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介紹】: 戰(zhàn)國時晉國國君,名俱酒。烈公孫。立二年,周安王二十六年,魏武侯、韓哀侯、趙敬侯滅晉,三分晉地。遷靜公于端氏。晉絕,不祀。
人物簡介
【生卒】:?—312 【介紹】: 西晉武威人,字彥度。少有志略。初辟公府。遷安定太守。晉憫帝拜雍州刺史,封酒泉公。率眾討劉曜于長安,擊走之。旋迎秦王,奉為皇太子,加征西大將軍。后為天護所襲,墮澗而卒。
人物簡介
【生卒】:402或403—468或469 【介紹】: 北魏晉昌冥安人,字稚起。晉末,涼土喪亂,與兄唐契避難伊吾,招集民眾,臣服柔然。后降魏,擊退柔然進攻,太武帝嘉之。后又參預(yù)太武帝破焉耆、攻龜茲之戰(zhàn)。太武帝待為上客。文成帝時賜爵酒泉公,出為濟州刺史,有政績,征為內(nèi)都大官。評決獄訟,不加捶楚,察疑獲實者甚多。
人物簡介
【生卒】:約590—644 【介紹】: 唐初絳州龍門人,字無功。王通弟。隋煬帝大業(yè)中舉孝悌廉潔,授秘書省正字,不樂在朝,辭疾,復(fù)授六合縣丞。性簡放,嗜酒不任事,以世亂還鄉(xiāng)里,著書東皋,自號“東皋子”。唐高祖武德中,以前朝原官待詔門下省,特判日給酒一斗,時稱“斗酒學士”。太宗貞觀初以疾罷歸,以琴酒自娛。預(yù)知終日,命薄葬,自為墓志。工詩文,有集。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為王績之誤?!?a target='_blank'>全唐詩》收詩3首,皆出自《文苑英華》卷二一三?!?a target='_blank'>全唐詩》又見于王績名下。其中《詠妓》一首,見《王無功文集》卷三,題作《裴仆射宅詠妓》。另《益州城西張超亭觀妓》、《辛司法宅觀妓》二首,乃誤收盧照鄰詩。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585,一說590—644 《全唐詩》中王績,乃王績之誤。字無功,號東皋子,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十五歲至長安求仕。隋煬帝大業(yè)中,中孝悌廉潔科。授秘書省正字。出為六合丞,因簡傲嗜酒,屢受勘劾。大業(yè)十年(614)托風疾棄官歸里,復(fù)浪跡于中原、吳、越間。十三年返歸故里。隋季板蕩,績奔亡河北。高祖武德五年(622),以六合丞待詔門下省。太宗貞觀四年(630),其兄王凝得罪大臣,兄弟均抑而不用。績復(fù)托風疾歸隱故鄉(xiāng)。十一年,任太樂丞,不足兩年,又掛冠歸田。十八年自撰墓志,憂憤而死。生平見呂才《王無功文集序》、《舊唐書》、《新唐書》本傳??冊夥晔纴y,失意歸隱,仰慕阮籍、陶淵明,寄情詩酒。著《五斗先生傳》、《醉鄉(xiāng)記》等文以抒懷。其文疏朗蕭散,駢散兼長。其詩清新質(zhì)樸,恬淡自然。翁方綱《石洲詩話》卷一云:“王無功以真率疏淺之格,入初唐諸家中,如鸞鳳群飛,忽逢野鹿,正是不可多得也?!薄端膸烊珪偰俊肪硪凰木旁u為“意境高古”,“氣格遒健”,“皆能滌初唐排偶板滯之習”。唐宋間,呂才編《王績集》五卷本與陸淳刪《東皋子集略》二卷本并行于世。元代以降,五卷本不見著錄,僅有三卷本(實為陸淳所刪二卷本)流傳。王國安《王績詩注》即據(jù)此作注。今人韓理洲據(jù)清人抄本成《王無功文集(五卷本會校)》,溢出詩60余首,文10余篇,最稱完備?!?a target='_blank'>全唐詩》收詩1卷,《全唐詩外編》及《全唐詩續(xù)拾》補69首。唐詩匯評
