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人物簡介

簡介
朝鮮人,字時晦,號守夢、雪村,謚文肅。

人物簡介

御選明詩姓名爵里
字季騧,南京籍,景陵人。萬歷戊戌進士,除戶部主事,歷官陜西按察副使。有絮庵慚錄。
維基
吳文企,字季?,號白雪,又號厔庵居士,南京旗手衛(wèi)人,湖廣景陵縣籍。萬歷十九年(1591年)辛卯科湖廣鄉(xiāng)試第二名舉人,二十六年(1598年)戊戌科進士,除南戶部主事,榷武林北關(guān),減雜稅,有附翼稅珰者,抵于法,盡除其害。晉郎中,三十三年出守寧波府。丁母憂歸,服闋,起補湖州府知府,四十三年升江西按察司副使,四十五年因病乞休歸。天啟二年(1622年),起復(fù)為陜西按察司副使,分巡關(guān)西道,尋調(diào)駐寧夏,督理學(xué)政,以病端坐而逝。著有《絮庵塹錄》、《靜志居詩話》。
曹徵庸 朝代:

人物簡介

維基
曹徵庸(1569年5月21日—?),字遠生,一字平子,號積雪,浙江嘉興府平湖縣人。同進士出身。中萬歷二十六年(1598年)戊戌會試,萬歷二十九年(1601年)成辛丑科進士。以族人詿誤謫陜西宜川縣典史,遷延安府推官,入為大理寺評事,歷刑部郎中,審錄江西,平反枉獄數(shù)百人。知山西汾州府,著有成績,以病去官,卒于孝義官舍。徵庸為人清疏雋遠,有潔癖,避俗如讎。每葛巾芒鞋,自肆山水間。。

人物簡介

簡介
朝鮮咸安人。字衡仲。號云壑、雪洑。

人物簡介

簡介
孫仁孺(約公元一六一二年前后在世)名不詳,號蛾眉子,亦稱白雪樓主,蜀人。著有傳奇《醉鄉(xiāng)記》,《曲錄》及《東郭記》并傳于世。

人物簡介

維基
汪有功,字祖倩,號雪綖。南直隸歙縣(今安徽歙縣)人。萬歷三十二年(1604年)甲辰科進士。萬歷三十三年(1605年)擔(dān)任湖廣承宣布政使司蒲圻縣(今屬湖北省赤壁市)知縣。三十八年考選,四十年授南京四川道御史,四十一年巡視下江,四十三年巡視京營,丁憂,四十五年京察,泰昌元年補江西付理問,天啟元年升行人司付,同年升尚寶司丞。

人物簡介

簡介
朝鮮人,字子峻,號雪月堂,有《溪巖集》。
譚性教 朝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明山東萊蕪人,字生伯,號笠石、黃雪居士。萬歷三十八年進士。補襄城知縣,能設(shè)法賑濟當(dāng)?shù)貫?zāi)荒。累遷陜西寧夏道兵糧學(xué)政副使。時魏忠賢專權(quán),而寧夏獨不建魏氏生祠,人重其節(jié)概。稱疾而歸時,軍民數(shù)萬人遮留哭送。
維基
譚性教(1578年—?),字生伯,號笠石,山東濟南府萊蕪縣譚家樓村人,軍籍,明朝官員。癸卯山東鄉(xiāng)試第六名舉人,萬歷三十八年(1610年)庚戌科會試一百六名,第三甲第二百五名進士。禮部觀政,三十九年授河南陳留縣知縣,萬歷四十一年(1613年)六月丁外艱去職,萬歷四十四年(1616年)守喪期滿,授河南襄城縣知縣。萬歷四十六年(1618年)任戊午科本省鄉(xiāng)試同考官。創(chuàng)修“浚來家渠”六十里,襄人為立生祠。泰昌元年(1620年)任南京吏部驗封司主事,升稽勛司郎中。天啟六年(1626年)轉(zhuǎn)山西按察司副使,繼任寧夏糧儲道兼攝學(xué)政,以病請歸。

