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孟鸞 朝代:北魏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名一作欒。北魏人,字龍兒。坐事充閹人,以謹敏見寵。胡太后臨朝,為左中郎將、給事中。素有病,面常黯黑。暴疾卒,胡太后為之下淚。
王瞻 朝代:南齊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479 【介紹】: 南朝齊太原祁人,字明遠,一字叔鸞。王玄謨子。負氣傲俗,好貶裁人物。仕宋,為黃門郎。素輕蕭賾(齊武帝),賾銜之。齊高帝建元初,為永嘉太守,詣闕跪拜不如儀,賾送廷尉殺之。
檀道鸞 朝代:南朝宋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南朝宋高平金鄉(xiāng)人,字萬安。位國子博士、永嘉太守。有文學。撰有《續(xù)晉陽秋》。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452—498 【介紹】: 即齊明帝。南朝齊皇帝,字景棲,小字玄度。高帝侄,蕭道生子。少孤,高帝撫育,恩過諸子。劉宋末,任安吉令、淮南、宣城二郡太守。入齊,封西昌侯,任郢州刺史。齊武帝時,為侍中、尚書左仆射、右衛(wèi)將軍。受遺詔輔政,連續(xù)廢殺郁林王、海陵王,自立為帝。即位后,北魏屢侵犯,破齊于新野、南陽、義陽等地。性猜忌多慮,信道術,在位時,高帝、武帝子孫幾被殺盡。在位五年。謚明,廟號高宗。
全齊文·卷五
帝諱鸞,字景棲,小名玄度。始安貞王道生子。仕宋,歷安吉令,遷寧朔將軍、淮南宣城二郡太守。齊受禪,遷侍中,封西昌侯,為冠軍將軍、郢州刺史,進號征虜將軍。武帝即位,轉度支尚書,遷侍中,歷吳興太守、豫州刺史、尚書右仆射,領衛(wèi)尉,轉左仆射,領右衛(wèi)將軍,遷侍中、尚書令。郁林王即位,加鎮(zhèn)軍將軍,進大將軍、中書監(jiān)。海陵王即位,為驃騎大將軍、錄尚書事、揚州刺史。封宣城郡公,加黃鉞、都督中外諸軍事、太傅,封宣城王。以延興元年十月即位,改元二,建武、永泰。在位五年。謚曰明皇帝,廟號高宗。
魏鸞 朝代:北魏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北魏鉅鹿下曲陽人,字雙和。孝文帝時為奉車都尉,從征漢陽,為統(tǒng)軍。宣武帝景明中,參預廢咸陽王禧等六輔。官至光州刺史。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456—465 【介紹】: 南朝宋宗室。彭城人,字孝羽。宋孝武帝第八子。封新安王。領南瑯邪太守。母殷淑儀,寵傾后宮,子鸞愛冠諸子。凡孝武帝所盼遇者,莫不入子鸞之府、國。官至中書令,領司徒。前廢帝素疾子鸞有寵,即位后乃賜死。明帝即位,追封始平王,謚孝敬。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約525 【介紹】: 北魏東清河鄃人,字彥鸞。崔光侄。少博綜經(jīng)史。孝文帝末任彭城王國左常侍。宣武帝景明三年,遷員外郎,奉命撰起居注,遷給事中。以儒學才明,參議定律令于尚書上省。孝明帝正光元年,受命修孝文、宣武二朝起居注。五年,奉命修輯國史。孝昌初,任給事黃門侍郎,尋加散騎常侍、齊州大中正。有《十六國春秋》。
全后魏文·卷二十五
