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檢索結(jié)果:全部 20詞典 1分類詞匯 19
《國語辭典》:雌黃(雌黃)  拼音:cī huáng
1.礦物名,成分為三硫化二砷,有劇毒。雌黃晶體呈短柱狀或可片狀剝離。顏色為檸檬黃色,半透明,金剛光澤至油脂光澤,燃燒時,產(chǎn)生青白色煙霧具強(qiáng)烈的蒜臭味。常和雄黃共生。
2.纂改文字。古人用黃紙寫字時,常以雌黃涂抹錯誤之處再改易。其作用猶今之修正液。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xùn)。勉學(xué)》:「觀天下書未遍,不得妄下雌黃?!?br />3.比喻不顧事情真相,隨意批評。參見「口中雌黃」條。
《漢語大詞典》:封駁(封駁,封駮)
封還并對詔敕之不當(dāng)者加以駁正。此制 漢 時已有,但無專職掌管。如 西漢 哀帝 益封 董賢 ,丞相 王嘉 “封還詔書,因奏封事”,見漢書·王嘉傳。 東漢 明帝 時, 鍾離意 為尚書仆射,亦“獨敢諫爭,數(shù)封還詔書”,見《后漢書·鍾離意傳》。至 唐 始由門下省掌管,對有失宜詔敕可以封還,有錯誤者則由給事中駁正。 五代 廢。 宋 太宗 時復(fù) 唐 舊制。 明 罷門下省長官,詔敕有不便者,由六科給事中駁正。 清 代給事中與御史職掌合并,此制遂廢。 唐 白居易 《鄭覃可給事中制》:“給事中之職,凡制敕有不便於時者,得封奏之;刑獄有未合於理者,得駮正之?!?宋 司馬光 《乞合兩省為一札子》:“蓋以中書出詔令,門下掌封駮,日有爭論,紛紜不決,故使兩省先於政事堂議定,然后奏聞。” 明 王鏊 震澤長語·官制:“ 唐 初,始合三省。中書主出命,門下主封駁,尚書主奉行?!?清 顧炎武 日知錄·封駁:“ 明 代雖罷門下省長官,而獨存六科給事中,以掌封駮之任?!眳㈤?a class='poemCommentLink' target='_blank'>《唐六典·門下省》。參見“ 封還 ”。
《漢語大詞典》:封還(封還)
(1).緘封退還。多指封還詔敕。漢書·王嘉傳:“﹝ 哀帝 ﹞益封 董賢 二千戶…… 嘉 封還詔書,因奏封事?!?br />(2). 唐 以后為門下省給事中的主要職務(wù)之一。 宋 費(fèi)袞 梁谿漫志·學(xué)士不草詔:“ 唐 制惟給事中得封駮,本朝 富鄭公 在西掖封還 遂國夫人 詞頭,自是舍人遂皆得封繳?!?清 顧炎武 《日知錄·封駁》:“ 唐 制,凡詔勅皆經(jīng)門下省,事有不便,得以封還?!眳⒁姟?封駮 ”。
《漢語大詞典》:繳奏(繳奏)
謂給事中行使職權(quán),駁正制敕之違失而封還章奏。宋史·劉一止傳:“﹝ 劉一止 ﹞遷給事中……居瑣闥百餘日,繳奏不已,用事者始忌?!?span id="jwn07tl" class="book">《續(xù)資治通鑒·宋哲宗紹圣元年》:“帝曰:‘去冬以宮中缺人使令,因召舊人十?dāng)?shù)輩,此何繫外廷利害,而 范祖禹 、 豐稷 、 文及甫 并有章疏陳古今禍福以動朕聽, 希純 等又繳奏爭之,何乃爾也!’”