人物簡介

維基
姚宗溫(1578年—1608年),字雪鴻,號慕懷,山東萊州府平度州濰縣人。萬歷二十五年(1597年)丁酉科山東鄉(xiāng)試第十一名舉人,萬歷三十二年(1604年)甲辰科進士,通政司觀政,三十四年授曲周縣知縣,三十六年卒。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明蘇州府常熟人,字仲雪。萬歷四十四年進士。官至布政司參政。能詩詞,有《詩經(jīng)脈》、《四如山樓集》。
維基
魏浣初(1580年—1638年),字仲雪,別號龍超,直隸蘇州府常熟縣人,明朝官員。官至廣東參政。萬歷四十四年(1616年),丙辰科三甲進士。任嘉興府教授,常集諸生講學(xué)。升遷南京戶部主事,晉升吏部郎中,為官清廉,興革利弊。崇禎元年八月,升廣東按察司副使提督學(xué)政。崇禎八年(1635年),官廣東右參政。崇禎十一年(1638年)卒于任上。工于詩,著有《詩經(jīng)脈》、《四如山樓集》等。著作有傳奇劇《八里記》、《七江記》,俱不傳。

人物簡介

維基
張文熙,字燦衡,號孕白,北直隸河間府景州人。祖張守用,代州大使。父應(yīng)豸,庠生。文熙登萬歷四十年(1612年)壬子科舉人,四十一年癸丑科進士,初任東阿、樂安兩縣令,有惠政,民咸德之。天啟二年(1622年),擢拜浙江道監(jiān)察御史,奉命巡南直隸,執(zhí)法不撓,還稽察光祿,晉太仆寺卿。所至裁冗抑濫,初馬政廢而買俵之議起,積弊日久,累盡歸民,每解一馬費輒數(shù)倍,解戶往往多破產(chǎn)。額設(shè)鹽引向有一定章程,至是改為坐派,按丁散食,嘗一丁而派數(shù)丁之鹽,商丁大困。時朝廷宵小用事,上下容忍為奸,侵奪無藝,而景尤被害。文熙既謝言責(zé),不敢引桑梓嫌,侃侃持正論,卒汰解費什之五六,減改派者半。白蓮妖人倡亂山左,武邑盜群掠景西,聲言為援,景倉卒間勢甚岌岌。先是五日曹銓部思誠以艱歸里,聞變扶柩入州城,議戰(zhàn)守備,思誠固度東援師且至,與文熙亟馳書監(jiān)軍,請便道得專討賊。師至,群盜殲焉。文熙以與時不合歸里,后筑室郊外,扃戶兀坐,陳古今經(jīng)史圖籍,朝夕吟詠披覽,門生故吏罕得見者。母老,曲盡色養(yǎng)。遇歲歉,歲發(fā)馀廩賑貧乏。卒年五十。所著有《如是言》、《平情錄》,崇祀鄉(xiāng)賢,學(xué)者稱為雪庵先生。侄子張國樞,崇禎十三年庚辰科進士。