王績(590-644),字無功,號東皋子,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兄通,隋末名儒,號文中子??冇谒宕髽I(yè)末,應(yīng)孝悌廉潔舉,除秘書正字。不樂在朝,求為揚州六合縣丞。因簡傲縱酒被劾,棄官歸里。高祖武德中,以前官待詔門下省。貞觀中,因足疾罷歸,乃結(jié)廬河渚,縱意琴酒,又躬耕東皋,時人號東皋子??兒喎攀染?,其詩平淡質(zhì)樸。有《王績集》(呂才編)五卷,后僅以《東皋子集》三卷行世,五卷本遂隱,近重新發(fā)現(xiàn)刊行,其中詩較《全唐詩》王績卷溢出六十馀首。今人王國安有《王績詩注》。全唐文·卷一百三十一
績字無功。絳州龍門人。隋大業(yè)中應(yīng)孝弟廉潔舉。授揚州六合縣丞。棄官還鄉(xiāng)里。躬耕于東皋。時人號為東皋子。貞觀十八年卒。
作品評論
(績)性簡傲,好飲酒,能盡五斗,自著《五斗先生傳》。彈琴,為詩,著文,高情勝氣,獨步當時。《周氏涉筆》
舊傳四聲,自齊、梁至沈、宋,始定為唐律。然沈、宋體制,時帶徐、庾,未若王績剪裁鍛煉,曲盡情玄,真開跡唐詩也。升庵詩話
王無功,隋人入唐,隱節(jié)既高,詩律又盛,蓋王、楊、盧、駱之濫觴,陳、杜、沈、宋之先鞭也,而人罕知之。四友齋叢說
蓋當武德之初,猶有陳、隋馀習,而無功能盡洗鉛華,獨存體質(zhì),又嗜酒誕放,脫落世事,故于情性最近。今觀其詩,近而不淺,質(zhì)而不俗,殊有魏晉之風。《載酒園詩話又編》
詩之亂頭粗服而好者,千載一淵明耳。樂天效之,便傷俚淺,唯王無功差得其仿佛?!疤胀酢敝Q,余嘗欲以東皋代輞川。輞川誠佳,太秀,多以綺思掩其樸趣,東皋瀟灑落穆,不衫不履,如“來時常道貰,慚愧酒家胡”、“家貧留客久,不暇道精粗”。至若“相逢寧可醉,定不學丹砂”、“昔我未生時,誰者令我萌?棄置勿重陳,委化何足驚”,真齊得喪、一死生之言。曠懷高致,其人自堪尚友,不徒音響似之。《載酒園詩話又編》
彭澤、東皋皆素心之士。陶為饑寒所驅(qū),時有涼音;王黍秫果藥粗足,故饒逸趣。石洲詩話
王無功以真率疏淺之格,入初唐諸家中,如鸞鳳群飛,忽逢野鹿,正是不可多得也。然非入唐之正脈。三唐詩品
其源出于程曉、應(yīng)璩,性情疏放,發(fā)為心聲,直質(zhì)放言,有漢魏間意。唯無往復(fù)之致,故或樸而不雅。亂頭粗服,不沒其佳,唯其有真氣耳。
人物簡介
【生卒】:627—712 【介紹】: 唐京兆始平人,名璿,以字行。舉明經(jīng)擢第。高宗時,為營州戶曹參軍,與突厥戰(zhàn)于獨護山,敗之。武則天垂拱中,授靈州都督,陳方略,請復(fù)四鎮(zhèn)。武周圣歷時,為涼州都督,大敗吐蕃。休璟以儒者號知兵,自碣石逾四鎮(zhèn),綿亙?nèi)f里,山川要害皆能言之。遷夏官尚書、同鳳閣鸞臺三品。中宗立,累拜太子少師。卒謚忠。全唐文·卷一百八十九
璿字休璟。以字行。京兆始平人。少以明經(jīng)擢第。永徽中解褐吳王府典簽。調(diào)授營州戶曹參軍。調(diào)露中將兵破突厥奚契丹于獨護山。遷朔州長史。圣歷中破吐蕃于洪源谷。擢右武威金吾二衛(wèi)大將軍。遷夏官尚書同鳳閣鸞臺三品。中宗復(fù)位。召拜輔國大將軍同中書門下三品。封酒泉郡公。加特進。拜右仆射。遷中書令。充京師留守。又以官僚之舊封宋國公。景龍二年為太子少師。景云元年充朔方道行軍大總管致仕。延和元年卒。年八十六。贈荊州大都督。謚曰忠。
