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檢索結(jié)果:全部 58詞典 7分類詞匯 51
《國語辭典》:阿諛(阿諛)  拼音:ē yú
阿附諂諛?!端鍟?。卷六一。郭衍傳》:「衍能揣上意,阿諛順旨?!埂度龂萘x》第三二回:「吾生為袁氏臣,死為袁氏鬼,不似汝輩讒諂阿諛之賊!」
《國語辭典》:阿諛逢迎(阿諛逢迎)  拼音:ē yú féng yíng
曲意奉承,討好他人。明。無名氏《運甓記》第二九出:「專一承顏順旨,阿諛逢迎?!埂冻蹩膛陌阁@奇》卷二二:「京師有一流棍,叫名李光,專一阿諛逢迎,諂事令孜?!挂沧鳌赴⒄樂畛小?。
《國語辭典》:阿諛奉承(阿諛奉承)  拼音:ē yú fèng chéng
曲意奉承,討好他人。《醉醒石》第八回:「他卻小器易盈,況且是個小人,在人前不過一味阿諛奉承?!挂沧鳌赴⒄樂暧埂?/div>
《國語辭典》:阿諛趨奉(阿諛趨奉)  拼音:ē yú qū fèng
逢迎諂媚,巴結(jié)他人。《儒林外史》第一○回:「晚生只是個直言,并不肯阿諛趨奉,所以這些當(dāng)?shù)来笕耍忝上鄲?。?/div>
《國語辭典》:阿諛順意(阿諛順意)  拼音:ē yú shùn yì
逢迎諂媚,順從別人意旨?!杜f唐書。卷五三。李密傳》:「今者密若正言,還恐追蹤二子;阿諛順意,又非密之本圖。」也作「阿意順旨」、「阿諛順旨」。
《國語辭典》:阿諛順旨(阿諛順旨)  拼音:ē yú shùn zhǐ
逢迎諂媚,順從別人意旨。《后漢書。卷八三。逸民傳。嚴(yán)光傳》:「懷仁輔義天下悅,阿諛順旨要領(lǐng)絕。」《明史。卷一八一。徐溥傳》:「非欲其阿諛順旨,惟言莫違也?!挂沧鳌赴⒁忭樦肌埂ⅰ赴⒄橅樢狻?。
《國語辭典》:阿諛取容(阿諛取容)  拼音:ē yú qǔ róng
刻意的逢迎取悅。漢。楊秉 奏劾侯覽:「而今猥受過寵,執(zhí)政操權(quán),其阿諛取容者,則因公褒舉,以報私惠?!埂稏|周列國志》第八九回:「且王驩等阿諛取容,蔽賢竊位?!挂沧鳌赴㈨樔∪荨?。
《國語辭典》:奉承  拼音:fèng chéng
1.承受的敬詞?!蹲髠?。昭公七年》:「奉承以來,弗敢失隕?!?br />2.諂媚討好他人?!毒┍就ㄋ仔≌f。碾玉觀音》:「況且崔寧一路買酒買食,奉承得他好,回去時,就隱惡而揚善了?!埂度辶滞馐贰返谌兀骸缸源艘院?,果然有許多人來奉承他?!?/div>
《國語辭典》:諂諛(諂諛)  拼音:chǎn yú
逢迎阿諛?!蹲髠?。昭公六年》:「民不貳,吾君賄,左右諂諛,作大事不以信,未嘗可也?!埂度龂萘x》第九三回:「汝既為諂諛之臣,只可潛身縮首,茍圖衣食。」
《國語辭典》:夸毗  拼音:kuā pí
躬身屈足以順從人?!对娊?jīng)。大雅。板》:「天之方懠,無為夸毗,威儀卒迷,善人載尸?!挂沧鳌刚F毗」。
《國語辭典》:脂韋(脂韋)  拼音:zhī wéi
脂油及軟皮。形容油滑、柔弱。語本《楚辭。屈原。卜居》:「將突梯滑稽,如脂如韋以潔楹乎?」后比喻諂媚、圓滑。《文選。劉孝標(biāo)。廣絕交論》:「金膏翠羽將其意,脂韋便辟導(dǎo)其誠。」《新唐書。卷一一四。蘇味道傳》:「然其為相,特具位,未嘗有所發(fā)明,脂韋自營而已?!?/div>
《漢語大詞典》:讒諛(讒諛)
(1).讒毀和阿諛。管子·明法解:“故詐偽之人不得欺其主,嫉妬之人不得用其賊心,讒諛之人不得施其巧?!?唐 柳宗元 《杜兼對》:“人由是不茍免,而讒諛之道大息?!?宋 蘇轍 《歷代論三·王衍》:“內(nèi)則讒諛以求進(jìn),外則聚斂以求售?!?br />(2).指好讒毀、阿諛之人。《楚辭·九章·惜往日》:“諒聰不明而蔽壅兮,使讒諛而日得。”漢書·賈誼傳:“闒茸尊顯兮,讒諛得志?!?br />(3).讒毀、阿諛之言。《史記·魯仲連鄒陽列傳》:“夫以 孔 墨 之辯,不能自免於讒諛,而二國以危?!?唐 李紳 《趨翰苑遭誣構(gòu)四十六韻》:“潔身酬雨露,利口扇讒諛?!?/div>
分類:讒毀阿諛
《國語辭典》:媚骨  拼音:mèi gǔ
比喻奉承阿諛的品格。如:「為人宜直道而行,豈可屈膝媚骨?」
《漢語大詞典》:獻(xiàn)諛(獻(xiàn)諛)
奉承阿諛。 明 謝肇淛 《五雜俎·事部一》:“ 王荊公 作《字説》,一時從風(fēng)而靡,獻(xiàn)諛之輩競為注解?!?明 沈德符 野獲編補遺·佞倖·名臣一事之失:“ 鋐 元惡大憝,亦何足責(zé),奈何阿諂成風(fēng),即一時號為正人,亦獻(xiàn)諛希寵,有中人所不為者?!?康有為 《聞菽園居士欲為政變說部詩以速之》:“舊黨獻(xiàn)諛狂一國,大 周 受命頌駸駸?!?/div>
分類:奉承阿諛
《漢語大詞典》:阿曲
1.阿諛隨順。 唐 韓愈 《答呂毉山人書》:“議雖未中節(jié),其不肯阿曲以事人者灼灼明矣?!?span id="1c6ogjm" class="book">《明史·胡儼傳》:“必能為 董子 之正言,而不為 公孫 之阿曲。” 郭沫若 《中國史稿》第三編第四章第三節(jié):“ 建武 二十四年(48年), 劉秀 下詔重申‘阿附蕃王法’,凡阿曲附益王侯的,都要受到很嚴(yán)厲的處分?!?br />2.謂誣妄不實。舊唐書·許敬宗傳:“ 敬宗 自掌知國史,記事阿曲?!?br />3.偏袒回護(hù)。魏書·高道穆傳:“若御史、司直糾劾失實,悉依所斷獄罪之。聽以所檢,迭相糾發(fā)。如二使阿曲,有不盡理,聽罪家詣門下通訴,別加案檢?!?宋 蘇洵 《議法》:“ 唐 之初大臣 房 杜 輩,為刑統(tǒng)毫釐輕重,明辨別白,附以仁義,無所阿曲,不知 周公 之刑,何以易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