人物簡介

簡介
芮觀(1583-1665),字芳涵,號雪庵,宜興人。邑庠生。

人物簡介

槜李詩系·卷四十
字雪嶠,寧波人。
高僧摘要·品高僧摘要卷三
鄞縣朱氏子。二十九歲出家。行腳無有人處。后訪秦望山妙禎山主。主舉他心僧因緣。一僧參曰。那里來。僧曰天竺來。他心曰。我聞有三天竺。你那一竺來。速道速道。師自是疑情頓發(fā)。次日曳杖至石頭上高提曰。那一竺來。速道速道。忽前后際斷。返天臺。抬頭見古云門三字。大悟。途中作偈曰。一上天臺云更深。腳根踏斷草鞋繩。比丘五百無蹤影。見得他時打斷筋。因入雙髻。誅茅。次參云棲龍池。出世日。拈香供云門匡真偃禪師。后東塔開堂。又供龍池。示疾書偈曰。小兒曹。生死路上須逍遙。皎月冰霜曉。吃杯茶。坐脫去了。塔全身于云門。
補續(xù)高僧傳·感通篇
圓信。京兆之房山人。薙發(fā)白云山。禮大僧德敬為師。往來上方紅螺之間二十馀年。行腳所至。為武林淮安六安終南。每住輒數(shù)載。以嘉靖庚申。至太岳駐錫虎耳巖穴。而哮者爭避匿去。倚石為屋。稍稍剪夷其積。圜瓢數(shù)十馀。踞石沿澗。出入幽花美箭之中者。累累如笠。巖上蓮池二。闊可二丈。旱歲不竭。蓬室三方廣當(dāng)身。所得一縷一粲。盡以供十方游衲。行之?dāng)?shù)年。遂成叢林。傾震旦。士女號呼悲啼。而至者不至虎耳巖。猶未躋岳也。至巖不頭面頂禮者。自以為慳緣。必痛哭去。否則謹(jǐn)伺巖扉外。經(jīng)數(shù)日得一見。則喜過望。以故?;⒍鷰r之名。遍天下。計賢士大夫之轍以日至尚方之賜。掖庭之供。以月至。自嘉隆以來。耆宿之著聞。未有若師者也。然師務(wù)為密行。不以解顯。應(yīng)機之言。多依孝敬。撫摩煦煦。猶乳母之于驕子。金錢涌而至。拒不納。有贈糈者。付嘗住作供。四十馀年。影不出山。趺坐一龕中。如朽株。雖利根之士好為奇談。詭學(xué)者睹其顏。莫不肅然增敬。師夏臘最高。逆其生。當(dāng)在宣成間。諸徒屬。試以臘叩。不答。嘗簡其篋。得舊??衣。忽云。此武皇帝七年。王城中施食。所得衣也。叩之。復(fù)不答。后終于山慈圣出藏金。為師治塔焉。嚴(yán)蓬頭者。襄人。日誦彌陀佛數(shù)萬聲。性高潔。施貲嘗累千金。揮之如塵土。蹤跡甚異。人不得而凡圣之。亦絕世奇人。不二之流也。 明河曰?;蛟啤2欢?。姓徐。世為襄善門。徐生長。不二送出家。挈妻入五臺山修行。不二尋覓父母累年。得于冰雪堆中見不二。大怒曰。不肖子。何故遠遠奔來。汝以我為父母。我已出家。以我為知識。我未悟道。大丈夫出世。孤峰絕頂。一間草屋。了辦自已不暇。尚當(dāng)為生死愛情所使。至于此乎。速去。無落吾事。不二遂南還。居虎耳巖。為世大知識。雖不二靈根夙種。固有自來。而開發(fā)之助。亦繇父母。團圞一門。又出襄地?;蜃札嫾胰嗽俪?。不可知也。
南宋元明禪林僧寶傳·卷十五
