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釋敬安,字寄禪,號八指頭陀,湘潭人,本姓黃。湘陰法華寺僧。后居京師法源寺。有《八指頭陀詩集》。黃鶴樓志·人物篇
釋敬安(1852—1913) 詩僧。字寄禪,俗姓黃,名讀山,字福馀。湖南湘潭人。因在佛前燒殘二指,又號八指頭陀。曾為寧波天童寺首座、寧波僧教育會會長,辛亥后任中華佛教協(xié)會會長。光緒年間曾三次登黃鵠山游黃鶴樓及故址,先后寫有《將之普陀登黃鶴樓》《登黃鶴樓》《黃鶴樓故址》《又觀所狀赤壁、臥龍岡、黃鶴樓諸古跡,再題二絕句》等詩作。新續(xù)高僧傳·雜識篇第十之六
釋敬安,字寄禪。姓黃氏,湘潭人也。其先世為山谷苗裔,宋時由江西遷茶陵,明季乃徙湘潭之石潭。世業(yè)農(nóng),父宣杏,母胡氏。嘗禱白衣大士,夢蘭而生。數(shù)歲時,好聞仙佛事,常終日喃喃,若有所吟誦。七歲失母,諸姊皆嫁,父或他適,則以安兄弟,寄食鄰家。日昃不返,即啼號蹤跡之,里人為之惻。然年十一,始就塾師,授《論語》未終篇,父又沒,零丁孤苦,極厥慘傷。其弟以幼,依族父安,獨無所得食。嘗為人牧牛,輒攜書于牛背誦之。一日與群兒避雨,村中聞讀唐詩,至“少孤為客早”句,潛然淚下。塾師周云帆,駭問其由,以父沒不能讀對,云帆甚憐之,曰:“爾為我炊爨、灑??珊??”即下拜云帆,喜甚。每語人曰:“此兒耐苦讀,后必有所樹立,余老不及見耳。”無何,云帆病沒,安遂散去,然猶不廢業(yè)。聞里中豪家,欲覓一僮伴兒讀,即欣然往就,至則使供驅(qū)役,自讀輒遭訶叱。因悲嘆“以為屈身為讀書計,既違所愿,豈可為區(qū)區(qū)衣食為人奴乎?”即辭去,習工藝,鞭撻尤甚,絕而復蘇者數(shù)。一日見籬間白桃花,忽為風雨摧敗,不覺失聲大哭。因慨然動出塵想,遂投湘陰法華寺出家,禮東林長老為師,時同治七年也。冬初,復詣南岳祝圣寺,從賢楷律師受具。首參恒志于岐山,專司苦行諸職,暇則隨眾坐禪。越五年,頗有省。時精一首座為維那間,以詩自娛,安諷之曰:“出家人不究本分上事,乃學世諦文字耶?”因笑曰:“汝髫齡精進,他日成佛,未可量至。文字般若三昧,恐今生未能證得?!焙笫【耸现涟土辏窃狸枠?,友人分韻賦詩,安獨澄神,趺坐下視,湖光一碧萬頃,忽得“洞庭波送一僧來”句,歸述于郭菊蓀,謂有神助,且言其有宿根,力勸之學,授唐詩三百篇,一百成誦,后精一見安所作大奇之。
人物簡介
許南英(1855~1917) ,字子蘊,號蘊白、允白,自號窺園主人、留發(fā)頭陀、龍馬書生、毗舍耶客、春江冷宦。清臺灣府人。早年成立「聞 學舍」,以教書為業(yè),曾應廣儲東里林家之聘為塾師,光緒十六年(1890)登進士第,欽點主事,簽分兵部車駕司加員外郎銜。后返臺南,管理「圣廟樂局」事務,并參與墾土化番之職。光緒二十年(1894)應唐景崧聘,協(xié)修《臺灣通志》。乙未(1895)之役,任臺南「籌防局」統(tǒng)領,募集兵勇抗日,后知事無可為,乃將私蓄盡數(shù)散給部下后離臺內(nèi)渡。初抵廈門,轉(zhuǎn)向汕頭、鮀浦等地,后為生計赴南洋,不順遂,返國后入都供吏部,自請開去兵部職務,降換廣東知縣。