鴻,字彥鸞,光弟敬友之子。太和末,為彭城王國左常侍。景明中,遷員外郎、兼尚書虞曹郎中,典起居注。遷給事中,兼祠部郎,轉尚書都兵郎中。永平初,為鎮(zhèn)南邢鸞行臺長史。徙三公郎中,加輕車將軍。遷員外散騎常侍。延昌末,加中堅將軍,遷中散大夫、高陽王友、司徒長史。正光初,加前將軍。撰高祖世宗《起居注》。孝昌初,拜給事黃門侍郎,加散騎常侍、齊州大中正。卒,贈鎮(zhèn)東將軍、度支尚書、青州刺史。有《十六國春秋》一百二卷。
元鸞 朝代:北魏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471—505 【介紹】: 北魏宗室,鮮卑族,字宣明。城陽王次子。襲爵。以武藝著稱。孝文帝時屢任各鎮(zhèn)都大將,遷都洛陽后為鄴郡留守。宣武帝時累遷定州刺史。愛佛道,修持五戒,積歲長齋,起佛寺,公私費擾,頗為民患。宣武帝嘗詔誡之。卒謚懷。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476—542 【介紹】: 亦作曇?guī)n。北魏僧。雁門人。少于五臺山出家,通內(nèi)外經(jīng)籍。后從菩提流支受《觀無量壽經(jīng)》,宏揚凈土。魏主重之,號為神鸞。晚年住汾州玄中寺,時往介山之陰,聚徒講經(jīng),后人稱其處為鸞公巖。為中國凈土宗祖師。有《禮凈土十二偈》等。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十二 弘法科(二)
或為鸞。史失載姓氏。世居五臺。靈蹤圣跡。習于見聞。年未志學。即出家。陶冶內(nèi)外典籍。研究四論佛性之指。嘗以大集經(jīng)。詞義深密。欲為注解。所作將半。而遽感氣疾。周行求醫(yī)。至汾州秦陵之故墟。登東門城。仰見天門洞開。六欲階位。上下重復。由是疾愈。將就前業(yè)。念以為人命幾何。佛法無盡。乃聞江南陶隱居。治長生久視之方。茍得之。以遂厥志。誠未晚也。大通中。南謁梁武皇帝于重云殿。詔有司。引巒從千迷道入。時帝服僧伽黎。著納帽屏坐繩床殿隅。巒至殿遙見。意其必帝也。然四顧略無幾席。獨其中設一高座。巒竟升而坐之。豎佛性義焉。遽三呼大檀越。帝始前禮。巒因顧之曰。佛性義深。今略標序。有疑賜問。帝即脫帽。稍加質(zhì)難。且曰今日向晚。明當相見。巒下座出。所歷詰曲。馀二十門。無少差謬。帝嘆訝以為此道雖老侍從。數(shù)往來者。猶或誤。而其人才至。便爾。豈易欺哉。 翌日詔入太極殿帝降接聽造隱居勾曲山中。獲仙方十卷。遂東游海上。路沮浙江波濤之險。傳者以有鮑郎子神。靈甚。禱之可濟。巒許為奏帝起祠宇。神復現(xiàn)形謝。及辭帝北歸。果如所許云。時菩提流支方闡化魏境。巒悉出所獲方。示之曰。吾佛法中。亦有勝此者乎。流支即授以觀經(jīng)。且謂茍依以脩治。當證無生。況長生乎。唾去其方。弗一省覽。巒并舉以投之火中。俄居并州大寺。徙居汾洲北山石壁玄中寺?;蚓弁浇樯?。蓋今所謂巒公巖者是也。興和四年終于平遙山寺。壽六十有七。終之日。人咸見幡華幢蓋。香氣樂音遍布。其著述。有調(diào)氣論。禮凈土偈。安樂集等。行世。自號玄簡大士。
續(xù)高僧傳·卷第六 義解篇二
釋曇鸞?;驗閹n。未詳其氏。雁門人。家近五臺山。神跡靈怪逸于民聽。時未志學。便往尋焉備覿遺蹤。心神歡悅便即出家。內(nèi)外經(jīng)籍具陶文理。而于四論佛性彌所窮研。讀大集經(jīng)。恨其詞義深密難以開悟。因而注解。文言過半便感氣疾。權停筆功周行醫(yī)療。行至汾川秦陵故墟。入城東門上望青宵。忽見天門洞開。六欲階位上下重復歷然齊睹。由斯疾瘉。欲繼前作。顧而言曰。命惟危脆不定其常。本草諸經(jīng)具明正治。長年神仙往往間出。心愿所指修習斯法。果剋既已方崇佛教不亦善乎。承江南陶隱居者方術所歸。廣博弘贍海內(nèi)宗重。遂往從之。既達梁朝。時大通中也。乃通名云。北國虜僧曇鸞故來奉謁。時所司疑為細作。推勘無有異詞。