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wàn)典故,50萬(wàn)詞匯、2萬(wàn)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檢索結(jié)果:全部 15詞典 2分類詞匯 13
《漢語(yǔ)大詞典》:四腳
(1).謂有四只腳。借指馬匹。宋書·臧質(zhì)傳:“爾自恃四腳,屢犯國(guó)疆。”
(2).即幞頭。因有四帶而得名。 宋 沈括 夢(mèng)溪筆談·故事一:“庶人所戴頭巾, 唐 人亦謂之‘四腳’,蓋兩腳繫腦后,兩腳繫頷下。”宋史·禮志二五:“小祥,改服布四腳、直領(lǐng)布襴。”
《漢語(yǔ)大詞典》:撲頭(撲頭)
(1).即幞頭。古代的一種頭巾。《宣和遺事》前集:“卻去 宣德門 直上有三四個(gè)貴官,金捻線撲頭,舒角紫羅窄袖袍,簇花羅?!?明 無(wú)名氏 《云間雜志》卷下:“ 諸午泉 得一峰石,高二丈,儼若人形,撲頭大袖,名為待漏石?!眳⒁姟?幞頭 ”。
(2).迎頭。 元 谷子敬 《城南柳》第三折:“可早漫地漫天,更撲頭撲面,雪擁就浪千堆,雪裁成花六出,雪壓得柳三眠?!?茅盾 《子夜》一:“同時(shí)就有一股異常濃郁使人窒息的甜香,撲頭壓住了 吳老太爺 ?!?/div>
《漢語(yǔ)大詞典》:幞頭(幞頭,襆頭)
古代一種頭巾。古人以皂絹三尺裹發(fā),有四帶,二帶系腦后垂之,二帶反系頭上,令曲折附項(xiàng),故稱“四腳”或“折上巾”。至 北周 武帝 時(shí)裁出腳后幞發(fā),始名“幞頭”。初用軟帛垂腳, 隋 始以桐木為骨子, 唐 方以羅代繒。帝服則腳上曲,人臣下垂。 五代 漸變平直。 宋 制有直腳、局腳、交腳、朝天、順風(fēng)等式樣。惟直腳為貴賤通服,皇帝或服上曲。參閱 唐 封演 封氏聞見記·巾幞、 宋 沈括 夢(mèng)溪筆談·故事一宋史·輿服志五、 明 王圻 三才圖會(huì)·衣服二、 清 俞正燮 癸巳存稿·幞。 唐 張鷟 游仙窟:“ 十娘 即喚 桂心 ,并呼 芍藥 ,與少府脫鞾履、疊袍衣,閣幞頭,掛腰帶?!?金 董解元 《西廂記諸宮調(diào)》卷七:“偏帶兒是犀角,幞頭兒是烏紗?!?span id="4d7drgb" class="book">《儒林外史》第四二回:“ 應(yīng)天府 尹大人 戴著幞頭,穿著蟒袍,行過(guò)了禮。”
襆頭:即幞頭。古代包頭軟巾,有四帶,二帶系腦后垂之,二帶反系頭上,令曲折附頂。也稱四腳、折上巾。隋書·禮儀志七:“故事,用全幅皁而向后襆髮,俗人謂之襆頭?!?span id="iargzsl" class="book">《資治通鑒·后晉齊王天福八年》:“﹝ 楚王 希范 ﹞作九龍殿,刻沉香為八龍,飾以金寶,長(zhǎng)十餘丈,抱柱相向; 希范 居其中,自為一龍,其襆頭腳長(zhǎng)丈餘,以象龍角。”參見“ 幞頭 ”。
《漢語(yǔ)大詞典》:襆巾
即幞頭。 清 袁枚 新齊諧·猴怪:“ 溫元帥 襆巾紗帽如 唐 人服飾,貌溫然儒者?!眳⒁姟?幞頭 ”。
分類:幞頭
《漢語(yǔ)大詞典》:幞頭(幞頭,襆頭)
