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共5197,分347頁顯示  上一頁  267  268  269  270  271  273  274  275  276 下一頁
其它辭典(續(xù)上)
杜曇永(元老 金闕先生 )
全元起(別稱 金元起 )
釋法空( 金原宗 原宗 法興 法云 )
金祚(神敬 )
斛律金( 咸陽郡王 武 )
李靄之(金波處士 )
王銓(公衡 世稱 玉昆金友 )
權景宣(暉遠 千金郡公 恭 )
斛律光(明月 鉅鹿郡公、冠軍縣公、金爵咸陽王、武德郡公、中山郡公、清河郡公 )
阇那崛多( 德志 金步、金 )
釋法云(別稱 金深麥夫 金彡麥宗 公夌宗 真興 黃龍、法云 )
趙煚(賢通、圓通、通賢 平定縣男、金城郡公 )
李渾(金才 安武郡公 )
宋金剛(宋王 )
王湛(懷元 金水縣侯 敏 )
杜曇永 朝代:南梁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南朝梁臨江人。號元老。有道術。梁武帝天監(jiān)中乘舟載家南上玉笥山,駐清虛館,構清真宮。帝賜號金闕先生。后相傳于太白峰頂白日升天。
全元起 朝代:南齊至南梁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或作金元起。南朝時人。嘗仕于南朝齊、梁為侍郎。習《內經》,精醫(yī)術,患者爭延之。與巢元方、楊上善齊名。嘗造訪王僧儒問砭石之道,撰《內經訓解》,一稱《內經素問注》,八卷。

人物簡介

海東高僧傳·卷第一
釋法空。新羅第二十三法興王也。名原宗。智證王元子母延帝夫人。王身長七尺。寬厚愛人。乃神乃圣。彰信兆民。三年龍現(xiàn)楊井中。四年始置兵部。七年頒示律令。始制百官朱紫之秩。即位已來。每欲興佛法。群臣噪噪騰口舌。王難之。然念阿道之至愿。乃召群臣問曰。圣祖味鄒與阿道。肇宣佛教。大功未集而崩。能仁妙化。遏而不行。朕甚痛焉。當大立伽藍重興像設。其克從先王之烈。其如卿等何。大臣恭謁等諫曰。近者年不登。民不安。加以鄰兵犯境。師旅未息。奚暇勞民作役。作無用之屋哉。王懣左右無信。嘆曰。寡人以不德。叨承大寶。陰陽不序。黎民未安。故臣下逆而不從。誰能以妙法之術曉諭迷人者乎。久無應者。至十六年。奧有內史舍人樸厭髑(或云異次頓或云居次頓)年二十六。匪直也。人秉心塞淵。奮義見之勇。欲助洪愿。密奏曰。陛下若欲興佛教。臣請偽傳王命于有司曰。王欲創(chuàng)佛事。如此則群臣必諫。當即下敕曰。朕無此令。誰矯命耶。彼等當劾臣罪。若可其秦彼當服矣。王曰彼既頑傲。雖殺卿何服。曰大圣之教天神所奉。若斬小臣。當有天地之異。若果有變誰敢違傲。王曰本欲興利除害。反賊忠臣??蔁o傷乎。曰殺身成仁。人臣大節(jié)。況佛日恒明?;蕡D愈永。死之日猶生之年也。王大加嗟賞曰。汝是布衣。意懷錦繡。乃與厭髑。深結洪誓。遂傳宣曰。創(chuàng)寺于天鏡林。執(zhí)事者奉敕興功。延臣果面。折逆諍。王曰朕不出令。髑乃昌言。臣固為之。若行此法舉國泰安。茍有益于經濟。雖矯國令何罪。于是大會群臣問之。僉曰今見僧徒。童頭毀服。議論奇詭。而非常道。若忽從之恐有后悔。臣等雖死罪不敢奉詔。髑奮曰。今群臣之言非也。夫有非常之人。而后有非常之事。吾聞佛教淵奧。不可不行。且燕雀焉知鴻鵠之志哉。王曰眾人之言。牢不可破。汝獨異言。不能兩從。遂下吏將誅。髑告天誓曰。我為法就刑。庶興義利。佛若有神。吾死當有異事。