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人物簡介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年、籍貫皆不詳。自稱野人,與杜牧友善,杜牧有《和野人殷潛之題籌筆驛十四韻》詩。事跡見《唐詩紀事》卷四九。宋范溫稱其《題籌筆驛》詩“甚壯麗”(《潛溪詩眼》)?!?a target='_blank'>全唐詩》存詩1首。

人物簡介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和漢朗詠集》作野郢展。曾自汴水東歸,即興賦詩。其余不詳?!度圃娨荨肥赵?句,錄自日本大江維時編《千載佳句》卷上。

人物簡介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平不詳。曾寓居洛陽。孟浩然有《題張野人園廬》詩,是否一人,殊難決斷?!度毡緡娫跁俊分浧浼?0卷,已佚?!度圃娨荨肥赵?句,錄自日本大江維時編《千載佳句》卷上。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河南洛陽人。于仲文曾孫。中宗時,官至戶部侍郎。景龍三年,曾從中宗登高賦詩。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年、籍貫皆不詳。中宗時,任戶部侍郎。景龍三年(709),曾從中宗九日登高,應(yīng)制賦詩。事跡散見《新唐書·宰相世系表二下》、《唐詩紀事》卷一二。《全唐詩》存詩1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人。晉陶潛后裔。唐玄宗開元中居昆山。有文學,疏脫不謀宦達。擇不欺者,悉付以田業(yè)家事,乃自制三舟,與孟云卿等,遍游江湖。自號“麋鹿野人”,吳越之士稱其為水仙。浪跡三十余年,歸老于家。通八音,有《樂錄》。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年不詳。蘇州昆山(今江蘇昆山)人。系陶淵明后裔。浪跡江湖30年,自號麋鹿野人,常慕謝靈運之為人,言終當樂死山水。制三舟,一舟自載,一置賓客,一貯飲食,與客孟彥深、孟云卿、焦遂共游。吳越之士號為水仙。事跡散見《甘澤謠》、《唐詩紀事》卷二四、《吳郡志》卷二二。通曉八音,撰《樂錄》8章,已佚?!?a target='_blank'>全唐詩》存詩1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12—770 【介紹】: 唐河南鞏縣人,祖籍襄陽,字子美,自稱杜陵布衣,又稱少陵野老。杜審言孫。初舉進士不第,遂事漫游。后居困長安近十年,以獻《三大禮賦》,待制集賢院。安祿山亂起,甫走鳳翔上謁肅宗,拜左拾遺。從還京師,尋出為華州司功參軍。棄官客秦州、同谷,移家成都,營草堂于浣花溪,世稱浣花草堂。后依節(jié)度使嚴武,武表為檢校工部員外郎,故世稱“杜工部”。代宗大歷中,攜家出蜀,客居耒陽,一夕病卒于湘江舟中。甫工詩歌,與李白齊名,并稱李杜。后人又稱其為詩圣,稱其詩為“詩史”。名篇甚多,為世傳誦。有《杜工部集》。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712—770 字子美,排行二,河南鞏縣(今河南鞏義)人。其十三世祖杜預(yù),乃京兆杜陵(今陜西長安縣東北)人,故杜甫自稱“杜陵布衣”,即指其郡望。十世祖杜遜,東晉時南遷襄陽(今湖北襄樊),故或稱襄陽杜甫,乃指其祖籍。而杜甫一度曾居長安城南少陵附近,故又嘗自稱“少陵野老”,世稱“杜少陵”。其祖父審言,武后時官膳部員外郎,于初唐五言律詩之形成曾起積極作用。杜甫出生于“奉儒守官”之家,其一生正值唐朝由盛而衰之轉(zhuǎn)變時期,安史之亂乃此轉(zhuǎn)變之關(guān)鍵,杜甫一生經(jīng)歷與創(chuàng)作,與其時代之興衰密切相聯(lián)。青年時代正值玄宗開元全盛時期,經(jīng)過前后三次、歷時十年之漫游生活。開元二十三年(735),舉進士,不第。天寶六載(747),玄宗“詔天下,有一藝,詣轂下”。杜甫應(yīng)是屆制舉,又落第。十載,獻《三大禮賦》,玄宗奇之,命待制集賢院。十四載十月,始授河西尉,不受,旋改右衛(wèi)率府兵曹參軍。十一月安史亂發(fā),次年六月,玄宗奔蜀,長安陷落。杜甫亦陷其中。七月,太子李亨即位靈武,改元至德。肅宗至德二載(757)四月,杜甫奔赴行在鳳翔,授左拾遺,故世稱杜拾遺。乾元元年(758)六月,貶華州司功參軍。次年七月棄官,由華州往秦州(今甘肅天水)、同谷(今甘肅成縣),年底達成都,于西郊建草堂,生活相對安定。代宗寶應(yīng)元年(762)因避亂又漂泊梓州(今四川三臺)、閬州(今四川閬中)。廣德二年(764)重返成都,劍南節(jié)度使嚴武聘杜甫為節(jié)度使署中參謀,又薦為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又稱杜工部。永泰元年(765)夏春之交,離成都,至夔州(今重慶奉節(jié)),在夔州近2年,作詩430多首。