古代一種頭巾。古人以皂絹三尺裹發(fā),有四帶,二帶系腦后垂之,二帶反系頭上,令曲折附項(xiàng),故稱“四腳”或“折上巾”。至 北周 武帝 時(shí)裁出腳后幞發(fā),始名“幞頭”。初用軟帛垂腳, 隋 始以桐木為骨子, 唐 方以羅代繒。帝服則腳上曲,人臣下垂。 五代 漸變平直。 宋 制有直腳、局腳、交腳、朝天、順風(fēng)等式樣。惟直腳為貴賤通服,皇帝或服上曲。參閱 唐 封演 封氏聞見記·巾幞、 宋 沈括 夢(mèng)溪筆談·故事一、宋史·輿服志五、 明 王圻 三才圖會(huì)·衣服二、 清 俞正燮 癸巳存稿·幞。 唐 張鷟 游仙窟:“ 十娘 即喚 桂心 ,并呼 芍藥 ,與少府脫鞾履、疊袍衣,閣幞頭,掛腰帶?!?金 董解元 《西廂記諸宮調(diào)》卷七:“偏帶兒是犀角,幞頭兒是烏紗?!?span id="aoevmdu" class="book">《儒林外史》第四二回:“ 應(yīng)天府 尹大人 戴著幞頭,穿著蟒袍,行過(guò)了禮?!?br />襆頭:即幞頭。古代包頭軟巾,有四帶,二帶系腦后垂之,二帶反系頭上,令曲折附頂。也稱四腳、折上巾。隋書·禮儀志七:“故事,用全幅皁而向后襆髮,俗人謂之襆頭?!?span id="zqjap7j" class="book">《資治通鑒·后晉齊王天福八年》:“﹝ 楚王 希范 ﹞作九龍殿,刻沉香為八龍,飾以金寶,長(zhǎng)十餘丈,抱柱相向; 希范 居其中,自為一龍,其襆頭腳長(zhǎng)丈餘,以象龍角?!眳⒁姟?幞頭 ”。
《國(guó)語(yǔ)辭典》:襆頭(襆頭)  拼音:pú tóu
一種古代男子用的頭巾。以絲娟裁成方巾,方巾四角下垂四長(zhǎng)帶,用來(lái)裹發(fā),盛行于唐代。《新唐書。卷二四。車服志》:「襆頭起于后周,便武事者也?!埂度辶滞馐贰返谒亩兀骸笐?yīng)天府尹大人戴著襆頭,穿著蟒袍,行過(guò)了禮,立起身來(lái),把兩把遮陽(yáng)遮著臉。」也稱為「福巾」、「折上巾」。
《漢語(yǔ)大詞典》:幞頭(幞頭,襆頭)
古代一種頭巾。古人以皂絹三尺裹發(fā),有四帶,二帶系腦后垂之,二帶反系頭上,令曲折附項(xiàng),故稱“四腳”或“折上巾”。至 北周 武帝 時(shí)裁出腳后幞發(fā),始名“幞頭”。初用軟帛垂腳, 隋 始以桐木為骨子, 唐 方以羅代繒。帝服則腳上曲,人臣下垂。 五代 漸變平直。 宋 制有直腳、局腳、交腳、朝天、順風(fēng)等式樣。惟直腳為貴賤通服,皇帝或服上曲。參閱 唐 封演 封氏聞見記·巾幞、 宋 沈括 夢(mèng)溪筆談·故事一、宋史·輿服志五、 明 王圻 三才圖會(huì)·衣服二、 清 俞正燮 癸巳存稿·幞。 唐 張鷟 游仙窟:“ 十娘 即喚 桂心 ,并呼 芍藥 ,與少府脫鞾履、疊袍衣,閣幞頭,掛腰帶?!?金 董解元 《西廂記諸宮調(diào)》卷七:“偏帶兒是犀角,幞頭兒是烏紗。”儒林外史第四二回:“ 應(yīng)天府 尹大人 戴著幞頭,穿著蟒袍,行過(guò)了禮。”