及斬其頭。飛至金剛山頂落焉。白乳從斷處涌出。高數(shù)十丈。日色昏黑。天雨妙花。地大震動君臣士庶。咸皆上畏天變。下慟舍人重法隕命。相向舉哀而哭。遂奉遺體營葬金剛山禮也。于時君臣盟曰。自今而后。奉佛歸僧。有渝此盟。明神殛之。君子曰。大圣應千百年之運。仁發(fā)于祥。義動于瑞。莫不應乎天地亙乎日月動乎鬼神。而況于人乎。夫其自信于道則天地不得為不應然功貴成而業(yè)貴廣也。故茍有大賴。則輕泰山于鴻毛。壯哉。得其死所矣。是年下令禁殺生(按國史及古諸傳商量而述)。二十一年伐木天鏡林。欲立精舍。掃地得柱礎。石龕及階陛。果是往昔招提舊基。梁棟之用皆出此林。工既告畢。王遜位為僧。改名法空。念三衣瓦缽。志行高遠。慧悲一切。因名其寺。曰大王興輪寺。以大王所住故也。此新羅創(chuàng)寺之始。王妃亦奉佛為比丘尼。住永興寺焉。自此啟興大事故。王之謚曰法興。非虛美也。厥后每丁厭髑忌旦。設會于興輪寺。以追其遠及大王宗時。宰輔金良圖信向西方。舍二女。曰花寶。曰蓮寶。為此寺婢。又以逆臣毛尺族類充賤。故二種銅錫至今執(zhí)役。予游東都登金剛嶺。見孤墳短碑??徊荒茏灾埂J侨丈饺藭?。問其故。即吾舍人諱日也。亦可謂去滋久。思滋深矣。按阿道碑。法興王出法名法云。字法空。今按國史及殊異傳。分立二傳。諸好古者請詳撿焉。 贊曰。大抵國君與下舉事??膳c守成。未可與慮始。加有時之利不利。信無信系焉。則原宗雖欲創(chuàng)興佛法。固難朝令而夕行。然承本愿力。位據(jù)崇高。又賴賢臣啟沃。能以美利利天下。卒與漢明齊驅并駕。偉矣哉。夫何間言。以梁武比之非也。彼以人主為大同寺奴。帝業(yè)墜地。法空既遜讓以固其嗣。自引為沙門。何有于我哉。髑經所謂王比丘殊身同體矣。若乎掃迷云放性空之慧日挾之以飛者。惟厭髑之力乎。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北齊安定人,字神敬。驍勇尚氣,北魏孝明帝正光中,以良家子應雍州刺史元猛召,以軍功累遷龍驤將軍、靈州刺史。后隨魏孝武帝入關,以東北道大都督、晉州刺史入據(jù)東雍州。降高歡,以大都督從破西魏軍于邙山。除華州刺史,加開府儀同三司。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488—567 【介紹】: 北齊朔州敕勒部人。本名敦,字阿六敦。善騎射,行兵用匈奴法,望塵識馬步多少,嗅地知軍度遠近。六鎮(zhèn)起事時,隨破六韓拔陵。后降魏,授第二領民酋長。秋朝京師,春還部落,號曰“雁臣”。從爾朱榮擊葛榮、元顯,以功加鎮(zhèn)南大將軍。爾朱兆等作亂,金隨高歡起兵。屢立戰(zhàn)功,為北齊開國勛臣。官至左丞相、封咸陽郡王。子孫為公侯,女為后妃,一門貴顯。性質直,不識字。嘗奉高歡命以鮮卑語唱《敕勒歌》,此歌因傳世。卒謚武。
李靄之 朝代:南梁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南朝梁華陰人。善畫山水寒林,又善畫貓。為羅紹威所重,為建金波亭以為援毫之所,因號金波處士。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南朝梁瑯邪臨沂人,字公衡。尚梁武帝女永嘉公主,拜駙馬都尉。官侍中、丹陽尹。學不及弟錫,然孝行齊焉,世稱玉昆金友。官終衛(wèi)尉卿。