大歷三年(768)正月,出峽,抵湖北江陵,又轉(zhuǎn)公安、岳陽。輾轉(zhuǎn)漂泊于江湘之間。大歷五年冬,詩人病死于由長沙至岳陽之小舟中。生平詳見元稹撰《杜工部墓系銘》,新、舊《唐書》本傳。年譜多家,其中以蔡興宗、魯訔、蔡夢弼、單復(fù)所編年譜及黃鶴所撰《年譜辨疑》影響較大。近人聞一多《少陵先生年譜會箋》考訂頗詳,可參考。杜甫現(xiàn)存詩歌1440余首。宋人王洙所編《杜工部集》20卷,為今存之最早版本。其詩歌乃圍繞詩人所處時代環(huán)境與自身遭際而創(chuàng)作。其“渾涵汪茫,千匯萬狀”之詩歌內(nèi)容,反映當時社會面貌全面深刻,故后人譽之為“詩史”。在詩歌藝術(shù)方面,杜甫承繼前賢,勤于探索,刻意求工,無體不精,形成其“沉郁頓挫”,“律切精深”之藝術(shù)風格。元稹稱杜詩:“上薄風雅,下該沈宋,言奪蘇李,氣吞曹劉,掩顏謝之孤高,雜徐庾之流麗,盡得古今之體勢,而兼人人之所獨專”,“詩人以來未有如子美者?!?《杜工部墓系銘》)故杜甫之于唐詩,具有集前代之大成,開后世之先路之作用,影響至大。對杜詩之整理編纂、系年、分類、評點、注釋、研究,歷代學者用力至勤。迄清以前之專門著述,今存者尚有200種左右。版刻流傳最廣泛者,有錢謙益《杜詩箋注》,仇兆鰲《杜詩詳注》、楊倫《杜詩鏡銓》等。僅辛亥后近人之有關(guān)專著,亦達200余種之多?!?a target='_blank'>全唐詩》編為19卷,《全唐詩外編》及《全唐詩續(xù)拾》補詩2首,斷句4。
唐詩匯評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稱杜陵布衣、少陵野老。原籍襄陽(今湖北襄樊),自曾祖居鞏(今河南鞏縣)。早年漫游吳越。舉進士落第,復(fù)游齊趙。天寶三載結(jié)識李白,同游梁宋、齊魯。五載,入長安,應(yīng)試落第,遂居留長安,進《三大禮賦》,又投詩干謁權(quán)貴,十五載,始得授右衛(wèi)率府胄曹參軍。安史叛軍陷兩京,被俘困長安。至德二載夏,間道奔肅宗行在鳳翔,授左拾遺,上疏救房琯。乾元元年,出為華州司功參軍。二年棄官經(jīng)秦州、同谷入蜀,至成都,營草堂寓居。寶應(yīng)元年蜀亂,流亡梓、閬諸州。廣德二年回成都。時嚴武為劍南西川節(jié)度,薦甫為節(jié)度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武卒,蜀中亂,離成都經(jīng)云安至夔州。大歷三年正月出峽,經(jīng)江陜、公安漂泊至湖南,轉(zhuǎn)徙于岳、潭、衡諸州間。五年冬,病卒。在我國古代詩史上,杜甫是“集大成”者,被譽為“詩圣”,其詩被譽為“詩史”,與李白并稱“李杜”,對后世影響十分深遠。有《杜甫集》六十卷,已佚。大歷中,樊晃集其詩編為《小集》六卷,亦佚。北宋王洙重編《杜工部集》二十卷、補遺一卷行世,為后世各種杜集祖本?!?a target='_blank'>全唐詩》編詩十九卷。
全唐文·卷三百五十九
甫字子美。襄陽人。徙河南鞏縣。天寶初應(yīng)進士不第。十三載獻三大禮賦。帝奇之。使待制集賢院。命宰相試文章。擢河西尉。不拜。改右衛(wèi)率府冑曹參軍。祿山陷京師。赴河西。謁肅宗于彭原郡。拜右拾遺。上元二年。嚴武鎮(zhèn)成都。奏為節(jié)度參謀檢校尚書工部員外郎。永泰二年卒。年五十九。

作品評論

元稹《唐故檢校工部員外郎杜君墓系銘并序》
唐興,官學大振,歷世之文,能者互出。而又沈、宋之流,研練精切,穩(wěn)順聲勢,謂之為律詩。由是而后,文體之變極焉。然而莫不好古者遺近,務(wù)華者去實,效齊梁則不逮于魏晉。工樂府則力屈于五言,律切則骨格不存,閑暇則纖秾莫備。至于子美,蓋所謂上薄風騷,下該沈宋,言奪蘇李,氣吞曹劉,掩顏謝之孤高,雜徐庾之流麗,盡得古今之體勢,而兼人人之所獨專矣。使仲尼考鍛其旨要,尚不知貴,其多乎哉!茍以為能所不能,無可無不可,則詩人以來,未有如子美者。時山東人李白,亦以奇文取稱,時人謂之“李杜”。余觀其壯浪縱恣,擺去拘束,模寫物象,及樂府歌詩,誠亦差肩于子美矣;至若輔陳終始,排比聲韻,大或千言,次猶數(shù)百,辭氣豪邁,而風調(diào)清深,屬對律切,而脫棄凡近,則李尚不能歷其藩翰,況堂奧乎!
本事詩
杜逢祿山之難。流離隴蜀,畢陳于詩,推見至隱,殆無遺事,故當時號為“詩史”。
新唐書·杜甫傳贊
唐興,詩人承陳隋風流,浮靡相矜。至宋之問、沈佺期等,研揣聲音,浮切不差,而號律詩,競相沿襲。逮開元間,稍裁以雅正。然恃華者質(zhì)反,好麗者壯違;人得一概,皆自名所長。至甫,渾涵汪茫,千匯萬狀,兼古今而有之。他人不足,甫乃厭徐,殘膏剩馥,沾丐后人多矣。故元稹謂“詩人以來,未有如子美者”。甫又善陳時事,律切精深,至千言不少衰、世號“詩史”。昌黎韓愈于文章慎許可,至歌詩獨推曰:“李杜文章在,光芒萬丈長?!闭\可信云。
孫僅《讀杜工部詩集序》
公之詩,支而為六家:孟郊得其氣焰,張籍得其簡麗,姚合得其清雅,賈島得其奇僻,杜牧、薛能得其豪鍵,陸龜蒙得其瞻博,皆出公之奇偏爾,尚軒軒然自號一家,赫世煊俗。后人師擬之不暇,矧合之乎?風騷而下,唐而上,一人而已。是知唐之言詩,公之馀波及爾。
蘇軾《王定國詩集敘》
古今詩人眾矣,而杜子美為首,豈非以其流落饑寒,終身不用,而一飯未嘗忘君也歟?
