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共401,分27頁顯示  上一頁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下一頁
詞典(續(xù)上)
微邪
五邪
邪地
刺邪
詭邪
瑯邪臺
邪足
邪猾
邪亙
邪俗
邪幸
邪散
邪學(xué)
邪性
邪卻
《漢語大詞典》:微邪
猶小惡。管子·權(quán)修:“欲民之正,則微邪不可不禁也。微邪者,大邪之所生也。微邪不禁,而求大邪之無傷國,不可得也?!?/div>
《駢字類編》:五邪
素問五邪所亂:邪入于陽則狂,邪入于陰則痹,搏陽則為巔疾,搏陰則為瘖疾。陽入于陰則靜,陰出之陽則怒,是謂五亂。
《漢語大詞典》:邪地
邪惡之地。清平山堂話本·霅川蕭琛貶霸王:“ 江 南邪地,多有邪神,倚草附木,妄害平民?!?span id="sphzrub" class="book">《續(xù)金瓶梅》第三九回:“即是 李師師 府,以淫房改為佛寺,豈不是污泥變作蓮池。那討得一個西番百花姑來,忽然又變成邪地。”
分類:邪惡
《漢語大詞典》:刺邪
諷刺邪惡。 唐 元希聲 《贈皇甫侍御赴京》詩之八:“刺邪矯枉,非賢勿居?!?/div>
分類:諷刺邪惡
《漢語大詞典》:詭邪(詭邪)
詭詐邪惡之人。 宋 周邦彥 《汴都賦》:“列兵連卒,呵夜警晝,異物不入,詭邪必究。”
分類:詭詐邪惡
《漢語大詞典》:瑯邪臺(瑯邪臺)
亦作“ 瑯琊臺 ”。
(1).臺名。 越王 勾踐 觀臺,在 瑯邪 故城東南十里。史記·秦始皇本紀(jì):“乃徙黔首三萬戶 瑯邪臺 下?!?張守節(jié) 正義:“《括地志》云:‘ 密州 諸城縣 東南百七十里有 瑯邪臺 , 越王 句踐 觀臺也。臺西北十里有 瑯邪 故城?!?span id="j1xerzh" class="book">《吳越春秋》云:‘ 越王 句踐 二十五年,徙都 瑯邪 ,立觀臺以望 東海 ……’即 句踐 起臺處。” 南朝 齊 謝朓 《和王著作八公山》詩:“東限 瑯邪臺 ,西距 孟諸 陸?!?br />(2).臺名。在 山東 瑯玡山 上。 秦始皇 筑層臺刻石紀(jì)功處?,F(xiàn)原臺已廢圮,遺址如小山丘,地臨黃海,氣象恢宏。史記·秦始皇本紀(jì):“作 瑯邪臺 ,立石刻,頌 秦 德。” 張守節(jié) 正義引《括地志》:“ 瑯邪山 在 密州 諸城縣 東南百四十里。 始皇 立層臺於山上,謂之 瑯邪臺 ,孤立眾山之上?!?唐 李白 《古風(fēng)》之三:“ 秦王 掃六合,虎視何雄哉……銘功 會稽嶺 ,騁望 瑯琊臺 ?!?br />(3).指 秦 “瑯邪臺刻石”。 費硯 《撫印宗派絕句》之三:“ 完白山人 書 秦 碑,刓印直是 瑯琊臺 ?!?/div>
《漢語大詞典》:邪足
猶跛足。世說新語·自新“ 周處 年少時,兇彊俠氣,為鄉(xiāng)里所患,又 義興 水中有蛟,山中有邅跡虎,并皆暴犯百姓, 義興 人謂為‘三橫’,而 處 尤劇” 劉孝標(biāo) 注引《孔氏志怪》:“ 義興 有邪足虎,溪渚長橋有蒼蛟,并大噉人,郭西 周 ,時謂郡中三害?!?/div>
分類:跛足
《漢語大詞典》:邪猾
邪惡奸猾的人。《漢書·李尋傳》:“故屬者頗有變改,小貶邪猾,日月光精,時雨氣應(yīng),此皇天右 漢 亡已也,何況致大改之!”
分類:邪惡奸猾
《漢語大詞典》:邪亙
山勢迂回貌。 南朝 宋 謝靈運 《山居賦》:“東徂西傾,抱含吸吐;欵跨紆縈,緜聯(lián)邪亙,側(cè)直齊平?!迸f注:“迂回處謂之邪亙?!?/div>
分類:山勢迂回
《漢語大詞典》:邪俗
邪淫的習(xí)俗。 晉 葛洪 抱樸子·疾謬:“彼之染入邪俗,淪胥以敗者,曷肯納逆耳之讜言,而反其東走之遠(yuǎn)跡哉?”
《漢語大詞典》:邪幸
奸邪而受寵的人。 宋 孔平仲 續(xù)世說·直諫:“政出多門,事歸邪幸。”
分類:奸邪受寵
《漢語大詞典》:邪散
邪淫散漫。禮記·樂記:“流辟、邪散、狄成、滌濫之音作,而民淫亂?!?孔穎達(dá) 疏:“邪散,謂違辟不正,放邪散亂?!?清 莫友芝 《〈巢經(jīng)巢詩鈔〉序》:“圣門以詩教,而后儒者多不言,遂起 嚴(yán)羽 ‘別裁別趣,非關(guān)書理’之論,由之而獘競出於浮薄不根,而流僻邪散之音作,而詩道荒矣?!?/div>
分類:邪淫散漫
《漢語大詞典》:邪學(xué)(邪學(xué))
不正當(dāng)?shù)膶W(xué)說。荀子·大略:“語曰:‘流丸止於甌臾,流言止於知者?!思已孕皩W(xué)之所以惡儒者也?!?/div>
《漢語大詞典》:邪性
邪惡的心性。管子·五輔:“若民有淫行邪性,樹為淫辭,作為淫巧,以上諂君上而下惑百姓,移國動眾,以害民務(wù)者,其刑死流?!?/div>
分類:邪惡心性
《漢語大詞典》:邪卻
斜削貌。周禮·考工記·玉人“璋邸射” 唐 賈公彥 疏:“璋首邪卻之,今於邪卻之處從下向上總邪卻之,名為剡而出?!?/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