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共1340,分90頁顯示  上一頁  1  2  3  4  5  7  8  9  10 下一頁
詞典(續(xù)上)
和會
和合
和衣
和易
安和
和春
子和
同和
和鸞
和柔
和璧
平和
致和
和年
應(yīng)和
《國語辭典》:和會(和會)  拼音:hé huì
1.和悅而集會。《書經(jīng)??嫡a》:「周公初基作新大邑于東國洛,四方民大和會?!?br />2.和睦、融洽。元。關(guān)漢卿《玉鏡臺》第三折:「為甚我今日媒人根前,做小伏低,教他款慢里,勸諫的俺夫妻和會?!?br />3.和平會議的縮稱。指戰(zhàn)爭結(jié)束后,雙方為求休戰(zhàn)及和睦相處所舉行的會議。如巴黎和會。
《國語辭典》:和合  拼音:hé hé
1.和諧好合。《史記。卷四四。魏世家》:「魏君賢人是禮,國人稱仁,上下和合,未可圖也。」
2.寒山與拾得二僧?!肚迤缴教迷挶?。花燈轎蓮女成佛記》:「你不知,我買來供奉和合利市哥哥的?!?/div>
《國語辭典》:和衣  拼音:hé yī
多指睡覺時,穿著衣服,不解衣物?!度龂萘x》第四五回:「瑜和衣臥倒,嘔吐狼藉?!埂都t樓夢》第八回:「晴雯向里間炕上呶嘴。寶玉一看,只見襲人和衣睡著在那里?!?/div>
《國語辭典》:和易  拼音:hé yì
態(tài)度溫和,平易近人?!抖Y記。郊特牲》唐。孔穎達(dá)。正義:「樂主和易,今奏此肆夏,大響道奏,主人和易,嚴(yán)敬于賓也?!?/div>
《國語辭典》:安和  拼音:ān hé
1.安定平和。《書經(jīng)。周官》:「司徒掌邦教,敷五典,擾兆民?!固???追f達(dá)。正義:「司徒主國教化,布五常之教,以安和天下眾民?!固?。元結(jié) 夏侯岳州表:「公能請正寬恕,靜以理之,故其人安和而服悅,為當(dāng)時法則。」
2.安好、平安。唐。韓愈與大顛師書〉:「孟夏漸熱,惟道體安和。」
《駢字類編》:和春
王贊 三月三日詩猗猗季月穆穆和春李衢春雪詩 輕搖梅共笑,飛弱柳和春。
分類:和春
《分類字錦》:子和
易鳴鶴在陰其子和之
《漢語大詞典》:同和
(1).彼此和諧;相互協(xié)和。禮記·樂記:“大樂與天地同和,大禮與天地同節(jié)?!?span id="3ha8msa" class="book">《國語·齊語》:“居同樂,行同和,死同哀?!?唐 韓愈 《送汴州監(jiān)軍俱文珍序》:“天子無東顧之憂,方伯有同和之美?!?br />(2).謂與……同樣和煦。形容仁愛。 唐 李商隱 《獻(xiàn)河?xùn)|公啟》之一:“伏惟尚書春日同和,秋霜共烈?!?/div>
《國語辭典》:和鸞(和鸞)  拼音:hé luán
系在車上的鈴鐺?!对娊?jīng)。小雅。蓼蕭》:「既見君子,鞗革忡忡,和鸞雍雍,萬福攸同。」《文選。司馬相如。難蜀父老》:「鳴和鸞,揚樂頌。」
《漢語大詞典》:和柔
(1).寬和柔順。晏子春秋·問下二十:“事君之倫,知慮足以安國……和柔足以懷眾?!?span id="1xf3gec" class="book">《史記·衛(wèi)將軍驃騎列傳》:“大將軍為人仁善退讓,以和柔自媚於上?!?span id="kox88wc" class="book">《資治通鑒·唐太宗貞觀十二年》:“ 世南 外和柔而內(nèi)忠直?!?明 李贄 《〈龍谿先生文錄抄〉序》:“先生少壯至老,一味和柔,大同無我?!?br />(2).猶和軟。 北齊 顏之推 顏氏家訓(xùn)·音辭:“南方水土和柔,其音清舉而切詣?!?br />(3).謂柔媚宜人。 宋 葉適 《與英上游紫霄觀短歌》:“景物已和柔,川原倍敷榮?!?宋 劉克莊 《八聲甘州·雁》詞:“歸興何妨待,風(fēng)景和柔?!?清 黃鷟來 《雨中感懷》詩:“朱陽藹江郭,首夏漸和柔。”
《國語辭典》:和璧  拼音:hé bì
楚人卞和所得的璞玉。參見「和氏璧」條?!段倪x。曹丕。與鐘大理書》:「和璧入秦,相如抗節(jié)?!?/div>
分類:和璧
《國語辭典》:和氏璧  拼音:hé shì bì
春秋時楚人卞和自楚國山中得一玉璞,獻(xiàn)給楚厲王,經(jīng)玉工鑒定其為普通的石頭,厲王以卞和撒謊欺騙,乃刖其左腳。后武王即位,卞和再獻(xiàn),仍視為石頭,卞和又被刖去右足。至文王即位,卞和抱玉石至荊山下大哭三天三夜,文王得知,命玉工加以琢磨,終得一塊寶玉,命名為「和氏璧」。見《韓非子。和氏》。也稱為「和璧」。
《國語辭典》:平和  拼音:píng hé
1.平正和諧、調(diào)和?!蹲髠鳌U压辍罚骸赣谑怯袩┦忠?,慆堙心耳,乃忘平和。」
2.安定、平穩(wěn)。如:「近來局勢平和?!埂端鍟?。卷二○。天文志中》:「斗星盛明,王道平和,爵祿行?!?/div>
《漢語大詞典》:致和
謂人事極其和順。 唐 嚴(yán)維 《奉和皇甫大夫祈雨應(yīng)時雨降》:“致和知必感,歲旱未書災(zāi)?!?/div>
《駢字類編》:和年
開元禮璇璣齊運玉燭和年
分類:和年
《國語辭典》:應(yīng)和(應(yīng)和)  拼音:yìng hè
1.呼應(yīng)、響應(yīng)。《漢書。卷七○。陳湯傳》:「時康居兵萬馀騎分為十馀處,四面環(huán)城,亦與相應(yīng)和。」《宋書。卷七四。沈攸之傳》:「敬兒、文和斬其使,馳表以聞;柏年、道和、佩玉懷兩端,密相應(yīng)和?!?br />2.酬答、應(yīng)答。漢。桓譚新論〉:「哀帝時,有老人范蘭,言年三百歲,初與人相見,則喜而相應(yīng)和,再三,則罵而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