人物簡介
【介紹】: 唐時吐蕃族人。武周圣歷二年率所統(tǒng)吐渾七千帳歸唐,授左玉鈐衛(wèi)將軍,封酒泉郡公。中宗神龍中為朔方軍前鋒游弈使。玄宗開元時,數(shù)與突厥戰(zhàn),屢勝,賞賜良多。累遷左驍衛(wèi)大將軍、朔方副大使。卒年六十六。謚忠。
人物簡介
【生卒】:?—755 【介紹】: 唐并州文水人。少聰敏,以明經(jīng)舉,授成安尉。力于治,有任事稱。玄宗天寶初除清河太守,舉美政,遷廣陵長史,民為立祠賽祝,歲時不絕。旋徙河?xùn)|太守,又改京兆尹。安祿山反,完善城郭,遏其侵逼,帝擢為禮部尚書。城陷遭害,謚忠懿。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755 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人。明經(jīng)及第,授咸陽尉。張說鎮(zhèn)并州,引入幕府。玄宗開元九年(721)任長安尉,宇文融括天下田,以憕為勸農(nóng)判官,巡察各道,遷監(jiān)察御史。累遷吏部、度支員外郎,倉部、兵部、吏部郎中,給事中。天寶中,歷仕清河太守、廣陵長史、彭城太守、襄陽太守、河?xùn)|郡太守、尚書右丞、京兆尹,封酒泉縣侯。十四載(755)轉(zhuǎn)光祿卿、東京留守,拜禮部尚書。十二月,祿山軍攻破洛陽,憕遇難,謚忠烈,贈司徒。宣宗大中初,詔求憕圖像,續(xù)圖凌煙閣。生平見新、舊《唐書》本傳。與蕭穎士有交往?!?a target='_blank'>全唐詩》存詩3首。全唐文·卷三百三十
憕。并州文水人。舉明經(jīng)。開元時累官河南少尹。天寶中封酒泉縣侯。為京兆尹。改光祿卿東京留守。安祿山反。憕繕城壘。訓(xùn)勵士卒。遏賊西鋒。擢禮部尚書。城破。為賊所害。詔贈司徒。謚曰忠懿。河洛平。再贈太尉。
人物簡介
【介紹】: 唐太原文水人,字后己。李憕孫。敬宗寶歷初,遷右拾遺。淮南節(jié)度使王播獻錢十萬求領(lǐng)鹽鐵,景讓極論不可。歷中書舍人,禮部侍郎,商、華、虢三州刺史,封酒泉縣男。宣宗大中中,進御史大夫,拜西川節(jié)度使,以太子少保分司東都。事母孝。性好獎掖寒士。卒年七十二,謚孝。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789?—860? 字后己,太原文水(今山西文水)人。憲宗元和中進士及第,釋褐授校書郎。敬宗初為右拾遺。時王播進錢求領(lǐng)鹽鐵,景讓亟論不可,遂知名。累遷商州刺史。文宗開成二年(837)入為中書舍人,后出為華、虢二州刺史,再入為禮部侍郎、知貢舉。武宗會昌中,歷右散騎常侍、浙西觀察使。宣宗時,入為尚書左丞,累官吏部尚書、御史大夫。出為劍南西川節(jié)度使。大中十三年(859)以太子少保分司東都。72歲卒,謚曰孝。景讓有大志,正色立朝,言無避忌,為史家所稱。生平見新、舊《唐書》本傳?!?a target='_blank'>全唐詩》存詩1首、斷句1聯(lián)。全唐文·卷七百六十三
景讓字后巳。贈太尉憕孫。寶歷初為右拾遺。沈傅師觀察江西。表以自副。歷中書舍人禮部侍郎商華虢三州剌史。自右散騎常侍出為浙西觀察使。入為尚書左丞。拜天平節(jié)度使。徙山南東道。封酒泉縣男。大中中進御史大夫。拜西川節(jié)度使。病丐致仕。以太子少保分司東都。卒年七十二。贈太子太保。謚曰孝。