以事奏聞。帝曰斯非覘國者??梢胫卦频?。仍從千迷道。帝先于殿隅卻坐繩床。衣以袈裟覆以納帽。鸞至殿前顧望無承對者。見有施張高座上安幾拂正在殿中傍無馀座。徑往升之豎佛性義。三命帝曰。大檀越。佛性義深。略已標敘。有疑賜問。帝卻納帽便以數(shù)關往復。因曰。今日向晚明須相見。鸞從座下仍前直出。詰曲重沓二十馀門。一無錯誤。帝極嘆訝曰。此千迷道。從來舊侍往還疑阻。如何一度遂乃無迷。明旦引入太極殿。帝降階禮接。問所由來。鸞曰。欲學佛法限年命促減。故來遠造陶隱居求諸仙術。帝曰。此傲世遁隱者。比屢徵不就任往造之。鸞尋致書通問。陶乃答曰。去月耳聞音聲。茲辰眼受文字。將由頂禮歲積。故使應真來儀。正爾整拂藤蒲具陳花水。端襟斂思佇耹警錫也。及屆山所接對欣然。便以仙經(jīng)十卷。用酬遠意。還至浙江。有鮑郎子神者。一鼓涌浪七日便止。正值波初無由得度。鸞便往廟所以情祈告。必如所請當為起廟。須臾神即見形。狀如二十。來告鸞曰。若欲度者明旦當?shù)?。愿不食言。及至明晨濤猶鼓怒。才入船里帖然安靜。依期達帝具述由緣。有敕為江神更起靈廟。因即辭還魏境。欲往名山依方修治。行至洛下。逢中國三藏菩提留支。鸞往啟曰。佛法中頗有長生不死法勝此土仙經(jīng)者乎。留支唾地曰。是何言歟。非相比也。此方何處有長生法。縱得長年少時不死。終更輪回三有耳。即以觀經(jīng)授之曰。此大仙方。依之修行當?shù)媒饷撋?。鸞尋頂受。所赍仙方并火焚之。自行化他流靡弘廣。魏主重之號為神鸞焉。下敕令住并州大寺。晚復移住汾州北山石壁玄中寺。時往介山之陰。聚徒蒸業(yè)。今號鸞公巖是也。以魏興和四年。因疾卒于平遙山寺。春秋六十有七。臨至終日。幡花幢蓋高映院宇。香氣??勃音聲繁鬧。預登寺者并同矚之。以事上聞。敕乃葬于汾西泰陵文谷。營建?塔并為立碑。今并存焉。然鸞神宇高遠機變無方。言晤不思動與事會。調(diào)心練氣對病識緣。名滿魏都。用為方軌。因出調(diào)氣論。又著作王邵。隨文注之。又撰禮凈土十二偈。續(xù)龍樹偈后。又撰安樂集兩卷等。廣流于世。仍自號為有魏玄簡大士云。
高僧摘要·品高僧摘要卷三
雁門人。家近五臺山。神跡靈怪。時未志學。便往尋焉。備覿遺蹤。心神歡悅。便即出家。讀大乘經(jīng)。恨其詞義深密。難以開悟。因而注解。文言過半。便感氣疾。停筆醫(yī)療。行至汾州。秦陵故墟。入城東門。上望青霄。忽見天門洞開。六欲階位。上下重復。歷然齊睹。由斯疾愈。前作尅眼。方崇佛教。承江南陶隱居者。方術所歸。廣博弘贍。海內(nèi)宗重。遂往從之。既達梁朝。時大通中。通名云北國番僧曇鸞奉謁。時所司疑為細作。推勘無有異詞。以事奏聞。帝曰斯非覘國者。可引入重云殿。仍從千迷道。帝先于殿隅。卻坐繩床。衣以袈裟。覆以納帽。鸞至殿前。顧望無承對者。見有施張高座。上安幾拂。正在殿中。傍無馀座。徑往升之。豎佛性義。三命帝曰。大檀越。佛性義深。略已標敘。有疑賜問。帝卻納帽。便以數(shù)關往復。因曰今日向晚。明須相見。鸞從座下仍前直出。詰曲重沓。二十馀門。一無錯誤。帝極嘆訝。曰此千迷道。從來舊時往還疑阻。如何一度。遂乃無迷。明旦引入太極殿。帝降階禮接。問所由來。鸞曰。欲學佛法。恨年命促減。故來遠造陶隱居。求諸仙術。帝曰此傲世遁隱者。比屢徵不就。任往造之。鸞尋致書通問。及屆山所。接對欣然。便以仙方十卷。用酬遠意。還至浙江。有鮑郎子神者。一鼓涌浪。七日便止。正值波初。無由得渡。鸞便往廟所。以情祈告。必如所請。當為起廟。須臾神即見形。告鸞曰。若欲渡者。明旦當?shù)?。愿不食言。及至明晨。濤猶鼓怒。才入船里。帖然安靜。依期達帝。具述由緣。有敕為江神。更起靈廟。因即辭還魏境。欲往名山。依方修治。行至洛下。逢中國三藏菩提留支。鸞往啟曰。佛法中。頗有長生不死法。勝此土仙經(jīng)者乎。留支唾地曰。是何言歟。非相比也。此方何處有長生不死法??v得長年。少時不死。終更輪回三有耳。即以觀經(jīng)授之曰。此大仙方。依之修行。當?shù)媒饷撋酪?。鸞尋頂受。所赍仙方。并火燒之。自行化他郡。流靡弘廣。魏主重之。號神鸞。興和四年。因疾。卒于平遙山寺。
