應試文字附卷末。嗟乎!是區(qū)區(qū)者,假令當日不邂逅于舟次,則暾谷與孟雅夫人之馀緒足以傳后而不朽者,或?qū)⒄罐D(zhuǎn)散落,豈不更可痛耶? 暾谷論詩,雖以澀體為主,然其宗旨在乎能驛眾派,不欲妄生分別,為道之大,于此可見。且其詩精研博贍,雖從后山、涪翁入手,漸亦浸淫蟬蛻于昌黎、臨川之間。偶為晚唐,自謂不讓于韓致光,其自命為何如者!至若五言古、七言絕,則無不一深得宛陵、誠齋之家法。授命之日,春秋才二十有四耳。求其造詣于古人,視王廣陵猶有過之無不及。特世之議暾谷者,往往病其躁進,不知士丁末造,有志康濟,不能不自奮于功名。晚清士夫阘茸闇弱,隨波進退,而反譏人之勇于赴事為熱中,此風氣所以不振,清社之所由屋也。至于黨籍之說,亦未可盡信。觀暾谷丁酉十一月與予書,猶有「長素適來,日有是非,欲避未能」之語,是其意非真欲阿附康南海者。然君臣際遇會于一朝,有不期然而然,而不可以無死者,其視亡命茍免、不恥事仇之流,奚啻霄壤?顧可僅僅以黨人目之耶?今者暾谷往矣,回憶戊戌冬,義仆朱德貴間關歸其喪,囧車過城東門,鄰舍兒為之歌曰:「斷頭旭,血化碧。日未落,河水涸。」嗚呼!是何聲也?吾不忍思之矣! 歲次丙子十二月,后死友閩縣李宣龔謹序。 (《晚翠軒詩集》電子版錄入:絕梁孤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