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漢語大詞典》:橡皮泥
用生橡膠、白石蠟、陶土等材料攙和顏料制成,柔軟有塑性,不易干,可供捏制物品。
《國語辭典》:蛐蛐罐兒(蛐蛐罐兒)  拼音:qū qu guàn ér
畜養(yǎng)蟋蟀的罐子,多用陶土制成。
《國語辭典》:鑲嵌工藝(鑲嵌工藝)  拼音:xiāng qiān gōng yì
一種將金屬、陶土、木材等材料表面鑲嵌到其他材料上,藉以裝飾其畫面、圖案的技藝。
《國語辭典》:陶塑  拼音:táo sù
將陶土捏塑成形,置于攝氏九百到一千一百度之間的高溫中鍛燒,使其產(chǎn)生固化作用,達(dá)到不溶于水,及不易變形的全部過程,稱為「陶塑」。
《國語辭典》:釉藥(釉藥)  拼音:yòu yào
涂在陶瓷表面的一種玻璃狀物質(zhì)。普通以長石、石英、硼砂、白堊、陶土等物依一定比例混合研碎,加水成漿而成。以浸、淋、繪、噴等方式涂布于陶瓷表面,陰乾后入窯燒制,會在陶瓷表面形成發(fā)亮的薄膜。若在釉藥中加入不同的氧化物可形成不同的顏色,具有裝飾成品的功用。
《國語辭典》:紫砂器  拼音:zǐ shā qì
一種胎質(zhì)細(xì)膩,含鐵量高的特殊陶土所制成的無釉細(xì)陶器。由于其中含鐵量的不同,而呈赤褐色、淡黃色或紫黑等色。為江蘇宜興最著名的陶制品。
《國語辭典》:交趾燒(交趾燒)  拼音:jiāo zhǐ shāo
一種用陶土塑形,加上各種顏色的釉彩,在低溫窯里燒成的藝術(shù)品。參見「交趾陶」條。
《國語辭典》:交趾陶  拼音:jiāo zhǐ táo
一種用陶土塑形,加上各種顏色的釉彩,在低溫窯里燒成的藝術(shù)品。約在三百年前由廣東傳至臺灣。廣東的交趾陶常作為日常生活器皿,臺灣的交趾陶常以民間傳說、歷史故事為主題或做成動(dòng)物、吉祥花草,作為廟宇或屋頂?shù)难b飾。也稱為「交趾燒」。
《國語辭典》:陶瓷器  拼音:táo cí qì
陶器與瓷器的總稱。經(jīng)陶土或瓷土用水和成漿,然后注漿于模型翻制成型,再置于空氣中乾燥后經(jīng)窯燒、施釉、著色彩飾,重新燒制而成。簡稱為「陶瓷」。
《國語辭典》:缸瓦  拼音:gāng wǎ
一種陶工。用沙石黏土混合燒制,外加粗釉,制成器皿,稱為「缸瓦」。
《漢語大詞典》:缸磚(缸磚)
用陶土燒制而成的磚。黃色或赤褐色,質(zhì)密實(shí),耐磨,易于洗刷。特別適用于室外及公共建筑的地面。
《漢語大詞典》:鄧漿(鄧漿)
古代制造陶瓷器物時(shí),將陶土原料過濾極細(xì)的一種工藝。鄧,用同“ 澄 ”。《金瓶梅詞話》第六一回:“ 伯爵 道:‘花到不打緊,這盆正是官窰雙箍鄧漿盆。都是用絹羅打,用腳跐過泥,纔燒造這個(gè)物兒,與 蘇州 鄧漿磚一個(gè)樣兒做法。’”
《國語辭典》:瓷土  拼音:cí tǔ
制造瓷器的原料。由正長石分解而成,屬于最純的黏土。其中多數(shù)由高嶺土組成,不含其他黏土礦物。也稱為「白土」。
《漢語大詞典》:水吊子
燒水用的器具。用陶土或金屬制成。 茅盾 《當(dāng)鋪前》二:“小乞丐似的學(xué)徒提著水吊子懶懶地走過。”
《漢語大詞典》:沙銚子(沙銚子)
用陶土和沙燒制的銚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