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介紹】: 宋建州浦城人,字順之。篤學為楊億所稱。真宗大中祥符八年進士。歷知寶應縣。仁宗慶歷中,以薦召試館閣,累遷秘書丞,獻經(jīng)國遠猷十篇,仁宗嘉納,除右正言、知諫院。奏乞減后宮浮費,抑權幸請托之弊,改殿中侍御史。累官禮部侍郎、給事中,進刑部尚書卒。
人物簡介
【生卒】:1019—1049 【介紹】: 宋汾州介休人,字公順。文彥博弟。少聰警博學,善詞章。仁宗寶元元年進士。除平定軍判官。后任奉寧軍節(jié)度推官,知隴州吳山縣,改知乾州奉天縣,未到任卒。
人物簡介
【介紹】: 宋筠州高要人,字景樞。神宗元豐間,為桂州觀察判官,監(jiān)邕州、橫山、田州等峒金坑。初儂智高虜掠平民入峒,數(shù)十年無一人還。順孫至,撫以恩信,又以身請,使歸其人。酋長畏服,民歸之如市。
人物簡介
【介紹】: 宋泉州晉江人,字順中。神宗熙寧間進士。知鞏縣,修橋梁,壘石堤,邑人受利。被劾,移知王屋縣。性簡素雅,好山水之勝。全宋詩
宋直方,哲宗元符三年(一一○○)入黨籍(《宋會要輯稿》職官六八之三)。徽宗建中靖國元年(一一○一),知鞏縣(民國《鞏縣志》卷一九)。全宋文·卷二八六六
宋直方,字順中,泉州晉江(今福建泉州)人。熙寧三年進士及第。建中靖國初為奉議郎、知河南府鞏縣事。移知王屋縣,卒。見《萬姓統(tǒng)譜》卷九二,雍正《福建通志》卷三三。
人物簡介
王勛(1047年—1083年),高麗王朝第12任君主(1083年在位)。初名炰,字義恭。他是高麗文宗的長子,1054年被冊封為王太子。1083年即位,在位三月而薨,死后廟號順宗,謚號宣惠,葬于成陵。
人物簡介
【生卒】:1056—1121 【介紹】: 宋杭州錢塘人,字美成,號清真居士。神宗元豐中,以獻《汴都賦》,由太學生召為太學正。居五年不遷,益盡力于辭章。出為廬州教授、溧水縣令。還授國子監(jiān)主簿。哲宗召對,除秘書省正字,歷校書郎、知河中府?;兆跁r,為秘書監(jiān)、徽猷閣待制,提舉大晟樂府。后知順昌府,徙處州。精音律,能自度曲;尤工詞,善創(chuàng)新調(diào),格律謹嚴。有《片玉詞》及文集。全宋詩
周邦彥(一○五六~一一二一),字美成,號清真居士,錢塘(今浙江杭州)人。神宗元豐六年(一○八三),獻《汴都賦》,七年,為太學正(《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三四四)。出為廬州教授。哲宗元祐八年(一○九三),知溧水縣(《景定建康志》卷二七)。還為國子監(jiān)主簿。元符元年(一○九八),除正字(《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四九九)。徽宗即位,為校書郎,遷考功員外郎,衛(wèi)尉、宗正少卿,兼議禮局檢討。政和元年(一一一一),以直龍圖閣知河中府(《宋會要輯稿》選舉三三之二六),未赴。二年,改知隆德府,徙明州,入拜秘書監(jiān),進徽猷閣待制、提舉大晟府。未幾,知順昌府,徙處州。提舉南京鴻慶宮。宣和三年卒,年六十六。周邦彥是宋著名詞人,有詞集《清真集》二十四卷。另有《清真雜著》三卷(《直齋書錄解題》卷一七),已佚。事見《王觀堂先生全集·清真先生遺事》?!?a target='_blank'>東都事略》卷一一六、《咸淳臨安志》卷六六、《宋史》卷四四四有傳。周邦彥詩,據(jù)《永樂大典》、《歲時廣記》等書所錄,編為一卷。詞學圖錄
周邦彥(1056-1121) 字美成,號清真居士。錢塘人。有《清真居士文集》已佚,詞有《清真集》,又名《片玉集》。全宋文·卷二七七四
