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檢索結果:全部 15分類詞匯 15
《國語辭典》:和聲(和聲)  拼音:hé shēng
1.歌曲中一人或眾人應和的部分。
2.音樂上指兩個以上的音按一定規(guī)律同時發(fā)聲。
《國語辭典》:合奏  拼音:hé zòu
1.一起上奏?!端问?。卷一六二。職官二》:「事干國體,則宰相、執(zhí)政官合奏。」
2.多種樂器按照不同的聲部,聯(lián)合起來演奏。如弦樂合奏、管樂合奏、管弦樂合奏、國樂合奏等。ensemble中譯名。
《國語辭典》:唱名  拼音:chàng míng
1.按名冊高聲點名。《北史。卷五五。元文遙傳》:「令趙郡王睿宣旨唱名,厚加慰喻?!埂抖膛陌阁@奇》卷一五:「正值知州投文換牌,唱名點到江溶名字。」
2.舊時殿試后,皇帝呼名召見登第的進士。宋。洪邁《夷堅丁志。卷一一。鄭僑登云梯》:「先是考官用分數(shù)編排,石君當居上,臨唱名始易之云。」元。周密《武林舊事。卷二。唱名》:「上御集英殿拆號唱進士名,各賜綠襕袍、白簡、黃襯衫?!?/div>
《國語辭典》:臚唱(臚唱)  拼音:lú chàng
科舉時,天子宣旨傳召新科進士入見,稱為「臚唱」。元。方回〈趙賓旸唐師善見和涌金城望次韻〉五首之五:「臚唱曾叨殿上傳,末班遙望御爐煙。」也作「臚傳」。
《國語辭典》:工尺譜(工尺譜)  拼音:gōng chě pǔ
一種中國記錄樂譜的方法。約產(chǎn)生于隋唐時代,由管樂器的指法記號逐漸演變而來。常見者用上、尺、工、凡、合、四、乙,依次記寫七聲。也稱為「笛色譜」、「管色譜」。
《國語辭典》:和音  拼音:hé yīn
1.和諧、祥和之音?!稑犯娂>硪晃?。燕射歌辭三。晉朝饗樂章。群臣酒行歌》:「渥恩頒美祿,咸濩聽和音。」
2.樂曲中,兩個以上不同的音階同時發(fā)聲,互相搭配,產(chǎn)生和諧的聲音。
《國語辭典》:和弦  拼音:hé xián
1.樂曲中數(shù)個音三度重疊,同時發(fā)聲。
2.調音、調弦?!都t樓夢》第五四回:「賈母便說道:『你們兩個對一套「將軍令」罷?!欢寺犝f,忙和弦按調撥弄起來?!?/div>
《國語辭典》:轉調(轉調)  拼音:zhuǎn diào
音樂進行時,從某一調轉變成另一調。為英語modulation的意譯。可豐富樂曲的表現(xiàn)力。如從C大調轉到G大調。
《國語辭典》:散聲(散聲)  拼音:sǎn shēng
1.弦類樂器,不按弦而彈,所發(fā)的音最低,稱為「散聲」。
2.有聲無詞的曲調。也稱為「泛聲」。
《國語辭典》:移調(移調)  拼音:yí diào
樂曲整體結構不變,而只將音高提升或移低。為英語transposer的意譯。如將C大調的樂曲提高大三度成為E大調。
《漢語大詞典》:調格(調格)
(1).格調。指作家或作品的藝術風格。 唐 姚合 《喜覽裴中丞詩卷》詩:“調格江山峻,功夫日月深。” 明 謝榛 四溟詩話卷三:“晚過 徐比部 汝思 書齋,適 唐 詩一卷在幾,因而披閲,歷談聲律調格,以分正變?!?br />(2).音樂術語。即調式。指幾個音按照它們彼此間的相互關系,聯(lián)結成一個體系,并且以一個音(主音)為核心。 宋 沈括 夢溪筆談·樂律二:“ 懷智 琵琶譜調格與今樂全不同?!?/div>
《國語辭典》:主題(主題)  拼音:zhǔ tí
1.主要論點。如:「今天開會討論的主題是什么?」
2.文藝作品中所欲表現(xiàn)的中心思想。如:「主題明朗」、「主題正確」。
3.音樂上指樂曲中顯著而富有特色的主要旋律,為一樂曲的核心,亦為樂曲發(fā)展的要素。有些大型作品會包含數(shù)個主題,而有第一主題、第二主題等之分。theme中譯名。
《國語辭典》:音程  拼音:yīn chéng
指兩音的高低關系或兩音之間的音高差距。為英語interval的意譯。以度為計算單位,如C至D為大二度音程,C至E為大三度音程等。
《國語辭典》:休止符  拼音:xiū zhǐ fú
五線譜中,表示音樂停頓或靜止時間長短的符號。為英語rest的意譯。如全休止符、四分休止符等。
《漢語大詞典》:滑音
音樂術語。從一音向上或向下滑至另一音的唱(奏)法?;M時經(jīng)過兩音之間所有的音,樂譜上用波紋線或帶箭頭的直線作為標記。
《漢語大詞典》:調式(調式)
音樂術語。一般樂曲都是由若干基本的音所構成的,歸納這些基本的音而組成的音列,謂之“調式”。
《國語辭典》:聲部(聲部)  拼音:shēng bù
1.在音樂演奏和歌唱中,根據(jù)聲音的高低不同,分成若干部分,稱為聲部。
2.音樂上指凡結合兩行以上的旋律,或兩個以上的音同時進行,其中每一行旋律即為一個聲部。如混聲四部合唱分女高音、女低音、男高音、男低音四個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