黃庭堅《大雅堂記》
子美詩妙處乃在無意于文。夫無意而意已至,非廣之以《國風》《雅》《頌》,深之以《離騷》《九歌》,安能咀嚼其意味,闖然入其門耶?故使后生輩自求之,則得之深矣。
秦觀《韓愈論》
杜子美之于詩,實積眾家之長,適其時而已。昔蘇武、李陵之詩,長于高妙;曹植、劉公干之詩,長于豪逸;陶潛、阮籍之詩,長于沖淡;謝靈運、鮑照之詩,長于峻潔;徐陵、庾信之詩,長于藻麗,于是杜子美者,窮高妙之格,極豪逸之氣,包沖淡之趣,兼峻潔之姿,備藻麗之態(tài),而諸家之作所不及焉。然不集諸家之長,杜氏亦不能獨至于斯也,豈非適當其時故耶?……孔子,圣之時者也,孔子之謂“集大成”。嗚呼,杜氏,韓氏亦集詩文之大成者與!
后山詩話
詩欲其好,則不能好矣。王介甫以工,蘇子瞻以新,黃魯直以奇,而子美之詩,奇常、工易、新陳莫不好也。
《潛溪詩眼》
老杜詩,凡一篇皆工拙相半,古人文章類如此。皆拙固無取,使其皆工,則峭急而無古氣,如李賀之流是也。然后世學者。當先學其工者,橢神氣骨皆在于此。
歲寒堂詩話
王介甫只知巧語之為詩,而不知拙語亦詩也;山谷只知奇語之為詩,而不知常語亦詩也。歐陽公詩專以快意為主,蘇端明詩專以刻意為工,李義山詩只知有金玉龍鳳,杜牧之詩只知有綺羅脂粉,李長吉詩只知有花草蜂蝶,而不知世間一切皆詩也。惟杜子美則不然:在山林則山林,在廊廟則廊廟,遇巧則巧,遇拙則拙,遇奇則奇,遇俗則俗,或放或收,或新或舊,一切物、一切事、一切意,無非詩者,故曰“吟多意有馀”,又曰“詩盡人間興”,誠哉是言”!
歲寒堂詩話
子美詩奄有古今。學者能識國風、騷人之旨,然后知子美用意處;識漢魏詩,然后知子美遣詞處。
《遁齋閑覽》
或問王荊公云:編四家詩,以杜甫為第一,李白為第四,豈白之才格詞致不逮甫也?公曰:白之歌詩,豪放飄逸,人固莫及,然其格止于此而已,不知變也。至于甫,則悲歡窮泰,發(fā)斂抑揚,疾徐縱橫,無施不可。故其詩有平淡簡易者,有綿麗精確者,有嚴重威武若三軍之帥者,有奮迅馳驟若泛駕之馬者,有淡泊閑靜若山谷隱士者,有風流蘊藉若貴介公子者。蓋其詩緒密而思深,觀者茍不能臻其閫奧,未易識其妙處,夫豈淺近者所能窺哉!此甫所以光掩前人而后來無繼也。
苕溪漁隱叢話
山谷云,老杜作詩,退之作文,無一字無來處,蓋后人讀書少,故謂韓、杜自作此語耳。
滄浪詩話
少陵詩憲章漢魏,而取材于六朝。至其自得之妙,則前輩所謂集大成者也。
滄浪詩話
李、杜二公,正不當優(yōu)劣。太白有一二妙處,子美不能道;子美有一二妙處,太白不能作,子美不能為太白之飄逸,太白不能為子美之沉郁。
瀛奎律髓
大抵老杜集,成都時詩勝似關(guān)輔時,夔州時詩勝似成都時,而湖南時詩又勝似夔州時,一節(jié)高一節(jié),愈老愈剝落也。
楊維楨《李仲虞詩序》
觀杜者不唯見其律,而有見其騷者焉;不唯見其騷,而有見其雅者焉;不唯見其騷與雅也,而有見其史者焉。此杜詩之全也。
唐詩品匯
蜀郡虞集云:杜公之詩,沖遠渾厚,上薄風雅,下凌沈、宋、每篇之中有句法章法,截乎不可紊;至于以正為變,以變?yōu)檎?,妙用無方,如行云流水,切無定質(zhì),出于精微,奪乎天造,是大難以形器求矣。公之忠憤激切、愛君憂國之心,一系于詩,故常因是而為之說曰:《三百篇》,經(jīng)也;杜詩,史也?!霸娛贰敝?,指事實耳,不與經(jīng)對言也;然風雅絕響之后,唯杜公得之,則史而能經(jīng)也,學工部則無往而不在也。
丹鉛總錄
杜子美詩諸體皆有絕妙者,獨絕句本無所解。
藝圃擷馀
