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馬陰藏
【佛學大辭典】
(術語)三十二相之一。陰者男根也。佛之男根如馬陰,隱藏腹中,不現(xiàn)于外。
馬陰藏三摩地
【佛學大辭典】
(術語)大日如來住此三摩地而說愛染法。(參見:愛染王)
第六陰
【佛學大辭典】
(術語)五陰之外無第六陰,因而譬有名無實者為第六陰,如言第十三入第十九界。維摩經(jīng)觀眾生品曰:「如第六陰,如第七情。」
【佛學常見辭匯】
五陰之外,無第六陰,第六陰者,有名無實的意思。
【佛學大辭典】
(術語)謂色聲等之有為法也。其解釋諸師各異。天臺謂陰有二義:一陰者蔭覆之義,謂色聲等之有為法蔭覆真理也。二積聚之義,謂色聲等之有為法積聚生死之苦果也。止觀五上曰:「陰者陰蓋善法,此就因得名。又陰是積聚,生死重沓,此就果得名?!箖粲叭》e聚之一義。大乘義章八本曰:「積聚名陰,陰積多法故。」是言色聲等之有為法,多法積聚而為體也。已上二家皆為舊譯,梵語塞建陀Skandha之譯語也。然新譯以譯之為蘊,解積聚之義。為且視舊譯之陰字為陰陽之陰,因許積聚之義不許陰覆之義。若為陰覆之義,則梵語云缽羅婆陀。慈恩之義林章五本曰:「梵云塞建陀,唐言蘊,舊譯名陰(于禁反)。此陰是陰覆義。若言蔭者,梵本應云缽羅婆陀,案陰音應以于今反,陰陽之陰也(陰陽之陰,是陰積之義)。但仁王經(jīng)曰:「色名色蘊,心名四蘊,皆積聚性,隱覆真性。」又中論疏四末曰:「陰者陰殺也,其義主殺。以此五法能害慧命,是故經(jīng)中喻旃陀羅?!故侨缣炫_之釋,有蔭覆之義。名義集六曰:「蘊謂積聚,古翻陰,陰乃蓋覆,積聚有為,蓋覆真性?!?br />【佛學常見辭匯】
1。蔭覆之義,指色聲等之有為法蔭覆真理。2。積聚之義,謂色聲等之有為法積聚生死之苦果。
陰入界
【佛學大辭典】
(術語)五陰,十二入,十八界也。謂之三科。(參見:三科)。楞伽經(jīng)曰:「惟愿世尊。更為我說陰入界生滅?!?br />【佛學常見辭匯】
五陰、十二入、十八界。
三科
【佛學大辭典】
(術語)五蘊十二處十八界之三門,舊譯曰五陰十二入十八界。三門皆為欲破凡夫?qū)嵨抑畧?zhí)而施設。為凡夫之迷執(zhí)有偏頗,迷于心偏重者,合色而為一,開心而為四,立五蘊。色蘊之一,色也,后之受想行識,心之差別也。次為迷于色偏重者開色而為十,合心而為二,立十二處。五根五境之十處,色也。意根法境之二處,心也。次為色心共迷者,開色而為十,開心而為八。立十八界。五根五境之十界,色也。意根與法境及六識之八界,心也。此次第即上中下之三根也。說見毗婆沙論七。法界次第上之上。密教以之配于胎藏界佛蓮金之三部。為迷于心法者,說五蘊,表金剛部之智。為迷于色法者,說十二處,表蓮華部之理(密教色屬于法理),為色心雙迷者,說十八界,表蓮金不二之佛部。見秘藏記鈔九。
【三藏法數(shù)】
(出婆沙論并阿毗達磨品類足論)
論云:若迷心不迷色,則合色開心,數(shù)為五蘊;若迷色不迷心,則合心開色,數(shù)為十二入;若心色俱迷,則心色各開,數(shù)為十八界。如此開合說者,為令眾生于所迷處,委細而觀,故有三科不同焉。
〔一、五蘊〕(亦名五陰。)蘊,積聚也。謂積聚色受想行識五法以成身也。如來為迷心偏重者,合眼耳鼻舌身五根,但名為色;開意之一根,為受想行識,令其細觀于心,是為合色開心,故說五蘊也。
