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漢語大詞典》:避跡(避跡)
亦作“避蹟”。 避藏形跡;隱匿。《再生緣》第三七回:“母親與郡主兩年避跡在于 萬緣尼菴 內(nèi)?!?span id="b68ebjr" class="book">《玉嬌梨》第八回:“晚生寒舍雖在郡中,卻有一個小園在前面 白石村 中,晚生因在此避跡讀書,到了城中住的時少,又癖性不喜妄交朋友,所以賤名不能上達?!?br />見“ 避跡 ”。
《漢語大詞典》:避所
指躲避藏身的地方。 清 張岱 《快園道古·戲謔》:“ 安 給事 磐 , 四川 人,初度避生,同僚尋至避所?!?/div>
《漢語大詞典》:退匿
(1).退避藏匿。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容止:“﹝ 庾長仁 ﹞始入門,諸客望其神姿,一時退匿?!?唐 柳宗元 《唐鐃歌鼓吹曲·吐谷渾》:“歲侵擾我疆,退匿險且遐。”
(2).黜退;埋沒。 漢 董仲舒 春秋繁露·五行相勝:“司農(nóng)為奸,朋黨比周,以蔽主明,退匿賢士,絶滅公卿?!?/div>
《國語辭典》:東躲西藏(東躲西藏)  拼音:dōng duǒ xī cáng
四處躲避藏匿。《孤本元明雜劇。伐晉興齊。第四折》:「殺的他軍兵膽碎魂先喪,一個個哭啼啼東躲西藏,鎗刀劍戟都撇漾。」《西游記》第三回:「諕得那牛頭鬼東躲西藏,馬面鬼南奔北跑。」也作「東藏西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