襆頭:即幞頭。古代包頭軟巾,有四帶,二帶系腦后垂之,二帶反系頭上,令曲折附頂。也稱四腳、折上巾。隋書·禮儀志七:“故事,用全幅皁而向后襆髮,俗人謂之襆頭?!?span id="jpgtmfy" class="book">《資治通鑒·后晉齊王天福八年》:“﹝ 楚王 希范 ﹞作九龍殿,刻沉香為八龍,飾以金寶,長(zhǎng)十餘丈,抱柱相向; 希范 居其中,自為一龍,其襆頭腳長(zhǎng)丈餘,以象龍角?!眳⒁姟?幞頭 ”。
《漢語(yǔ)大詞典》:幞巾(襆巾)
即幞頭。 清 袁枚 新齊諧·猴怪:“ 溫元帥 襆巾紗帽如 唐 人服飾,貌溫然儒者?!眳⒁姟?幞頭 ”。
分類:幞頭
《漢語(yǔ)大詞典》:幞頭(幞頭,襆頭)
古代一種頭巾。古人以皂絹三尺裹發(fā),有四帶,二帶系腦后垂之,二帶反系頭上,令曲折附項(xiàng),故稱“四腳”或“折上巾”。至 北周 武帝 時(shí)裁出腳后幞發(fā),始名“幞頭”。初用軟帛垂腳, 隋 始以桐木為骨子, 唐 方以羅代繒。帝服則腳上曲,人臣下垂。 五代 漸變平直。 宋 制有直腳、局腳、交腳、朝天、順風(fēng)等式樣。惟直腳為貴賤通服,皇帝或服上曲。參閱 唐 封演 封氏聞見記·巾幞、 宋 沈括 夢(mèng)溪筆談·故事一、宋史·輿服志五、 明 王圻 三才圖會(huì)·衣服二、 清 俞正燮 癸巳存稿·幞。 唐 張鷟 游仙窟:“ 十娘 即喚 桂心 ,并呼 芍藥 ,與少府脫鞾履、疊袍衣,閣幞頭,掛腰帶?!?金 董解元 《西廂記諸宮調(diào)》卷七:“偏帶兒是犀角,幞頭兒是烏紗。”儒林外史第四二回:“ 應(yīng)天府 尹大人 戴著幞頭,穿著蟒袍,行過(guò)了禮?!?br />襆頭:即幞頭。古代包頭軟巾,有四帶,二帶系腦后垂之,二帶反系頭上,令曲折附頂。也稱四腳、折上巾。隋書·禮儀志七:“故事,用全幅皁而向后襆髮,俗人謂之襆頭?!?span id="trkxpcv" class="book">《資治通鑒·后晉齊王天福八年》:“﹝ 楚王 希范 ﹞作九龍殿,刻沉香為八龍,飾以金寶,長(zhǎng)十餘丈,抱柱相向; 希范 居其中,自為一龍,其襆頭腳長(zhǎng)丈餘,以象龍角?!眳⒁姟?幞頭 ”。
《國(guó)語(yǔ)辭典》:幅巾  拼音:fú jīn
古代以縑全幅所做的頭巾。宋。蘇轍武昌九曲亭記〉:「幅巾迎笑,相攜徜徉而上?!埂冻蹩膛陌阁@奇》卷二四:「緇服蒼顏,幅巾繩履,是個(gè)道人打扮?!挂卜Q為「襆頭」。
《漢語(yǔ)大詞典》:幞頭(幞頭,襆頭)
古代一種頭巾。古人以皂絹三尺裹發(fā),有四帶,二帶系腦后垂之,二帶反系頭上,令曲折附項(xiàng),故稱“四腳”或“折上巾”。至 北周 武帝 時(shí)裁出腳后幞發(fā),始名“幞頭”。初用軟帛垂腳, 隋 始以桐木為骨子, 唐 方以羅代繒。帝服則腳上曲,人臣下垂。 五代 漸變平直。 宋 制有直腳、局腳、交腳、朝天、順風(fēng)等式樣。惟直腳為貴賤通服,皇帝或服上曲。參閱 唐 封演 封氏聞見記·巾幞、 宋 沈括 夢(mèng)溪筆談·故事一、宋史·輿服志五、 明 王圻 三才圖會(huì)·衣服二、 清 俞正燮 癸巳存稿·幞。 唐 張鷟 游仙窟:“ 十娘 即喚 桂心 ,并呼 芍藥 ,與少府脫鞾履、疊袍衣,閣幞頭,掛腰帶?!?