《漢語大詞典》:封駮
亦作“ 封駁 ”。 封還并對詔敕之不當(dāng)者加以駁正。此制 漢 時已有,但無專職掌管。如 西漢 哀帝 益封 董賢 ,丞相 王嘉 “封還詔書,因奏封事”,見漢書·王嘉傳。 東漢 明帝 時, 鍾離意 為尚書仆射,亦“獨敢諫爭,數(shù)封還詔書”,見《后漢書·鍾離意傳》。至 唐 始由門下省掌管,對有失宜詔敕可以封還,有錯誤者則由給事中駁正。 五代 廢。 宋 太宗 時復(fù) 唐 舊制。 明 罷門下省長官,詔敕有不便者,由六科給事中駁正。 清 代給事中與御史職掌合并,此制遂廢。 唐 白居易 《鄭覃可給事中制》:“給事中之職,凡制敕有不便於時者,得封奏之;刑獄有未合於理者,得駮正之?!?宋 司馬光 《乞合兩省為一札子》:“蓋以中書出詔令,門下掌封駮,日有爭論,紛紜不決,故使兩省先於政事堂議定,然后奏聞?!?明 王鏊 震澤長語·官制:“ 唐 初,始合三省。中書主出命,門下主封駁,尚書主奉行?!?清 顧炎武 日知錄·封駁:“ 明 代雖罷門下省長官,而獨存六科給事中,以掌封駮之任?!眳㈤?a class='poemCommentLink' target='_blank'>《唐六典·門下省》。參見“ 封還 ”。
《漢語大詞典》:封還(封還)
(1).緘封退還。多指封還詔敕。漢書·王嘉傳:“﹝ 哀帝 ﹞益封 董賢 二千戶…… 嘉 封還詔書,因奏封事?!?br />(2). 唐 以后為門下省給事中的主要職務(wù)之一。 宋 費(fèi)袞 梁谿漫志·學(xué)士不草詔:“ 唐 制惟給事中得封駮,本朝 富鄭公 在西掖封還 遂國夫人 詞頭,自是舍人遂皆得封繳。” 清 顧炎武 《日知錄·封駁》:“ 唐 制,凡詔勅皆經(jīng)門下省,事有不便,得以封還?!眳⒁姟?封駮 ”。
《漢語大詞典》:補(bǔ)注(補(bǔ)註)
亦作“ 補(bǔ)註 ”。
(1).古書注釋體式之一。對原有注釋加以補(bǔ)充或駁正。 唐 劉知幾 史通·補(bǔ)注:“而 劉昭 採其所捐,以為補(bǔ)注,言盡非要,事皆不急……多見其無識也?!?宋 朱熹 《〈楚辭集注〉序》:“及 隋 唐 間,為訓(xùn)解者尚五六家……今亦漫不復(fù)存,無以考其説之得失。而獨 東京 王逸 《章句》與近世 洪興祖 《補(bǔ)注》并行於世?!?span id="yro10iv" class="book">《四庫全書總目·楚辭·楚辭補(bǔ)注》:“ 興祖 是編,列 逸 註於前,而一一疏通證明補(bǔ)註於后,於 逸 註多所闡發(fā)。”
(2).指起補(bǔ)充說明作用的注釋。 郭沫若 《〈中國古代社會研究〉新版引言》:“在這一次的改排中,我也盡可能地進(jìn)行了刪改;有因變動太大,不便刪改的地方,則加上了補(bǔ)注,以免再度以訛傳訛?!?/div>
《漢語大詞典》:論駁(論駁,論駮)
亦作“ 論駮 ”。
(1).辯論駁正。三國志·魏志·王肅傳:“其所論駮朝廷典制、郊祀、宗廟、喪紀(jì)、輕重,凡百餘篇?!?唐 陸贄 《盧翰劉從一門下中書侍郎平章事制》:“今百度伊始,六府載張,論駮是非,不可以不審;宣揚(yáng)憲令,不可以不明?!?span id="iv0hi5j" class="book">《續(xù)資治通鑒·宋高宗紹興三年》:“國家倣 唐 舊制,分建三省,凡政令之失中,賞刑之非當(dāng),其在中書,則舍人得以封還,其在門下,則給事得以論駁?!?梁啟超 《生計學(xué)學(xué)說沿革小史》第九章:“而近世諸國之學(xué)者所引申所論駁,亦皆以此為論理之中心。”
(2).評論辯駁的奏章。新唐書·齊澣傳:“論駁及誥詔皆援準(zhǔn)古誼,朝廷大政必咨之,時號‘解事舍人’?!?/div>
《漢語大詞典》:辯正(辯正)
(1).謂言辭華美雅正。北齊書·李繪傳:“﹝ 李繪 ﹞音辭辯正,風(fēng)儀都雅,聽者悚然?!?br />(2).辨別糾正。辯,通“ 辨 ”。后漢書·張晧傳:“ 晧 雖非法家,而留心刑斷,數(shù)與尚書辯正疑獄,多以詳當(dāng)見從。”