少陵故多變態(tài),其詩有深句,有雄句,有老句,有秀句,有麗句,有險句,有累句。后世別為“大家”,特高于盛唐者,以其有深句,雄句、老句也;而終不失為盛唐者,以其有秀句、麗句也。輕淺子弟往往有薄之者,則以其有險句、拙句、累句也。不知其愈險愈老,正是此老獨得處,故不足難之;獨拙、累之句,我不能掩瑕。雖然,更千百世無能勝之者何?要曰:無露句耳。
詩藪
盛唐一味秀麗雄渾。杜則精粗、巨細、巧拙、新陳、險易、淺深、濃淡、肥瘦靡不畢具,參其格調(diào),實與盛唐大別,其能會萃前人在此,濫觴后世亦在此。且言理近經(jīng),敘事兼史,尤詩家絕睹。
詩藪
太白筆力變化,極于歌行;少陵筆力變化,極于近體。李變化在調(diào)與詞,杜變化在意與格。然歌行無常矱,易于錯綜;近體有定規(guī),難于仲縮。調(diào)詞超逸,驟如駭耳,索之易窮;意格精深,始若無奇,繹之難盡,此其稍不同者也。
詩藪
大概杜有三難:極盛難繼,首創(chuàng)難工,遘衰難挽。子建以至太白,詩家能事都盡,杜后起,集其大成,一也;排律近體,前人未備,伐山道源,為百世師,二也;開元既往,大歷繼興,砥柱其間,唐以復(fù)振,三也。
唐詩鏡
杜子美之勝人者有二:思人所不能思,道人所不敢道,以意勝也;數(shù)百言不覺其繁,三數(shù)語不覺其簡,所謂“御眾如御寡”、“擒賊必擒王”,以力勝也。五七古詩,雄視一世,奇正雅俗,稱題而出,各盡所長,是謂武庫。五七律詩,他人每以情景相和而成,本色不足者往往景饒情乏,子美直攄本懷,借景入情,點熔成相,最為老手,然多徑意一往,潦倒太甚,色澤未工,大都雄于古者每不屑屑于律故。故用材實難,古人小物必勤,良有以也。
李維楨《雷起部詩選序》
昔人云詩至子美集大成,不為四言,不用樂府舊題。雖唐調(diào)時露,而能得風雅遺意。七言歌行擴漢魏而大之。沉郁瑰琦,巨麗超逸。五言律體裁明密,規(guī)模宏遠,比耦精嚴,音節(jié)調(diào)暢;七言律稱是。至于長律,闔辟馳驟,變化錯綜,未可端倪,冠絕占今矣。
唐音癸簽
少陵七律與諸家異者有五:篇制多,一也;一題數(shù)首不盡,二也;好作拗體,三也;詩料無所不入,四也;好自標榜,即以詩入詩,五也。此皆諸家所無,其他作法之變,更難盡數(shù)。
《詩源辨體》
或問:子美五七言律較盛唐諸公何如?曰:盛唐諸公唯在興趣,故體多渾圓,語多活潑;若子美則以意為主,以獨造為宗,故體多嚴整,語多沉著耳。此各自為勝,未可以優(yōu)劣論也。
池北偶談
宋明以來,詩人學杜子美者多矣。予謂退之得杜神,子瞻得杜氣,魯直得杜意,獻吉得杜體,鄭繼之得杜骨。它如李義山、陳無己,陸務(wù)觀、袁海叟輩、又其次也;陳簡齋最下。
《杜詩詳注凡例》
自元微之作序銘,盛稱其所作,謂“自詩人以來,未有如子美者”。故王介甫選四家詩,獨以杜居第一。秦少游則推為孔子大成,鄭尚明則推為周公制作,黃魯直則推為詩中之史,羅景綸則推為詩中之經(jīng),楊誠齋則推為詩中之圣,王元美則推為詩中之神,諸家無不崇奉師法。宋惟楊大年不服杜,詆為村夫子,亦其所見者淺。至嘉隆間,突有王慎中、鄭繼之、郭子章諸人,嚴駁杜詩,幾令身無完膚,真少陵蟊賊也。楊用修則抑揚參半,亦非深知少陵者。
《繭齋詩談》
詩有以澀為妙者,少陵詩中有此味,宜進此一解。澀對滑看,如碾玉為山,終不如天然英石之妙,
《繭齋詩談》
五言排律,當以少陵為法,有層次,有轉(zhuǎn)接,有渡脈,有閃落收繳,又妙在一氣。
《繭齋詩談》
古之人,如杜子美之雄渾博大,其在山林與朝廷無以異,其在樂士與兵戈險厄無以異,所不同者山川風土之變,而不改者忠厚直諒之志。志定,則氣浩然,則骨挺然,孟子所謂“至大至剛?cè)跆斓亍闭?,實有其物,向光怪熊熊,自然溢發(fā)。少陵獨步千古,豈騷人香草,高士清操而已哉!
