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曾逢辰(1858~1929),又名逢臣,字吉甫,號鏡湖,又號南豐逸老。清淡水廳溪埔仔莊人。光緒五年(1879)取中新竹縣學(xué)附生,平生以教書為業(yè),先后開館于貓兒碇、后面莊、鳳岡等地。日治后,于明治廿八年(1895)任貓兒碇莊長;明治卅一年(1898)與張麟書同任新竹公學(xué)校漢文教師;四月佩授紳章;是年冬,承新竹縣知事櫻井勉之命,委以「事務(wù)囑托」,兼修志乘。五個月內(nèi)采訪《新竹廳志》及整理光緒十九年(1893)《新竹縣志》殘稿共五十馀件,重加編輯。文學(xué)活動方面,曾氏于光緒十二年(1886)加入「竹梅吟社」;日治后為「竹社」社員,大正五年(1916)起,擔(dān)任「竹社」副社長。晚年擔(dān)任「亂彈會」詞宗,指導(dǎo)新竹公學(xué)校與女子公學(xué)校教師研習(xí)漢詩文。昭和四年(1929)卒于北門大街 。以下詩作據(jù)兒玉源太郎《慶饗老典錄》、黃洪炎《瀛海詩集》、鷹取田一郎《壽星集》、連橫《臺灣詩薈》、曾笑云《東寧擊缽吟前集》、吳幅員《臺灣詩鈔》、蘇子建《塹城詩薈》等輯錄編校。
人物簡介
鄭鵬云(1862~1915),字毓丞,一作毓臣、毓宸、育臣,號烏虖子、北園后人、鷺江市隱、稻香村人、鯤海逸民。原籍福建永春,同治四年(1865)因其父鄭祥和任淡水廳儒學(xué)訓(xùn)導(dǎo),遂卜居于竹塹。曾師事潛園名儒林奕圖,光緒九年(1883)取進新竹縣附學(xué)生,受知于臺灣巡撫兼提督學(xué)政唐景崧。后與丘逢甲、汪春源、葉鄭蘭等,入海東書院,從臺南進士施士潔學(xué)。乙未(1895)割臺,避亂內(nèi)渡。明治三十年(1897)四月返臺,授佩紳章,十一月?lián)涡轮駨d囑托,十二月東渡日本旅游。后往廈門,經(jīng)營阜源錢莊。1901年往北京謁肅親王,上書條陳興革意見,未果。明治四十二年(1909)返臺參加詩社活動,與臺地文士多所唱和。大正元年(1912)西渡廈門,轉(zhuǎn)至福州主事「瀛僑會館」,1915年病歿于榕城(今福建福州)。 鄭鵬云為新竹「竹梅吟社」重要成員,亦屢受邀為「櫟社」上賓,可惜無個人詩集傳世。明治三十年(1897)與曾逢辰合纂《新竹縣志》,對保存文獻頗具貢獻。曾編撰《師友風(fēng)義錄》,網(wǎng)羅閩臺一百馀位詩家,五百七十馀首作品,分成內(nèi)、外、附篇,為晚清閩臺詩壇之重要資料,明治三十六年(1903)由上海日本絳雪齋書局出版。阮圣謨認為此書:「內(nèi)編與附編多鄉(xiāng)賢之作,吟閩臺時事,詠閭里佳話;外編則感時興作及東游紀(jì)實,均存府志別集未收之罕見史料?!雇鯂[則推崇云:「藉吉光片羽之珍,存知己一言之契。」同年又與王人驥、鄭以庠等合編《送米溪先生詩文》,收錄乙未割臺后西渡廈門臺籍士人之詩作?!紖⒖紡堊游牡取杜_灣歷史人物小傳:明清暨日據(jù)時期》,臺北:國家圖書館,2003年12月;許雪姬《臺灣歷史辭典》,臺北:遠流出版社,2004年5月。 〗今鄭氏作品據(jù)《臺灣新報》、《臺灣日日新報》、《漢文臺灣日日新報》、《師友風(fēng)義錄》、《臺陽詩話》、《臺海擊缽吟集》、《東寧擊缽吟前后集》、《廣臺灣詩乘》、《臺灣詩鈔》、《臺灣詩錄拾遺》等編校輯錄。(楊永智撰)