雪嶠圓信禪師者。四明人。姓朱氏。出龍池傳禪師之門。首住徑山。終于會稽云門。諸方服其神駿。推尊之曰信公。高懷無我。至性不羈。笑罵自繇。人天罔測。卸勝劣之戈甲。劈今古之藩籬??v饒一問十答。而紫羅帳里。不撒真珠。假使未聞先悟。而千丈巖門。尤遭點額。大有傷弓之鳥。見形高飛。所以短販之徒。望風(fēng)栗足。故雖獨據(jù)胡床。不啻沖霄野鶴。以至屢遷名剎。仍然本色山翁也。公生九歲。聞彌陀經(jīng)。即知有出世法。于是。讀書常諾諾。而罷之。然詞語絕塵。風(fēng)儀瀟灑。猶王謝之玉壺冰映。又愛與方客游。游必領(lǐng)益。年二十九。竟去家矣遂。訪妙禎禪宿。于秦望峰下。禎舉古激之。公反覆研究。連七日不知寢食。忽仆于石。前后際斷。如日輪迸空。天地一色。沖口得偈。勢不自禁。欲往天臺尋印證者。度若耶溪。忽翹首。見古云門三字。得大休歇。乃曰。一上天臺云更深。腳跟踏斷草鞋。繩比丘五百無蹤跡。見得他時打斷筋。遂別策。入雙髻峰蘿龕石室?;沂劳?。間發(fā)新聲。豪吟達旦。而刀斧無痕。諸方景焉時有云棲高弟聞谷者。雅相敬善。一日谷行腳回。舉幻有傳和尚相見機緣。且稱傳公葆重。有類明教嵩??莸^于馀杭政。其接人真西河獅子也。公乃三詣龍池。契其機。與悟修二禪師。為雁行焉。后悟主天童。修主磬山。公獨庵居。垂三十載。黃公端伯。余公大成。請就徑山祖庭。升座拈提臨濟宗旨。端伯還西江。于崇禎庚辰。以廬山開先寺迎公。諸山宿衲俱集。公一以胎風(fēng)簸雨之舌。振其拈花落草之機?;虿荒凸︻憾??;蚪?jīng)公指喚。而心曠神怡。公忽拽杖還舊隱。眾驚遮挽之。不可。時往來衲子。傳天童規(guī)制宏壯。條令斬新。乃至運瓦搬石。伺杵負(fù)薪。無不徹底為人。公獨罵之。逮天童訃至。公又慟之。侍僧曰。大師昔何罵。今何慟也。公良久。撫膝而起曰。咦。我掌寧獨鳴乎。遂躬至天童。書挽章而奠之。詞曰。同出龍池入路長。吳興分袂過錢塘。多年掛錫玲瓏石。今已藏身寂寞鄉(xiāng)。云面揭開紅日。眼山眉愁斷白花。香離離一片苦心事。且道何人在影堂。北還。又入龍池。于傳公塔前。拈香曰。桐棺山下養(yǎng)龍池。步入涼風(fēng)覓我?guī)煛.?dāng)戶娑羅空腹樹。迎階芳草昔人眉。追思滴血曾留偈。會寫傳燈嗣法詩。今日塔前成九頓。流源千載繼孫兒。耆舊乃請示眾。公曰。我昔第三度登龍池。先師曰。你草鞋猶未脫也。我道。何處見草鞋來。先師微笑而止。我即呈偈曰。數(shù)載龍池三度登。重重問話舌生冰草鞋分付虎狼去。雙髻峰頭一個僧。又思。當(dāng)初在山陰。看云門語錄。得他的力。又在云棲。亦有機錄。豈可忘卻。所以云門云棲一齊拈香供養(yǎng)。諸方便道徑山遙嗣云門。徑山以為不然。瓜有根樹有葉。樹高千尺。葉落歸根。豈可孤負(fù)禹門先師。斷斷無此理也。然宗門事。把住也繇我。放行也繇我。有時作賓。有時作主。有時賓主齊彰。有時賓主雙忘。此乃臨濟家機用。人天莫測。庸人豈得知也。還雙徑。禾城道俗。以東塔禪林。堅致于公。公為笑留。名緇貴素。日繞枝藜。公眼幻青白。眾益心驚。晚住云門。公年七十有六矣。機用益峻。精神益勁。嘗自號曰青獅翁?;蚍Q語風(fēng)老人。又曰迦那尊者。每攜童子山游。人見訪?;虼蛴b斗。人擬議。叱退之。雛禪竊論公弗恤也。順治丁亥中秋。謂弟子曰。古人立化的也有了。坐亡的也有了。至倚杖倒卓都有了。畢竟老人。怎生去好。語訖大笑。書片紙曰小兒曹生死。路上須逍遙。皎月冰霜。曉吃杯茶。坐脫去了。乃入寢室。憨臥數(shù)日。忽起坐。索茶而啜。連唱雪花飛之句。擎杯脫去。世齡七十七。瘞全身于云門。庚子朝廷。慕之賜帑全五百。并委書弘覺忞禪師。而新公之塔。又臨公頂相于宮中。而事焉。公居開先時。弘覺為西堂。洎嗣天童。而公獨鐘愛之。故弘覺禪師。以猶子。紀(jì)公千秋之綱目。甚詳也。 贊曰。整齊法運。臨淵履冰。爰師篤慎其心也。蠡測者謂。師蹶弛自了則優(yōu)。為人則寡。蓋明之中葉。少室宗風(fēng)。循規(guī)蹈矩。如喑若聾。非師濯之以清泉。激之以霜鐘。則天方夢夢耳。