《唐詩別裁》
少陵五言長篇,意本連屬,而學問博,力量大,轉(zhuǎn)接無痕,莫測端倪,轉(zhuǎn)似不連屬者,千古以來,讓渠獨步。
《唐詩別裁》
少陵七言古如建章之宮,千門萬戶;如巨鹿之戰(zhàn),諸候皆從壁上觀,膝行而前,不敢仰視;如大海之水,長風鼓浪,揚泥沙而舞怪物,靈蠢畢集。別于盛唐諸家,獨稱大家。
《唐詩別裁》
杜詩近體,氣局闊大,使事典切,而人所不可及處,尤在錯綜任意,寓變化于嚴整之中,斯足以凌轢千古。
《杜詩鏡銓》
五古前人多以質(zhì)厚清遠勝,少陵出而沉郁頓挫,每多大篇,遂為詩道中另辟一門徑。無一蹈襲漢魏,正深得其神理。
《杜詩鏡銓》
少陵絕句,直抒胸臆,自是大家氣度,然以為正聲則未也。宋人不善學之,往往流于粗率。
甌北詩話
少陵之真本領(lǐng)……仍在少陵詩中“語不驚人死不休”一句。蓋其思力沉厚,他人不過說到七八分者,少陵必說到十分,甚至有十二三分者。其筆力之豪勁,又足以副其才思之所至,故深人無淺語。
《讀雪山房唐詩序例》
杜工部五言詩,盡有古今文字之體。前后《出塞》、“三別”、“三吏”,固為詩中絕調(diào),漢魏樂府之遺音矣。他若《上韋左丞》,書體也;《留花門》,論體也;《北征》,賦體也;《送從弟亞》,序體也;《鐵堂》、《青陽峽》以下諸詩,記體也;《遭田父泥飲》,頌體也;《義鶻》、《病柏》,說體也;《織成褥段》,箴體也;《八哀》,碑狀體也;《送王砯》,紀傳體也,可謂牢籠眾有,揮斥百家。
《峴傭說詩》
少陵七律,無才不有,無法不備。義山學之,得其濃厚;東坡學之,得其流轉(zhuǎn);山谷學之,得其奧峭;遺山學之,得其蒼郁;明七子學之,佳者得其高亮雄奇,劣者得其空廓。
三唐詩品
情芳意古,蘊藉宏深,本《小雅》怨誹之音,撰建安疏宕之骨,簡蓄不逮古人,沉厲過之。七言骨重氣蒼,意研律細,諸家評論,以此賅焉。
《唐宋詩舉要》
五言長律,作者頗夥,然不能以顥氣驅(qū)邁,健筆摶捖,則與四韻無大異,不過衍為長篇而已。杜老五言長律,開闔跌蕩,縱橫變化,遠非他家所及。至……七言長律,最為難工,作者亦少,雖老杜為之,亦不能如五言之神化,他家無論也。

人物簡介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年不詳。天寶十二載(753)進士及第,蕭穎士門人。蕭穎士赴東府,少野作《送蕭夫子赴東府得散字》詩送之。生平事跡略見《唐詩紀事》卷二七?!?a target='_blank'>全唐詩》存其詩1首。
小野石根 朝代:中唐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78 【介紹】: 日本遣唐使節(jié)。代宗大歷十年任副遣唐使。后大使佐伯今毛人因病不能成行,乃改行大使事。十二年,赴唐。次年到達長安。同年歸國途中遇暴風,與唐使趙寶英等一同遇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809 【介紹】: 唐晉州人,字子野。少孤,好學。代宗永泰元年,登進士第。歷御史、刑部郎中。德宗貞元中為江州刺史,改汝州刺史。官至秘書監(jiān),封滎陽縣公。
全唐文·卷四百四十四
虔舉進士。歷御史府三院刑部郎中江汝二州刺史秘書監(jiān)。元和中卒。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51—814 【介紹】: 唐湖州武康人,生于昆山,字東野。少隱居嵩山。性狷介,與韓愈友善。年四十五、六方登進士第。后調(diào)溧陽尉。鄭馀慶為東都留守,署為水陸轉(zhuǎn)運判官。后馀慶鎮(zhèn)興元,又奏為參謀。工詩,與賈島齊名,并稱“郊島”,又以詩風瘦硬,有“郊寒島瘦”之說。卒,張籍私謚貞曜先生。有集。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751—814 字東野,排行十二,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ね讲?今山東商河縣西北)。少隱嵩山,稱處士。德宗貞元十二年(796)登進士第。十六年任溧陽縣尉,抑郁不得志,遂辭官。曾任河南水陸運從事,試協(xié)律郎。憲宗元和九年(814),因山南西道節(jié)度使鄭馀慶奏,遷為興元軍參謀,試大理評事,赴任時暴死途中。終生貧困潦倒,死后竟無錢下葬。友人張籍等私謚貞曜先生。生平詳見韓愈《貞曜先生墓志銘》及新、舊《唐書》本傳。有近人夏敬觀《孟郊年譜》、今人華忱之《孟郊年譜》,后者較完備。孟郊早年居湖州,曾參加僧皎然組織之“詩會”(見《送陸暢歸湖州因憑題故人皎然塔陸羽墳》、《醉會中贈鄭方回》等),其詩歌思想受皎然影響甚巨。詩與韓愈齊名,為韓孟詩派之開派者。其詩可以德宗貞元八年(792)長安應(yīng)試為界分為前后兩期。前期由隱而仕,詩亦要求有為而作,詩歌基調(diào)積極明快,步武盛唐。后期仕途蹭蹬,遂由言志轉(zhuǎn)向抒情,形成險怪詩風。其詩反映社會生活較廣泛,或歌吟生民疾苦,或指斥藩鎮(zhèn)割據(jù),均體現(xiàn)其“下筆證興亡,陳詞備風骨”(《讀張碧集》)之主張。大部分詩則抒寫一己之窮苦情懷,與賈島詩有類同處,故有“郊寒島瘦”之稱(見蘇軾《祭柳子玉文》)。“寒”既指其詩內(nèi)容之嗟悲嘆苦,亦謂其詩有清冷之意境美。用字造句力避平庸淺率,追求生新瘦硬之美,韓愈稱之為“刃迎縷解,鉤章棘句,掐擢胃腎。神施鬼設(shè),間見層出?!?《貞曜先生墓志銘》)“橫空盤硬語,妥貼力排奡”。(《薦士》)詩集10卷,明凌濛初刻《孟東野詩集》,載有宋人國材、劉辰翁評語。今人華忱之點校之《孟東野詩集》較完備。注本有華忱之、喻學才《孟郊詩集校注》,韓泉欣《孟郊集校注》?!?a target='_blank'>全唐詩》編其詩為5卷,《全唐詩外編》補詩1首。
