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盤中釣
釣魚座上
銅盤釣魚
相關(guān)人物左慈
曹操(魏武帝)
《后漢書》卷八十二下《方術(shù)傳·左慈傳》
左慈字元放,廬江人也。少有神道。嘗在司空曹操坐,操從容顧眾賓曰:「今日高會,珍羞略備,所少吳松江鱸魚耳?!狗庞谙伦鴳?yīng)曰:「此可得也?!挂蚯筱~盤貯水,以竹竿餌釣于盤中,須臾引一鱸魚出。操大拊掌笑,會者皆驚。操曰:「一魚不周坐席,可更得乎?」放乃更餌鉤沈之,須臾復(fù)引出,皆長三尺馀,生鮮可愛。操使目前鲙之,周浹會者。操又謂曰:「既已得魚,恨無蜀中生姜耳?!?/span>
例句
玉管時來鳳,銅盤即釣魚。
賣鲊市中何許人,釣魚坐上誰家子。
《全唐詩》卷三百五十二〈江雪〉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典故兒時某丘某水
某水釣,某丘游
昔時釣游某地
相關(guān)人物韓愈
《韓昌黎文集》卷四〈送楊少尹序〉
昔疏廣受二子以年老。一朝辭位而去。于時公卿設(shè)供張。祖道都門外。車數(shù)百兩。道路觀者多嘆息泣下。共言其賢。漢史既傳其事。而后世工畫者又圖其跡。至今照人耳目。赫赫若前日事。國子司業(yè)楊君巨源。方以能詩訓(xùn)后進。一旦以年滿七十。亦白丞相去歸其鄉(xiāng)。世常說古今人不相及。今楊與二疏。其意豈異也。予忝在公卿后。遇病不能出。不知楊侯去時。城門外送者幾人。車幾兩。馬幾匹。道旁觀者。亦有嘆息知其為賢以否。而太史氏又能張大其事為傳繼二疏跡否。不落莫否。見今世無工畫者。而畫與不畫。固不論也。然吾聞楊侯之去。丞相有愛而惜之者。白以為其都少尹。不絕其祿。又為歌詩以勸之。京師之長于詩者。亦屬而和之。又不知當(dāng)時二疏之去。有是事否。古今人同不同。未可知也。中世士大夫以官為家。罷則無所于歸。楊侯始冠。舉于其鄉(xiāng)。歌鹿鳴而來也。今之歸。指其樹曰。某樹吾先人之所種也。某水某邱吾童子時所釣游也。鄉(xiāng)人莫不加敬。誡子孫以楊侯不去其鄉(xiāng)為法。古之所謂鄉(xiāng)先生沒而可祭于社者。其在斯人歟。其在斯人歟。
典故千山鳥飛絕
千蹊萬徑行蹤滅
千山絕影飛禽怕
一蓑獨釣絲千尺
飛鳥千山絕
野鳥千山飛絕
《全唐詩》卷三百五十二〈江雪〉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典故 泥曳龜
泥中龜
曳泥途
莊龜
莊生釣
相關(guān)人物莊子
《莊子》外篇·卷六下《秋水》
「莊子釣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內(nèi)累矣!』莊子持竿不顧,曰:『吾聞楚有神龜,死已三千歲矣,王巾笥而藏之廟堂之上。此龜者,寧其死為留骨而貴乎,寧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寧生而曳尾涂中。』莊子曰:『往矣!吾將曳尾于涂中?!弧?/span>
簡釋
曳尾:詠雅逸生活。唐齊己《刳腸龜》:“到腸徒自屠,曳尾復(fù)何累?!?/p>