人物簡介
舒?zhèn)タ?,字石逸,江西省豐城縣人,清末翰林,同進士出身。光緒三十年,會試第171名;殿試登進士三甲第21名,改翰林院庶吉士,散館授檢討。后進入日本法政大學(xué)速成班第五科。
人物簡介
莊伯容(1864~1932),號逸翁、逸村、景陵。清嘉義南門內(nèi)(今嘉義市)人,祖籍漳州。父祖皆隱于市。幼年讀書即嶄露頭角,羅山、玉峰兩書院并許以文學(xué)第一。光緒七年(1881)舉秀才。光緒十七年(1891)臺灣武毅軍聘為文案主務(wù),光緒二十年(1894)授軍功五品職銜保舉。乙未(1895)割臺,潛學(xué)中醫(yī)。明治卅三年(1900)被舉為嘉義辦務(wù)署參事,次年十一月更改嘉義廳參事。明治卅五年(1902)八月授佩紳章。莊氏襟度清曠,猶似大雅君子;平日寄情于琴書,名聞遐邇。當(dāng)政者時遣駕以問文字,父老亦來談社稷與民生,曾捐資救荒平糶。明治卅九年(1906)三月十七日臺灣大地震,震央位于民雄、梅山,傷亡千馀人,嘉義建物也幾盡毀損。莊氏號召民眾參與救援并重建市容,其所撰碑文「丙午(1906)烈震紀(jì)念碑」,乃全臺首座地震紀(jì)念碑,立于嘉義公園。莊氏不僅醫(yī)術(shù)精湛,也是「羅山吟社」之中堅社員,兼擅趙孟頫體之行書,允稱羅山風(fēng)雅之宗。〖參考鷹取田一郎《臺灣列紳傳》,臺北:臺灣總督府,1916年4月;施志汶撰寫,嘉義市文化局「走讀臺灣」計畫詮釋資料;高雄市立美術(shù)館典藏其所作對聯(lián)一幅:「好游山水人應(yīng)壽,多讀詩書命亦佳?!埂侥壳霸娮鲀H見于《采詩集》、《壽星集》、《臺灣日日新報》等,多屬酬唱祝頌之作。
人物簡介
王竹修(1865~1944),字養(yǎng)拙,號虛庵,又號逸叟。臺中人,光緒間生員?!紖⒖歼B橫《臺灣詩薈》附錄,作者簡介?!狡涓敢蚴┚啪勈录馐軤窟B,光緒十六年(1890)王竹修自請代父受罪,然未獲臺灣巡撫劉銘傳同意〖參考王竹修〈敬步紫蕉贈韻〉一詩自注云:「是時,余廿一,方遭施案所累」、「庚寅(1890)十一月,余自泉州到臺北稟請代父受罪,劉爵撫(按:指劉銘傳)不許?!埂?,致使生活困蹇窮愁。日治后,王氏喪妻又患耳病,幸賴諸弟資助,始度過難關(guān)。昭和四年(1929)創(chuàng)「東墩吟社」,并任社長,后因病力辭,與同宗王石鵬擔(dān)任該社顧問。王氏擅詩,與新化王則修、南投張達修并稱「三修」,又因工于書法,與王石鵬、王則修并稱「三王」。除閒詠詩外,王竹修亦熱衷擊缽聯(lián)吟與課題徵詩,連橫《臺灣詩薈》謂其著有《養(yǎng)拙詩鈔》,未刊?!紖⒖紡埵缌帷杜_灣南投地區(qū)傳統(tǒng)詩研究》,文化大學(xué)中國文學(xué)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5月。〗今王氏詩作據(jù)《臺灣日日新報》、《臺南新報》、《臺灣文藝叢志》、《臺灣詩報》、《詩報》、《南瀛詩選》等報刊合集輯錄編校。(向麗頻撰)
人物簡介