其后又分任廣東鄉(xiāng)試閱卷分校、佛山稅關總辦、徐聞、陽春、三水等地知縣、福建龍溪知事,民國五年(1916)在林爾嘉(叔臧)的介紹下,到蘇門答臘棉蘭為張鴻南撰寫傳略,后因痢疾病逝于寓所。許南英在臺南時曾參與崇正社、浪吟詩社,與施士潔、汪春源、丘逢甲、陳望曾等人唱和往來;乙未后,曾于明治四十五年(1912)、大正五年(1916),兩度來臺。期間與南社、瀛社、桃社、竹社、櫟社等諸多詩友往返。民國二年(1913)廈門鼓浪嶼菽莊花園建成,林爾嘉廣邀詩文同好組「菽莊吟社」,許南英亦常參與盛會。現(xiàn)存《窺園留草》包括「窺園詩」、「窺園詞」。詩集按時間排列,甲申以前(光緒十年,1884)之少作亦收錄。茲以1933年北京和濟印書館之原刊本為底本,參照1962年臺銀本編校。人物簡介
1855-1917,祖籍揭陽,出生于臺灣府城(今臺南市),號蘊白、允白、窺園主人、留發(fā)頭陀、龍馬書生、毗舍耶客、春江冷宦。1890年中進士,授官兵部主事,但自請回臺墾土“化番”。甲午戰(zhàn)爭期間,率眾抗擊日軍,終因局勢難挽,1895年舉家遷回大陸,先在廈門小住,爾后轉(zhuǎn)潮汕。1897年由吏部主事改任廣東即用知事,1899年受潮汕鎮(zhèn)總兵黃和庭(金福)聃請到惠潮嘉一帶辨理“清鄉(xiāng)”事務。先后在廣東為官十數(shù)年,曾任鄉(xiāng)試閱卷官、稅關總辨、知縣等。1917年底客死印尼棉蘭市。工詩歌,輯有《窺園留草》等。兼擅書梅和書法,書法頗得王羲之神韻,秀麗飄逸。所書《許春熙墓志銘》碑,為潮汕金石瑰寶。許地山父。維基
許南英(1855年—1917年),字子蘊,又字蘊白、允伯,號霽云,又號窺園主人、留發(fā)頭陀、龍馬書生、毗舍耶客、春江冷宦等,福建臺灣赤崁(今臺南市中西區(qū))人,清末政治人物,同進士出身。
人物簡介
胡君復,自號芬陀利室主,江蘇武進(今常州)人。清末至民國時期任商務印書館編輯。著有《芬利陀室詩存》等。(孫克強、裴哲《論詞絕句二千首 下》2014)
人物簡介
金蓉鏡(1855年—1929年),初名鼎元,字養(yǎng)壽,又字學范,號子篯,后更名蓉鏡,字香嚴,號甸丞、殿丞,又號闇伯、潛庵,晚號香嚴居士、香嚴庵主、香嚴頭陀、就李鄉(xiāng)民、敬持老人,浙江嘉興府秀水縣人,清末民初政治人物。清光緒戊子舉人,十五年(1889)己丑進士,歷任工部鉛子庫都水司主事,湖南郴州、靖州直隸州知州,永順府知府,工部窯廠監(jiān)督,軍機處章京。民國后,曾任浙江通志局分纂,嘉興縣農(nóng)會會長等。光緒三十二年(1906)八月十日,同盟會湖南分會會長禹之謨,因率學生迎接革命烈士陳天華、姚宏業(yè)靈樞安葬,又領導湘鄉(xiāng)學界反對鹽捐浮收,在長沙被捕,移解靖州。時金蓉鏡任靖州知州,對禹之謨施用酷刑,被割舌,遭殺害。辛亥革命前夕,辭官回嘉興。宣統(tǒng)三年(1911)十一月七日,嘉興光復,成立嘉興軍政分府時,企圖活動擔任分府民政長,被革命黨人抵制。民國8年(1919)太湖水患,金蓉鏡等人在嘉興發(fā)起請愿修浚太湖。同年,又籌辦嘉興城區(qū)公共閱報處,進行社會教育。9年曾呈請北洋政府對嘉興、嘉善、平湖、祟德、吳興、德清6縣實行減賦獲準。善書畫,師事沈曾植,所作山水,簡略荒率,不求工致,有書卷氣。詩有名,亦宗沈曾植,上承秀水詩派。富藏書,卒后遺囑將圖書1364部、6228冊捐于高士詞(辭官回鄉(xiāng)后,創(chuàng)立高士祠于南湖畔,以祭樞嘉興歷代鄉(xiāng)賢),后轉(zhuǎn)歸嘉興圖書館。
