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作“ 踏蹙 ”。亦作“蹋蹴”。亦作“蹋踧”。
(1).踐踏;踩踏。 漢
賈誼 《新書·淮難》:“天子選功臣有識(shí)者,以為之相吏,王僅不踏蹴而逐耳,無(wú)不稱病而走者,天下孰弗知?”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驅(qū)怪》:“頃之,板上橐橐似踏蹴聲,甚厲?!?br />(2).踢。
《后漢書·陳蕃傳》:“黃門從官騶蹋踧 蕃 曰:‘死老魅!復(fù)能損我曹員數(shù),奪我曹稟假不?’” 宋
程大昌 《演繁露·鞠》:“古今物制固多不同,以其類而求之於古,即
《霍去病傳》謂為穿域踏鞠者,其幾於氣毬也矣。其文曰:‘ 去病 貴不省事,在塞外,卒乏糧,或不能自振,而 去病 尚穿域踏鞠也?!?師古 曰:‘鞠以皮為之,實(shí)之以毛,踏蹙而戲也。’”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小翠》:“﹝ 小翠 ﹞第善謔,刺布作圓,蹋蹴為笑?!?清 李聲振
《百戲竹枝詞·踏鞠》序:“俗名踢毬。置二鐵丸,更相踏蹴,以能互擊為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