(3).辨析考正。辯,通“ 辨 ”。南史·儒林傳·張譏:“今日義集,辯正名理,雖知兄弟急難,四公不得有助?!?明 胡應(yīng)麟 少室山房筆叢·藝林學(xué)山四·清溪五曲:“野客叢書嘗載此説。亦失于辯正?!?br />(4).辯白駁正。 魯迅 《集外集拾遺補(bǔ)編·〈我也來談?wù)剰?fù)旦大學(xué)〉文后附白》:“這一篇既是近于對前一文的辯正,而且看那口吻,可知作者和復(fù)旦大學(xué)是很關(guān)切,有作為的?!?/div>
《漢語大詞典》:辨謗(辨謗)
對別人的毀謗加以申辯和駁正。辨,通“ 辯 ”。舊唐書·元稹傳:“至于陳暢辨謗之章,去之則無以自明於朋友矣?!?宋 孔平仲 續(xù)世說·讒險:“ 唐次 無故貶斥,久滯蠻荒,孤心抑鬱,乃采自古忠賢遭罹放逐,雖至殺身,而君猶不悟,著書三篇,謂之《辨謗略》,上之?!?/div>
《漢語大詞典》:執(zhí)正(執(zhí)正)
(1).主持公道。《淮南子·主術(shù)訓(xùn)》:“使人主執(zhí)正持平,如從繩準(zhǔn)高下。”南史·王鎮(zhèn)之傳:“后為御史中丞,執(zhí)正不撓,百僚憚之?!?br />(2).謂駁正,糾正。 晉 袁宏 后漢紀(jì)·獻(xiàn)帝紀(jì)上:“臣下懦弱,莫敢執(zhí)正 夏侯 之議?!?span id="k1x66nj" class="book">《隋書·骨儀傳》:“時刑部尚書 衛(wèi)玄 兼領(lǐng) 京兆 內(nèi)史,頗行詭道,輒為 儀 所執(zhí)正?!?br />(3).謂秉公處治。新唐書·張鎰傳:“遂執(zhí)正其罪, 縱 得流, 鎰 貶 撫州 司戶參軍?!?span id="nvmeldf" class="book">《明史·唐龍傳》:“吏坐獄不窮竟去者數(shù)十人, 龍 獨執(zhí)正 東山 罪?!?/div>
《漢語大詞典》:糾駁(糾駁,糾駮)
亦作“ 糾駮 ”。糾舉駁正。宋書·禮志三:“ 虞喜 《志林》曰:‘ 吳主 糾駁郊祀,追貶 匡衡 ,凡在見者,莫不慨然稱善也。’”南齊書·王琨傳:“廷尉 虞龢 議社稷合為一神, 琨 案舊糾駮?!?span id="6fcprjq" class="book">《隋書·律歷志下》:“今隨事糾駁,凡五百三十六條?!?span id="sqxf1qx" class="book">《明史·文苑傳四·艾南英》:“始 王李 之學(xué)大行,天下談古文者悉宗之,后 鐘 譚 出而一變。至是 錢謙益 負(fù)重名於詞林,痛相糾駮?!?/div>
分類:糾舉駁正
《國語辭典》:辨駁(辨駁)  拼音:biàn bó
爭辯駁斥?!度辶滞馐贰返谒奈寤兀骸覆徊m大哥說,經(jīng)過我愚弟兄看的地,一毫也沒得辨駁的!」也作「辯駁」。
《漢語大詞典》:讞正(讞正)
審議并駁正。《后漢書·魯恭傳》:“小吏不與國同心者,率入十一月得死罪賊,不問曲直,便即格殺,雖有疑罪,不復(fù)讞正?!?宋 文同 《謝提刑張郎中》:“朝廷之慮者實在乎遠(yuǎn)方,郡縣之失者恐失乎中典,當(dāng)從讞正,乃屬賢明,嘉命初聞,輿情已愜?!?/div>
分類:審議駁正
《漢語大詞典》:評駁(評駁)
評議和駁正;評論。 元 吳萊 《送鄭彥可南為莆田寄周公甫》詩:“發(fā)揮圣賢本根殖,評駁 遷 固 枝葉繁?!?明 沈德符 野獲編·歷法·厘正歷法:“今后造歷,悉照 洪武 、 永樂 舊式。讀帝此旨,評駁精確,頓令星官緘口?!?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雨錢:“秀才故曠達(dá),亦不為怪。遂與評駁今古?!?/div>
《漢語大詞典》:辯斥(辯斥)
辯駁,駁正。 明 胡應(yīng)麟 少室山房筆叢·史書佔畢三:“《離騷》所問,蓋 齊 東里社、鬼巫虛謬之談, 屈子 放逐無聊,感而筆之,以問后世。世儒不能辯斥,而好奇如 沈約 者,又引之以釋《紀(jì)年》。”
分類:辯駁駁正
《漢語大詞典》:讞駁(讞駁)
審理案件,駁正是非。 明 李東陽 《劉公墓志銘》:“其為大理在 天順 、 成化 間,讞駁詳慎?!?/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