金 董解元 《西廂記諸宮調(diào)》卷七:“偏帶兒是犀角,幞頭兒是烏紗?!?span id="bbukxne" class="book">《儒林外史》第四二回:“ 應(yīng)天府 尹大人 戴著幞頭,穿著蟒袍,行過(guò)了禮?!?br />襆頭:即幞頭。古代包頭軟巾,有四帶,二帶系腦后垂之,二帶反系頭上,令曲折附頂。也稱四腳、折上巾。隋書·禮儀志七:“故事,用全幅皁而向后襆髮,俗人謂之襆頭?!?span id="sqf77nf" class="book">《資治通鑒·后晉齊王天福八年》:“﹝ 楚王 希范 ﹞作九龍殿,刻沉香為八龍,飾以金寶,長(zhǎng)十餘丈,抱柱相向; 希范 居其中,自為一龍,其襆頭腳長(zhǎng)丈餘,以象龍角?!眳⒁姟?幞頭 ”。
《漢語(yǔ)大詞典》:桐帽
以桐木為骨子做成的幞頭。幞頭,相傳始于 北周 ,用軟帛垂腳,至 隋 始以桐木為骨子,使頂高起成形, 唐 以后沿用之。 宋 黃庭堅(jiān) 《次韻子瞻以紅帶寄王宣義》:“白頭不是折腰具,桐帽棕鞵稱老夫?!?宋 陸游 《游前山》詩(shī):“平生一桐帽,自惜犯塵埃。”
分類:桐木幞頭
《漢語(yǔ)大詞典》:襕幞(襴幞)
穿襴袍,戴幞頭。古代宦者常服。 宋 羅大經(jīng) 鶴林玉露卷七:“昔 孝節(jié)先生 徐仲車 事母至孝。一日,竦然自省曰:‘吾以襴幞謁貴人,而不以見母,是敬母不如敬貴人也。不可!’” 宋 王明清 玉照新志卷二:“ 隆興 間,北使往 天竺 燒香,過(guò)太學(xué)門……有直學(xué) 程宏圖 者,襴幞立其下?!?/div>
《漢語(yǔ)大詞典》:簪戴
(1).在幞頭巾上插花。宋史·輿服志五:“幞頭簪花,謂之簪戴?!?br />(2).謂簪發(fā)戴冠。《元典章·兵部三·站簪戴避役》:“ 杭州路 仁和縣 土豪 沈揚(yáng) 善元 ,係籍定馬站戶,在后簪戴道冠,求充 崇德州 道判。”
《漢語(yǔ)大詞典》:弓腳
(1).舊時(shí)婦女經(jīng)裹纏后成弓形的小腳。 金 董解元 《西廂記諸宮調(diào)》卷三:“腰兒細(xì),偏嬝娜;弓腳小,繡鞋兒是紅羅?!眳⒁姟?弓足 ”。
(2).古時(shí)幞頭的兩垂腳稍曲成弓形,謂之弓腳。 宋 代輦官多戴雙弓腳幞頭。宋史·儀衛(wèi)志一:“中道繖扇六十六,輦官七十人,素方繖四十四人,弓腳幞頭、碧襴衫、涂金銅革帶、烏皮履。”
《國(guó)語(yǔ)辭典》:弓足  拼音:gōng zú
舊時(shí)婦女纏足的小腳。因纏過(guò)足的腳形狀像弓,故稱為「弓足」。
《漢語(yǔ)大詞典》:軍容頭(軍容頭)
幞頭之一種。朱子語(yǔ)類卷九一:“ 唐 人幞頭,初止以紗為之,后以其軟,遂斫木作一山子,在前襯起,名曰‘軍容頭’,其説以為起於 魚朝恩 ,一時(shí)人爭(zhēng)傚?!?/div>
分類:幞頭
《國(guó)語(yǔ)辭典》:狼吃幞頭(狼吃幞頭)  拼音:láng chī pú tóu
(歇后語(yǔ))有苦說(shuō)不出。狼把人的頭巾?yè)屓コ缘簦逃滞滩幌?,吐也吐不出,猶如啞吧吃黃連般,有苦說(shuō)不出。元。喬吉《兩世姻緣》第四折:「那壁似狼吃了幞頭般寧耐,這壁如草地里毬兒般打快。」明。賈仲名《對(duì)玉梳》第一折:「俺家里也使了他數(shù)錠銀,他則索狼吃幞頭心兒里自忍?!?/div>