例句
還尋九江去,安肯曳泥途。
李斯溷鼠心應(yīng)動,莊叟泥龜意已堅。
曳尾辭泥后,支床得水初。
麒麟作脯龍為醢,何似泥中曳尾龜。
刳腸徒自屠,曳尾復(fù)何累。可憐濮水流,一葉泛莊子。
典故 鰲嶺
釣連鰲
龍伯釣鰲
龍伯國人
龍伯釣
巨鰲釣
龍伯翁
巨鰲連釣
龍伯啖
三島釣鰲
長竿釣巨鰲
鰲駕蓬萊
巨鰲
龍伯戲
一釣十五鰲
《列子·湯問》
而龍伯之國有大人,舉足不盈數(shù)步而暨五山之所,一釣而連六鰲,合負而趣歸其國,灼其骨以數(shù)焉。
晉·張華《博物志》卷二引《河圖玉版》
龍伯國人長三十丈,生萬八千?而死。
《列子集釋》卷五〈湯問篇〉
「渤海之東不知幾億萬里,有大壑焉,實惟無底之谷,其下無底,名曰歸墟。八弦九野之水,天漢之流,莫不注之,而無增無減焉。其中有五山焉:一曰岱輿,二曰員嶠,三曰方壺,四曰瀛洲,五曰蓬萊。其山高下周旋三萬里,其頂平處九千里。山之中閒相去七萬里,以為鄰居焉。其上臺觀皆金玉,其上禽獸皆純縞。珠玕之樹皆叢生,華實皆有滋味;食之皆不老不死。所居之人皆仙圣之種;一日一夕飛相往來者,不可數(shù)焉。而五山之根無所連箸,常隨潮波上下往還,不得暫峙焉。仙圣毒之,訴之于帝。帝恐流于西極,失群仙圣之居,乃命禺彊使巨鰲十五舉首而戴之。迭為三番,六萬歲一交焉。五山始峙而不動。而龍伯之國有大人,舉足不盈數(shù)步而暨五山之所,一釣而連六鰲,合負而趣歸其國,灼其骨以數(shù)焉。于是岱輿員嶠二山流于北極,沈于大海,仙圣之播遷者巨億計。帝憑怒,侵減龍伯之國使阨,侵小龍伯之民使短。至伏羲神農(nóng)時,其國人猶數(shù)十丈。……」
簡釋
釣鰲:詠仙,或喻事業(yè)非凡。唐李白《贈薛校書》:“未夸觀濤作,空郁釣鰲心?!?/p>
龍伯國人:指仙人。唐杜甫《荊南兵馬使太常卿公大食刀歌》:“蒼水使者捫赤絳,尤伯國人罷釣鰲?!?/p>
例句
鰲冠三山安海浪,龍盤九鼎鎮(zhèn)皇都。
此中即是神仙地,引手何妨一釣鰲。
點對連鰲餌,搜求縛虎符。
龍伯釣鰲時,蓬萊一峰坼。
未誇觀濤作,空郁釣鰲心。
我欲東召龍伯翁,上天揭取北斗柄。
蒼水使者捫赤絳,龍伯國人罷釣鰲。
龍伯驅(qū)風(fēng)不敢上,百川噴雪高崔嵬。
太公取璜我不取,龍伯釣鰲我不釣。
獨向若耶溪上住,誰知不是釣鰲人。
河清海晏少波濤,幾載垂鉤不得鰲。
《新唐書》卷一百九十六〈隱逸列傳·張志和〉~5608~
張志和字子同,婺州金華人。始名龜齡。父游朝,通莊、列二子書,為象罔、白馬證諸篇佐其說。母夢楓生腹上而產(chǎn)志和。十六擢明經(jīng),以策干肅宗,特見賞重,命待詔翰林,授左金吾衛(wèi)錄事參軍,因賜名。后坐事貶南浦尉,會赦還,以親既喪,不復(fù)仕,居江湖,自稱煙波釣徒。著玄真子,亦以自號。有韋詣?wù)?,為撰?nèi)解。志和又著太易十五篇,其卦三百六十五。善圖山水,酒酣,或擊鼓吹笛,舐筆輒成。嘗撰漁歌,憲宗圖真求其歌,不能致。李德裕稱志和「隱而有名,顯而無事,不窮不達,嚴(yán)光之比」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