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介紹】: 宋吳人,字道夫。邊珣子。年少時為泰州司錄,協(xié)助知州張次山興廢除奸。累遷開封新城左廂公事,斷事迅猛。歷監(jiān)大觀東庫,終管勾南京留司御史臺公事。入仕四十余年,所至皆畏服。
人物簡介
【介紹】: 宋應天府楚丘人,字安國。登進士第。太宗至道初主置行帳司,帳成遷工部郎中。真宗時出知曹州,徙邢州。會契丹大入,而城堞原經(jīng)地震坍塌,帝密詔可相機棄城,肅匿詔不發(fā),督丁壯登城,嚴陣以待,敵遂退。擢樞密直學士。官終知泰州。全宋文·卷二○七
邊肅,字安國,應天府楚丘(今山東曹縣東南)人。進士及第,除大理評事、知于潛縣,遷太常博士、尚書度支員外郎、工部郎中。真宗朝出知曹州,徙邢州。會遼兵大入,而城堞摧圮,無守備。肅督丁壯乘城而辟諸門,悉所部兵陣以代之,遼兵小敗即引去。以功擢樞密直學士,徙宣州。后歷知河南府、天雄軍、真定府。私以公錢貿(mào)易規(guī)利,貶岳州團練副使。后徙武昌,起知光州、泗州,卒于泰州任。《宋史》卷三○一有傳。
人物簡介
【生卒】:997—1066 【介紹】: 宋許州陽翟人,字勝之。真宗天禧三年進士。累官起居舍人、知諫院、三司戶部副使,出知數(shù)州府。仁宗至和元年,召拜參知政事,改樞密副使。因與樞密使宋庠議不合,自請罷。旋除鄜延路經(jīng)略安撫使、判延州。英宗即位,以安武軍節(jié)度使留再任。為邊帥既久,號習邊事,然無甚顯績。卒謚康穆。全宋詩
程戡(九九七~一○六六),字勝之,許州陽翟(今河南禹州)人。真宗天禧三年(一○一九)進士,授涇州觀察推官。歷知渭、歸、鳳翔、永興、瀛、益諸州府,累官參知政事。仁宗嘉祐五年(一○六○)為鄜延路經(jīng)略安撫使判延州。英宗治平三年卒,年七十(《樂全集》卷三六《程公神道碑銘》,《東都事略》卷七○、《隆平集》卷八作七十七)。謚康穆?!?a target='_blank'>宋史》卷二九二、《東都事略》卷七○、《隆平集》卷八有傳。全宋文·卷四七九
程戡(九九七——一○六六),字勝之,許州陽翟(今河南禹縣)人。天禧三年舉進士甲科,補涇州觀察推官,歷判許州、蘄州、虔州,知歸州,召為三司度支判官。寶元中擢天章閣待制、陜西都轉(zhuǎn)運使。未幾知渭州,又進樞密直學士、知成都府。慶歷八年降知鳳翔府,尋遷河中,復為樞密直學士、知永興軍,徙瀛州,四遷給事中?;实v中知益州,遷端明殿學士。至和元年召拜參知政事,改尚書戶部侍郎、樞密副使,拜宣徽南院使,出判延州。嘉祐中除吏部侍郎、觀文殿學士,累官武安軍節(jié)度使。治平三年卒,年七十。謚康穆。見《樂全集》卷三六《程公神道碑銘》,《宋史》卷二九二本傳。
人物簡介
【生卒】:1024—1095 【介紹】: 宋應天府楚丘人,后徙吳,字仲寶。邊肅孫。以蔭為太廟齋郎。歷余姚縣尉、華亭縣令、平江軍節(jié)度推官。昆山蝗災,率民滅之。性孝悌重友情,在官有能名。
人物簡介
【介紹】: 宋應天府楚丘人,徙吳,字公望。邊裕子?;兆诔鐚庨g進士。曾為敕局、會要局官。歷永靜軍通判、律學博士。通判開德府。欽宗靖康初金人犯汴,尋以和議退,澶淵當孔道,明年金人將復動,或勸知章遁去,不從。其冬金兵至城下,軍潰于內(nèi)而死。全宋文·卷三五○四
邊知章(一○八一——一一二七),字公望,應天府楚丘(今山東曹縣)人,后徙吳。崇寧五年登進士第,為國子監(jiān)書庫官,歷京畿京西路提舉鹽香司管干公事、永靜軍通判、律學博士、開德府通判,累遷朝請郎。建炎元年冬,金兵至濮陽城下,宋軍內(nèi)潰,死之,時年四十七,贈朝散大夫。見《吳郡志》卷二八,正德《姑蘇志》卷五三。
人物簡介
邊順,建炎中為主管侍衛(wèi)馬軍司公事。紹興元年,以龍神衛(wèi)四廂都指揮使、忠州防禦使兼權馬軍司公事。以城中多盜,降海州團練使,未幾復舊官。紹興七年,為萊州防禦使、主管行宮步軍司、兼殿前馬軍司公事,尋卒。見《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二四、四九、五一、五八、一一二等。
人物簡介
【介紹】: 金豐州人。太宗天會十年進士。終河間路轉(zhuǎn)運使。與弟邊元恕、邊元鼎,時號三邊。中州集
元勛字輔臣豐州人后遷云中祖貫道遼日狀元輔臣天會十年進士終于河間路轉(zhuǎn)運使與弟元鼎元恕(闕)
人物簡介
人物簡介
【介紹】: 宋昆山人,字公辨。以詩文名一時,屢與范成大唱酬。有《脂韋子》。全宋詩
邊惇德,字公辨,昆山(今屬江蘇)人。高宗紹興十五年(一一四五)進士。以詩文名一時,屢與范成大唱酬。年逾六旬致仕。著有《脂韋子》五十卷,已佚?!?a target='_blank'>淳祐玉峰志》卷中有傳。全宋文·卷四五八一
邊惇德,字公辯,昆山(今江蘇昆山)人。以能詩為范成大所知。五中鄉(xiāng)舉。紹興十六年為右迪功郎、差監(jiān)潭州南岳廟。二十年任儒林郎、通州監(jiān)倉。年逾六十致仕,擢通直郎,有《脂韋子》五十卷。見《淳祐玉峰志》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