孫中山(1866—1925) 政治家、革命家。名文,字逸仙,后化名中山樵。廣東香山(今廣東中山)人。1912年4月辭去民國臨時大總統(tǒng)職務(wù)后,應(yīng)湖北都督黎元洪邀請,偕汪精衛(wèi)、廖仲愷、胡漢民等乘“江寬號”輪抵達武漢,在漢期間游覽了黃鶴樓故址,并在黃鶴樓涌月臺前發(fā)表公開演講,后來還將其對武漢的設(shè)計規(guī)劃納入所著《建國方略》一書。1928年辛亥首義同仁在蛇山西端南側(cè)建造總理孫中山先生紀(jì)念碑,供人瞻仰。
人物簡介
王則修(1867~1952),譜名佛來,學(xué)名文德、則修,號旅中逸老,又號勸化老生,別號花蓮港生,曾以「王來」、「王貴」之名發(fā)表詩作。臺南大目降(今臺南新化)人。曾拜卓仰山、林一枝、林飏年為師,二十歲入泮,二十三歲歲考取列一等第一,其后往福州應(yīng)省試,未第。乙未(1895)割臺定議,隔年攜家人內(nèi)渡至漳州府龍溪縣,明治三十五年(1902)始返臺。后因經(jīng)商失敗,改于故鄉(xiāng)新化教讀,兼任《臺灣日日新報》漢文記者。大正九年(1920)清水楊澄若慕其名,延聘為家庭教師,楊氏逝世后,于大正十四年(1925)返鄉(xiāng)設(shè)帳授學(xué),名其書齋為「三槐堂」。昭和三年(1928)八月創(chuàng)辦「虎溪吟社」,擔(dān)任社長,后兼善化「光文吟社」顧問。民國四十年(1951)九月及門弟子向全省徵募「眉齊雙壽」七律為王則修祝壽,應(yīng)募者三百馀首,后發(fā)行詩冊留念。〖參考王則修〈自序〉;龔顯宗〈談《三槐堂詩草》出土的意義〉,收于龔顯宗編?!锻鮿t修詩文集》,臺南市立圖書館出版,2004年,頁124;吳新榮《臺南縣志。卷八。人物志》,1980年;王信雄〈詩翁王則修先生之生平〉,收于《南瀛雜俎》,臺南縣政府出版,1982年,頁89至90?!酵鮿t修作品目前印行者有龔顯宗編?!秳t修先生詩文集》(2004)〖《則修先生詩文集》上冊所收《三槐堂詩草》系王則修八十歲時以工整小楷書寫,可視為王則修詩集晚年定本?!兑兄裆椒课母濉冯m系文集,仍有部分詩作。下冊「雜篇一」收錄王則修詩作散稿,「雜篇二」據(jù)王金璋所述,頁480〈隴頭梅〉至頁500〈牡丹〉諸詩,系王則修批改其子王如松(攀云)、孫王寶川習(xí)作之改槁,今不收錄。〗、《則修先生詩文集續(xù)編》(2005)〖《則修先生詩文集續(xù)編》,書前附乙丑(1925)年「題自畫像」、「王氏族譜」等圖版,內(nèi)容分四部分:《三槐堂詩草》(續(xù))、《則修詩集》(一)、《則修詩集》(二)、《則修文集》,時間自1943年11月10日至1948年10月?!健}彵舅鶕?jù),乃王則修曾孫王金璋所藏手稿及剪報。今以龔本為基礎(chǔ),并核對王金璋所藏原稿,及各報刊、詩選,汰其重覆,依序排列如下:《三槐堂詩草》、《三槐堂詩草》(續(xù))、《倚竹山房文稿》、《雜篇》、《則修詩集》(一)、《則修詩集》(二)及龔本未載詩,此外,王則修孫女王美惠亦收藏部分手稿,其中與王金璋藏本未重覆者,據(jù)王美惠藏本輯錄。(余美玲、吳東晟撰)全臺詩