唐詩匯評
孟郊(751-814),字東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早年屢舉進士不第,曾客游河南、邠寧等地,貞元十四年(798),登進士第。寄寓汴州。十六年,授溧陽尉。因終日吟詩,多廢吏事,令白府,以假尉代之,分其半俸,竟辭官歸。元和元年,河南尹鄭馀慶辟為水陸轉(zhuǎn)運從事,武協(xié)律郎。九年,余慶出鎮(zhèn)興元,奏為參謀,試大理評事,行次閿鄉(xiāng),暴疾年。友人張籍等私謚為貞矅先生。郊一生到意為詩,長于五古、樂府。與韓愈、張籍、李翱、盧仝等友善,名重于時。北宋宋敏求編有《孟東野集》十卷行世?!?a target='_blank'>全唐詩》編詩十卷。
全唐文·卷六百八十四
郊字東野。湖州武康人。年五十始第進士。調(diào)溧陽尉。鄭馀慶鎮(zhèn)興元。奏為參謀。卒年六十四。張籍謚之曰貞曜先生。

作品評論

韓愈《送孟東野序》
孟郊東野,始以其詩鳴,其高出魏晉,不懈而及于古,其它浸淫乎漢氏矣。
因話錄
韓文公與孟東野友善,韓文公至高,孟長于五言,時號“孟詩韓筆”。
詩人主客圖
清奇僻古主:孟郊。
唐摭言
孟效……工古風,詩名播天下,與李觀、韓退之為友。
新唐書本傳
郊為詩有理致,最為愈所稱,然思苦奇澀。
中山詩話
孟東野詩,李習之所稱“食薺腸亦苦,強歌聲不歡。出門如有礙,誰謂天地寬”,可謂知音。今此傳郊集五卷,詩百篇。又有集號《咸池》者,僅三百篇,其間語句尤多寒澀,疑向五卷是名士所刪取者。東野與退之聯(lián)句詩,宏壯博辯,若不出一手。王深父云:“退之容有潤色也?!?/blockquote>
《王直方詩話》
李希聲語余曰:孟郊詩正如晁錯為人,不為不佳,所傷者峻直耳。
臨漢隱居詩話
孟郊詩蹇澀窮僻,琢削不假,真苦吟而成。觀其句法,格力可見矣。
《童蒙詩訓》
徐師川問山谷云:“人言退之、東野聯(lián)句,大勝東野平日所作,恐是退之有所潤色?!鄙焦仍疲骸巴酥材軡櫳珫|野?若東野潤色退之,即有此理也?!?/blockquote>
《菪溪詩話》
孟郊詩最淡且古,坡謂“有如食彭越,竟日嚼空螯”。退之論數(shù)子,乃以張籍學古淡,東野為天葩吐奇芬,豈勉所長而諱所短,抑亦東野古淡自足,不待學耶?
彥周詩話
東坡《祭柳子玉》文:“郊寒島瘦,元輕白俗?!贝苏Z具眼。
歲寒堂詩話
退之于籍、湜輩,皆兒子畜之,獨于東野極口推重,雖退之謙抑,亦不徒然。世以配賈島而鄙其寒苦,蓋未之察也。郊之詩,寒苦則信矣,然其格致高古,詞意精確,其才亦豈可易得!
唐詩紀事
李翱薦郊于張建封云:“茲有平昌孟郊,貞士也。伏聞執(zhí)事舊知之。郊為五言詩,自前漢李都尉、蘇屬國,及建安諸子,南朝二謝,郊能兼其體而有之?!崩钣^薦郊于梁肅補闕書曰:“郊之五言詩,其有高處,在古無上;其有平處,下顧兩謝?!表n愈送郊詩曰:“作詩三百首,杳默《咸池》音?!北硕咏灾砸?,豈欺天下之人哉!
《臞翁詩評》
孟東野如埋泉斷劍,臥壑寒松。
《滄浪詩話?詩評》
孟郊之詩刻苦,讀之使人不歡。
《滄浪詩話?詩評》
孟郊之詩,憔悴枯槁,其氣局促不伸,退之許之如此,何邪?詩道木正大,孟效自為之限阻耳。
后村詩話
孟生純是苦語,略無一點溫厚之意,安得不窮?此退之所以欲和其聲歟!
后村詩話
孟詩亦有平淡閑雅者,但不多耳。
詩林廣記
朱文公云:孟郊吃飽了飯,思量到人不到處。
滹南詩話
郊寒白俗,詩人類鄙薄之,然鄭厚評詩,荊公、蘇、黃輩曾不比數(shù),而云樂天如柳陰春鶯,東野如草根秋蟲,皆造化中一妙,何哉?哀樂之真,發(fā)乎情性,此詩之正理也。
唐詩鏡
孟郊語好創(chuàng)造,然多生強,不成章趣。人謂郊寒島瘦,余謂郊拙島苦。
唐詩歸
鐘云:東野詩有孤峰峻壑之氣,其云郊寒者,高則寒,深則寒也。忽作貧寒一例看。譚云:詩家變化,自盛唐諸家而妙已極,后來人又欲別尋出路,白不能無東野、長吉一派。
《唐詩類苑序》
東野苦心,其詩枯瘠。
唐音癸簽
韓公甚重郊詩,評者亦盡以為韓不及郊。獨蘇長公有詩論郊云:“未足當韓豪。”后元遺山詩亦云:“東野悲嗚死不休,高天厚地一詩囚。江山萬古潮陽筆,合臥元龍百尺樓?!痹敹?,蓋亦論其大局歟!不可不知。
《詩源辨體》
東野五言古,不事敷敘而兼用興比,故覺委婉有致,然皆刻苦琢削,以意見為詩,故快心露骨而多奇巧耳,此所以為變也。
《詩源辨體》
東野詩諸體僅十之一,五言古居十之九,故知其專工在此,然其用力處皆可尋摘,大要如連環(huán)貫珠,此其所長耳。
《詩源辨體》
古人自許不謬。東野詩云:“詩骨聳東野,詩濤浦退之?!币詽龤w韓,以骨自許,不謬。但退之非不足于骨,而東野實不足于濤。如東野《峽哀》十首,語亦奇險,然無退之之才,故終不足于濤。
《唐詩歸折衷》
吳敬夫云:中唐諸君子各有矯時易俗之志,因其質(zhì)之所近,而以一體自見焉。東野之氣悲,氣悲則非激越吞吐之間,不足以展其概,故于五古為最近也,
說詩晬語
孟東野詩,亦從《風》、《騷》中出,特意象孤崚,元氣不無斫削耳。以郊、島并稱,銖兩未敵也。元遺山云:“東野窮愁死不休,高天厚地一詩囚。江山萬古潮陽筆,合在元龍百尺摟?!睋P韓抑孟,毋乃太過?
