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146—1212 【介紹】: 宋吉州廬陵人,徙居寧都,字光祖,號唯庵。為南昌簿,簿書繁冗,勾稽不倦,毫無遺漏。累遷肇慶府節(jié)度推官。寧宗慶元初,禁偽學(xué),以曾師事朱熹,罷歸,自信更堅,未嘗少挫。有《唯庵棐稿》。
全宋詩
曾興宗(一一四六~一二一二),字光祖,自號唯庵鈍叟,寧都(今屬江西)人。從朱熹學(xué)。寧宗慶元五年(一一九九)廷對入等,調(diào)南昌縣主簿。遷肇慶府節(jié)度推官。寧宗嘉定五年卒,年六十七。有《唯庵棐稿》十卷,已佚。事見《勉齋集》卷三七《肇慶府節(jié)度推官曾君行狀》。今錄詩三首。

人物簡介

全宋詩
梁文奎,東莞(今屬廣東)人。寧宗開禧元年(一二○五)進士(清雍正《廣東通志》卷三一)。今錄詩二首。
全粵詩·卷二九
梁文奎,號鈍庵。東莞人。博學(xué)強記,為文尚理致。宋寧宗開禧元年(一二○五)廷對幾中首選,時韓侂胄當(dāng)國,以策語切直,故為所排,易置乙科第一。性不喜干人,居左藏十馀年不調(diào),處之自如。以直諫忤當(dāng)?shù)馈J窂涍h專權(quán),乃乞歸。筑迎翠樓,講學(xué)其中,四方學(xué)子多就之。明黃佐嘉靖四十年《廣東通志》卷五八、明張二果崇禎十二年《東莞縣志》卷六有傳。詩二首。
《漢語大詞典》:厲世磨鈍(厲世磨鈍)
見“ 厲世摩鈍 ”。
《國語辭典》:厲世摩鈍(厲世摩鈍)  拼音:lì shì mó dùn
警勵世人,磨鍊魯鈍的人。引申指有振作人才之志?!稘h書。卷六七。梅福傳》:「爵祿束帛者,天下之厎石,高祖所以厲世摩鈍也?!?/div>
《國語辭典》:鹵鈍(鹵鈍)  拼音:lǔ dùn
魯鈍、愚笨?!稏阕?。外篇。勖學(xué)》:「經(jīng)術(shù)深則高才者洞達,鹵鈍者醒悟?!挂沧鳌隔斺g」。
分類:遲鈍愚笨
五鈍使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謂本惑十使中貪瞋癡慢疑之五使。貪瞋癡慢之四使,都為迷執(zhí)于世間事物而起之惑,其性分鈍者,故謂為鈍使。疑使為就四諦真理而起之惑,以猶豫不決為自性,其性分亦非銳者,故類從貪等四使而為鈍使。
【佛學(xué)常見辭匯】
五種慢性的煩惱,即貪、瞋、癡、慢、疑。(參見:十使)
【三藏法數(shù)】
(出天臺四教儀集注)
五鈍者,鈍即遲鈍也。謂此五種妄惑,由推前身見等五種利使而生,對利說鈍,故名鈍使。
〔一、貪欲使〕,貪即引取無厭也。謂諸眾生,貪著世間色欲財寶,恣縱心情,而無厭足,由此貪惑之所驅(qū)役,流轉(zhuǎn)三界,故名為使。(三界者,欲界、色界、無色界也。)
〔二、瞋恚使〕,瞋即忿怒,謂諸眾生,于違情境上,起諸瞋恚,惱亂自他,由此瞋惑之所驅(qū)役,流轉(zhuǎn)三界,故名為使。
〔三、無明使〕,無明即迷惑不了,乃癡惑也。謂諸眾生,以迷心緣境,于一切法,不能明了,由此癡惑之所驅(qū)役,流轉(zhuǎn)三界,故名為使。
〔四、慢使〕,慢即自恃輕他也。謂諸眾生,自恃種姓富貴,有德有才,輕蔑于他。由此慢心之所驅(qū)役,流轉(zhuǎn)三界,故名為使。
〔五、疑使〕,疑即猶豫不決也。謂諸眾生,迷心乖理,不能通達法相,由此疑惑之所驅(qū)役,流轉(zhuǎn)三界,故名為使。
十使
【佛學(xué)大辭典】
(名數(shù))又曰十大惑。亦曰十根本煩惱。此中分利鈍二種。貪瞋癡慢疑五者,謂之五鈍使。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五者,謂之五利使。(參見:五利使及五鈍使)
【佛學(xué)大辭典】
(名數(shù))一貪欲,二瞋恚,三無明(又云愚癡),四慢,五疑,六身見(又云我見),七邊見,八邪見,九見取見,十戒取見。一切諸使中以此十使為根本,故標(biāo)出為十使,又曰十煩惱,十惑,十隨眠。臺宗稱前五者曰五鈍使,后五者曰五利使。依惑性之利鈍而分之也。又以見思分別小乘俱舍之義,謂前四使通于見思二惑,疑以下之六使,唯為見惑。又大乘唯識之義,四使與身邊二見之六使,通于見修,疑與邪取戒三見之四使,唯為見惑。見大乘義章六,法界次第上之上。