新續(xù)高僧傳·凈讀篇第八之四
釋圓信,字雪嶠。姓朱氏,鄞人也。年二十九,始為僧進具。欲往天臺訪尋知識印證,忽舉頭見古云門三字,豁然大悟。遂返縛茅雙髻峰,復(fù)以偈謁云棲,更參龍池,室中機契。萬歷間遷徑山,復(fù)住廬山,嘗作《凈土詩》,自敘云:“甲子秋,游黃山,直上危峰絕頂,若升忉利,忽空中人語:‘比丘久隱,時當(dāng)弘法,眾生差異,善調(diào)伏之。’”知凈土百詠,成于黃海光明頂也。崇禎八年,中丞余大成、司理黃端伯訪信徑山,即請開法。丁亥八月二十六日示疾,書偈端坐,索茶,飲半盞而寂。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明常州府無錫人,字畹仲,號雪肝。崇禎四年進士。歷遷成都知府。蜀中宗人虐民,民聚眾欲焚內(nèi)江王府,孫蘭勸止。后為廣東副使,分巡南雄、韶州,鎮(zhèn)壓連州瑤民起事。張獻忠克長沙、衡州,逼近韶州,孫蘭求援兵不得,自縊死。而義軍竟未至。
人物簡介
王孫蘭,字畹仲,明末無錫人。崇禎四年進士。累遷成都知府。蜀宗人虐民,民相聚,將焚內(nèi)江王第。孫蘭撫諭之,乃解。父擾,服闋,起官紹興,修荒政。遷廣東副使,分巡南雄、韶州二府。連州瑤賊為亂,馳剿,三戰(zhàn)皆捷。十六年,張獻忠大亂湖南,湖南之郴州宜章與韶接壤。孫蘭乞援督府,不應(yīng),最后以七百人至,一宿復(fù)調(diào)去。及賊陷衡州,肆屠戮。韶所轄樂昌、乳源、仁化,逋竄一空。
維基
王孫蘭(?—1643年),字畹仲,號雪軒,直隸無錫縣(今江蘇省無錫市)人。官至廣東副使。天啟四年(1624年)甲子科舉人,崇禎四年(1631年)辛未科進士。授刑部四川司主事,七年甲戌升河南司員外,累遷四川成都府知府。蜀王宗人虐待民眾,民相聚,將焚內(nèi)江王府第。王孫蘭盡力勸解。因父喪去職。服闋,起官紹興府知府,遷廣東副使,分巡南雄、韶州二府,圍剿連州瑤族作亂,三戰(zhàn)三捷。崇禎十六年(1643年),張獻忠大亂湖南,郴州宜章與韶州接壤。孫蘭向督府乞援不應(yīng)。張獻忠陷衡州,肆意屠戮。韶州轄縣樂昌、乳源、仁化,逋竄一空。連州守將據(jù)城而叛,韶州士民聞訊,逃奔一空。張獻忠設(shè)偽官,傳檄將至。王孫蘭仰天嘆道:「失封疆當(dāng)死,賊陷城又當(dāng)死,吾盍先死乎!」自縊殉國。然而,敵人最終并未攻來。朝廷憫其忠,予贈恤?!?a target='_blank'>明史》有傳。

人物簡介

槜李詩系·卷十九
緇,字雪子,初字幼青,嘉善人。天啟間文學(xué)。有西泠、維摩、孤望三集。其詩早務(wù)纖艷,既悔之,漸趨空淡一派。至南中夢游諸作,奧削蒼涼,點染特妙。絕句尤多風(fēng)調(diào),有竹枝縹緲之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