《唐詩別裁》
東坡目為“郊寒島瘦”,島瘦固然,郊之寒過求高深,鄰于刻削,其實從真性情流出,未可與島并論也。
劍溪說詩
孟郊詩筆力高古,從古歌謠、漢樂府中來,而苦澀其性也,勝元、白在此,不及韋、柳亦在此。
劍溪說詩
郊詩類幽憤之詞,讀之令人氣塞。
《四庫全書總目》
郊詩托興深微,而結(jié)體古奧,唐人自韓愈以下,莫不推之。
《瀛奎律髓匯評》
(孟郊)刻意苦吟,字字沉著。苦語是東野所長。
石洲詩話
諫果雖苦,味美于回。孟東野詩則苦澀而無回味,正是不鳴其善鳴者。不知韓何以獨稱之?且至謂“橫空盤硬語,妥貼力排奡”,亦太不相類,此真不可解也。蘇詩云:“那能將兩耳,聽此寒蟲號”,乃定評不可易。
《讀雪山房唐詩序例》
孟東野蜇吻澀齒,然自是盤餐中所不可少。
北江詩話
孟東野詩,篇篇皆似古樂府,不僅《游子吟》、《送韓愈從軍》諸首已也。即如“良人昨日去,明月又不圓”,魏晉后即無此等言語。
昭昧詹言
姜塢先生曰:筆瘦多奇,然自是小。如《谷梁》,孟郊詩是也,大家不然。
昭昧詹言
孟東野出于鮑明遠,以《園中秋散》等篇觀之可見。但東野思深而才小,篇幅枯隘,氣促節(jié)短,苦多而甘少耳。
養(yǎng)一齋詩話
每讀東野詩,至“南山塞天地,日月石上生。山中人自正,路險心亦平”?!岸趟生Q不巢,高石云始棲。君今瀟湘去,意與云鶴齊”?!敖c湖相通,二水洗高空。定知一日帆,使得千里風”?!疤炫_山最高,動躡赤城霞。何以靜雙目?掃山除妄花。靈境物皆直,萬松無一斜”諸句,頓覺心境空闊,萬緣退聽,豈可以寒儉目之!……其《送別崔寅亮》云:“天地唯一氣,用之自偏頗,憂人成苦吟,達士為高歌”,詞意圓到,豈專于愁苦者哉!
《藝概?詩概》
昌黎、東野兩家詩,雖雄富清苦不同,而同一好難爭險。惟中有質(zhì)實深固者存,故較李長吉為老成家數(shù)。
《藝概?詩概》
孟東野詩好處,黃山谷得之,無一軟熟句;梅圣俞得之,無一熱俗句。
《湘綺樓論唐詩》
東野用思艱澀,同于昌谷,時有嘲諷;然千篇一格,近于隘者,固非大家。
《峴傭說詩》
孟東野奇杰之筆萬不及韓,而堅瘦特甚。譬之偪陽之城,小而愈固,不易攻破也。東坡比之“空螯”,遺山呼為“詩囚”,毋乃太過!
《峴傭說詩》
孟郊、賈島并稱,謂之“郊寒島瘦”。然賈萬不及孟,孟堅賈脆,孟探賈淺故也。
《東目館詩見》
東野五言能兼漢魏六朝體,真苦吟而成,其劌目鉥心,致退之嘆為咸池音者,須于句法、骨力求之,不然退之拔鯨牙乎,何取乎憔悴枯槁?