【佛學(xué)常見辭匯】
又名十惑,或十根本煩惱,即一、貪,貪愛五欲;二、瞋,瞋恚無忍;三、癡,愚癡無明;四、慢,驕慢自大;五、疑,狐疑猜忌;六、身見,執(zhí)取五蘊根身;七、邊見,執(zhí)取常斷二見;八、邪見,謗無因果,壞諸善事;九、見取見,執(zhí)持成見,非果計果;十、戒禁取見,執(zhí)持不正戒,非因計因。前五是五鈍使,后五是五利使,使是煩惱的別名,因煩惱能使眾生流落于生死。
【佛學(xué)次第統(tǒng)編】
十使者,即十煩惱也。謂貪、瞋、癡、慢、疑、身、邊、邪、取、戒之十也。臺家分為五鈍使、五利使。
一、五鈍使 謂貪、瞋、癡、慢、疑也。
二、五利使 謂身、邊、邪、取、戒也。
鈍謂遲鈍,謂此五種妄惑,由推身見等五種利使而生,對利而言,故名為鈍。利即快利,謂此五種妄惑,動念即生,造次恒有也。
【三藏法數(shù)】
(出法界次第)
使即驅(qū)役之義。謂此貪等十使,皆能驅(qū)役行者心神,流轉(zhuǎn)三界生死也。(三界者,欲界、色界、無色界也。)
〔一、貪使〕,引取之心名為貪。謂于一切物及順情之境,引取無厭,是為貪使。
〔二、嗔使〕,忿怒之心名為瞋。謂于一切違情之境,即起忿怒,是為瞋使。
〔三、癡使〕,迷惑之心名為癡,謂于一切事理,無所明了,妄生邪見,起諸邪行,是為癡使。
〔四、慢使〕,自恃輕他之心名為慢。謂由恃己種姓、富貴、才能,輕蔑于他,是為慢使。
〔五、疑使〕,迷心乖理名為疑。謂若修戒定等法,不別真?zhèn)危碘g無明,猶豫無決,是為疑使。
〔六、身見使〕,謂于名色陰入界中妄計有身,強立主宰,恒起我見,是為身見使。(陰即色受想行識之五陰也。入即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色聲香味觸法六塵,根塵相入,故名十二入也。界即六根、六塵、六識之十八界也。)
〔七、邊見使〕,謂于斷常中,執(zhí)斷非常,執(zhí)常非斷。但執(zhí)一邊,是為邊見使。(斷常者,謂外道妄計此身死已不生,故名斷見;復(fù)計此身死已后當(dāng)再生,故名常見。)
〔八、邪見使〕,謂邪心取理,不信因果,斷諸善根,作一闡提行,是為邪見使。(梵語一闡提,華言信不具。)
〔九、見取使〕,謂于非真勝法中,謬計涅槃,心生取著,及行道之時,雖入種種觀門,而真明未發(fā),謬計所得為真、為勝,心生取著,是為見取使。(真勝法者,謂佛之正法,為真、為勝也。梵語涅槃,華言滅度。真明未發(fā)者,謂本性之明,未顯發(fā)也。)
〔十、戒取使〕,謂于非戒中,謬以為戒,取以進行;如外道妄持雞狗等邪戒,執(zhí)為正戒,是為戒取使。(雞狗戒者,謂外道妄計前世從雞狗中來,即獨立、啖穢,而行苦行也。)
鈍色
【佛學(xué)大辭典】
(雜語)法衣喪服之色,黑色之壞色也。即灰色。
鈍同二乘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天臺宗分通教之菩薩為鈍利二種,其鈍根之菩薩不能證悟中道,故與二乘同一。是曰鈍同二乘。
鈍使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十使中身、邊、邪、取、戒之五惑曰五利使。貧、瞋、癡、慢、疑之五惑曰五鈍使。使者煩惱之異名,迷于理之惑曰利使,迷于事之惑曰鈍使。
【佛學(xué)常見辭匯】
性質(zhì)很遲鈍的煩惱。(參見:五鈍使)
鈍根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愚鈍之根機,不堪成就佛道者。法華經(jīng)藥草喻品曰:「正見邪見,利根鈍根?!怪冈落浽唬捍耸墙右g根人語。未審接上根人復(fù)說何法?蘇軾詩曰:「鈍根仍落箭鋒機?!?br />【佛學(xué)常見辭匯】
愚鈍的根機,指領(lǐng)悟性不高的人。
鈍機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愚鈍之根機,不堪學(xué)佛道者。戒疏一上曰:「末代鈍機,情多狡詐?!?/div>
闇鈍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闇且鈍也。法華經(jīng)譬喻品曰:「諸根闇鈍,矬陋癴躄?!?/div>