權景宣 朝代:北周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567 【介紹】: 北周天水顯親人,字暉遠。初為魏行臺蕭寶夤所用,寶夤敗,歸里。后為宇文泰行臺郎中。魏孝武帝西遷,授步兵校尉、秦州大中正。曉兵權,有智謀,以戰(zhàn)功累遷南陽郡守,歷廣、豫、并、安四州刺史。入周,武帝時進爵千金郡公,授荊州總管、荊州刺史。受敕統(tǒng)水軍至夏口拒陳湘州刺史華皎,以驕縱納賄,將士不肯用命,敗北,幾獲罪,遇赦,尋卒。謚恭。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515—572 【介紹】: 北齊朔州敕勒部人,字明月。斛律金長子。工騎射,初為侯景部下,后事高歡。稱“射雕手”。高澄為世子時,光為親信都督。北齊時歷位太子太保尚書令。屢敗周師,高湛河清三年,大敗尉遲迥于芒山、高緯武平元年,破宇文桀于宜陽。周人懼憚之,以功拜左丞相。后被祖珽所讒,高緯疑之,被殺。
全北齊文·卷七
光字明月,朔州敕勒部人,左丞相金子。神武擢為都督,遷征虜將軍、衛(wèi)將軍,封永樂縣子,進爵為伯。齊受禪,加開府儀同三司,別封西伯縣子,除晉州刺史,歷朔州刺史,加特進,乾明初除晉州刺史,皇建初進爵鉅鹿郡公,大寧初除尚書右仆射太子太保,河清中為司空,遷司徒,進太尉,又封冠軍縣公,天統(tǒng)初轉大將軍,除太保,襲父金爵咸陽王,別封武德郡公,遷太傅,武平中又封中山郡公,加右丞相、并州刺史,拜左丞相,又別封清河郡公,為祖珽所譖誅。周武入鄴,追贈上柱國、崇國公。
阇那崛多 朝代:南北朝末隋初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隋僧。犍陀羅國人,姓金步氏,譯名德志。父為國之宰輔。崛多髫齔之年立愿出家。隨本師歷游諸國。北周明帝武成時初至長安。武帝時為造四天王寺居住。尋西還,至突厥,為所留。入隋,文帝開皇中再入京師。召居大興善寺翻譯佛經。所譯有《佛本行經》、《法炬》、《威德》、《護念》、《賢護》等經一百七十六卷。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二 譯經科
華言德志。北賢豆揵陀羅國人。髫齔出家于其國之大林寺。既登戒品之三夏。年方二十有七。即與其落發(fā)師勝名。得戒師志賢。游方弘法。路由迦臂施國踰大雪山。備嘗崄岨。至鄯州。則西魏后元年也。以周明帝武成初。駐錫長安之草堂寺。未幾譽徹上聽。詔偕勝名智賢二師。后園論法。且為造四天王寺。傳度梵文。則十一面觀音。金仙所問經是也。會譙王宇文儉鎮(zhèn)蜀。邀俱往。止龍淵寺。建德廢教。逼從祿仕。以死辭。詔放歸。北陷突厥。連丁二師喪。初沙門寶暹。道邃。僧曇等。以齊武平間西訪經法。獲梵本二百六十部。以東。至是亦宿留突厥。以避周禍。相得歡甚。會隋受禪。而暹等先以所獲經來。上詔訪宿德傳譯。開皇五年。崛多偕使者。謁文帝于洛陽。即詔就職于大興善寺。時耶舍已亡。久曠元匠。更詔婆羅門僧達磨笈多。居士高天奴。高和仁。兄弟。同傳梵語。置十大德。沙門僧休。法粲。法經?;鄄亍:樽?。慧遠。法纂。僧暉。明穆。曇遷。等。監(jiān)掌翻事。銓定宗旨。明穆彥琮重對梵本。詳審文義。開皇二十年崛多唱滅。春秋七十又八。始終出經三十七部。一百七十六卷。則佛本行集。法炬。威德。護念。賢護。等是也。
續(xù)高僧傳·卷第二 譯經篇二