人物簡介
【介紹】: 五代時僧。俗姓高。高駢族子。博極群書,善講說,而脫略跌宕,無日不醉。自號為酒禿。南唐李煜召講《華嚴經(jīng)》,賞賚甚厚,玄寂即日盡送酒家,日夜劇飲。醉則從小兒數(shù)十,浩歌道中。一日,醉死。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全唐詩》避玄燁(圣祖)諱改作元寂。俗姓高,自稱高駢族人。南唐烈祖時,出家于金陵開元寺。元宗保大中,詔講《法華經(jīng)》,授左街僧錄,賜號明教大師。屬違戒律,有司惜其才而赦之。后主時入講《華嚴經(jīng)》,賜金帛甚多。因而益自恣,日以狂飲為事,醉則行歌于路。坐是落僧職,出居長干寺,后醉死于石子岡。馬令《南唐書》卷二六有傳?!?a target='_blank'>全唐詩》存歌1首。
人物簡介
【生卒】:999—1078 【介紹】: 宋泉州晉江人,字明仲。曾會子。仁宗天圣二年進士。知會稽縣,立斗門,泄鏡湖水,民受其利。歷知制誥、翰林學士、判三班院。出知鄭州,有能聲。嘉祐初,擢參知政事,除樞密使。六年,拜同平章事。神宗即位,加尚書左仆射。曾薦王安石可大用,后又暗助其變法。熙寧三年,罷相。次年,判永興軍,旋以太傅致仕。卒謚宣靖。嘗與丁度編《武經(jīng)總要》。全宋詩
曾公亮(九九九~一○七八),字明仲,晉江(今福建泉州)人。仁宗天圣二年(一○二四)進士。知會稽縣。累遷知制誥兼史館修撰,為翰林學士、判三班院。嘉祐元年(一○五六),除給事中、參知政事。五年,除樞密副使,兼群牧制置使。六年,拜吏部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英宗即位,依舊執(zhí)政。神宗熙寧二年(一○六九),進昭文館大學士,累封魯國公。三年,以老避位。六年起判永興軍,居一歲,以太傅致仕。元豐元年卒,年八十。謚宣靖。有文集三十卷,《元日唱和詩》一卷(《宋史·藝文志》),已佚。事見《名臣碑傳琬琰集》中集卷五二《曾太師公亮行狀》,《宋史》卷三一二有傳。今錄詩四首。全宋文·卷五四八
曾公亮(九九九——一○七八),字明仲,泉州晉江(今福建晉江)人,曾會之子。天圣二年舉進士甲科,知會稽縣。后擢知制誥兼史館修撰,為翰林學士、判三班院。以端明殿學士出知鄭州,復(fù)入知開封府,遷給事中、參知政事,加禮部侍郎,除樞密使。嘉祐六年,拜吏部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神宗時累封魯國公。熙寧三年以年老辭相位,拜司空兼侍中,判永興軍。元豐元年卒于京師,年八十,謚宣靖,嘗奉敕撰《武經(jīng)總要》四十卷(存)。見曾肇《曾太師公亮行狀》(《名臣碑傳琬琰集》中集卷五二),《宋史》卷三一二本傳。
人物簡介
【生卒】:1053—1110 【介紹】: 宋濟州巨野人,字無咎,號濟北,自號歸來子。晁端友子。神宗元豐二年進士。十七歲隨父至杭州,著《七述》以謁蘇軾,軾自嘆不如,由是知名。哲宗元祐初為太學正,累遷著作佐郎。紹圣初坐元祐黨籍,謫監(jiān)處州、信州酒稅?;兆诔?,歷禮部郎中,兼國史編修、實錄檢討官。黨論起,出知河中府,徙知湖、密、果州,主管鴻慶宮。大觀末出黨籍,知達州、泗州。工書畫、詩詞,文章凌麗奇卓,為蘇門四學士之一。有《雞肋集》、《琴趣外篇》。全宋詩