人物簡介
吳鐘善(1879年—1935年),字元甫,號頑陀,又號守硯庵主、桐南居士,福建晉江人,祖籍浙江錢塘。早年求學于胡若霖、戴文誠。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申福建壬寅科鄉(xiāng)試舉人。同年入京,受業(yè)于徐堉。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登經(jīng)濟特科進士二甲第五名,授翰林院檢討。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隨父考察日本。宣統(tǒng)三年(1911年),隨父告歸返原籍。民國三年,應南安華美學校之聘,并帶其子吳普霖等隨侍肆業(yè),同年擔任晉江縣中教席。1918年應臺北板橋富紳林鶴壽禮聘為西席,課授經(jīng)典,為避免日人干擾,于1920年秋天內(nèi)渡。著有《侍輶軒集》、《石門草》、《豐州集》等。
人物簡介
楊度(1874-1931) 原名承瓚,字皙子,號虎公、虎禪師、釋虎。湘潭人。辛亥后任袁世凱學部副大臣,與汪精衛(wèi)組織國事共濟會。后策劃恢復帝制,袁氏死,被通緝,后向革命。人物簡介
1874-1931.9.17,原名承瓚,字皙子,后改名度,別號虎公、虎禪,又號虎禪師、虎頭陀、釋虎,湖南湘潭姜畬石塘村人。光緒十八年(1892年)考取秀才。次年(1893年),順天府鄉(xiāng)試舉人;二十年、二十一年,甲午科、乙未科會試均落第。會試期間恰逢公車上書,他亦附和,并認識了梁啟超、袁世凱、徐世昌等。還鄉(xiāng),師從衡陽東洲、船山書院一代名儒王闿運。
人物簡介
孫肇圻(1881-1953),字北萱,號頌陀,晚號蒲石居士,江蘇無錫惠山區(qū)石塘灣人。光緒28年秀才,歷仼山東省教育研究所所長,江蘇省教育廳秘書長,無錫萬安市總董等。工書善畫,著有《簫心劍氣樓詩存》,《甲申雜詠》。
人物簡介
郁曼陀(一八八四——一九三九),名華,以字行,浙江富陽人。早年考取官費留學日本,先畢業(yè)于早稻田大學,繼入法政大學專修法律。一九一○年畢業(yè)回國后任職外交部,辛亥革命后任京師審判廳推事。一九一三年再次東渡考察司法,回國后歷任北京大理院推事、沈陽最高法院刑庭庭長、上海江蘇高等法院第二分院刑庭庭長,受命于民族危難、寇深禍亟之際,主持正義,執(zhí)法如山,終為敵偽漢奸暗殺,為民族利益與法律尊嚴慷慨獻身。平生喜愛書畫詩文,為南社成員,尤以《東京竹枝詞》傳誦一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