王則修(1867~1952),譜名佛來,學(xué)名文德、則修,號旅中逸老,又號勸化老生,別號花蓮港生,曾以「王來」、「王貴」之名發(fā)表詩作。臺南大目降(今臺南新化)人。曾拜卓仰山、林一枝、林飏年為師,二十歲入泮,二十三歲歲考取列一等第一,其后往福州應(yīng)省試,未第。乙未(1895)割臺定議,隔年攜家人內(nèi)渡至漳州府龍溪縣,明治三十五年(1902)始返臺。后因經(jīng)商失敗,改于故鄉(xiāng)新化教讀,兼任《臺灣日日新報》漢文記者。大正九年(1920)清水楊澄若慕其名,延聘為家庭教師,楊氏逝世后,于大正十四年(1925)返鄉(xiāng)設(shè)帳授學(xué),名其書齋為「三槐堂」。昭和三年(1928)八月創(chuàng)辦「虎溪吟社」,擔(dān)任社長,后兼善化「光文吟社」顧問。民國四十年(1951)九月及門弟子向全省徵募「眉齊雙壽」七律為王則修祝壽,應(yīng)募者三百馀首,后發(fā)行詩冊留念?!紖⒖纪鮿t修〈自序〉;龔顯宗〈談《三槐堂詩草》出土的意義〉,收于龔顯宗編?!锻鮿t修詩文集》,臺南市立圖書館出版,2004年,頁124;吳新榮《臺南縣志。卷八。人物志》,1980年;王信雄〈詩翁王則修先生之生平〉,收于《南瀛雜俎》,臺南縣政府出版,1982年,頁89至90?!酵鮿t修作品目前印行者有龔顯宗編校《則修先生詩文集》(2004)〖《則修先生詩文集》上冊所收《三槐堂詩草》系王則修八十歲時以工整小楷書寫,可視為王則修詩集晚年定本?!兑兄裆椒课母濉冯m系文集,仍有部分詩作。下冊「雜篇一」收錄王則修詩作散稿,「雜篇二」據(jù)王金璋所述,頁480〈隴頭梅〉至頁500〈牡丹〉諸詩,系王則修批改其子王如松(攀云)、孫王寶川習(xí)作之改槁,今不收錄?!?、《則修先生詩文集續(xù)編》(2005)〖《則修先生詩文集續(xù)編》,書前附乙丑(1925)年「題自畫像」、「王氏族譜」等圖版,內(nèi)容分四部分:《三槐堂詩草》(續(xù))、《則修詩集》(一)、《則修詩集》(二)、《則修文集》,時間自1943年11月10日至1948年10月?!?。龔本所據(jù),乃王則修曾孫王金璋所藏手稿及剪報。今以龔本為基礎(chǔ),并核對王金璋所藏原稿,及各報刊、詩選,汰其重覆,依序排列如下:《三槐堂詩草》、《三槐堂詩草》(續(xù))、《倚竹山房文稿》、《雜篇》、《則修詩集》(一)、《則修詩集》(二)及龔本未載詩,此外,王則修孫女王美惠亦收藏部分手稿,其中與王金璋藏本未重覆者,據(jù)王美惠藏本輯錄。(余美玲、吳東晟撰)全臺詩
王則修(1867~1952),譜名佛來,學(xué)名文德、則修,號旅中逸老,又號勸化老生,別號花蓮港生,曾以「王來」、「王貴」之名發(fā)表詩作。臺南大目降(今臺南新化)人。曾拜卓仰山、林一枝、林飏年為師,二十歲入泮,二十三歲歲考取列一等第一,其后往福州應(yīng)省試,未第。乙未(1895)割臺定議,隔年攜家人內(nèi)渡至漳州府龍溪縣,明治三十五年(1902)始返臺。后因經(jīng)商失敗,改于故鄉(xiāng)新化教讀,兼任《臺灣日日新報》漢文記者。大正九年(1920)清水楊澄若慕其名,延聘為家庭教師,楊氏逝世后,于大正十四年(1925)返鄉(xiāng)設(shè)帳授學(xué),名其書齋為「三槐堂」。