闇鈍障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參見:十重障)
十重障
【佛學(xué)大辭典】
(名數(shù))別教之菩薩于十地所漸斷之十種重障也。一、異生性障,異生性者,以分別起之二障而名,以此二障之種子,建立凡夫異生性故也。菩薩初地之入心入于見道,即斷此障,以舍異生性而得圣性也。二、邪行障,所知障中俱生一分及所知障所起誤犯三業(yè)也。所知障障二地極凈之尸羅戒故入二地時,便能永斷。三、闇鈍障,所知障中俱生一分令所聞思修法忘失之障也。此障障三地之勝定與總持及其所發(fā)之殊勝三慧,故入三地時,便能永斷。四、微細煩惱現(xiàn)行障,所知障中俱生一分,攝于與第六識俱之身見等,為最下品故,不作意緣故,遠隨現(xiàn)行故,說名微細。彼障四地菩提分法,入四地時,便能永斷。五、于下乘般涅槃?wù)希现芯闵环?,令厭生死,樂趣涅槃,同下二乘,厭苦欣滅,彼障五地?zé)o差別道,入五地時,便能永斷。六、粗相現(xiàn)障行,所知障中俱生一分,執(zhí)有染凈粗相現(xiàn)行,障六地?zé)o染凈道,入第六地時,便能永斷。七、細相現(xiàn)行障,所知障中俱生一分執(zhí)有生滅細相現(xiàn)行,障七地妙無相道入七地時,便能永斷。八、無相中作加行障,所知障中俱生一分令無相觀不任運起,前之五地有相觀多,無相觀少,第六地?zé)o相觀多,有相觀少,第七地中純無相觀,雖恒相續(xù)而尚有加行,由無相中有加行故,未能任運現(xiàn)相及土,如是加行,障八地中無加行道,故得入八地時便能永斷。九、利他中不欲行障,所知障中俱生一分令于利樂有情事中,不欲勤行,樂修己利,障九地四無礙解,入九地時,便能永斷。十、于諸法中未得自在障,所知障中信生一分,令于諸法中不得自在,障十地大法智云及所含藏所起之事業(yè),入十地時,便能永斷。說見成唯識論九。
【佛學(xué)常見辭匯】
別教的菩薩在十地時所漸漸斷除的十種重障,即異生性障、邪行障、闇鈍障、微細煩惱現(xiàn)行障、于下乘般涅槃?wù)?、粗相現(xiàn)行障、細相現(xiàn)行障、無相中作加行障、利他中不欲行障、于諸法中未得自在障。
【佛學(xué)次第統(tǒng)編】
十重障者:
一、異生性障 異生性者,以分別起之二障而名,以此二障之種子,建立凡夫異生性故也。
二、邪行障 所知障中俱生一分,及所知障所起誤犯之業(yè)也。
三、闇鈍障 所知障中俱生一分,令所聞思修法忘失之障也。
四、細微煩惱現(xiàn)行障 所知障中俱生一分,攝于與第六識俱之身見等,為最下品故,不作意緣故,遠隨現(xiàn)行故,說名微細。
五、于下乘般涅槃?wù)稀∷现芯闵环?,令厭生死,樂趣涅槃,同下二乘,厭苦欣滅?br />六、粗相現(xiàn)行障 所知障中俱生一分,執(zhí)有染凈粗相現(xiàn)行。
七、細相現(xiàn)行障 所知障中俱生一分,執(zhí)有生滅細相現(xiàn)行。
八、無相中作加行障 所知障中俱生一分,令無相觀不任運起。
九、利他中不欲行障 所知障中俱生一分,令于利樂有情事中,不欲勤行,樂修己利。
十、于諸法中未得自在障 所知障中俱生一分,令于諸法中不得自在。
二根──利鈍二根
【三藏法數(shù)】
(出析玄記)
析玄云:見道行人,根有二種。謂須陀洹初果之人,破惑見理,名為見道。(梵語須陀洹,華言入流,謂預(yù)入圣人之流也。)
〔一、鈍根名隨信行〕,婆沙論云:由彼依信隨信起行,謂此一類行人,從來性多鈍故,自不披閱教文,但信他人言說而得悟道,故名隨信行。
〔二、利根名隨法行〕,婆沙論云:由彼依法隨法起行,謂此一類行人,從來性多利故,不信他言,但自披閱教典,而得悟道,故名隨法行。
鈍根名隨信行
【三藏法數(shù)】
婆沙論云:由彼依信隨信起行,謂此一類行人,從來性多鈍故,自不披閱教文,但信他人言說而得悟道,故名隨信行。
為鈍根重說
【三藏法數(shù)】
謂佛為弟子說長行經(jīng)竟,有根鈍不能解悟,更為重說偈頌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