阇那崛多。隋言德志北賢豆。賢豆。本音因陀羅婆陀那。此云主處。謂天帝所護故也。賢豆之音。彼國之訛略耳。身毒天竺。此方之訛稱也。而彼國人??傃再t豆而已。乃之以為五方也。 揵陀啰國人也。隋言香行國焉。居富留沙富羅城。云丈夫宮也。剎帝利種。姓金(俱凡反)步。此云項也。謂如孔雀之項。彼國以為貴姓。父名跋阇邏婆啰。此云金剛堅也。少懷遠量長乘清范。位居宰輔燮理國政。崛多昆季五人。身居最小。宿殖德本早發(fā)道心。適在髫髫便愿出家。二親深識其度。不違其請。本國有寺名曰大林。遂往歸投。因蒙度脫。其郁波弟耶。此云常近受持者。今所謂和上。此乃于闐之訛略也。名曰嗜那耶舍。此云勝名。專修宴坐妙窮定業(yè)。其阿遮利耶。此云傳授?;蛟普小<此^阿阇梨也。亦近國之訛略耳。名曰阇若那跋達啰。此云智賢。遍通三學偏明律藏。崛多自出家后。孝敬專誠。教誨積年。指歸通觀。然以賢豆圣境靈跡尚存。便隨本師具得瞻奉。時年二十有七。受戒三夏。師徒結志游方弘法。初有十人。同契出境。路由迦臂施國。淹留歲序。國王敦請其師。奉為法主。益利頗周。將事巡歷。便踰大雪山西足。固是天險之峻極也。至厭怛國。既初至止。野曠民希。所須食飲無人營造。崛多遂舍具戒。竭力供待。數(shù)經時艱。冥靈所祐。幸免災橫。又經渴啰槃陀及于闐等國。屢遭夏雨寒雪。暫時停住。既無弘演。棲寓非久。又達吐谷渾國。便至鄯州。于時即西魏大統(tǒng)元年也。雖歷艱危心逾猛勵。發(fā)蹤跋涉三載于茲。十人之中過半亡沒。所馀四人僅存至此。以周明帝武成年。初屆長安。止草堂寺。師徒游化已果來心。更登凈壇再受具足。精誠從道尤甚由來。稍參京輦漸通華語。尋從本師勝名。被明帝詔延入后園。共論佛法。殊禮別供充諸禁中。思欲通法無由自展。具情上啟。即蒙別敕。為造四天王寺。聽在居住。自茲已后乃翻新經。既非弘泰。羈縻而已。所以接先闕本。傳度梵文。即十一面觀音。金仙問經等是也。會譙王宇文儉鎮(zhèn)蜀。復請同行于彼三年。恒任益州僧主。住龍淵寺。又翻觀音偈佛語經。建德隳運像教不弘。五眾一期同斯俗服。武帝下敕追入京輦。重加爵祿逼從儒禮。秉操鏗然守死無懼。帝憫其貞亮。哀而放歸。路出甘州北由突厥。阇梨智賢還西滅度。崛多及以和上。乃為突厥所留。未久之間和上遷化。只影孤寄莫知所安。賴以北狄君民頗弘福利。因斯飄寓。隨方利物。有齊僧寶暹道邃僧曇等十人。以武平六年。相結同行采經西域。往返七載將事東歸。凡獲梵本二百六十部。行至突厥。俄屬齊亡。亦投彼國。因與同處講道相娛。所赍新經請翻名題??迸f錄目轉覺巧便。有異前人。無虛行苦同誓焚香共契宣布。大隋受禪佛法即興。暹等赍經先來應運。開皇元年季冬屆止京邑。敕付所司訪人令譯。二年仲春便就傳述。夏中詔曰。殷之五遷恐民盡死。是則居吉兇之土。制短長之命。謀新去故如農望秋。龍首之山。川原秀麗卉木滋阜。宜建都邑定鼎之基。永固無窮之業(yè)。在茲可域。城曰大興城。殿曰大興殿。門曰大興門??h曰大興縣。園花池沼其號并同。寺曰大興善也。于此寺中傳度法本。時崛多仍住北狄。至開皇五年。大興善寺沙門曇延等三十馀人。以躬當翻譯音義乖越。承崛多在北。乃奏請還。帝乃別敕追延。崛多西歸已絕。流滯十年。深思明世重遇三寶。忽蒙遠訪欣愿交并。即與使乎同來入國。于時文帝巡幸洛陽。于彼奉謁。天子大悅賜問頻仍。未還京闕尋敕敷譯。新至梵本眾部彌多。或經或書。且內且外。諸有翻傳必以崛多為主。僉以崛多言識異方字曉殊俗。故得宣辯自運。不勞傳度。理會義門句圓詞體。文意粗定銓本便成。筆受之徒不費其力。試比先達抑亦繼之。爾時耶舍已亡。專當元匠。于大興善更召婆羅門僧達摩笈多。并敕居士高天奴高和仁兄弟等。同傳梵語。又置十大德沙門僧休法粲法經慧藏洪遵慧遠法。纂僧暉明穆曇遷等。