昭和三年(1928)八月創(chuàng)辦「虎溪吟社」,擔(dān)任社長,后兼善化「光文吟社」顧問。民國四十年(1951)九月及門弟子向全省徵募「眉齊雙壽」七律為王則修祝壽,應(yīng)募者三百馀首,后發(fā)行詩冊留念?!紖⒖纪鮿t修〈自序〉;龔顯宗〈談《三槐堂詩草》出土的意義〉,收于龔顯宗編?!锻鮿t修詩文集》,臺南市立圖書館出版,2004年,頁124;吳新榮《臺南縣志。卷八。人物志》,1980年;王信雄〈詩翁王則修先生之生平〉,收于《南瀛雜俎》,臺南縣政府出版,1982年,頁89至90?!酵鮿t修作品目前印行者有龔顯宗編校《則修先生詩文集》(2004)〖《則修先生詩文集》上冊所收《三槐堂詩草》系王則修八十歲時以工整小楷書寫,可視為王則修詩集晚年定本?!兑兄裆椒课母濉冯m系文集,仍有部分詩作。下冊「雜篇一」收錄王則修詩作散稿,「雜篇二」據(jù)王金璋所述,頁480〈隴頭梅〉至頁500〈牡丹〉諸詩,系王則修批改其子王如松(攀云)、孫王寶川習(xí)作之改槁,今不收錄?!?、《則修先生詩文集續(xù)編》(2005)〖《則修先生詩文集續(xù)編》,書前附乙丑(1925)年「題自畫像」、「王氏族譜」等圖版,內(nèi)容分四部分:《三槐堂詩草》(續(xù))、《則修詩集》(一)、《則修詩集》(二)、《則修文集》,時間自1943年11月10日至1948年10月?!健}彵舅鶕?jù),乃王則修曾孫王金璋所藏手稿及剪報。今以龔本為基礎(chǔ),并核對王金璋所藏原稿,及各報刊、詩選,汰其重覆,依序排列如下:《三槐堂詩草》、《三槐堂詩草》(續(xù))、《倚竹山房文稿》、《雜篇》、《則修詩集》(一)、《則修詩集》(二)及龔本未載詩,此外,王則修孫女王美惠亦收藏部分手稿,其中與王金璋藏本未重覆者,據(jù)王美惠藏本輯錄。(余美玲、吳東晟撰)
人物簡介
陳度(1871年—1947年),字古逸,號琴禪。云南瀘西人。祖籍江西臨川。清末民初人物。陳度為光緒三十年(1904年)甲辰恩科二甲七十六名進士。任云南財政監(jiān)理官。民國年間曾任銀行監(jiān)察等職。工書畫篆刻,長于指畫。
人物簡介
洪以南(1871~1927),名文成,字逸雅,號墨樵、無量癡者。清淡水廳艋舺(今臺北市萬華)人。同治十年(1871)四月生于艋舺土治后街,后徙居淡水。祖父洪騰云,經(jīng)營米郊致富。以南幼穎異,祖喜之,延泉州名孝廉龔顯鶴課讀,授諸經(jīng)子史詩賦。乙未(1895)割臺,避難泉州原籍,翌年應(yīng)試,取進晉江縣秀才。返臺后,于明治卅九年(1906)任臺北縣辦務(wù)署參事,十二月受紳章,曾擔(dān)任艋舺保甲局副局長、臺北廳檢驗役員、臺北協(xié)會臺北支部評議員、臨時臺灣舊慣調(diào)查會囑托、臺北廳參事(1907)、淡水區(qū)長(1914)、街長等職。善詩文,能畫蘭竹,且家饒于資,乃蒐集各地散佚圖籍、碑帖、文物,建達觀樓以貯之,為北臺著名藏書之所。與謝汝銓、林馨蘭等共創(chuàng)瀛社,被推為第一任社長,時與當(dāng)?shù)老喑?。