《東目館詩見》
許彥周曰:東野可愛不可學,亦非僅言其凄戾。余謂高妙簡古,直是難學,惟遺物而立于獨者近之。
《東目館詩見》
東野清峭、意新、音脆、最不凡,亦少疲薾語。烏得以“寒”概之,殆以退之雄崛相形耳。
《詩法萃編》
閬仙、東野并擅天才,東野才力尤大,同時惟昌黎伯與相敵,觀集中聯(lián)句詩可見,兩人生李、杜之后,避千門萬戶之廣衢,走羊腸鳥道之仄徑,志在獨開生面,遂成僻澀一體。而東野古詩神旺興來,天骨開張之作,不特追逐李、杜,抑且希風漢京。
三唐詩品
(孟郊)與韓退之、李長吉同源,而鐫容露骨,故與閬仙有寒瘦之譏,而語重意??,固可針砭浮靡。七言蒼勁,有明遠之風。
《瓶粟齋詩話》
孟東野詩源出謝家集中,如《獻襄陽于大夫》及《汝州陸中丞席喜張從事至》、《游枋口柳溪》諸作,時見康樂家數(shù),特其句法出之镵刻耳。洪北江評東野詩,以為篇篇似占樂府,非確論也。

人物簡介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失姓名。生卒年、籍貫不詳。貞元年間,劉晏任大夫科選,多濫進。有人自稱山東野客,移書于劉,附詩譏之。事見《唐摭言》卷一三。《全唐詩外編》錄存此詩。

人物簡介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年不詳。字仲侯,侯官(今福建閩侯)人。13歲從父至杭州。曾救王伾于羅剎江。后折節(jié)讀書,不愿為官,遂變姓名隱居方山。順宗永貞元年(805),王伾為左散騎常侍,召之,不應(yīng)而遁去。《堅瓠壬集》卷一引《榕陰新檢》存黃子野事跡,并收錄黃子野詩2首?!度圃娎m(xù)拾》據(jù)之收入。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65—839 【介紹】: 唐河東聞喜人,字中立。德宗貞元五年進士。憲宗元和時,歷遷司封員外郎、中書舍人、御史中丞,力主削平藩鎮(zhèn)。唐師討蔡,以度視行營諸軍。還朝,遇刺傷首。議者欲罷度,帝不聽,即拜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旋以相職督諸軍力戰(zhàn),遂擒吳元濟。河北藩鎮(zhèn)大懼,由此歸順朝廷。封晉國公。穆宗時,數(shù)出鎮(zhèn)入相,以其用不用為天下重輕。文宗時,罷為山南東道節(jié)度使,以病乞還東都,乃作別墅號綠野堂,與白居易、劉禹錫觴詠其間。官終中書令。卒謚文忠。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765—839 字中立。排行十六,河東聞喜(今山西聞喜)人。德宗貞元五年(789)進士擢第。八年登博學宏詞科。十年復(fù)中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科,授河陰縣尉。憲宗元和年間任中書舍人、御史中丞,力主削藩,被李師道所遣刺客斫傷,憲宗用之益堅,遂拜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十二年(817)督師討平淮西,封晉國公。十四年出為河東節(jié)度使。穆宗長慶二年(822)及敬宗寶歷二年(826)曾兩次入相,后官至中書令。晚年留守東都,筑綠野堂以自適,與白居易、劉禹錫等唱酬甚密。生平見新、舊《唐書》本傳。元方回曰:“裴晉公度累朝元老,于功名之際盛矣,而詩人出其門尤盛。自為之詩,尤不可及?!?《瀛奎律髓》卷一七)寄馬贈張籍一事,詩壇傳為佳話。《全唐詩》存詩1卷?!度圃娡饩帯芳啊度圃娎m(xù)拾》補詩1首,斷句2。
唐詩匯評
裴度(765-839),字中立,河東聞喜(今山西聞喜)人。貞元五年(789)登進士第。又登宏辭科,補校書郎。舉賢良方正異等,調(diào)河陰尉。元和初,遷監(jiān)察御史、釗南西川節(jié)度掌書記。四年,召為起居舍人。自司封員外郎知制誥歷中書舍人、御史中丞。十年拜相。十二年率師平淮西吳元濟,以功封晉國公。后為皇甫鑄所構(gòu),出為河東節(jié)度使。長慶二年,守司徒,復(fù)知政事。又為李逢吉所陷,出為山南西道節(jié)度使。寶歷二年,復(fù)知政事。大和四年,出鎮(zhèn)襄州。八年,徙東都留守,加中書令。時宦官擅權(quán),度乃治第洛陽集賢里,號綠野堂,與白居易、劉禹錫以詩酒琴書相樂。開成二年,復(fù)授河東節(jié)度使。四年,詔許還朝,卒。有《裴晉公集》二卷?!?a target='_blank'>全唐詩》存詩一卷。
全唐詩補逸
裴度字中立,河東聞喜人。以討平淮蔡,擒吳元濟,封晉國公。其后誅宦官劉克明,迎立文宗,屢秉國政,身系天下重輕者垂三十年,時人以比郭汾陽。開成四年卒,年七十五。補詩一首。
全唐文·卷五百三十七
度字中立。河東聞喜人。貞元五年進士。舉宏詞科。累拜中書舍人。改御史中丞。元和十年拜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擢彰義軍節(jié)度淮西宣慰招討處置等使。討吳元濟。還朝策勛。進金紫光祿大夫宏文館大學士上柱國。封晉國公。復(fù)知政事。出為河東節(jié)度使。穆宗敬宗朝凡三知政事。文宗立。加門下侍郎集賢殿大學士太清宮使。進侍中。拜中書令。薨年七十五。冊贈太傅。謚文忠。會昌元年加贈太師。

作品評論

《蔡寬夫詩話》
晉公文字世不傳,晚年與劉、白放浪綠野橋,多為唱和。間見人文集,語多質(zhì)直渾厚,計應(yīng)似其為人,如“灰心緣忍事,霜鬢為論兵”之句,可謂深婉。

人物簡介

簡介
名神野,日本第五十二代天皇,桓武天皇次子,平城天皇同母弟,公元810年至823年在位,年號弘仁,后讓位于淳和天皇。禪位后居于京都以西的嵯峨院,寄情山水,琴書自娛,但仍實際掌控朝政,直至去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衛(wèi)州人,先世為博陵安平人,字野夫。崔蠡子。宣宗大中二年進士。僖宗乾符中累遷吏部侍郎。美文辭,善談辯,而馭事簡率,銓管非所長。出為陜虢觀察使。自恃清貴,不恤人之疾苦。百姓訴旱,蕘指庭樹曰:“此尚有葉,何旱之有?”乃笞之。吏民結(jié)怨。既而為軍人所逐,饑渴甚,投民舍求水,民以溺飲之。坐失守,貶端州司馬,終左散騎常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