監(jiān)掌翻事銓定宗旨。沙門明穆彥琮。重對梵本再審覆勘整理文義。昔支曇羅什等所出大集。卷軸多以三十成部。及耶舍高齊之世出月藏經一十二卷。隋初后出日藏分一十五卷。既是大集廣本。而前后譯分。遂便支離。部帙羈散。開皇六年。有招提寺沙門僧就。合之為六十卷。就少出家專寶坊學。雖加宣導恨。文相未融。乃例括相從。附入大部。至于詞旨愜當未善精窮。比有大興善寺沙門洪慶者。識度明達。為國監(jiān)寫藏經。更釐改就所合者。名題前后甚得理致。且今見翻諸經。有多是大集馀品。略而會之應滿百卷。若依梵本。此經凡十萬偈。據(jù)以隋文可三百卷。崛多曾傳。于闐東南二千馀里有遮拘迦國。彼王純信敬重大乘。宮中自有摩訶般若大集華嚴三部。王躬受持親執(zhí)鎖鑰。轉讀則開香華供養(yǎng)?;蛞灾T餅果誘引小王令其禮拜。此國東南可二十馀里。山甚巖險有深凈窟。置大集華嚴方等寶積楞伽方廣舍利弗花聚二陀羅尼都薩羅藏摩訶般若八部般若大云經等凡十二部。減十萬偈。國法相傳防衛(wèi)守護。又有入滅定羅漢三人??咧卸U寂。每至月半。諸僧就山為其凈發(fā)。此則人法住持。有生之所憑賴。崛多道性純厚神志剛正。愛德無厭求法不懈。博聞三藏遠究真宗。遍學五明兼閑世論。經行得道場之趣??偝滞ㄉ裰渲?。三衣一食終固其誠。仁濟弘誘非關勸請。勤誦佛經老而彌篤。強識先古久而逾詣。士庶欽重道俗崇敬。隋滕王遵仰戒范。奉以為師。因事塵染流擯東越。又在甌閩道聲載路身心兩救為益極多。至開皇二十年。便從物故。春秋七十有八。自從西服來至東華。循歷翻譯合三十七部。一百七十六卷。即佛本行集法炬威德護念賢護等經是也。并詳括陶冶理教圓通。文明義結具流于世。見費長房三寶錄。初隋高祖又敕崛多。共西域沙門若那竭多開府高恭恭息都督天奴和仁及婆羅門毗舍達等。于內史內省。翻梵古書及乾文。至開皇十二年。書度翻訖。合二百馀卷。奏聞進內。見唐貞觀內典錄。時又有優(yōu)婆塞。姓瞿曇氏。名達磨般若。隋言法智。父名般若流支。備詳馀傳。智本中天國人。流滯東川遂向華俗。而門世相傳祖習傳譯。高齊之季為昭玄都。齊國既平佛法同毀。智因僧職轉任俗官。再授洋州洋川郡守。隋氏受禪。梵牒即來。有敕召還使掌翻譯。法智妙善方言。執(zhí)本自傳。不勞度語。譯業(yè)報差別經等。成都沙門釋智鉉。筆受文詞銓序義體。日嚴寺沙門彥琮制序。見隋代經錄。

人物簡介

海東高僧傳·卷第一
釋法云。俗名公夌宗。謚曰真興。而法興王弟葛文王之子也。母金氏。生七歲即位。克寬克仁。敬事而信。聞善若驚。除惡務本。七年興輪寺成。許人出家為僧尼。八年命大阿餐柒夫等廣集文士。修撰國史。十年梁遣使。與入學僧覺德送佛舍利。王使群臣奉迎興輪寺前路。十四年命有司筑新宮于月城東。黃龍見其地。王疑之改為佛寺。號曰黃龍。二十六年陳遣使劉思及僧明觀。送釋氏經論七百馀卷。二十七年祇園實際二寺成。而黃龍亦畢功。三十三年十月為戰(zhàn)死士卒設八關齋會于外寺。七日乃罷。三十五年鑄黃龍寺丈六像?;騻靼⒂跛捍d黃金至絲浦。輸入而鑄焉。語在慈藏傳。三十六年丈六出淚至踵。三十七年始奉原花為仙郎。初君臣病無以知人。欲使類聚群游。以觀其行儀。舉而用之。遂簡美女二人。曰南無。曰俊貞。聚徒三百馀人。二女爭妍。貞引南無。強勸酒醉。而投河殺之。徒人失和而罷。其后選取美貌男子。傳粉妝飾之。奉為花郎。徒眾云集?;蛳嗄ヒ缘懒x。或相悅以歌樂。娛游山水。無遠不至。因此知人之邪正。擇其善者薦之于朝。故金大問世記云。賢佐忠臣。從此而秀。良將猛卒。由是而生。崔致遠鸞郎碑序曰。國有玄妙之道。曰風流。實乃包含三教。