著有《妙香閣集》,惜今未見〖參考王國璠《臺灣先賢著作提要》頁178至179,妙香閣集提要:「《妙香閣集》,世不多見,陳漢光君藏有日歷大正二年活字版排印本一冊,已非全璧,首有謝汝銓序,略云:『逸雅沉酣經(jīng)史,陶鑄百家,雖以浩瀚之才,仍出之千錘百鍊。故淡宕飄忽,騰芬挹秀中,每見離奇精警,搯肺鏤肝之作也』。觀其〈齋廊晚興〉句:『一山橫落月,千樹掩柴關(guān)』、『野梅才破萼,官柳半垂絲』。便知其著力之勤,刻畫之深。」〗,以下作品自《臺灣日日新報》、《臺灣教育會雜志》、《臺灣時報》、《鳥松閣唱和集》、《南薰集》、《環(huán)鏡樓唱和集》、《臺灣詩薈》、《東閣倡和集》、《東寧擊缽吟前后集》、《網(wǎng)溪詩集》、《小東山詩存》、《臺灣詩鈔》等輯錄編校。
人物簡介
鄭登瀛(1873~1932),又名學(xué)瀛,字十洲,號竹溪詩逸、北郭詩逸。竹塹(今新竹)人。為進士鄭用錫曾孫。五歲喪父,由其母高氏撫育成人。少與劉景平、羅百祿同受業(yè)于高敬修,三人因才相埒、志相合,且皆善書法,人稱「高門三杰」。早年曾經(jīng)營酒廠,獲利頗為可觀。其后日人實施專賣制度,遭強行徵購,遂轉(zhuǎn)而寄情書畫于北郭園故宅。昭和六年(1931)「九一八事變」后,鄭十洲將詩稿中涉及時局者全數(shù)燒燬。隨后將子嗣三人分別送往北平、廣州就讀。昭和七年(1932)六月病逝,享年六十?!紖⒖紡堊游牡取杜_灣歷史人物小傳:明清暨日據(jù)時期》,臺北:國家圖書館,2003年12月?!洁嵤现匦郧?,詩歌以抒情見長,張純甫評云:「詩雖宗隨園,而典贍乃類義山?!股阶髌酚小多嵤尴壬z稿》,由其女婿羅啟源在民國五十六年(1967)排印出版,收錄詩作一百一十首,多傷感與游興之作,1992年由龍文出版社影印重刊。此外,尚有未出版詩稿《滄海遺音》、《扶桑寄生草》、《雞肋雜錄》、《北郭園小草》〖參考《新竹市志。人物志》,新竹:新竹市政府,1997年12月,頁131〗。以下詩作據(jù)《滄海遺音》手稿本、《扶桑寄生草》手稿本〖編者按:由于《雞肋雜錄》與《北郭園小草》以行草書寫,且多處涂改,極不易辨識,在此暫不收錄?!?/blockquote>全臺詩鄭登瀛(1873~1932),又名學(xué)瀛,字十洲,號竹溪詩逸、北郭詩逸。竹塹(今新竹)人。為進士鄭用錫曾孫。五歲喪父,由其母高氏撫育成人。少與劉景平、羅百祿同受業(yè)于高敬修,三人因才相埒、志相合,且皆善書法,人稱「高門三杰」。早年曾經(jīng)營酒廠,獲利頗為可觀。其后日人實施專賣制度,遭強行徵購,遂轉(zhuǎn)而寄情書畫于北郭園故宅。昭和六年(1931)「九一八事變」后,鄭十洲將詩稿中涉及時局者全數(shù)燒燬。隨后將子嗣三人分別送往北平、廣州就讀。昭和七年(1932)六月病逝,享年六十?!紖⒖紡堊游牡取杜_灣歷史人物小傳:明清暨日據(jù)時期》,臺北:國家圖書館,2003年12月?!?/blockquote>全臺詩鄭十洲(1873~1932),名登瀛,字十洲,號竹溪詩逸、竹溪詩隱。新竹進士鄭用錫曾孫。工詩善書,少與劉景平、羅百祿同受業(yè)于高敬修,三人因才相埒、志相合,且皆善書,人稱「高門三杰」。