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生卒】:?—344 【介紹】: 十六國時前燕遼東人。西晉懷帝時,值永嘉之亂,避地隱居。東晉元帝建武初,慕容廆自稱大單于,詡謁見之,拜為郎中令。慕容皝嗣立,遷玄菟太守。平鹵仁功,封汝陰侯,轉(zhuǎn)左長史。東晉康帝建元二年,隨燕王皝攻宇文逸豆歸,為流矢所中卒。
人物簡介
【介紹】: 北魏渤海蓨人,字大淵。少歷顯職,初仕后燕為散騎常侍。慕容垂建興十年,遣慕容寶擊北魏,湖諫,言頗切厲,垂怒,免湖官。既而寶果敗。寶立,起湖為燕郡太守。后燕主兄弟交爭,湖見其衰亂,遂率戶三千歸北魏,道武帝賜爵東阿侯,加右將軍,總代東諸部。太武帝時鎮(zhèn)姑臧,甚有惠政。卒年七十。
人物簡介
【生卒】:?—619 【介紹】: 隋唐時僧人。住懷戎。唐高祖武德元年十二月,因縣令設(shè)齋,士民大集,與僧五千人擁齋眾而反,殺縣令及鎮(zhèn)將,自稱大乘皇帝,立尼靜宣為邪輸皇后,改元法輪。遣使招高開道,立為齊王。開道帥五千人歸之。居數(shù)月,開道殺曇晟,并其眾。
人物簡介
高節(jié)(1472年—?年),字大節(jié),河南開封府睢州人。三月十三日生,行一,治《禮記》,由國子生中式弘治戊午科(1498年)河南鄉(xiāng)試第三十六名舉人,年四十六歲中式正德十二年丁丑科會試第二百七十七名,第三甲第六名進(jìn)士。戶部觀政,授行人司行人,升司副、司正,轉(zhuǎn)工部郎中,致仕。
人物簡介
【介紹】: 明四川內(nèi)江人。弘治十八年進(jìn)士。正德中為御史,嘗劾總兵官郭勛罪,又劾尚書王瓊誤邊防事,為瓊所構(gòu),謫富民典史。世宗即位,復(fù)官,歷右副都御史,巡撫江西,終戶部右侍郎。維基
高公韶 (1480年—1563年),字大和,號三峰,四川成都府內(nèi)江縣人。年十八中舉,弘治十八年(1505年)乙丑科進(jìn)士。授江西撫州府推官,正德四年(1509年)閏九月徵為廣東道試御史,六年巡視山東長蘆鹽政,八年巡按廣東。年間為御史,曾彈劾總兵官郭勛有罪,又彈劾尚書王瓊誤邊防之事,被王瓊構(gòu)諂,正德十年七月謫官云南富民縣典史,量移陜西漢中府洵陽縣知縣。明世宗即位,復(fù)官為監(jiān)察御史,出為大理府知府,嘉靖二年(1523年)二月升陜西按察司副使,兵備環(huán)慶,又以母李氏生病去世去職。復(fù)除云南騰沖兵備副使,八年六月升廣西按察使,九年七月升本省右布政使,轉(zhuǎn)左布政,十一年升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撫江西,十二年五月致仕。十五年以薦起用,十六年四月起升戶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僉都御史、總督兩廣糧餉,十七年七月回部管事,十八年(1539年)世宗巡幸湖廣承天府,因不等候圣駕,先行至河南磁州,又奔回行在請罪,被世宗切責(zé),六月以雷警致仕,優(yōu)游林下二十年,壽八十四卒。
人物簡介
【介紹】: 明河南鈞州人,字大賓。正德十二年進(jìn)士。累官山東提要僉事。以身為教,士習(xí)翕然向風(fēng)。遷光祿少卿。維基
高尚賢(1484年—1536年),字大賓,號鳳溪、鳳岐,河南開封府鈞州新鄭縣人,軍籍,官至光祿寺少卿。隆慶時內(nèi)閣首輔高拱之父。正德五年(1510年)河南鄉(xiāng)試第一名,正德十二年(1517年)丁丑科會試第八十四名,二甲第十四名進(jìn)士。刑部觀政,初授工部營繕?biāo)局魇拢亩Y部儀制司主事,升精膳司署員外郎事主事。嘉靖二年二月升任山東按察司僉事,七月提督學(xué)校。丁父憂歸,服除起補(bǔ)陜西按察司僉事,八年十月升光祿寺少卿,十一年十二月因上疏不具職名,被革職冠帶閑住。十五年卒,享年五十三。有《鳳溪遺藁》。
人物簡介
高大經(jīng),字以仁,直隸順德府任縣人,民籍。嘉靖四年(1525年)乙酉科順天府鄉(xiāng)試第六十九名舉人。嘉靖八年(1529年)中式己丑科會試第六十六名,登第三甲第八十四名進(jìn)士。
人物簡介
高大化,字少賢,山東青州府沂水縣人,民籍。山東鄉(xiāng)試第十三名舉人。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中式己未科三甲第一百八十八名進(jìn)士。令江陰,剛正不阿,忤權(quán)貴,歸里卒。
人物簡介
【生卒】:約1641—1727后 【介紹】: 清浙江嘉興人,字大立,號青華。康熙三十年進(jìn)士。官績溪知縣,以不善事上官罷去。年屆四十始為詩,罷官后放浪山水以老,其詩灑落有清氣。有《固哉叟詩鈔》。清詩別裁集
字大立,浙江嘉興人。康熙辛未進(jìn)士,知涇縣、績溪。著有《固哉叟詩》?!鸸淘兆髁睿z強(qiáng)梁,平冤獄,振興文教,以不善事大吏去官,后遍游名山以終,兩邑人春秋祀之。
人物簡介
高曾(1881-1943) 字卓庵,號澹庵、佛子、大雄、覺佛、秋士等。江蘇金山人。光緒二十九年與兄高旭、叔父高燮等組織民社,鼓吹反清。辛亥后,失望隱居。有《自怡軒詩鈔》、《澹庵詩存》、《嘯天廬詞存》與雜劇多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