周邦彥(一○五六——一一二一),字美成,晚號清真居士,杭州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元豐初為太學生,以獻《汴都賦》受神宗賞識,命為太學正。后為廬州教授,溧水縣令。紹圣初為國子主簿、校書郎?;兆跁r,歷考功員外郎、宗正少卿。知隆德府,徙知明州。拜秘書監(jiān),進徽猷閣待制,提舉大晟府,專事譜制樂曲。宣和三年,提舉洞霄宮,居明州卒,年六十六。精音律、工詞,為北宋婉約派大家。著有《清真先生文集》、《清真雜著》、《操縵集》、《片玉詞》(存)、《汴都賦》(存)等。見《東都事略》卷一一六,《宋會要輯稿》儀制一一之九,《宋史》卷四四四《周邦彥傳》,羅忼烈《清真年表》(載《清真集箋注》附錄)。
人物簡介
【生卒】:1058—1077 【介紹】: 契丹名耶魯斡。遼道宗長子。好學知書。六歲封梁王,八歲立為太子。以母后為耶律乙辛誣害,常有憂色。遂為乙辛構陷,廢為庶人,徙上京。被乙辛所遣之人殺害。乙辛敗后,謚昭懷。天祚乾統(tǒng)初,追上廟號順宗。
人物簡介
【介紹】: 宋興化軍仙游人,字順之。神宗熙寧九年進士。嘗知通利軍,與蘇軾兄弟交善。蘇轍貶,豫送以詞,有“怒發(fā)沖冠,壯心比石”之語。歷知保德、廣信、邵武軍及邢、邵、鄜、冀州凡七任,所至有惠政。后坐蘇軾薦,入元祐黨籍。有《筆鐸草錄》。全宋詩
林豫,字順之,仙游(今屬福建)人。神宗熙寧九年(一○七六)進士。元豐初為漣水軍使。遷京東排岸。哲宗元祐八年(一○九三),知通利軍(《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四八四)。紹圣四年(一○九七),除河北沿邊安撫使(同上書卷四九○)。元符三年(一一○○),知鄜州,移冀州,廣信軍?;兆诔鐚幎辏ㄒ灰弧鹑现荨4笥^四年(一一一○),知邵武軍。凡歷七郡,入元祐黨籍除名。有《筆鋒草錄》,已佚?!?a target='_blank'>寶祐仙溪志》卷四有傳。全宋文·卷二五七一
林豫,字順之,仙游(今福建仙游)人。熙寧九年進士。元豐初為漣水軍使。元祐八年以蘇軾薦,自京東排岸司擢知通利軍。紹圣中為禮賓使、提點左廂諸監(jiān)公事;四年,除河北沿邊安撫副使,仍權監(jiān)提點左廂諸監(jiān)公事。元符中遷崇儀使,知鄜州,移冀州,大觀四年知邵武軍,凡歷七郡。入元祐黨籍。著有《筆鋒草錄》等。見《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四八四、四九○,《宋會要輯稿》食貨二四之三三,《寶祐仙溪志》,雍正《福建通志》卷四四、六八。
人物簡介
人物簡介
釋法順(一○七六~一一三九),俗姓文,綿州魏城(今四川綿陽)人。住撫州白楊寺。為南岳下十五世,龍門佛眼清遠禪師法嗣。高宗紹興九年卒,年六十四。《嘉泰普燈錄》卷一六、《五燈會元》卷二○有傳。今錄詩七首。僧寶正續(xù)傳·卷第四
禪師諱法順。綿州魏城文氏子。七八歲時。于夜暗中。視物如晝。父母知其異。因令出家。依香林院奉和得度。游成都。從大慈寺沖悟法師。受圓覺起信。至若離于念名為得入。研覃久之。持以問悟。悟慮胡不能決。即勉之游方。參谷隱靜覺禪師。大觀中。佛眼居龍門。道風籍甚。往依之。竭誠累年。備歷遮務。未嘗有怠色。一夕聞舉水中鹽味色里膠青決定是有不見其形。忽有省。于是離念得入之旨。吻然玄契。明日入室。龍門問真。佛在什么處。師曰。在不定處。曰。既是真佛。為甚不定。師云。若定即非真佛。龍門異之。因問何以及此。師告以實。門詰之曰。水中鹽味色里膠青直下作么會。師曰。不用更會。龍門可之。自是酬酢雷動雨泣。眾目駭觀。龍門去世。奉舍利入塔已。即首眾僧于云居。分座接衲。拂未授手。而戶外之屨滿矣。建炎初。有旨應寺院之為神霄者。悉還舊貫。于是漕使張公琮首辟臨川之廣壽。迎師開法。紹興改元。太守蔣公宣卿徙住白楊。唯老屋敷楹。不芘風雨。前此住僧侈瘟。祠以仰給。師至。首擊去之。乃大自激昂。多所樹立。未期年。而四方浩然歸重。衲子竭蹶而趨之。來者云涌。師不起于座?;奥鵀閷毞?。平居汲汲于接人。垂示勘辨。雖造次不間也。性鯁介。不茍循時俗。談道之際。譏訶無所避。或問。東山門下。佛果孤峭。佛眼慈軟。二人所得。粗細何如。師正色曰。法順于鬧市中。親見爺來。汝以軟峭粗細為問。無乃謬乎。其析疑破妄。類如此。嘗示眾曰。山僧從旦至暮。手腳不曾停住東廊走過西廊佛殿。又穿廚庫三個。和尚般柴兩個匠人。牽鋸佛也。理會不得。教我如何來注。