晁補之(一○五三~一一一○),字無咎,號歸來子,濟州鉅野(今山東巨野)人。神宗元豐二年(一○七九)進士,調(diào)澶州司戶參軍。召試學官,除北京國子監(jiān)教授,遷太學正。哲宗元祐初,召試學士院,以秘閣校理通判揚州,遷知齊州。與黃庭堅等并稱蘇門四學士。紹圣元年(一○九四),坐黨籍累貶監(jiān)信州酒稅。徽宗即位,召為著作佐郎,擢吏部郎中。出知河中府,徙湖州、密州。崇寧間黨論復(fù)起,奉祠祿居家,葺歸來園,慕晉陶潛為人。大觀四年起知達州,改泗州,卒于任,年五十八。有《雞肋集》七十卷。事見《柯山集拾遺》卷一二《晁無咎墓志銘》,《宋史》卷四四四有傳。 晁補之詩,以明崇禎詩瘦閣仿宋刊本(藏北京圖書館)為底本。校以明光澤堂抄本(簡稱光本,藏北京圖書館)、涵芬樓藏明藍格抄本(簡稱涵本,藏北京圖書館)、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簡稱四庫本)等。新輯集外詩附于卷末。詞學圖錄
晁補之(1053-1110) 字無咎,號歸來子。濟州巨野(今屬山東)人。蘇門四學士之一。有《雞肋集》、《晁氏琴趣外編》。全宋文·卷二七一一
晁補之(一○五三——一一一○),字無咎,濟州鉅野(今山東鉅野)人。元豐二年第進士。初授澶州司戶參軍,轉(zhuǎn)北京國子監(jiān)教授。元祐初,為太學正,召試,除秘書省正字,遷校書郎。五年,以秘閣校理通判揚州,召還為著作佐郎,出知齊州。紹圣中,坐黨籍貶監(jiān)信州酒稅?;兆诹?,召復(fù)著作佐郎,遷吏部員外郎、禮部郎中、國史編修官。后出知河中府,徙知湖州、密州。崇寧間,蔡京為相,補之辭官還家,慕陶淵明而修「歸來園」,自號歸來子。大觀四年,「黨論」平,受召出知達州,旋改知泗州。尋卒,年五十八。補之工詩文,為「蘇門四學士」之一。有《雞肋集》七十卷、《琴趣外篇》六卷傳世。見張耒《柯山集》卷一二《晁無咎墓志銘》,《宋史》卷四四四本傳。
人物簡介
【生卒】:1053—1101 【介紹】: 宋徐州彭城人,字履常,一字無己,號后山居士。少學文于曾鞏,無意仕進。鞏薦其修史,以布衣未用。哲宗元祐初,蘇軾等薦其文行,起為徐州教授。又用梁燾薦,為太學博士。因越境出南京見蘇軾,改潁州教授。紹圣初,又因進用不由科第而罷歸。元符三年,召為秘書省正字。為人高介有節(jié),安貧樂道。論詩推服黃庭堅,多苦吟之作,為江西詩派有代表性詩人。有《后山集》、《后山談叢》、《后山詩話》等。全宋詩
陳師道(一○五三~一一○二),字履常,一字無己,自號后山居士,學者稱后山先生,彭城(今江蘇徐州)人。家貧,苦志好學。年十六,以文謁曾鞏,遂留受業(yè)。神宗熙寧中,王安石經(jīng)學盛行,師道心非其說,絕意仕進。元豐四年(一○八一),曾鞏奉詔修史,薦入史館,以布衣未果。哲宗元祐二年(一○八七)四月,以蘇軾等薦(《蘇軾文集》卷二七《薦布衣陳師道狀》),起為亳州司戶參軍,充徐州教授(本集《謝徐州教授啟》)。七月,除太學博士(《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四三○),因五月間曾托疾乞假到南京見蘇軾,仍罷為徐州教授(本集《謝再授徐州教授啟》)。五年,移潁州教授(任淵《后山年譜》)。紹圣元年(一○九四),坐蘇軾馀黨,謫監(jiān)海陵酒稅(本集《與魯直書》)。二年,調(diào)彭澤令,以母喪未行,家居六年。元符三年(一一○○),除棣州教授,未赴,召為秘書省正字(《后山年譜》)。徽宗建中靖國元年(一一○一),扈從南郊,天寒無綿衣,以寒疾卒于十二月二十九日,年四十九。遺著由門人魏衍編為《彭城陳先生集》二十卷,其中詩六卷,四百五十六篇(魏衍《彭城陳先生集記》),已佚。