早歲創(chuàng)辦酒廠,獲利頗豐,嗣因日人實行專賣,強被收購,自此遂寄情吟詠書法,不治生產(chǎn)?! ∴嵤仙霸姼逡蚩仲Z禍于子孫,自行將具有民族意識之篇什焚燬,《鄭十洲先生遺稿》乃收錄倖存詩作一百一十首及遺墨,先于民國五十六年(1967)八月,由鄭氏女婿羅啟源在臺北排印出版,何漢津整理并序:「瓣香隨園,先生雖主重性靈,專寫性情,所為詩纏綿悱惻,百讀不厭,然其憤時感奮之作,則慷慨激昂,可以廉頑立懦?!箯埣兏σ嘣u:「詩雖宗隨園,而典贍乃類義山。」民國八十一年(1992)六月,臺北龍文出版社再據(jù)此書重印問世。(楊永智撰)
人物簡介
王揖唐(1878-1948年9月10日)名賡、志洋,字什公、一堂、逸堂、慎吾。安徽省合肥市人。袁世凱秘書,洪憲男爵,北洋上將,安福系主將。曾在日本留學(xué),抗戰(zhàn)時叛國投敵。1948年以漢奸罪被槍決。維基
王揖唐(1878年—1948年9月10日),舊名志洋,字慎吾、什公。后更名賡,字一堂,號揖唐,筆名逸塘。安徽合肥人。近代中國著名政治人物、詩人,清光緒末科進士,曾在中華民國北洋政府以及日軍成立的多個傀儡政權(quán)中任職。日本投降后,入獄,以漢奸罪槍決。逸塘詩存·序
什公擇錄其積年所為詩十之二,曰逸塘詩存,以視余,屬為之序。余非名能詩者,曷足以論什公之詩?顧嘗以謂詩者人心之聲,發(fā)于自然,達于至隱,而性情意量畢載以出,一肖其為人,蓋誠中形外之驗,非可誣也。什公義俠天挺,敦氣類,篤故舊,赴人之急如其私,其性情有過人者。夙負閎略,尤拳拳民物,以康濟為志。遭世俶擾,歷艱鉅,閱事變多矣。國勢之阽危,民生之憔悴,天災(zāi)兵禍之交乘,而益烈迫于時之不容己,惟期盡其力之所能為,而一切利鈍險夷非所計焉。故雖當(dāng)閒居優(yōu)游,嘯歌自得,未嘗忘天人悲閔之心。及在艱難紛劇之中,超然有馀,卒不改其坦定從容之度。以性情之深,兼意量之遠,發(fā)而為詩,宜其美也。其詩感物造端,披豁天真,不假雕飾,沈摯之思,出以平顯,磊落之氣,括以沖夷,大抵與香山、劍南為近。蓋身世所遭不侔,而中之所存未始異趣,所謂「惟其有之,是以似之」者歟?然則什公生平雖非僅以詩見,而讀其詩者,固可得其人矣。己卯十二月,李國松。逸塘詩存·跋
戊寅歲,什丈出其歷年所為詩數(shù)巨冊,授叔明及合肥李駿孫家煌,讀之月馀而竟。其詩以縱橫馳驟之才,蹈厲發(fā)揚之氣,一出之以敦厚溫婉,蓋得于詩教者深矣。因以付梓請于公,而公退然自以為詩不足存,弗許。其后海內(nèi)求詩者日眾,抄胥不足以供事,乃更亟請而后得許,惟曰:「刻二三百首已足?!闺寂c李君本公斯旨,錄其中尤佳者得千馀篇,公仍以為多,于是再三易,始定稿。故今之所存僅十之一耳。板既鐫,其字之筆畫有小誤者,如并與并互見,留或刻作留,以叔明與??敝?,因以改刻請于公。而公又弗許,曰:「刊之所以代抄胥,奚必過求于字畫之間乎?」蓋公之沖雅謙抑,恢宏大度,出自天性,固非尋常詩人所能企及也。剞劂既竟,爰述刻詩之由,并志字畫之誤,以諗天下后世之讀公詩者。辛巳夏月,曼珠溥叔明謹識。(錄入:顧青翎)
人物簡介