〔二、十二入〕,入,涉入也。謂六根、六塵互相涉入也。如來為迷色偏重者,開色為眼耳鼻舌身,及以色聲香味觸合受想行識四種心法,但名為意。意之所對,唯一法塵。令其細觀于色,是為開色合心,故說為十二入也。(六根者,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也。六塵者,色塵、聲塵、香塵、味塵、觸塵、法塵也。)
〔三、十八界〕,界,即界限,亦隔別之義。謂此十八界,各有別體,義無混濫也。如來為色、心俱迷者,開為六根、六塵、六識,令其一一細觀,是為心、色俱開,故說為十八界也。(六識者,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也。)
陰幻
【佛學大辭典】
(術語)謂五陰如幻,假有之理也。輔行二曰:「聞說陰幻,知罪無生。」
陰妄
【佛學大辭典】
(術語)五陰盡為迷妄者,故云妄。
陰妄一念
【佛學大辭典】
(術語)謂陰蓋善法之迷妄一念心。即凡夫現(xiàn)前一剎那之心,指陰識無記之第六識也。蓋天臺之意,謂初心者,不堪直以融妙之法體為所觀,修圓頓之妙觀,故不就佛界或眾生界,而即近要易修自己一念之心法,定為所觀之境。于摩訶止觀正修章中雖廣舉所觀之十境,以備機根之不同,若剋示境體,則如所謂去丈就尺,去尺就寸,置色等四陰,而但觀識陰,通識陰三性中,亦獨取無記羸劣現(xiàn)前剎那之妄心以為所觀之境體云。(參見:介爾陰妄一念)。
陰界
【佛學大辭典】
(界名)五陰與十八界也。
【佛學常見辭匯】
五陰與十八界。
陰持入經(jīng)
【佛學大辭典】
(經(jīng)名)后漢安世高譯,二卷。說五陰六入等之法相,及三十七器之道科。小乘部。
陰境
【佛學大辭典】
(術語)十境之一。
【三藏法數(shù)】
陰,覆蓋之義。即色受想行識五陰也,亦名五蘊,蘊即積聚之義。若言覆蓋一切善法,此就因得名;若言積聚無量生死,此就果得名。十境以陰居初者,有二義:一現(xiàn)前,二依經(jīng)?,F(xiàn)前者,謂人受一期果報之身,即是五陰,五陰重擔,常自現(xiàn)前,是故初觀。依經(jīng)者,大品般若云:聲聞依四念處行道,五陰即四念處所觀之境。又經(jīng)中凡列法門,無不以五陰為首,是故初觀,此且就五陰通總而言。若專論所觀之境,必須于五陰中,除卻前四,的取第五識陰,為所觀之境也。(一期者,謂人從生至死也。重擔者,生死重沓名重,人所荷負名擔。四念處者,觀身不凈,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故云五陰即四念處。所觀之境,除卻前四者,謂除色受想行也。)
陰錢
【佛學大辭典】
(雜名)紙錢之別名。陰府所用之錢貨。(參見:瘞錢及紙錢)
陰藏
【佛學大辭典】
(術語)佛之陰莖也。佛之陰莖藏于腹中而不現(xiàn)見,故云陰藏,似馬之陰,故名馬陰藏,又云陰馬藏,三十二相之一。三藏法數(shù)四十八曰:「陰相藏密,猶馬陰不可見也?!雇斜驹唬骸溉鐏黻幉?,平如滿月,有金色光,猶如日輪。」
【佛學常見辭匯】
佛的陰莖藏于腹中,為三十二相之一。
陰藏相
【佛學大辭典】
(術語)(參見:陰藏)。
陰魔
【佛學大辭典】
(譬喻)五陰能害眾生佛性,故譬之魔。四魔之一。
【佛學常見辭匯】
五陰能毒害眾生的佛性,故喻之為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