接化群生。且如入則孝于家。出則忠于國。魯司寇之旨也。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周柱史之宗也。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竺乾太子之化也。又唐令狐澄新羅國記云。擇貴人子弟之美者傳粉妝飾。而奉之名曰花郎。國人皆尊事之。此蓋王化之方便也。自原郎至羅末。凡二百馀人。其中四仙最賢。且如世記中。王幼年即祚。一心奉佛。至末年祝發(fā)為浮屠。被法服自號法云。受持禁戒。三業(yè)清凈。遂以終焉。及其薨也。國人以禮葬于哀公寺之北峰。是歲安含法師至自隋。至安含傳辨之。 贊曰。風俗之于人大矣哉。王者欲移易。于當世如水之就下。沛然孰禦哉。始真興既崇像教。設花郎之游。國人樂從仿效。如趍寶肆。如登春臺。要其歸在乎遷善徙義。鴻漸于大道而已。彼漢哀帝徒以色是愛。故班固曰。柔曼之傾人意。非特女徒。蓋亦有男色焉。評之不可同日而語矣。
趙煚 朝代:南北朝末隋初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532—599 【介紹】: 隋天水人,字賢通。深沉有器局。仕北周,歷陜州刺史。屢御陳師,有功,遷大宗伯。入隋,進位大將軍,賜金城郡公,拜尚書右仆射。后出為冀州刺史,以德化民,有惠于州。嘗有疾,州民奔馳爭為祈禱。卒于官。
全隋文·卷九
煚字圓通,一作通賢,天水西人。魏末,為周文帝相府參軍,封平定縣男,轉中書侍郎。周受禪,遷陜州刺史,授開府儀同三司。遷荊州總管長史,入為民部中大夫。建德中,除益州總管長史,入為天官司會,累遷御正上大夫。大象中,加上開府,復拜天官都司會,遷大宗伯。隋受禪,進大將軍,封金城郡公,出為相州刺史。徵尚書右仆射,出為陜州刺史,轉冀州刺史。
李渾 朝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615 【介紹】: 隋隴西成紀人,字金才。李穆第十子。貌瑰偉,仕北周左侍上士,依楊堅,以軍功封安武郡公。入隋,從破突厥,進位大將軍。初,穆長孫李筠卒,文帝議立嗣。渾愿以封國賦斂之半,奉妻兄宇文述,以求襲封。述白帝。渾既紹父業(yè)為申國公,奉穆嗣,日益豪侈。二歲之后不以俸物與述。述大恚,告反,渾宗族三十余人被誅。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620 【介紹】: 隋唐時易州人。隋末,聚眾萬人于易州界起事。唐高祖武德二年,為竇建德所敗,率余眾奔劉武周。武周以其善用兵,號為宋王,委以軍事,以妹妻之。遂說武周南向以圖天下,屢敗唐兵,進據(jù)太原。三年,被秦王李世民戰(zhàn)敗,亡奔突厥。旋謀歸易州,為突厥追騎所獲,腰斬之。
王湛 朝代:隋末唐初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580—672 【介紹】: 唐雍州人,字懷元。隋煬帝大業(yè)末,州舉孝廉。唐高祖起兵后,從平霍邑,歷丞相、相國二府典答、參軍事。唐開國后,擢通事舍人、通直散騎侍郎,封金水縣侯。曾奉使嶺南。遷虞部郎中。丁憂后,起為隴西別駕,歷官商、鄜二州刺史、荊州大都督府司馬、冀州刺史。高宗龍朔三年,遷瀘州都督。乾封二年,致仕。卒謚敏。有《遺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