露出達磨眼睛打開白楊門戶。大眾不須更著趙州衫。其下脫卻娘生褲。江西帥李伯紀慕其道。欲一奉見。以黃龍致請。將命者再至。師堅臥不赴。九年五月一日。集眾告別。侍者持紙求頌。師曰。吾平日語固多矣。茲尚何言。因誡左右。今夕雞鳴即報我。已而忽自聞開靜鐘。遂大喝一聲。左右驚視之。則已跏趺而逝。閱世六十四。坐四十六夏?;疴拍烤X舌頂骨及所持數(shù)珠不燼。舍利五色。塔于寺之西隅。師退然才中人。而神觀爽邁。操守堅正。善為偈句。肆筆立成。既卓有聲譽。道方盛行。而未艾遽爾去世。四方衲子識與不識。靡不傷感至泣下。其得人心如此。 贊曰。樞密徐公師川曰。善哉道師明眼。而安步方號。足目俱到。則高庵之所以為兄。白楊之所以為弟也。誠哉斯言。詳觀高庵儼臨巨剎。卑躬力道。唯眾是親。白楊荒村廢寺。激昂崛起。而名跨一時。然二公弘法。俱不滿十載。而風教言言。雖百世尚可想見其眉宇。鳴呼蓋循道而亡。私之效也。比夫異時怙勢肆奸刻眾奉己者。何殊糞壤哉。南宋元明禪林僧寶傳·卷五
法順禪師者。綿州文氏子也。棄蒙行腳。觀寶輪藏迅轉。頓徹教外別傳之旨。得受記于龍門佛眼。同出佛眼門者。有高庵悟竹庵圭雪堂行輩。順住白楊時。其同門俱播令名矣。獨白楊敗屋數(shù)楹。東傾西壓。以木丫支拄焉。順日攜缽袋。走撫之鄉(xiāng)城。至晚或負斗粟而還。及門數(shù)十人樂與之。俱每夜參。必端據(jù)木床。徒屬或栗足側耳而聽曲折。順曰。好事堆堆疊疊來。不須造作與安排。落林黃葉水推去。橫谷白云風捲回。寒雁一聲情念斷。霜鐘才動我山摧。白楊更有過人處。盡夜寒爐撥死灰。忽有個衲僧出來道。長老少賣。弄得恁么窮乞相。山僧祇向它道。卻被你道著。又曰。雞啼曉月。狗吠枯樁。只可默會。難入思量。看不見處。動地放光。說不到處。天地玄黃。撫州尺六。狀紙原來。出在清江。大眾分明話出人難見。昨夜三更月到窗。又曰。風吹茅茨屋脊漏。雨打阇黎眼睛濕。恁么分明卻不知。卻來者里低頭立。順住白楊既久。激勵學者。妙有方略。雖枯淡不堪。有青原紹燈輩。始終侍從。后俱出世。大顯其聲。順老疾。一日諸山趨詢。順起示眾曰。久病未嘗離木枕。人來多是問如何。山僧據(jù)問隨緣對。窗外黃鸝口更多。只如七尺之軀甚處受病。眾中具眼者。試為山僧指出病原??幢姞幭抡Z。順乃拊掌一下。作嘔吐聲曰。好個木枕子。便趨寂。依法阇維。收五色舍利。并諸不壞者。曰目睛齒舌數(shù)珠。瘞于寺西。初順在龍門時。云居虛席。聞高庵悟表里端勁。趨龍門聘之。悟固辭。佛眼勉其出住。悟仍不就。順告悟曰。先知覺后知。先覺覺后覺。蓋素分也。況云居為江右名剎之首。安眾甚便。沾沾小節(jié)。奚足喜焉。君應之。順雖不敏。愿請為輔。悟乃欣起。于是順自為藏主。邀賢真牧任維那。通烏頭典知客。應庵華蒞副寺。德用為監(jiān)寺。自圓為首座。故佛眼之風大振焉。 贊曰。余初閱師行實。疑其為踽涼之士。逮味師語句。乃政黃牛端獅子之上也。高庵最勁挺。不近人情。師降尊招賢。闡揚一代時教。其跡豈可測哉。然其示枯淡于一時。流膏腴于百代。于戲尚矣。
人物簡介
李易(?~一一四二),字順之,江都(今江蘇揚州)人。高宗建炎二年(一一二八)進士。三年,為江陰軍簽判。紹興元年(一一三一),擢太常博士,遷中書舍人,出知揚州。官至敷文閣待制。十二年,卒于秀州(《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四七)。《兩宋名賢小集》卷一八四存有《李敷文詩集》一卷。事見《宋歷科狀元錄》卷五,今錄詩十三首。全宋文·卷四一九五
李易(?——一一四二),字順之,江都(今江蘇揚州)人。建炎二年進士第一。紹興初官屯田員外郎,歷太常少卿兼宗正少卿,知常州、揚州。十年,除起居舍人,遷中書舍人兼侍講。十一年試給事中。十二年以疾自請,以敷文閣待制提舉江州太平觀,尋卒于秀州。見《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七、四九、五六、一○○、一三七、一三八、一三九、一四六、一四七,《宋歷科狀元錄》卷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