有《后山居士文集》(二十卷,收詩多于魏本)、《后山先生集》(二十卷)及任淵《后山詩注》傳世?!?a target='_blank'>宋史》卷四四四有傳?!£悗煹涝?,以宋蜀刻大字本《后山居士文集》(有紹興二年謝克家序)為底本(卷六原缺第二十二頁,據(jù)目錄以宋刻《后山詩注》本補足)。校以宋刻《后山詩注》(殘存卷三下至六,藏北京圖書館,簡稱宋注本)、高麗活字本《后山詩注》十二卷(出明弘治十年袁宏刻本,《四部叢刊》據(jù)此影印,簡稱高麗本)、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后山詩注》十二卷(簡稱庫注本),清雍正八年(一七三○)趙駿烈刻本《后山先生集》二十四卷(據(jù)明弘治十二年馬暾刻本《后山先生集》三十卷重編,簡稱趙本)、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后山集》二十四卷(簡稱四庫本)、張鈞衡《適園叢書》本《陳后山集》三十卷(一九一四年據(jù)舊鈔本翻刻,簡稱張本)。除宋刻殘本外,五本共同的異文校語簡作各本。凡底本失收而見于校本諸詩,編為第七卷,新輯集外詩附后。詞學圖錄
陳師道(1053-1102) 字履常,一字無己,號后山。彭城(今徐州)人。16歲師曾鞏。元祐四年蘇軾任杭州太守,師道至南京送行,以擅離職守,被劾去職。不久復(fù)職,調(diào)潁州教授,時蘇軾任潁州太守,希望收為弟子,師道以"向來一瓣香,敬為曾南豐"婉辭。師道于詞頗自推許,自稱"余它文未能及人,獨于詞自謂不減秦七黃九。"(《書舊詞后》)。門人魏衍為其編《后山集》,集中詩 6卷,文14卷。《詩話》、《談叢》別自為書。有《后山長短句》。全宋文·卷二六六四
陳師道(一○五二——一一○一),字履常,一字無己,號后山居士,彭城(今江蘇徐州)人。年十六,從曾鞏受業(yè),鞏大器之。熙寧中,王氏經(jīng)學盛行,師道心非其說,遂絕意進取。元豐中,曾鞏典五朝史事,薦其為屬,朝廷以白衣難之。元祐初,以蘇軾等薦,起為徐州教授,未幾除太學博士。言者謂在官嘗越境出南京見蘇軾,改教授潁州,又論其進非科第,罷歸,調(diào)彭澤令,不赴。元符三年,召為秘書省正字。建中靖國元年卒,年五十。師道高介有節(jié),好學苦志,于諸經(jīng)尤邃《詩》、《禮》。為文精深雅奧,又喜作詩,自云學黃庭堅。所著有《后山集》、《后山談叢》、《后山詩話》等。見本集卷一五《御書記》,魏衍《彭城陳先生集記》(《后山詩注》卷首),《宋史》卷四四四本傳。
人物簡介
【生卒】:1066—1115 【介紹】: 宋常州武進人,字仁仲?;兆诔鐚幎赀M士第一。授宣議郎,歷中書舍人、給事中,遷禮部侍郎。請補郡,以顯謨閣待制知平江,改陳州,為政以寬聞。因拒內(nèi)侍石燾傳詔索瑞香花,被疏罷。復(fù)以禮部召,轉(zhuǎn)吏部。官至通議大夫。全宋文·卷二九二一
霍端友(一○六六——一一一五),字仁仲,常州武進(今屬江蘇常州)人。崇寧初策進士第一,授宣義郎、簽書昭慶軍節(jié)度判官廳公事。大觀初除起居舍人,遷中書舍人。二年,除給事中,擢吏部侍郎,出知陳州。政和中召還,為禮部侍郎兼侍讀,徙吏部。五年被疾而卒,年五十。為文多散佚,有《外制》五卷。見孫覿《宋故通議大夫守吏部侍郎致仕贈宣奉大夫霍公行狀》(《鴻慶居士集》卷四二),《宋史》卷三五四有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