林纘(1887~1956),字述三,號怪癡、怪星,又號蓬瀛一逸夫、唐山客、苓草。光緒十三年生(1887),少時就學(xué)于廈門玉屏?xí)?,鄉(xiāng)人譽為神童,爾后因父親林修于臺北大稻埕設(shè)立國文研究塾,授徒講學(xué),遂渡海來臺從父而學(xué),父歿之后更繼父業(yè),改稱為礪心齋書房。平生喜吟詠,大正四年(1915),與張純甫、李騰岳、歐劍窗等人創(chuàng)立「研社」,社址即在礪心齋書房,社員皆以「癡」為號,述三即「怪癡」;大正十年(1921)「研社」改為「星社」,社員亦以「星」為號,因改稱「怪星」,并參與編輯由社員出版之《臺灣詩報》。次年(1922),先生創(chuàng)設(shè)「天籟吟社」,其礪心齋書房之學(xué)員多入社,故屬于一師生型的詩社。1931年,有鑒于《三六九小報》、《詩報》古典文學(xué)刊物興起,遂與高弟吳紉秋創(chuàng)辦《藻香文藝》,因經(jīng)濟困難,后續(xù)難繼,于1932年宣告???935年,《風(fēng)月》創(chuàng)刊,林述三出任副主筆兼會計部長,并有詩作及小說發(fā)表。戰(zhàn)后,曾任《臺灣詩壇》、《詩文之友》顧問。平生著作豐富,有《礪心齋詩集》、《礪心齋詩話》、《玉壺冰小說》等〖以上有關(guān)林述三之生平,主要參見陳驚癡前引文,文載《臺北文物》2:3,頁74-76。更詳細訊息,可參潘玉蘭〈天籟吟社研究〉(臺北:臺灣師范大學(xué)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國文在職專班夜間班),2005),頁117-121?!?。值得一題的是,「天籟吟社」迄今仍然持續(xù)活動中,而其特殊吟調(diào),更為人所注意。(黃美娥撰)
人物簡介
張云逸(1892年8月10日-1974年11月19日),廣東省文昌縣(今屬海南?。┤恕T缒昙尤胫袊藭?,參加了黃花崗起義、辛亥革命、護國戰(zhàn)爭和北伐戰(zhàn)爭。1926年參加中國共產(chǎn)黨,1929年在廣西右江領(lǐng)導(dǎo)武裝起義參加中國工農(nóng)紅軍。 紅軍時期,歷任紅軍第七軍軍長、中央軍委副參謀長、粵贛軍區(qū)司令員、紅軍總司令部和紅一方面軍司令部副參謀長兼作戰(zhàn)部部長,1934年10月參加長征。 抗日戰(zhàn)爭時期,歷任新四軍參謀長、新四軍江北指揮部指揮員、新四軍副軍長兼第2師師長、抗日軍政大學(xué)第8分校校長。 解放戰(zhàn)爭時期,歷任華東軍區(qū)副司令員、山東軍區(qū)司令員、華東軍政大學(xué)校長、中共華東后方工作委員會書記,中共中央華中局委員,中共中央華東局委員。為華東解放戰(zhàn)爭的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 全國解放后,歷任中共廣西省委書記、廣西省人民政府主席、廣西軍區(qū)司令員兼政治委員、中共中央中南局委員、中共中央華南分局第二書記、中南行政委員會副主席、中共中央監(jiān)察委員會副書記。1955年被授予大將軍銜。曾任黨的第七屆、第八屆、第九屆中央委員會委員,第一屆、第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wù)委員會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