陽斐 朝代:北齊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北齊北平漁陽人,字叔鸞。魏孝莊帝時,于西兗州督護流人有功,封方城伯。東魏孝靜帝興和中除起部郎中,兼通直散騎常侍,出使南朝梁。還遷廷尉少卿。修治石濟河橋,又移渡口于白馬,兩岸造關城,累年乃就。北齊文宣帝天保時,為都水使者,監(jiān)筑長城。官至殿中尚書、監(jiān)瀛州事,拜儀同三司。謚敬簡。
全北齊文·卷六
斐字叔鸞,北平漁陽人,一云無終人,魏前軍將軍固從兄子,孝莊時以功賜爵方城伯,歷侍御史兼都官郎中、廣平王、開府中郎,興和中除起部郎中兼通直散騎常侍,使梁還,除廷尉少卿,轉尚書右丞。齊受禪,除鎮(zhèn)南將軍、尚書吏部郎中,免,除都水使者,監(jiān)筑長城,行南譙州事,加通直散騎常侍壽陽道行臺左丞,遷散騎常侍,除徐州刺史帶東南道行臺左丞,乾明初征拜廷尉卿,遷衛(wèi)大將軍兼都官尚書,行太子少傅,徙殿中尚書;監(jiān)瀛州事,拜儀同三司,卒贈驃騎大將軍,中書監(jiān),北豫州刺史,謚曰敬簡。
任果 朝代:北周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北周南安人,字靜鸞。世為方隅豪族,仕于江左。西魏廢帝元年,率部附宇文泰,面陳取蜀之策。授沙州刺史,封南安縣公。從尉遲迥伐蜀。成都平,除始州刺史,進爵安樂郡公。尋為刺客所殺,年五十六。
韓鳳 朝代:北齊至隋初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北齊昌黎人,字長鸞。有膂力,善騎射,稍遷都督。襲爵高密郡公。后主在東宮,鳳為侍衛(wèi),為后主所賞識。后主即位,累遷侍中、領軍、總知內(nèi)省機密。封昌黎郡王,甚蒙親寵。與高阿那肱、穆提婆共掌朝政,號稱“三貴”,損國害政,尤嫉士人,冤殺甚眾。北齊亡時,從后主走青州,為北周軍所獲。仕隋,位終隴州刺史。
全隋文·卷二十
鳳字長鸞,昌黎人。初為烏賀真大賢真正都督,襲父永興爵高密郡公,進開府儀同三司。武平中,除侍中領軍,封昌黎郡王,加特進、領軍大將軍。齊亡,與后主俱為周軍所獲。后仕隋,為隴州刺史。卒官。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536—578 【介紹】: 北周中山無極人,字叔遵。歷官司隸校尉、漢中郡守。精通天文數(shù)算,北周武帝時,造天和歷。曾注《周髀算經(jīng)》、《數(shù)術記遺》等。另撰《五經(jīng)算術》、《七曜歷算》等。
全后周文·卷二十
鸞,天和中為司隸大夫,有周天和年歷一卷,《七曜算術》二卷,《五經(jīng)算術》一卷。
裴景鸞 朝代:北齊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北齊河東聞喜人。裴延俊侄。與弟裴景鴻并有逸才。河東呼景鸞為“驥子”,呼景鴻為“龍文”。后官華州刺史。
田鸞 朝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陜西人。相傳入華山,見道士祈請隱訣,道士指柏木曰:“此長生藥也?!丙[歸服數(shù)年,自覺身輕。后隱于嵩陽,年逾百歲,仍有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